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桡动脉入径采用球囊辅助技术协助的无鞘技术引导7 F指引导管完成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初步经验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慧强 金洪珍 +8 位作者 王东兴 周力 丁晓松 高翔宇 梁思文 刘洪阳 陈晖 黄榕翀 李虹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0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径采用球囊辅助技术(BAT)协助的无鞘技术引导7 F指引导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1月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使用BAT协助的无鞘技术引导7 F指引导管行PCI患者的...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径采用球囊辅助技术(BAT)协助的无鞘技术引导7 F指引导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1月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使用BAT协助的无鞘技术引导7 F指引导管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术后恢复情况,对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2例患者采用BAT协助的无鞘技术引导7 F指引导管全部成功,无患者出现血管径路相关的并发症。所有患者PCI成功率为100%。结论经桡动脉入径采用BAT协助的无鞘技术引导7 F指引导管行PCI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可作为部分复杂病变患者经桡动脉行PCI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鞘技术 球囊辅助技术 指引导管
下载PDF
经动脉入路结合球囊辅助技术Onyx胶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李小辉 黄戈 +3 位作者 冯正健 吴宇红 伍益 李智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34期55-58,共4页
目的探究经动脉入路结合球囊辅助技术介入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在技术上的安全性及疗效的确切性。方法选择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22例DAV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影像特征,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 目的探究经动脉入路结合球囊辅助技术介入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s)在技术上的安全性及疗效的确切性。方法选择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22例DAV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和影像特征,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0例)。观察组包含8例经动脉入路和4例经静脉入路,均采用球囊辅助技术进行栓塞,对照组包含6例经动脉入路和4例经静脉入路,均单纯用Onyx胶栓塞方法。术后随访观测患者并发症情况和DAVFs的瘘口闭塞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没有神经功能损伤、严重脑梗死等情况,生存率为100%。观察组12例全部栓塞,复发率为8.33%;对照组全部栓塞8例,1例次全栓塞,1例部分栓塞,复发率为20.0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动脉入路结合球囊辅助技术Onyx胶栓塞硬脑膜动静脉瘘能够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入路 静脉入路 硬脑膜动静脉瘘 球囊辅助技术 ONYX胶
下载PDF
经单侧6F导引导管应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脑动脉瘤的体会
3
作者 于加省 雷霆 +3 位作者 陈劲草 何跃 陈坚 李龄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7期797-79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单侧6F导引导管应用球囊辅助技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脑动脉瘤患者常规经股动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先使用5F诊断造影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然后将6F Envoy导引导管置于载瘤的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借助于微导... 目的:探讨经单侧6F导引导管应用球囊辅助技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脑动脉瘤患者常规经股动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先使用5F诊断造影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然后将6F Envoy导引导管置于载瘤的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借助于微导丝将微导管和球囊导管通过Y形阀或蝶形阀一起送入导引导管至动脉瘤处.在球囊保护下行动脉瘤栓塞术。结果:本组15例均成功通过单侧6F导引导管置入球囊导管和输送弹簧圈的微导管。操作顺利,无手术死亡及相关并发症。结论:经单侧6F导引导管可以顺利应用球囊辅助技术辅助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操作安全、简便.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球囊辅助技术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32例临床体会
4
作者 王辉 张梅美 +1 位作者 黄胜平 陈春辉 《江西医药》 CAS 2014年第12期1420-1422,共3页
目的研究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方法、效果以及相应临床体会。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64例,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及球囊辅助技... 目的研究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临床方法、效果以及相应临床体会。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64例,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并且针对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对比分析。结果采用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治疗较之对照组并发症低,患者满意度更高,差异较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在提升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上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球囊辅助技术 颅内复杂动脉瘤 体会
下载PDF
球囊辅助跟踪技术在处理冠脉介入治疗时桡动脉痉挛中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沈琦博 鄢春喜 +2 位作者 黄凯健 梁佳佳 张剑 《交通医学》 2023年第4期376-377,381,共3页
