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边界的伦理学划分:蔡元培大学理想范型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尚洪波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11,共6页
作为具体、个别的大学,其指称是明确而清楚的。但作为一般社会组织的大学,其边界的划分却是模糊而困难的。将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划分开来,是大学边界存在的意义所在。对大学边界追问的努力,一方面力图在保证大学组织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 作为具体、个别的大学,其指称是明确而清楚的。但作为一般社会组织的大学,其边界的划分却是模糊而困难的。将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划分开来,是大学边界存在的意义所在。对大学边界追问的努力,一方面力图在保证大学组织相对独立性的前提下,使大学的合理内核不受伤害;另一方面也期望在大学迷惘自失之时,为其寻得回归正途的路标。面对"理想的大学"、"好的大学"这样充满价值判断意味的概念,大学的伦理精神正是为大学划定边界的本体规定。大学的伦理精神具体表现为大学的"人本性、宽容性、开放性、超越当下性、批判性"等伦理特质,在蔡元培的大学实践,特别是"大学理想范型"的构建过程中,其伦理指向性清晰可辨。这也许正是蔡元培数十年前的改革至今对大学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边界 伦理划分 蔡元培 理想范型
下载PDF
深化校院二级管理,建构特色办学的内生动力机制——二级管理的理想范型、现实选择与路径确立 被引量:3
2
作者 应敏 王福银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4-8,共5页
校院二级管理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文章探讨了校院二级管理的本真、范型和路径。从促进特色办学的视角,分析了内生动力的形成机制,提出了深化校院二级管理的基本模式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 校院二级管理 动力机制 理想范型
下载PDF
道家政治学的理想范型建构——《老子》第一章新诠
3
作者 唐国军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3-17,共5页
《老子》是一部完整的政治学著作,其第一章的核心是理想政治范型建构。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设计的三种政治形态,名、可名、非常名,则是与此三种政治形态对应的政治秩序状态描述或评价;有与无构成"道"——理想政治模型的两... 《老子》是一部完整的政治学著作,其第一章的核心是理想政治范型建构。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设计的三种政治形态,名、可名、非常名,则是与此三种政治形态对应的政治秩序状态描述或评价;有与无构成"道"——理想政治模型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常有与常无则是对理想政治模型的体悟路径。道与名、无与有、常无与常有是其政治理论的基本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政治学 理想范型
下载PDF
从《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看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理想范型的历史渊源
4
作者 徐彦峰 《咸宁学院学报》 2012年第8期24-25,53,共3页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历史演义小说。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的独特地位,更在于其漫长的集体累积的成书过程及由此带来的传播与影响的广泛性,更在于其文化蕴涵的...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历史演义小说。它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的独特地位,更在于其漫长的集体累积的成书过程及由此带来的传播与影响的广泛性,更在于其文化蕴涵的丰厚性。其作者罗贯中在总结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书中建构起凝聚着封建社会各阶层文化心理的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本文在前辈与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文本,将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罗贯中建构的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及其历史渊源三者作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整体进行综合研究,由此理清这种理想范型的来龙去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臣关系 理想范型 权力架构 《三国演义》
下载PDF
宗白华美学的理想范型与审美人生
5
作者 向丹 《黄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28-31,共4页
宗白华在其美学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实现一种审美化的生存,在追求这种审美人生的过程中,他从中西方的文化中分别寻找到晋人和歌德作为其审美理想范型,以此为出发点,建构了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并将之融入到人生实践之中,从而实现其审美人生... 宗白华在其美学生涯中,一直致力于实现一种审美化的生存,在追求这种审美人生的过程中,他从中西方的文化中分别寻找到晋人和歌德作为其审美理想范型,以此为出发点,建构了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并将之融入到人生实践之中,从而实现其审美人生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白华 审美理想范型 审美人生
下载PDF
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范型 被引量:11
6
作者 董天策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6-59,共4页
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模式既不能离开社会现实,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当今中国已形成的多元化、多层次新闻传播教育格局来看,日本的新闻教育模式、美国的"威斯康星模式"、"密苏里模式"都是理想范型,都值... 新闻传播教育的理想模式既不能离开社会现实,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当今中国已形成的多元化、多层次新闻传播教育格局来看,日本的新闻教育模式、美国的"威斯康星模式"、"密苏里模式"都是理想范型,都值得学习借鉴。但我们不能简单照搬美国与日本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而应当从中国的社会环境出发,从大学本身的特点出发,从新闻传播院系的历史与条件出发,紧密联系国家与社会对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需要,积极探索既富有理想气质而又切实可行的新闻传播教育路径,打造自身的特色,形成自身的优势,培养出各有精神风貌、各有拿手好戏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传播教育 理想范型 教育模式
