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索萨的理智德性
1
作者 唐青才 刘佳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470-475,共6页
索萨德性可靠论归于德性知识论,主张知识是出自理智德性的真信念,理智德性是使认知者获得真信念的认知倾向或能力。从内涵上看,索萨将理智德性视为认知主体处于某一环境时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倾向,抑或认知主体自身的、能够产生某种功能的... 索萨德性可靠论归于德性知识论,主张知识是出自理智德性的真信念,理智德性是使认知者获得真信念的认知倾向或能力。从内涵上看,索萨将理智德性视为认知主体处于某一环境时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倾向,抑或认知主体自身的、能够产生某种功能的能力;从性质上看,理智德性是一种目的论式的、广义的德性见解,存在环境、命题范畴等限定条件;从类型上看,理智德性可分为传递式能力和生产式能力以及基础德性和衍生德性。对索萨理智德性基本概念的阐述也能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诸如知识与理智德性的关系、理智德性是先天亦或后天问题、理智德性是否完善等问题随即出现。梳理索萨的理智德性,不仅可以使索萨德性可靠论的意蕴更加深厚,而且对于人类认知体系的构建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论 理智德性 索萨 认知倾向 能力 知识论
下载PDF
动机与知识:扎格泽博斯基理智德性的阐释与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毕文胜 杨晶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49,共5页
理智德性是德性责任论的核心概念,但是在历史上长期被忽视。扎格泽博斯基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斯宾诺莎、杜威等人的相关论述出发,重新诠释理智德性的构成及其与道德德性的关系,以阐明在当前知识论建构中的作用。但是这一诠释自身同... 理智德性是德性责任论的核心概念,但是在历史上长期被忽视。扎格泽博斯基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斯宾诺莎、杜威等人的相关论述出发,重新诠释理智德性的构成及其与道德德性的关系,以阐明在当前知识论建构中的作用。但是这一诠释自身同样存在理智德性归属与定位的模糊等理论上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格泽博斯基 理智德性 动机 知识 生动机论
下载PDF
明智——一个道德的人必备的理智德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传有 刘科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9,共5页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明智作为实践的理性不同于知识等理论理性,它指导伦理德性的形成,是理性在道德活动中实践的能力。同前辈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思想不仅强调理性认知,而且强调了理性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重...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明智作为实践的理性不同于知识等理论理性,它指导伦理德性的形成,是理性在道德活动中实践的能力。同前辈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思想不仅强调理性认知,而且强调了理性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明智作为关键性的理智德性,充分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既强调理性又注重实践的伦理思想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智德性 明智 伦理
下载PDF
《管子》四篇中的理智德性与知识论思想 被引量:2
4
作者 尚建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6-111,168,共6页
就其理论意义而言,《管子》四篇的德性理论首先缓解了形上学立场与经验常识之间的对峙状态,也就是说合乎"道"的生活应该直面生理需求和情感体验所带来的挑战。其次,将认知能力确定为"心"所固有的功能、依据"... 就其理论意义而言,《管子》四篇的德性理论首先缓解了形上学立场与经验常识之间的对峙状态,也就是说合乎"道"的生活应该直面生理需求和情感体验所带来的挑战。其次,将认知能力确定为"心"所固有的功能、依据"静因之道"论证理智德性,是为了表明人能够以主体性的地位参与、主宰天地万物的演化进程。此外,"静因之道"关注"因"的主张,不仅可以推论出人有能力掌握"道"和天地万物的本性,而且也将日常语言与言说"道"的方式演变为融贯性的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四篇 理智德性 静因之道
下载PDF
理智德性的协作认知 被引量:1
5
作者 孙保学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9-354,共6页
理智德性是德性知识论的核心概念。对这一概念有两种竞争性的解读:能力型德性和品质型德性。前者认为理智德性是稳定的、可靠的认知能力,例如知觉、记忆和推理等;后者视理智德性为后天的品质特性,如坚韧、理智勇气和思想开明等。究竟哪... 理智德性是德性知识论的核心概念。对这一概念有两种竞争性的解读:能力型德性和品质型德性。前者认为理智德性是稳定的、可靠的认知能力,例如知觉、记忆和推理等;后者视理智德性为后天的品质特性,如坚韧、理智勇气和思想开明等。究竟哪种解读揭示了理智德性的本性,学界存在较大争议。其实,两种解读本质上并不冲突,它们实际上分别揭示了统一的理智德性的两个不同方面。当前争论的根源在于未能恰当地区分两种德性在认知过程中体现的不同价值:能力型德性更适合解释低阶知识,品质型德性更适合解释高阶知识。两种德性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兼容互补的协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理智德性 能力 品质 协作关系
下载PDF
应用理智德性的实践
6
作者 任丑 陈旭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4期19-25,150,共8页
应用理智德性是理智运用科学技术追求平等、自由与尊严的实践德性,也是理智之认知与实践相统一的应用德性。应用理智德性的实践问题主要是,处理科学技术所蕴含的三大矛盾即差别与平等的矛盾、必然与自由的矛盾、卑微与尊严的矛盾。因此... 应用理智德性是理智运用科学技术追求平等、自由与尊严的实践德性,也是理智之认知与实践相统一的应用德性。应用理智德性的实践问题主要是,处理科学技术所蕴含的三大矛盾即差别与平等的矛盾、必然与自由的矛盾、卑微与尊严的矛盾。因此,应用理智德性的实践使命在于,理智地应用科学技术,扬弃差异、必然与卑微,提升平等、自由与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理智德性 科学技术 实践
