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王夫之“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1
作者 孟勇 《延边党校学报》 2009年第6期16-17,共2页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中国哲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很多思想都达到了前人无法超越的高度,尤其是其理势合一的历史观思想,更是对先前哲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等历史观形式的一次总结。本... 王夫之是明清之际中国哲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很多思想都达到了前人无法超越的高度,尤其是其理势合一的历史观思想,更是对先前哲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等历史观形式的一次总结。本文对王夫之的历史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希望能够对王夫之的历史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人建极 今胜于古 道器关系 理势合一 历史观
原文传递
论冯友兰的“理势合一”史观及其目的性
2
作者 单虹泽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124,共13页
目前学界对冯友兰新理学思想体系的研究较少关注到这一体系中所包含的历史观等内容。事实上,冯友兰正是从新理学视角对历史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理势合一”史观,揭示了历史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冯友兰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 目前学界对冯友兰新理学思想体系的研究较少关注到这一体系中所包含的历史观等内容。事实上,冯友兰正是从新理学视角对历史进行思考,并提出了“理势合一”史观,揭示了历史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冯友兰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其分别体现在“本然历史”与“写的历史”二重维度,而这两种历史的进步性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历史的进步离不开“理”与“势”的双重作用,此二者作为必然法则与根本动力统一于历史的现实性中。在此基础上,冯友兰还指出历史发展具有某种目的性。历史的目的具体展开为社会与人事两个方面,即社会趋于至善以至“新命”及个人提升境界实现“自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理势合一 历史观 进步性 目的性
原文传递
略论王夫之朴素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及其局限 被引量:1
3
作者 曹旭华 《船山学报》 1986年第1期57-61,共5页
王夫之在批判历史上流行的各种唯心史观,继承前人历史观中富有唯物主义意义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朴素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一在人类社会发展史观方面,王夫之认为我们的祖先起源于“植立之兽”。
关键词 论体系 社会发展史 读通鉴论 思问录 船山学报 阶级对立 历史规律 社会矛盾 理势合一 诗广传
下载PDF
回到轴心时期——金岳霖、冯友蘭两先生的哲学思考和中国文化的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余敦康 《中国文化》 1992年第2期8-15,共8页
中國哲學家金岳霖先生在四十年代初發表的《論道》一書中曾經指出,每一個文化區有它的中堅思想,每一中堅思想有它的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現在這世界的三大文化區,印度、希臘和中國,它們各有它們的中堅思想,而在它們的中堅思想... 中國哲學家金岳霖先生在四十年代初發表的《論道》一書中曾經指出,每一個文化區有它的中堅思想,每一中堅思想有它的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動力。現在這世界的三大文化區,印度、希臘和中國,它們各有它們的中堅思想,而在它們的中堅思想中有它們的最崇高的概念與最基本的原動力。中國的中堅思想似乎儒道墨兼而有之,其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思想與情感兩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動力似乎也是道。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五十年代初發表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了“軸心期”的理論。雅斯貝斯認为,公元前8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岳霖 冯友 熊十力 新原道 四十年代 五十年代 乾坤衍 天地境界 三才之道 理势合一
下载PDF
论东莱与象山思想之异同
5
作者 潘富恩 陈天林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05年第4期88-92,共5页
朱熹(晦庵)、陆九渊(象山)、吕祖谦(东莱)为南宋理学、心学、吕学三大学派巨子。朱、陆之间思想异同之辩曾为历史的一大公案。吕氏折衷朱、陆的“理”本、“心”本之论,又兼采永嘉事功之学。东莱与象山个人交往上有“道合志同”之情谊,... 朱熹(晦庵)、陆九渊(象山)、吕祖谦(东莱)为南宋理学、心学、吕学三大学派巨子。朱、陆之间思想异同之辩曾为历史的一大公案。吕氏折衷朱、陆的“理”本、“心”本之论,又兼采永嘉事功之学。东莱与象山个人交往上有“道合志同”之情谊,学术思想上则共商讨、相融合、互补充,然而他们的思想亦同中有异,在为人治学的风格和探讨社会政治、哲学等问题的见解上亦各具特色。他们打破传统的经学独断论,开一代之风气,在学术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 理势合一 有因有革 日新
下载PDF
论陆九渊与吕祖谦思想之异同
6
作者 潘富恩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3期1-5,共5页