原文传递
社会发展阶段与理想人格范型
7
作者 戴桂斌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74-78,共5页
理想人格范型是一个社会中基本的理想人格范式和类型。每一大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理想人格范型:在“人的依赖关系”的自然经济阶段,理想人格范型是“道德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商品经济阶段,理想人... 理想人格范型是一个社会中基本的理想人格范式和类型。每一大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理想人格范型:在“人的依赖关系”的自然经济阶段,理想人格范型是“道德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商品经济阶段,理想人格范型为“经济人”;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未来产品经济阶段,理想人格范型则是“全面发展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阶段 理想人格范型 道德人 经济人 全面人
下载PDF
一部透视儒家文化精神的力作——读《儒家理想人格和中国文化》
8
作者 施炎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40-141,共2页
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研究出现了向纵深发展的可喜景象。一大批勤于思考、执着追求的学者通过总结80年代“文化热”的经验、教训,应用辩证方法,力图揭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价值,取得了一系列积极... 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研究出现了向纵深发展的可喜景象。一大批勤于思考、执着追求的学者通过总结80年代“文化热”的经验、教训,应用辩证方法,力图揭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价值,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在这方面,朱义禄同志撰写的《儒家理想人格和中国文化》(以下简称《理想人格》)一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反映当前学术界在儒学研究中获得的新进展。《理想人格》一书善于透过儒家著作中常见的圣贤、君子、成人、大丈夫、豪杰等人格称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范型 儒家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基本精神 纵深发展 执着追求 辩证方法 作者分析
下载PDF
儒、道、佛理想人格的融合及其对国人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曾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68-73,共6页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人格特征,以它为主的理想人格成为几千年来各阶层中国人生活的楷模.但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本是各据其理,自成体系的,儒崇尚“仁”、“礼”,实行的是内圣外王的大同理想;道家则崇尚自然,宣...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人格特征,以它为主的理想人格成为几千年来各阶层中国人生活的楷模.但是,典型的中国文化本是各据其理,自成体系的,儒崇尚“仁”、“礼”,实行的是内圣外王的大同理想;道家则崇尚自然,宣扬虚净无为,超脱俗世;而佛家则更进一步,要求人们温灭人性,随缘而安,与世无争.其中,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又一直是占着文化的主导地位,它所设计的煌煌盛美的理想人格——圣人,理应成为国人人格的主要楷模.事实并非如此,这三家理想人格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变更,相互吸收融合,最终走到一起,形成了融三者为一,吸取各家之长的一种人格.这一理想人格深深地影响着几千年来国民人格的发展,形成一种进则儒、退则道、隐则佛,得意时建功立业,失意时亦能自善其身的一种进退从容,宠辱不惊的人格范型.这一典型人格的形成显然是三者融合所致.我们无法从儒、道、佛任何单独一家的思想中找到这样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范型 人格体系 道家 现实人格 儒家理想人格 国民人格 社会理想 心理结构 仁义道德
下载PDF
毛泽东理想人格的基本内容
10
作者 周志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27-29,共3页
理想人格从来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关注。到了近代。这个问题尤显突出和紧迫。面对西方列强的虎视耽耽和国家的积贫积弱,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仁人志士,纷纷提出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范型,希望有无数道德高尚的理想人物,自觉地为救亡图存... 理想人格从来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关注。到了近代。这个问题尤显突出和紧迫。面对西方列强的虎视耽耽和国家的积贫积弱,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仁人志士,纷纷提出他们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范型,希望有无数道德高尚的理想人物,自觉地为救亡图存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人在为中国寻求一条通往理想社会道路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人格范型 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 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 理论联系实际 共产党员 实际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 人民群众
下载PDF
《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简介
11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1期74-74,共1页
由我校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朱义禄撰写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已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6.5万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87年哲学类)的一项最终成果。该书从理想人格及其实现这一特定视野,来考察儒家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 儒家理想人格 中国文化 朱义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理想人格范型 儒家文献 辽宁教育 社会文化效应 圣贤 生死观念
