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班公湖地区竟柱山组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6
1
作者 李华亮 高成 +3 位作者 李正汉 张璋 彭智敏 关俊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3-673,共11页
上白垩统竟柱山组呈近EW向分布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该组以陆相磨拉石建造为特征,角度不整合在蛇绿岩及老的海相地层之上,从早到晚由河流相向湖泊相演化。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班公湖地区出露的竟柱山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对... 上白垩统竟柱山组呈近EW向分布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该组以陆相磨拉石建造为特征,角度不整合在蛇绿岩及老的海相地层之上,从早到晚由河流相向湖泊相演化。本文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的班公湖地区出露的竟柱山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及形成时代进行了分析,认为竟柱山组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全面闭合后的陆相山间盆地沉积,是洋陆转换全面完成之后的陆相沉积。本文首次对班公湖地区竟柱山组进行了ESR年代学、磁性地层学研究,得出了研究区竟柱山组底部砾岩的ESR年龄为92.0±9.0 Ma,古地磁测年显示该组的底界年龄约为96 Ma。班公湖地区在96 Ma左右全面完成了由洋到陆的转换,进入了陆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柱山组 地质特征 形成时代 洋陆转换 班公湖地区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地区富镍硫化物超基性岩的成因 被引量:4
2
作者 罗伟 李佑国 彭静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36,共8页
班公湖地区富镍硫化物超基性岩位于藏北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呈透镜状产出于侏罗系地层中,岩石已完全蚀变为蛇纹岩,恢复其原岩为方辉橄榄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相对于原始地幔,该类超基性岩富w(MgO)(40.96%-42.82%),贫w(Al_2O_... 班公湖地区富镍硫化物超基性岩位于藏北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呈透镜状产出于侏罗系地层中,岩石已完全蚀变为蛇纹岩,恢复其原岩为方辉橄榄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相对于原始地幔,该类超基性岩富w(MgO)(40.96%-42.82%),贫w(Al_2O_3)(0.19%-1.76%)、w(CaO)(0.11%-0.38%)和TiO_2(0.02%-0.06%);稀土元素总量低(0.238×10-6-2.044×10-6),远低于原始地幔值,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呈U型;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Y;岩石的锆石年龄为太古代(2 479 Ma±31 Ma)。以上特征表明其为残余地幔橄榄岩成因。富镍硫化物超基性岩中的镍硫化物呈似球状分布于蛇纹石中,主要为镍黄铁矿,偶见与镍黄铁矿共生的赫硫镍矿。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镍黄铁矿中w(Ni)为36.77%-42.62%,w(Fe)为18.83%-28.84%,w(S)为31.34%-38.3%。赫硫镍矿中w(Fe)为0.91%-13.36%,w(Ni)为60.5%-70.08%,w(S)为25.25%-27.23%。赫硫铁矿Fe含量高(除两件样品外均〉2%mol),且与镍黄铁矿的接触边界平直。结合前人的实验资料,认为Fe-Ni硫化物形成于高温阶段(〉300℃),为贫S的地幔Fe-Ni-S熔体捕虏体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橄榄岩 岩石地球化学 镍黄铁矿 班公湖地区 西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