朱熹(晦庵)、陆九渊(象山)、吕祖谦(东莱)为南宋理学、心学、吕学三大学派巨子。朱、陆之间思想异同之辨曾为历史的一大公案。吕氏则折衷朱、陆的"理"本、"心"本之论,又兼采永嘉事功之学。东莱与象山个人交往上有&q... 朱熹(晦庵)、陆九渊(象山)、吕祖谦(东莱)为南宋理学、心学、吕学三大学派巨子。朱、陆之间思想异同之辨曾为历史的一大公案。吕氏则折衷朱、陆的"理"本、"心"本之论,又兼采永嘉事功之学。东莱与象山个人交往上有"道合志同"之情谊,学术思想上则共商讨、相融合、互补充。然而他们的思想亦同中有异,不论在为人治学的风格和探讨社会政治、哲学等问题的见解上亦各具特色。他们打破传统的经学独断论,强调主体精神的力量,主张经、史合一,经史并重,开一代风气,在学术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与 理势合一 有因有革
下载PDF
从“理势”互动到“体用”二分——以清代中后期读书人的世界观转型为中心
7
作者 段炼 《社会科学文摘》 2019年第2期97-99,共3页
支配中国社会千余年的'天理'世界观在清代中后期的瓦解,与嘉道年间读书人在经学框架下重新思考'理势'的问题密切相关。无论是今文经学、理学抑或经世之学,都在试图重新回答何为'理'与'势'以及如何重新... 支配中国社会千余年的'天理'世界观在清代中后期的瓦解,与嘉道年间读书人在经学框架下重新思考'理势'的问题密切相关。无论是今文经学、理学抑或经世之学,都在试图重新回答何为'理'与'势'以及如何重新诠释'理势'关系的思想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观 道问学 读书人 理势合一 尊德性 今文经学 清代中后期
原文传递
王夫之史论的哲学基础和现实认识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润和 《东岳论丛》 CSSCI 1998年第6期74-80,共7页
王夫之的史论,不只是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强调人臣义务的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判断或作为改革家极力主张的现实政治理论,而且更强调“变化”时代的意义,这就是其所具有的历史性。除《读通鉴论》、《宋论》之外,王夫之的大部分早期著作虽... 王夫之的史论,不只是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中强调人臣义务的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判断或作为改革家极力主张的现实政治理论,而且更强调“变化”时代的意义,这就是其所具有的历史性。除《读通鉴论》、《宋论》之外,王夫之的大部分早期著作虽然主要是对经典的诠释,但反映其古代史论的内容也不少。在这些著作中,王夫之试图把观点和史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有意识地把评史和论政统一起来。因此,他的很多史论渗透着他自身很强的现实政治主张,同时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论 天人合一 理势合一 人欲观 义利论
下载PDF
略谈王船山的历史观
9
作者 余明光 《船山学报》 1985年第2期55-60,72,共7页
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王船山,其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破除前人的旧说,别开生面地创新。他的自然哲学思想,学术界都一致肯定它达到了当时所可能达到的朴素唯物主义的高峰。至于他的历史哲学思想究竟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则在看法上存... 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王船山,其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破除前人的旧说,别开生面地创新。他的自然哲学思想,学术界都一致肯定它达到了当时所可能达到的朴素唯物主义的高峰。至于他的历史哲学思想究竟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则在看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我觉得船山在历史观上是有新贡献的。他的历史观可以说是朴素的唯物史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历史哲学思想 船山学报 理势合一 物质生产活动 社会矛盾 历史发展规律 条绪 起哉 社会历史领域
下载PDF
王夫之论“立志”
10
作者 贺兴武 《船山学刊》 1988年第S1期34-36,共3页
王夫之一生以民族大义为己任,强烈反对民族压迫,坚持爱国主义立场。他特别强调“立志”,并对“立志”有独到的见解。古人云:“心之所之谓之志”。“志”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的一种坚持不懈的心理过程,是认识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 王夫之一生以民族大义为己任,强烈反对民族压迫,坚持爱国主义立场。他特别强调“立志”,并对“立志”有独到的见解。古人云:“心之所之谓之志”。“志”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的一种坚持不懈的心理过程,是认识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要求。王夫之认为:“志立于不易,则凡吾之所以析大疑,诘大难者,皆此确乎不拔之志,以帅气而行者也。“(《四书训义》卷二十七)“志”是统帅“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子正蒙注 认识主体 过程 民族大义 思问录 船山学报 理势合一 物感 思想教育 意识活动
下载PDF
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读王夫之《读通鉴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葛兆光 《文史知识》 1986年第3期21-25,共5页
这是一部很难读的书。说它难读,一方面由于它乃是读另一部记载了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其中每一节都是针对《通鉴》所记的某一段史实而发的议论,如果不参照《通鉴》光看《读通鉴论》,就象没有读过《石头记》的人单... 这是一部很难读的书。说它难读,一方面由于它乃是读另一部记载了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巨著《资治通鉴》的笔记,其中每一节都是针对《通鉴》所记的某一段史实而发的议论,如果不参照《通鉴》光看《读通鉴论》,就象没有读过《石头记》的人单看了脂砚斋的批点,虽不致于'坠入九里雾'中,但也往往会'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另一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通鉴论 《通鉴》 《石头记》 沉思录 脂砚斋 理势合一 思问录 史学领域 智足 忠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