下载PDF
朱践耳交响音乐作品中的“造型”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元平 《音乐探索》 2005年第4期30-35,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朱践耳交响音乐创作中所体现的现代作曲技法和音响逻辑一直为音乐界所关注。文章从审美形态这一视角分析朱践耳交响音乐创作中的形式建构,认为将客观存在陶熔设计为镜像化了的符号,生成可听、可感、可触、可见的“造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朱践耳交响音乐创作中所体现的现代作曲技法和音响逻辑一直为音乐界所关注。文章从审美形态这一视角分析朱践耳交响音乐创作中的形式建构,认为将客观存在陶熔设计为镜像化了的符号,生成可听、可感、可触、可见的“造型”,让形式在自身的时空运行中携带和传达着内在的真实,与此,形相契合所映现的真实是体悟和理解作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践耳 造型 形式 理想范型
下载PDF
论《玉燕堂四种曲》的理想人格范型
13
作者 樊兰 崔志博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7-59,共3页
清中叶戏曲家张坚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情感融入《玉燕堂四种曲》的创作中,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范型是情与理的完美融合,是一种真正的名教风流。这种情理合一、名教风流的理想人格范型,代表了清中叶文人较为普遍的精神面貌和人格追求,... 清中叶戏曲家张坚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主观情感融入《玉燕堂四种曲》的创作中,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范型是情与理的完美融合,是一种真正的名教风流。这种情理合一、名教风流的理想人格范型,代表了清中叶文人较为普遍的精神面貌和人格追求,体现了清中叶文人历经晚明人性论、至情论荡涤之后对"情"与"理"关系的自觉探索与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燕堂四种曲》 张坚 理想人格范型
原文传递
新道德、新民与新国家──梁启超伦理思想研究纲要 被引量:1
14
作者 吕滨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21-25,共5页
关键词 梁启超 伦理思想 道德修养 新道德 “新民” 理想人格范型 “新民说” 公德 新国家 国民性
下载PDF
人的全面发展:在主客体关系视野内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文喜 《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2期32-38,共7页
人的全面发展:在主客体关系视野内张文喜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们已从不同的角度作过考察,在主客体关系视野内,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从与客体的关系中去理解,也可以仅仅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主体指向客体... 人的全面发展:在主客体关系视野内张文喜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们已从不同的角度作过考察,在主客体关系视野内,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从与客体的关系中去理解,也可以仅仅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于主体指向客体时的状态,是外向的、客体化的,最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全面发展 主客体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理想人格范型 “人的全面发展” 西方哲学 马克思恩格斯 实践唯物主义 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
下载PDF
论儒家境界观的构建——从《易经》、孔子到《易传》
16
作者 刘太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60-66,共7页
儒家的境界观始于《易经》,中经孔子的充分发挥,到了《易传)那里,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并奠定了其基本的结构与框架。孔子在《易经》提出的君子品格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多层次的理想人格范型,《易传》的作者则主要根据老子等人的观点... 儒家的境界观始于《易经》,中经孔子的充分发挥,到了《易传)那里,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并奠定了其基本的结构与框架。孔子在《易经》提出的君子品格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多层次的理想人格范型,《易传》的作者则主要根据老子等人的观点,使《易经》和孔子的境界观更具有了理论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修养境界 论语 理想人格范型 儒家 圣人 思想体系 子曰 社会责任感 现实生活
下载PDF
透视儒家文化精神的佳作
17
作者 朱贻庭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37-138,共2页
做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做好一个人,即所谓"理想人格"的问题,是儒家文化的一个中心议题。考察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离不开对儒家"理想人格"的研究。但长期以来,却未见一部全面论述这一问题的专著面世。... 做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做好一个人,即所谓"理想人格"的问题,是儒家文化的一个中心议题。考察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离不开对儒家"理想人格"的研究。但长期以来,却未见一部全面论述这一问题的专著面世。有鉴于此,同济大学社会科学系朱义禄副教授积数载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人格学说 儒家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范型 儒家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 中心议题 浩然正气 社会科学 论述 作者
原文传递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信息库
18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理想人格范型 学报信息 高校文科 学术编辑 社会生态学 戏剧叙事学 绿色文化 汇率政策 特有属性 社会经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