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夫之理欲论及其思想贡献
1
作者 胡发贵 《船山学刊》 2017年第3期7-11,共5页
王夫之继承了中国古代"恒产-恒心"的重视物质生活的务实思想倾向,重视人伦日用,重视生活需求的满足,主张理欲相融、互济与一致,而且更为强调理在欲中,"天理"不可能脱离"人欲"而存在。王夫之的理欲论发展... 王夫之继承了中国古代"恒产-恒心"的重视物质生活的务实思想倾向,重视人伦日用,重视生活需求的满足,主张理欲相融、互济与一致,而且更为强调理在欲中,"天理"不可能脱离"人欲"而存在。王夫之的理欲论发展了古代富有唯物倾向的"厚生"思想,为人欲正名,为生活辩护,有力祛除了程朱理学对人欲的妖魔化,富有启蒙和人文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理欲论 思想贡献
下载PDF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及其与朱熹理欲论之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乐爱国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53,共8页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q...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去人而存天 朱熹 理欲论
下载PDF
宋代理学家胡宏的理欲论和圣人论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汉民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89年第6期65-70,共6页
胡宏(公元1105~1161年),字仁仲,号五峰,福建省崇安人,为南宋初年著名理学家。胡宏的学术思想涉及到理学的各个方面,其中的理欲论和圣人论较有特色。本文拟对这一思想作一探讨。理欲论“理欲之辨”是理学家们热烈讨论的议题之一。胡宏... 胡宏(公元1105~1161年),字仁仲,号五峰,福建省崇安人,为南宋初年著名理学家。胡宏的学术思想涉及到理学的各个方面,其中的理欲论和圣人论较有特色。本文拟对这一思想作一探讨。理欲论“理欲之辨”是理学家们热烈讨论的议题之一。胡宏理学思想的特色之一,就在于他对“理欲之辨”作出了不同于理学正统派的回答。这可以从“体”与“用”两个方面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宏 圣人 之辨 宋代学家 思想 形而上 知言 道德本体
下载PDF
宋明理学理欲论与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的比较
4
作者 张磊 王挺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243-245,共3页
宋明理学中的理欲论与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源自完全迥异的思想体系,却存在着某种契合。将理欲论中的"天理""人欲"思想与"超我""自我"等精神分析中人格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探寻宋明理学中的... 宋明理学中的理欲论与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源自完全迥异的思想体系,却存在着某种契合。将理欲论中的"天理""人欲"思想与"超我""自我"等精神分析中人格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探寻宋明理学中的心理学思想,新角度解析东西方文化、哲学与心理学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 之辩 精神分析 人格结构
下载PDF
明中期后反对宋儒人性和理欲论思潮的发展
5
作者 严健羽 《中州学刊》 1987年第2期55-60,共6页
天理人欲不相容的观点,我国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它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 天理人欲不相容的观点,我国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它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宋代程朱派理学家把天理人欲与伦理联系起来,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学说。 朱熹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出发谈到人性时说:“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天理固浩浩不穷,然非是气,则虽有是理而无所凑泊,故必二气相感,凝结生聚,然后有所附着。”(《朱于语类》卷四)所谓“理”(“天理”)即天命之性”是至善的。“气”有“清”、“浊”,因而“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所谓明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同上)“宝珠”、“明德”即“天理”,“清冷水”即“气之清”者,“浊水”即“气之浊”者。“揩拭此珠”即使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的“天理”复其本体之明,这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朱熹进而论断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之性 人性 宋儒 程朱 明中期 刘宗周 罗钦顺 之性
下载PDF
王夫之“理欲观”内涵及哲学意义探讨
6
作者 覃丽萍 方迪盛 《民风》 2023年第2期36-38,共3页