下载PDF
理智德性:能力或性格——贝尔对德性可靠论的批判
7
作者 毕文胜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8年第6期19-24,共6页
可靠性是所有可靠论的核心概念,德性可靠论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将诸如听力、视觉、记忆等认识能力的可靠性解释为理智德性本质。贝尔批判德性可靠论者对理智德性进行能力本质的垄断性的错误解释,认为能力与性格在认识活动中是不可分的,... 可靠性是所有可靠论的核心概念,德性可靠论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将诸如听力、视觉、记忆等认识能力的可靠性解释为理智德性本质。贝尔批判德性可靠论者对理智德性进行能力本质的垄断性的错误解释,认为能力与性格在认识活动中是不可分的,共同构成了理智德性的可靠性。贝尔的德性知识论思路是融合型思路,代表了德性知识论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但是,看似合理的解释方案存在着理论基础薄弱、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 理智德性 能力
下载PDF
培育理智德性:教学的使命所在 被引量:5
8
作者 张铜小琳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7,共5页
当前教学活动已陷入追逐认知成功的获益与认知结果的拥揽,而漠视认知主体的完善与认知品质的锤炼的困境,突破这一困境的出路就是回归教学的本质。教学的本质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旨归,使认知主体在实践认识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认... 当前教学活动已陷入追逐认知成功的获益与认知结果的拥揽,而漠视认知主体的完善与认知品质的锤炼的困境,突破这一困境的出路就是回归教学的本质。教学的本质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旨归,使认知主体在实践认识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认知品质的发展。即充分认识学生的理智德性的本质、内涵、结构与特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秉持认知自主、思想开放、合理证成、认知公正与批判反思的原则,以培育具有卓越认知品质,履行认知主体义务的学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主体 理智德性 知识论
下载PDF
抓好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关键环节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亚品 于小晶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95-97,共3页
理智德性是人在实现自身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求真的品质,可以由教导生成。思政课是助推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关键课程,教学评价改革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以大学生理智德性的培育为导向开展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充分发挥... 理智德性是人在实现自身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求真的品质,可以由教导生成。思政课是助推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关键课程,教学评价改革是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以大学生理智德性的培育为导向开展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是一项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 教学评价 理智德性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的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理论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10
作者 孙巳尧 《开封大学学报》 2018年第3期52-53,共2页
在西方的德性理论中,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德性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包括理智层面以及伦理层面的德性。其中,理智德性又分为明智以及智慧两个类型。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德性论主要分析的内容为:面对可变范畴内的事物,... 在西方的德性理论中,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德性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包括理智层面以及伦理层面的德性。其中,理智德性又分为明智以及智慧两个类型。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德性论主要分析的内容为:面对可变范畴内的事物,其思想以及辩论上是否正确;面对不能改变的事物,其思想以及辩论上是否具有创新想法。此理论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至今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亚里士多德的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理论对我国当今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 理智德性
下载PDF
理智德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课程知识体系中的体现与价值旨归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鑫 《民族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9,共8页