目的:观察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发生桡动脉痉挛患者应用球囊辅助跟踪技术(balloon-assisted tracking,BAT)的临床效果。方法:PCI术中桡动脉痉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 目的:观察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发生桡动脉痉挛患者应用球囊辅助跟踪技术(balloon-assisted tracking,BAT)的临床效果。方法:PCI术中桡动脉痉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行常规处理,观察组行BAT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桡动脉痉挛程度、入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透视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9.44±1.42 min、18.31±3.67 d,低于对照组的15.89±4.73 min、25.73±6.73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度痉挛、弥散痉挛发生率分别为8.33%、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33.33%,观察组入径成功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AT能有效处理PCI治疗时发生的桡动脉痉挛,明显缩短术中透视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改善痉挛程度,提高入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跟踪技术 冠状动脉介入术 桡动脉痉挛 入径成功率
下载PDF
同侧远端桡动脉行6F造影导管联合球囊跟踪辅助技术在合并桡动脉狭窄再次CAG中的应用
6
作者 晋辉 郑海军 +5 位作者 王京京 曾辉 王中明 韩风杰 朱艳霞 许华丽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选用同侧远端桡动脉(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经典桡动脉入径(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TRA),采用6F造影导管联合球囊跟踪辅助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桡动脉... 目的探讨选用同侧远端桡动脉(distal 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dTRA)/经典桡动脉入径(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TRA),采用6F造影导管联合球囊跟踪辅助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桡动脉狭窄病变患者再次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既往(≤12个月)有TRA行PCI史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显示桡动脉狭窄(直径)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选用同侧dTRA(A组)38例与同侧TRA(B组)3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结果、并发症等,评价其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A组36例患者完成手术,B组32例患者完成手术,术后即刻桡动脉造影2组直径均较术前增加,2组患者出院前超声显示术后桡动脉直径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F造影导管联合球囊跟踪辅助技术对PCI术后合并桡动脉狭窄病变再次行CAG是安全可行的,同侧远端桡动脉入径有较高的成功率,较经典桡动脉入径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远端桡动脉入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跟踪辅助技术 桡动脉狭窄
下载PDF
远端桡动脉入径球囊辅助指引导管无鞘技术在冠脉介入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韩风杰 邱翠婷 +5 位作者 郑海军 晋辉 曾辉 王中明 刘静 朱艳霞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2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入径采用球囊辅助指引导管(6F/7F)的无鞘技术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88例远端桡动脉入径球囊... 目的探讨经远端桡动脉入径采用球囊辅助指引导管(6F/7F)的无鞘技术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心内科88例远端桡动脉入径球囊辅助指引导管无鞘技术行PCI患者(A组)与101例经典桡动脉入径球囊辅助指引导管有鞘技术行PCI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评价其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血管入径及PCI术均100%成功,A组患者发生血肿2例、桡动脉痉挛3例,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桡动脉闭塞发生;B组患者发生血肿8例、假性动脉瘤2例、动静脉瘘1例、桡动脉痉挛2例、桡动脉闭塞5例。两组患者术中桡动脉痉挛发生率和术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患者桡动脉闭塞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远端桡动脉入径采用球囊协助6F/7F指引导管无鞘技术行PCI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桡动脉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球囊辅助技术 指引导管 无鞘技术
下载PDF
球囊辅助通过技术处理桡动脉痉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浙勇 陈婧 +7 位作者 石洪涛 杨虹波 宋亚楠 戴宇翔 李晨光 王齐兵 钱菊英 葛均波 《中国临床医学》 2017年第3期353-358,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球囊辅助通过(balloon-assisted tracking,BAT)技术辅助指引导管通过桡动脉径路痉挛血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球囊辅助通过(balloon-assisted tracking,BAT)技术辅助指引导管通过桡动脉径路痉挛血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资料,筛选出桡动脉和(或)肱动脉痉挛患者69例。其中,应用BAT技术处理痉挛24例(BAT组),常规方法处理痉挛45例(常规组)。比较两种方法指引导管通过痉挛段血管的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BAT组24例指引导管均顺利通过痉挛或夹层段血管,成功率达100%;而常规组仅14例(31.1%)顺利通过(P=0.000)。BAT组指引导管在<5min、5~15min、>15min通过者分别为20例(83.3%)、3例(12.5%)、1例(4.2%);常规组指引导管在<5min、5~15min、>15min通过者分别为2例(14.3%)、6例(42.9%)、6例(42.9%)。BAT组和常规组患者前臂血肿发生率分别为8.3%、2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遇到血管痉挛时,采用BAT技术可高效、安全地引导指引导管通过痉挛或夹层段血管,优于常规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辅助通过技术 桡动脉痉挛 指引导管
下载PDF
球囊辅助跟踪技术在PCI术中桡动脉痉挛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9
作者 张喜文 蒙涛 +1 位作者 田晓沂 严山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23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球囊辅助跟踪(BAT)技术导管通过桡动脉痉挛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患者77例。采用BAT技术处理痉挛37例(BAT组),常规方法处理痉挛40例(常规处理组)。比较两种方法...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球囊辅助跟踪(BAT)技术导管通过桡动脉痉挛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患者77例。采用BAT技术处理痉挛37例(BAT组),常规方法处理痉挛40例(常规处理组)。比较两种方法前臂血肿的发生率、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及更改手术途径的差异。结果:BAT组和常规组患者前臂血肿发生率分别为2.7%、1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AT组37例导管均顺利通过桡动脉痉挛段血管,成功率达100%;而常规组有6例(15.0%)失败更改途径(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径路PCI发生桡动脉痉挛时,采用BAT技术可有效、安全地使导管通过痉挛血管,优于常规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辅助跟踪技术 桡动脉痉挛