“理欲观”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了宋明理学的重要内容,又阐述了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王夫之“理欲观”否定了天理与人欲完全对立的观点,认为天理和人欲都属于人的自然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统一和互通的特征,... “理欲观”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含了宋明理学的重要内容,又阐述了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王夫之“理欲观”否定了天理与人欲完全对立的观点,认为天理和人欲都属于人的自然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统一和互通的特征,使天理与人欲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延伸,王夫之“理欲观”在哲学界开创了新境界。笔者对王夫之“理欲观”形成的背景及内在含义进行分析,并着重对其哲学意义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哲学意义
下载PDF
陈确和亚里士多德理欲观比较
7
作者 冯晶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1期56-59,共4页
陈确所言“人欲恰好处即天理”的理欲共生观与亚里士多德主张“适度”的中道理欲观,都强调恰当适度,人欲的适度便是恰当的天理。对于平衡理欲关系,他们都认为理内含于欲之中,有着肯定人欲固然存在且需要外力引导约束的共同点。但由于所... 陈确所言“人欲恰好处即天理”的理欲共生观与亚里士多德主张“适度”的中道理欲观,都强调恰当适度,人欲的适度便是恰当的天理。对于平衡理欲关系,他们都认为理内含于欲之中,有着肯定人欲固然存在且需要外力引导约束的共同点。但由于所处时代背景不一、社会思想不一,带来了文化基础、思考问题出发点和由理欲所延伸探讨的社会问题方面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确 亚里士多德
下载PDF
农民道德启蒙与乡村治理——以义利观、理欲观变革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卫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8,169,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关于义利、理欲关系的认知理解较之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向:在摆脱传统"以义规利"、"以理导欲"的道德规制,追求"义利相与"、"理欲和解"理想目标的同时,也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关于义利、理欲关系的认知理解较之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向:在摆脱传统"以义规利"、"以理导欲"的道德规制,追求"义利相与"、"理欲和解"理想目标的同时,也出现了"以利逾义"、"以欲越理"的道德歧路,表现出分裂义利、理欲关系的偏向,隐含着道德功利化甚至道德虚无的价值危机。因此,建设新型的义利、理欲观念,积极引导农民汲取传统价值观的合理内核,并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色,赋予其新的内容,推动农村社会的道德建设,成为了加强我国乡村治理的重要维度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启蒙 义利观 乡村治
下载PDF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85,共7页
理欲观是戴震义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戴震义理学区别于程、朱正统理学的关键 所在。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学者大力阐扬戴氏义理学,力图恢复戴震的完整形 象,促使戴学成为显学。他们所共同关注者即为戴震的理欲观。由... 理欲观是戴震义理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戴震义理学区别于程、朱正统理学的关键 所在。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学者大力阐扬戴氏义理学,力图恢复戴震的完整形 象,促使戴学成为显学。他们所共同关注者即为戴震的理欲观。由于阐释角度不一,所作的评析 差异较大。章太炎从政治视角理解戴震理欲观,认为戴震与程、朱并无根本冲突,双方是在政治 和伦理的不同层面上阐发各自观念。刘师培则分别用中、西学两种标准衡量戴震理欲观,既赞赏 其义理基于训诂,从而能超越宋儒的长处,又点明其不及西学严密的瑕疵所在。梁启超以哲学概 念评判戴震义理学,认为戴氏之理欲观是用“情感哲学”代“理性哲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思潮在本 质上“绝相类”。这些评析,皆对中国近代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成为规范戴震研究 的某种“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章太炎 刘师培 梁启超
下载PDF
胡宏理欲观辨正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辉 周大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39,共4页
"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是胡宏思想中颇具争议的一个命题,它不仅关系到价值本体论的构建以及人性善恶之是非问题,也牵连到道德实践的可行性及价值如何取向等问题。对胡宏文本中"天理"、"人欲"概念及其价... "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是胡宏思想中颇具争议的一个命题,它不仅关系到价值本体论的构建以及人性善恶之是非问题,也牵连到道德实践的可行性及价值如何取向等问题。对胡宏文本中"天理"、"人欲"概念及其价值意义的细致梳理,揭示其真实含义,归复其思想原貌,分析其价值意义,能陈清种种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宏 价值
下载PDF
戴震的理欲观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朔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17-21,共5页