德性知识论中关于理智德性的论述,为分析如何通过学校课程知识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问题,在知识论层面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解释。理智德性本质上讨论了主体作为认知者,在确认信念、知识及其他重要概念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 德性知识论中关于理智德性的论述,为分析如何通过学校课程知识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问题,在知识论层面提供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解释。理智德性本质上讨论了主体作为认知者,在确认信念、知识及其他重要概念中,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与品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个信念,在当下是有德性的、也是恰当的。学校课程知识体系是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教育目的的主要媒介,通过学校课程知识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终极价值追求是实现学生个体理智德性的发展。学校课程知识体系以符号的形式呈现、论述、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以彰显理智德性为目的。通过学校课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获得作为“知识能力”的理智德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然路径,培养学生获得作为“思想品格”的理智德性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终极价值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智德性 课程知识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亚里士多德论理智德性 被引量:10
12
作者 聂敏里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5-100,161,共16页
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的关系问题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传统的理智主义立场只是一般地坚持并主张了理智德性在道德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和积极作用,但是,却很少讨论到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之间的具体关系,尤其是理智德性中五个主要... 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的关系问题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传统的理智主义立场只是一般地坚持并主张了理智德性在道德实践中的核心地位和积极作用,但是,却很少讨论到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之间的具体关系,尤其是理智德性中五个主要的环节在道德选择过程中各自所承担的不同的功能和所起到的具体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缺少与文本紧密结合的深入而具体的论证。从这一理论需要出发,通过对《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文本的深入分析和诠释,可以论证存在于亚里士多德的理智德性各环节之间的体系性的关联,尤其是明智在沟通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一般和具体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智德性 伦理 理智 智慧 科学 明智 技艺
原文传递
理智德性与认知视角——论欧内斯特·索萨的德性知识论 被引量:7
13
作者 郝苑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24,共5页
受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的启发,索萨系统建构了德性知识论。通过将"理智德性"与"认知视角"引入知识论,德性知识论力图超越传统知识论的局限,合理把握人类认知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张力。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不仅在当... 受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的启发,索萨系统建构了德性知识论。通过将"理智德性"与"认知视角"引入知识论,德性知识论力图超越传统知识论的局限,合理把握人类认知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张力。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不仅在当代知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首创性和重要性,而且也为重新审视知识与德性的关系带来了新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智德性 认知视角 视角主义 知识论
原文传递
“无欲”概念的理智德性维度 被引量:3
14
作者 谢阳举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5-12,254,共9页
道家的"无欲"概念不仅是一种伦理德性,也是一种理智德性。老子的"有欲"是一种认知策略,而"无欲"则是一种更根本的理智德性。一方面,"无欲"包含追求理智善的动机成分,即试图理解"道"... 道家的"无欲"概念不仅是一种伦理德性,也是一种理智德性。老子的"有欲"是一种认知策略,而"无欲"则是一种更根本的理智德性。一方面,"无欲"包含追求理智善的动机成分,即试图理解"道",另一方面,"无欲"有助于认知者保持心灵开放、理智勇气、思维公正等理智德性,因而能够使认知者可靠地获得理智善。作为"理智德性"的无欲在伦理、劳作、艺术等其他理智生活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欲 有欲 知识论 理智德性
原文传递
理智德性及其在知识价值问题当中扮演的驱动性角色——扎格泽博斯基对盖梯尔问题的解决方案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麒麟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0,共7页