下载PDF
Convey指引导管联合球囊跟踪辅助技术通过异常桡动脉路径的应用体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文迪 周力 +3 位作者 姚道阔 梁思文 赵慧强 陈晖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2年第5期392-395,共4页
目的 总结Convey指引导管在应用球囊跟踪辅助(BAT)技术通过异常桡动脉路径(包括桡动脉迂曲、桡动脉狭窄、桡动脉痉挛),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应用体验。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脏导管... 目的 总结Convey指引导管在应用球囊跟踪辅助(BAT)技术通过异常桡动脉路径(包括桡动脉迂曲、桡动脉狭窄、桡动脉痉挛),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应用体验。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脏导管室15例异常桡动脉路径患者(包括桡动脉痉挛1例,桡动脉狭窄1例,桡动脉迂曲13例),沿0.014 in(1 in=2.54 cm)导丝同时推送Convey指引导管及预扩张球囊通过桡动脉阻力段,之后退出0.014in导丝及球囊,更换J型导丝送导管至主动脉窦底,完成造影和介入治疗操作。结果 15例患者(男7例,女8例)应用Convey指引导管行BAT技术,均成功经该侧桡动脉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并成功完成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所有患者术后桡动脉造影显示无对比剂外渗。其中2例患者术后穿刺上臂轻度皮下淤肿,予加压包扎后好转;余患者术后即刻至术后2 d内无穿刺点出血、前臂血肿、迷走神经反射及假性动脉瘤发生。结论 Convey指引导管在BAT技术中表现出良好的通过性,是一种解决经桡动脉PCI中因桡动脉路径异常导致导管通过困难时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手术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桡动脉路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跟踪辅助技术
下载PDF
球囊辅助指引导管通过迂曲桡动脉完成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磊 傅涛 +4 位作者 罗建平 李利军 李慧君 马宏宇 白旭鹏 《空军医学杂志》 2020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评估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遇到桡动脉严重迂曲指引导管无法通过时,应用球囊辅助技术(balloon-assisted tracking,BAT)通过迂曲段,完成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16年1月-2018年6月... 目的评估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遇到桡动脉严重迂曲指引导管无法通过时,应用球囊辅助技术(balloon-assisted tracking,BAT)通过迂曲段,完成治疗的可行性。方法2016年1月-2018年6月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病例,如果遇到桡动脉严重迂曲,有时可完成冠状动脉造影,但如果需要介入治疗,指引导管却无法通过,遇到该情况随机分为2组,各16例,BAT组:更换或加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导丝通过迂曲段,联合预扩张球囊辅助通过迂曲桡动脉。改左侧桡动脉组:重新穿刺左侧桡动脉入路行PCI。比较2组成功率、操作时间、放射线剂量(dose area product,DAP)、穿刺入路并发症等。结果 2组患者均成功完成PCI,BAT组操作指引导管到位时间短于改左侧桡动脉组,透视时间长于改左侧桡动脉组,放射线剂量要高于改左侧桡动脉组,穿刺血管并发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指引导管可以在轻柔谨慎的操作下应用BAT技术通过迂曲桡动脉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而避免更换入路,增加患者负担及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迂曲 球囊辅助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血管内球囊辅助栓塞豆纹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朝辉 何川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04-205,共2页
患者女,33岁,主因"突发头痛、恶心1个月"于2015年11月2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诊治。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语言流利,精神尚可,饮食及二便正常,四肢活动正常,肌力V级,病理征阴性。入院前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示:脑室系统... 患者女,33岁,主因"突发头痛、恶心1个月"于2015年11月2日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诊治。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语言流利,精神尚可,饮食及二便正常,四肢活动正常,肌力V级,病理征阴性。入院前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示:脑室系统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 治疗性 豆纹动脉瘤 辅助栓塞技术
下载PDF
支架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13
作者 黎静全 张炘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9年第20期101-103,共3页
目的浅析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采取支架辅助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患者50例进行研究,依照双盲法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各25例。参照组施以球囊辅助治疗,试验组施... 目的浅析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采取支架辅助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患者50例进行研究,依照双盲法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各25例。参照组施以球囊辅助治疗,试验组施以支架辅助治疗,分析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与参照组舒适程度相比,各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参照组相比,其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架辅助技术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应用效果良好,可替代临床球囊辅助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辅助技术 球囊辅助技术 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 弹簧圈
下载PDF
改良血栓保护技术在椎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一例