戴震的理欲观,不仅在新安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古代思想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戴震在批判程朱理学理欲观时,既看到理和欲的统一性,又看到理和欲的矛盾性,提出了对立统一的理欲观。为了进一步完善他的理欲观,他在理欲观的... 戴震的理欲观,不仅在新安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古代思想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戴震在批判程朱理学理欲观时,既看到理和欲的统一性,又看到理和欲的矛盾性,提出了对立统一的理欲观。为了进一步完善他的理欲观,他在理欲观的理论基础人性论的问题上,极力与程朱理学划清界线,提出了人性择善论的思想。戴震之所以要推翻程朱理学的理欲观,重新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理欲观,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体民之情,遂民之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新安 择善论
下载PDF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重评朱熹的理欲观 被引量:4
12
作者 熊吕茂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1-14,共4页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存天 灭人' 宋明 思想家 哲学家 教育家
下载PDF
郁达夫与传统理欲观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裔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7-61,共5页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最早涉及性意识的小说家 ,但对此贡献毁誉不一。要科学地评价他 ,就得弄清他如何背叛传统理欲观。传统理欲观不外乎以理节欲、存理灭欲、去理纵欲三类。华夏古国 ,儒、道、佛三教拧成思想绞索 ,绞杀人性。马、恩和鲁迅...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最早涉及性意识的小说家 ,但对此贡献毁誉不一。要科学地评价他 ,就得弄清他如何背叛传统理欲观。传统理欲观不外乎以理节欲、存理灭欲、去理纵欲三类。华夏古国 ,儒、道、佛三教拧成思想绞索 ,绞杀人性。马、恩和鲁迅否定禁欲主义。郁达夫持类似观点 ,其文论与小说 ,主张表现性爱 ,向传统理欲观提出挑战 ,具有一定社会意义。某些作品性爱描写失于直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传统 小说创作 性爱描写 社会意义 现代文学 文艺观 爱情
下载PDF
《金瓶梅》中的理欲观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宝龙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4-99,共6页
《金瓶梅》是一部得到充分肯定又备受争议的一部小说。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小说中对于色欲和利欲的大量细致的描写。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客观上讲,小说中人欲横流的社会图景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人的处世理念,特别是理欲观... 《金瓶梅》是一部得到充分肯定又备受争议的一部小说。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小说中对于色欲和利欲的大量细致的描写。不管作者的主观意图如何,客观上讲,小说中人欲横流的社会图景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人的处世理念,特别是理欲观念。而且小说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欲观念完全打破了自宋代以来一直占思想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传统,不是存理灭欲,而是有欲无理,以欲代理,为饱私欲,置伦理道德于不顾,忘却人性,无视廉耻。对于这种客观体现出的理欲观,我们必须冷静的,批判的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中国古典小说
下载PDF
浅析王栋的理欲观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树俊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5-12,共8页
王栋从关注民生的角度阐述了人欲的合理性,竭力反对"去人欲"的观点,提出了人欲不能无的主张。他认为"人欲不能无",理学家提出"察私防欲"的主张是由于对"慎独"的错误理解造成的。同时,王栋还指... 王栋从关注民生的角度阐述了人欲的合理性,竭力反对"去人欲"的观点,提出了人欲不能无的主张。他认为"人欲不能无",理学家提出"察私防欲"的主张是由于对"慎独"的错误理解造成的。同时,王栋还指出人的物质需求是不能遏制的,只是要注意"节约"罢了。孔子的"克己"、孟子的"寡欲"的核心乃实指"节欲"之意。不过,王栋所说的"人欲不能无"中的"人欲"也并非指一切人欲,而是指满足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合理的人欲。事实上王栋是反对"恶欲"的。他要人们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少忧戚,多坦荡。努力做到"淡而不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栋 泰州学派
下载PDF
学术与政治之间——论戴震对程朱理欲观的批评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世光 《中州学刊》 CSSCI 2002年第2期125-129,共5页