本文试图展示扎格泽博斯基关于知识的反事实条件句分析与理智德行的驱动性组分之间存在着理论张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盖梯尔问题与知识价值问题直接的理论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扎格泽博斯基基于理智德性而提... 本文试图展示扎格泽博斯基关于知识的反事实条件句分析与理智德行的驱动性组分之间存在着理论张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盖梯尔问题与知识价值问题直接的理论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扎格泽博斯基基于理智德性而提出的关于知识的定义,通过对于理智德性所扮演的驱策性角色的细致分析,本文指出,在反事实条件句的分析框架下,扎格泽博斯基的对于知识的概念分析是与可靠主义十分类似的,扎格泽博斯基带来的理论上的丰富化主要是心理层面而非概念层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智德性 盖梯尔问题 知识价值问题 知识论 语言哲学
原文传递
理智德性辨
16
作者 孔文清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6-30,共5页
亚里士多德将灵魂的理性部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科学的部分,一是计算的部分。灵魂的科学的部分是关于不变对象的,形成的是普遍的理论知识,亦即intellect。灵魂的计算部分是关于可变对象的,它主要是实践智慧,亦即intelligence。Intellect... 亚里士多德将灵魂的理性部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科学的部分,一是计算的部分。灵魂的科学的部分是关于不变对象的,形成的是普遍的理论知识,亦即intellect。灵魂的计算部分是关于可变对象的,它主要是实践智慧,亦即intelligence。Intellect与intelligence有着种类的差异,不能混为一谈。但是,近现代认识论流行的教条却忽视两者的差别,正是在理智主义的传奇的影响下,人们使用intellectual virtue翻译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与灵魂的理性部分相对应的德性。理智主义的传奇反映在伦理学中,表现为伦理学忽视实践智慧,道德被简化为理论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LLECT INTELLIGENCE 理智主义 理智德性
原文传递
应用理智德性探微
17
作者 任丑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科技带来的伦理问题本质上是理智德性之实践问题,即应用理智德性问题。亚里士多德的理智德性论已经埋下应用理智德性的种子。不过,理智德性转变为应用理智德性面临三大困境。整体上看,是理智德性成为应用理智德性的困境;分而言之,则是... 科技带来的伦理问题本质上是理智德性之实践问题,即应用理智德性问题。亚里士多德的理智德性论已经埋下应用理智德性的种子。不过,理智德性转变为应用理智德性面临三大困境。整体上看,是理智德性成为应用理智德性的困境;分而言之,则是实践理智德性、沉思理智德性成为应用理智德性的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亚里士多德把理智德性(求真的德性)与道德德性(求善的德性)对立起来,并主张前者优先于后者。实际上,求真的德性以求善的德性为鹄的,或者说,求善的德性是目的,求真的德性是途径。因此,实践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可以综合为有道德的实践理智德性或有实践理智的道德德性,这是一种把求真与求善融为一体的德性,即应用理智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理智德性 求真之 求善之
原文传递
亚里士多德论理智德性与求真品质
18
作者 吕纯山 《外国哲学》 2019年第2期1-24,共24页
本文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提到的技艺、认识/知识、明智、智慧和努斯这五个求真品质中,只有明智和智慧是理智德性,它们都因为包含努斯而是最好的品质;而另外三种求真品质,即技艺、认识/知识和努斯都不是理智德性,... 本文认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提到的技艺、认识/知识、明智、智慧和努斯这五个求真品质中,只有明智和智慧是理智德性,它们都因为包含努斯而是最好的品质;而另外三种求真品质,即技艺、认识/知识和努斯都不是理智德性,相反,它们的德性都是智慧,而它们本身或者是灵魂对可变或不变对象进行认识的结果,或者是灵魂的能力。总之,《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卷提到的五个求真品质并不都是理智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智德性 求真品质 明智 智慧 技艺 知识 努斯
原文传递
应用理智德性探微
19
作者 任丑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2年第4期145-146,共2页
一、理智德性如何成为应用理智德性“理智德性如何成为应用理智德性”的实质是,道德德性(善)与理智德性(真)是否绝对对立乃至不可通约?或者说,求真之善的德性即应用理智德性是否可能?首先,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中,理智德性(真)与道德德... 一、理智德性如何成为应用理智德性“理智德性如何成为应用理智德性”的实质是,道德德性(善)与理智德性(真)是否绝对对立乃至不可通约?或者说,求真之善的德性即应用理智德性是否可能?首先,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中,理智德性(真)与道德德性(善)依然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在联系,而非绝对隔离、毫无关系的两类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智德性 不可通约 亚里士多 求真 绝对对立 内在联系
原文传递
作为理智德性的理解 被引量:10
20
作者 斯蒂芬·格林 王昕桐(译)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共9页
在本文中,我阐述了理解可以以哪些方式被视为心灵之卓越状态(品质)或理智德性。在此过程中,我讨论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即:什么是一个有理解力的人?我说的不是一个理解自然界许多事情的人,而是这样一个人:在对别人进行评价时,她能够避免... 在本文中,我阐述了理解可以以哪些方式被视为心灵之卓越状态(品质)或理智德性。在此过程中,我讨论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即:什么是一个有理解力的人?我说的不是一个理解自然界许多事情的人,而是这样一个人:在对别人进行评价时,她能够避免道德审判主义,进入别人的视角,并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他们。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个有理解力的人似乎是一种性格层面的德性,它有趣地结合了道德和认知元素。在我们这个分裂的时代,它似乎也是一种特别需要的德性,因为人们普遍认为,社会之所以分裂,部分是因为相互理解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理智德性 审判 知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