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想的读者”视角下的《老王》
1
作者 代保明 《学语文》 2024年第3期45-48,共4页
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理想的读者”是作者假想的能够读懂自己作品的读者。在“理想的读者”视角下,《老王》的解读就有新的表达:困境下人们的坚韧与活法,灾难面前人们的自我救赎,不幸者往往是精神的富有者和高贵者,幸运者也许才是真... 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理想的读者”是作者假想的能够读懂自己作品的读者。在“理想的读者”视角下,《老王》的解读就有新的表达:困境下人们的坚韧与活法,灾难面前人们的自我救赎,不幸者往往是精神的富有者和高贵者,幸运者也许才是真正的不幸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解读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理想的读者 《老王》
下载PDF
谁是理想的读者?
2
《外国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40-240,共1页
1838年冬天,司汤达在52天内挥毫写就了长达450页的小说《巴马修道院》,与在七月革命风暴中完成的《红与黑》相比,这部小说最初可谓无人问津。1840年9月,巴尔扎克在《巴黎评论》上发表长篇书评对其大加赞誉,直到此时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这... 1838年冬天,司汤达在52天内挥毫写就了长达450页的小说《巴马修道院》,与在七月革命风暴中完成的《红与黑》相比,这部小说最初可谓无人问津。1840年9月,巴尔扎克在《巴黎评论》上发表长篇书评对其大加赞誉,直到此时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这部优秀的作品。小说情节大致如此:在滑铁卢战役前夕,涉世未深的17岁贵族青年法布瑞斯绞尽脑汁来到布鲁塞尔附近的战场,加入拿破仑军队作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与黑》 小说情节 司汤达 巴尔扎克 理想的读者 七月革命 《巴马修道院》 贵族青年
原文传递
读者反应理论下的《变色龙》解读
3
作者 夏二姣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10期61-63,共3页
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互动。解读文本过程中教师常以“理想的读者”姿态面对学生这群“实际的读者”,从而拉大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变色龙》为例,透过填补小说中的空白,从“实际的读者”出发,召唤出“理想的读者”,围... 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互动。解读文本过程中教师常以“理想的读者”姿态面对学生这群“实际的读者”,从而拉大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以《变色龙》为例,透过填补小说中的空白,从“实际的读者”出发,召唤出“理想的读者”,围绕“谁是'变色龙'”进行批判性阅读、创意性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促使学生走向深层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反应理论 理想的读者 实际的读者 召唤结构 《变色龙》
下载PDF
寻找理想作家
4
作者 徐则臣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8,共13页
写作者要寻找理想的读者,理想的读者最能理解自己。对读者来说,我们也在想象和寻找跟我们相契合的作家。什么样的作家才是能跟大多数读者相契合的作家?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家才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其实列出来,每个人的标准都差不多。... 写作者要寻找理想的读者,理想的读者最能理解自己。对读者来说,我们也在想象和寻找跟我们相契合的作家。什么样的作家才是能跟大多数读者相契合的作家?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家才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其实列出来,每个人的标准都差不多。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个“好作家”的想象和标准,说起来也就那么多。但在整体的好标准之下,又会有具体而微的差别,所以才有这么多的好作家出现在我们面前,每个人跟另外一个人都不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的读者 理想作家 写作者 寻找 契合 标准 想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