戴震猛烈批评程朱理学理欲观 ,从学术批评的角度来说 ,戴震的推理过程存在误读现象 ,他并没有完整把握朱熹的心性论思想以及朱熹对“心”、“欲”等概念的具体规定。虽然程朱理学具有内在歧义性 ,而且程朱理学本身具有禁欲主义倾向 。
关键词 戴震 程朱 学术批评 政治批评
下载PDF
朱熹理欲观评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黎昕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90年第5期26-32,共7页
理欲问题,即伦理道德原则和物质欲望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了无数哲人智士的关注和论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概括地说大致有三种:一、"理存乎欲",即主张道德伦理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二、"以理节欲",即在... 理欲问题,即伦理道德原则和物质欲望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曾引起了无数哲人智士的关注和论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概括地说大致有三种:一、"理存乎欲",即主张道德伦理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二、"以理节欲",即在承认人的基本物质要求是合理的前提下,主张用道德规范对无止境的物质欲望加以限制,不使它放纵.三、"存理灭欲",即认为道德伦理和物质欲望完全对立,不容并存,主张以消除人们的物质欲望做为建立封建伦理道德的前提.上述这些观点的争辨,上溯先秦,下延明清,而以宋代为烈.朱熹的理欲观既是对历史上理欲之辩的总结和继承,同时又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社会道德规范 道德伦 道德原则 中国历史 关系问题 劳动人民 封建伦道德 重义轻利
下载PDF
宋明道学义利理欲之辨的实质 被引量:3
18
作者 江雪莲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69-73,共5页
义利之辨在宋明道学被视为儒学的首要问题.义利之辩、理欲之辨的实质是公私之辨.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宋明道学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侧重于从义利、理欲、公私相对立的一面来把握问题,另一种则侧重于义利、理欲、公私相统一的一面来把... 义利之辨在宋明道学被视为儒学的首要问题.义利之辩、理欲之辨的实质是公私之辨.在这个问题的把握上,宋明道学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侧重于从义利、理欲、公私相对立的一面来把握问题,另一种则侧重于义利、理欲、公私相统一的一面来把握问题.在道德意义上,义利之辨着眼于道德动机上立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利之辨 之辨 公私之辨 道德动机
下载PDF
戴震对理欲关系的辨正 被引量:2
19
作者 任万明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5-50,共6页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对立论,戴震提出了"理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论。戴震认为,理欲关系的实质是絜情与同欲。戴震运用"自然"与"必然"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统一性。人的自然情欲... 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对立论,戴震提出了"理存乎欲"的理欲统一论。戴震认为,理欲关系的实质是絜情与同欲。戴震运用"自然"与"必然"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统一性。人的自然情欲满足的过程,就是必然之理逐步确立并得以实现的过程。戴震还运用"私"与"蔽"这一对范畴论述了理欲的矛盾性。"私"乃是"欲之失",属于道德问题;"蔽"乃是"知之失",属于认识问题。戴震重视"蔽",针对的是程朱理学重视"私"而不重视"蔽"的现象,目的在于批判程朱理学以个人主观见解来蒙蔽人们,引导人们重视独立思考,不要一味信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关系 《孟子字义疏证》
下载PDF
“理欲之辩”的近代价值嬗变:以康有为“理欲观”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强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36,共3页
康有为提出"天欲人理"说对宋儒"天理人欲"说予以反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理欲之辩"作出新的诠释表征了近代价值观的变革。康有为对欲望的肯定是建立在价值观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双重基础之上的。从价... 康有为提出"天欲人理"说对宋儒"天理人欲"说予以反驳。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理欲之辩"作出新的诠释表征了近代价值观的变革。康有为对欲望的肯定是建立在价值观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双重基础之上的。从价值观变革看,针对宋明儒学过度压制人的感性欲望,康有为高度肯定了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其近代启蒙意义不可抹杀;从现实生活看,近代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进步为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之辩 中国近代 价值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