14
作者 唐戈 刘曙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93-1394,共2页
后循环梗死约占脑梗死的2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栓塞、血栓形成或低灌注。椎动脉开口狭窄合并血栓形成,血栓脱落栓塞是后循环梗死最常见原因。对于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手术指征及时机选择仍无循证医学依据... 后循环梗死约占脑梗死的2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栓塞、血栓形成或低灌注。椎动脉开口狭窄合并血栓形成,血栓脱落栓塞是后循环梗死最常见原因。对于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但手术指征及时机选择仍无循证医学依据。特别是对于椎动脉狭窄伴血栓形成病例,血栓脱落致后循环脑梗死,预后不良,血管内治疗存在风险。术中防止血栓脱落是关键,血栓保护装置或血流阻断可防止血栓脱落。我们报道1例椎动脉伴血栓形成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病例,术中使用改良血栓保护技术,利用球囊辅助技术(balloon-assisted tracking,BAT)阻断椎动脉血流,手术成功,防止血栓栓塞可为类似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支架 球囊辅助技术 椎动脉血栓
下载PDF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60例脑动脉瘤 被引量:12
15
作者 宋冬雷 冷冰 +4 位作者 徐斌 王启弘 顾宇翔 陈功 田彦龙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26-828,共3页
目的总结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经验。方法60例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宽颈脑动脉瘤,均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共栓塞脑动脉瘤63枚,球囊和微导管到位成功率达100%。3例在放置弹簧圈时发生动... 目的总结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经验。方法60例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明确有宽颈脑动脉瘤,均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共栓塞脑动脉瘤63枚,球囊和微导管到位成功率达100%。3例在放置弹簧圈时发生动脉瘤出血,其余动脉瘤栓塞均顺利(2例需联合支架治疗)。术毕造影动脉瘤达致密栓塞50枚,次全栓塞8枚,大部栓塞5枚。出院时,3例术中出血病人1例恢复良好无后遗症,1例留有肢体偏瘫,另1例因出血较重昏迷不醒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其余病人中以SAH起病的有10例留有轻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另47例病人恢复良好。1年以上DSA随访病人12例,均未见动脉瘤的明显复发。结论使用球囊辅助技术有利于宽颈动脉瘤的弹簧圈填塞,扩大了动脉瘤栓塞治疗的适应证,提高了栓塞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球囊辅助技术
原文传递
球囊辅助内镜下硬化治疗食管静脉曲张二例(含视频)
16
作者 梅雪灿 王曦 +2 位作者 韩怡 王凯 孔德润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1年第11期929-931,共3页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是食管静脉曲张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食管静脉血流快、交通支丰富,硬化剂在血管内滞留时间短,因此不能很好发挥治疗效果,多数患者需要反复治疗。本文报道了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前期内镜下硬化治疗效...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是食管静脉曲张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食管静脉血流快、交通支丰富,硬化剂在血管内滞留时间短,因此不能很好发挥治疗效果,多数患者需要反复治疗。本文报道了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前期内镜下硬化治疗效果不理想,随后采用球囊辅助内镜下硬化治疗方式,术中通过球囊辅助技术使食管曲张静脉回流受阻,从而达到控制硬化剂在血管内滞留时间的目的,初步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术 球囊辅助技术
原文传递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及临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马向科 杨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50-954,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评价指标包括:影像学结果、临床预后和手术合并症。Cox比...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9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评价指标包括:影像学结果、临床预后和手术合并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动脉瘤复发和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55例,平均年龄(45. 9±11. 1)岁。破裂动脉瘤58例,Hunt-HessⅢ~Ⅴ级9例。单纯弹簧圈栓塞48例,球囊辅助栓塞28例,支架辅助栓塞15例。颅内动脉瘤复发12例(13. 2%)。Cox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破裂史、大动脉瘤及宽颈动脉瘤是影响复发的危险因素。良好临床预后80例(87. 9%),高Hunt-Hess评分是预测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12例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合并症。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预后良好;动脉瘤大小、瘤颈和破裂史是预测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入院时高Hunt-Hess评分的动脉瘤患者病死率及残疾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技术 球囊辅助技术 影像学结果 临床预后
下载PDF
血管内不同栓塞法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8
作者 岳四海 《当代医学》 2014年第30期90-91,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不同栓塞方法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0例,根据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栓塞方法,观察各种方法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血管内不同栓塞方法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0例,根据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栓塞方法,观察各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动脉瘤腔填塞致密率为80.0%。不同栓塞技术的致密栓塞率情况:3D-GDC为75.0%,双微导管技术为85.7%,球囊辅助技术87.5%,血管内支架辅助技术85.7%。所有患者随访1年,其中20例CTA复查,30例DSA复查,均未发生动脉瘤复发及再出血。结论根据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大小及血流动力学特点,采用双微管技术、球囊或支架辅助技术技术可提高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颈动脉瘤 支架 双微导管 球囊辅助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