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逻辑前提的考察
1
作者 王金福 陈枢卉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4-9,共6页
我们过去主要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要能成立,需要三个必要的逻辑前提:一,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二,马克思认为机械性或形而上... 我们过去主要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解要能成立,需要三个必要的逻辑前提:一,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二,马克思认为机械性或形而上学性是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通过批判这种唯物主义的机械性或形而上学性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三,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哲学时的主要内容是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本文通过历史考察,表明这三个逻辑前提都不能成立,因而表明,我们过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是不深刻的,没有把握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逻辑 辩证唯物主义 新唯物主义
下载PDF
共同富裕的理解逻辑、中国实践及世界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何锡辉 刘恋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4-202,共9页
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和人心所向,必须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论要义。从发轫逻辑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理论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百年的历史目标,是赓续中华民... 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事关党的执政根基和人心所向,必须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论要义。从发轫逻辑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的理论表达,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百年的历史目标,是赓续中华民族大同理想的具象表征,是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要求。从理解维度看,共同富裕话语历经百年,使之既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也作为一种价值指向,又作为一种道路选择,分别彰显了“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治理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指向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本质规约。现如今,中国正坚定不移地推进共同富裕,做到了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首创相结合、坚持总体谋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坚持思想动员与制度保障相结合、坚持创造财富与分配财富相结合、坚持共同奋斗与防范误区相结合,展现了共同富裕的中国实践蓝图。需要认识到,推进共同富裕还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即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的国际形象、为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陷阱”贡献中国智慧以及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 中国式现代化 理解逻辑 中国实践
原文传递
对充分条件句语义关系的概念理解与逻辑理解的相关与独立
3
作者 王墨耘 高坡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48-854,共7页
实验用大学生被试考察了充分条件句语义关系表达形式(逻辑形式和概念形式)和条件句类型(五种条件句)对充分条件句语义关系理解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语义关系表达形式影响被试对条件句中必要性的语义关系理解,而不影响被试对条件句中充... 实验用大学生被试考察了充分条件句语义关系表达形式(逻辑形式和概念形式)和条件句类型(五种条件句)对充分条件句语义关系理解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语义关系表达形式影响被试对条件句中必要性的语义关系理解,而不影响被试对条件句中充分性的语义关系理解,在对条件句前后件之间语义关系的逻辑理解成绩和概念理解成绩之间既有相关又有独立:对是否充分的语义关系的两种理解成绩之间存在相关一致,而对是否必要的语义关系的两种理解成绩之间存在独立;五种条件句在对后件对前件的必要性的知觉难易程度受条件句意义内容的影响而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导致被试对许可句和定义句的后件必要性理解成绩高于对偶然句、义务句和因果句的后件必要性理解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句 语义关系 充分 必要 逻辑理解 概念理解
下载PDF
逻辑推理发生发展研究的新取向——元逻辑及元逻辑理解的发展
4
作者 吴国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7-82,共6页
逻辑推理发展经过了逻辑学、认知加工心理学以及皮亚杰理论等诸多视角的探索,成果不可谓不丰,但仍旧各自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Moshman从元逻辑和元逻辑理解的角度,重新诠释逻辑推理的发展机制与进程。本文在对该理论进行介绍分析的基... 逻辑推理发展经过了逻辑学、认知加工心理学以及皮亚杰理论等诸多视角的探索,成果不可谓不丰,但仍旧各自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Moshman从元逻辑和元逻辑理解的角度,重新诠释逻辑推理的发展机制与进程。本文在对该理论进行介绍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借鉴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对该理论进行实证研究是一条可行的研究途径,这样做能很好地避免思辨性理论的空泛和单纯实验研究缺乏理论意义的缺陷,将两者互补地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推理 认知加工心理学 推论图式 发展心理学 建构主义 逻辑 逻辑理解
下载PDF
对一些复杂刑法条文的逻辑理解
5
作者 史晓斌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26-27,共2页
有些刑法条文很复杂,需从逻辑的角度加以理解。详细分析刑法条文中的“但书”、复合规范判断、非标准假言判断及多重复合判断等内容,并对部分判断的等值推理形式进行讨论,目的在于准确把握一些较复杂的刑法条文以便公正地执法。
关键词 刑法条文 多重复合判断 非标准假言判断 逻辑理解
下载PDF
“1+X”证书制度下《使用Java理解程序逻辑》课程实训操作教学探索
6
作者 庄帅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第16期170-171,共2页
根据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职业技能“1+X”证书的考点要求,及分析往年《使用Java理解程序逻辑》课程教学成果,调整《使用Java理解程序逻辑》课程标准与“1+X”证书考点要求相适应,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对《使用Java理解程序逻辑》课程... 根据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职业技能“1+X”证书的考点要求,及分析往年《使用Java理解程序逻辑》课程教学成果,调整《使用Java理解程序逻辑》课程标准与“1+X”证书考点要求相适应,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对《使用Java理解程序逻辑》课程的上机课程教学进行了设计与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va理解程序逻辑 “1+X”证书 课程教学
下载PDF
小课堂 大世界--聚焦理解的教学思考
7
作者 李娜 巴登尼玛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97,共8页
理解是人对自己的思想内容及其建构过程的反思。教学是师生在教育目的规定下共同对课程内容的认识途径和策略进行理解的过程。教师在理解学生和文本中理解自己,学生在理解教师和文本中认识自己。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自我理解的进步过程... 理解是人对自己的思想内容及其建构过程的反思。教学是师生在教育目的规定下共同对课程内容的认识途径和策略进行理解的过程。教师在理解学生和文本中理解自己,学生在理解教师和文本中认识自己。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是自我理解的进步过程。在教学中,学生不仅在理解课程内容过程中理解自己,也在理解教师的过程中理解自己,从而得到认知能力的提升。学生正是在理解自己的过程中才能建构思想,拓展情感,矫正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课堂教学 理解逻辑
下载PDF
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的思想
8
作者 梁映东 《社会科学研究》 1983年第5期46-53,65,共9页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问题,体现了辩证法和唯物论、思维规律和存在规律、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充分表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内容,在列宁哲学思想中占有轴心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问题,体现了辩证法和唯物论、思维规律和存在规律、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充分表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内容,在列宁哲学思想中占有轴心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根本特点之一。它不仅涉及到作为科学的哲学的某一个局部问题,而且对于揭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和结构,建立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家都认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是统一的。但如何统一,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同志拘泥于列宁关于三者是“同一个东西”的论断,认为三者是等同的。这种“等同论”是不值一驳的。如果把三者完全等同起来,说成是一个东西,那么,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统一也就无从谈起了。大多数人是反对这种“等同论”的,但其中有些同志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把三者的统一理解为三门科学的统一或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这种观点认为,辩证法适应于三个领域;认识论属于主观辩证法,是辩证法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 理解逻辑 表现形式 主观辩证法 形式逻辑 认识论 理论体系 发展规律 客观存在 思想
下载PDF
一种基于系统科学的教学表达法
9
作者 李膺春 《教育研究前沿(中英文版)》 2014年第4期128-136,共9页
教学过程关键在于设计好“教学主线”,并最终把教师和教材的知识及其结构变成学生的知识及其结构。文章指出了知识系统逻辑/学生理解逻辑与教师讲授逻辑的区别。教学过程一般来说是一种知识传递的教学线性化过程,讨论了知识讲授的教... 教学过程关键在于设计好“教学主线”,并最终把教师和教材的知识及其结构变成学生的知识及其结构。文章指出了知识系统逻辑/学生理解逻辑与教师讲授逻辑的区别。教学过程一般来说是一种知识传递的教学线性化过程,讨论了知识讲授的教学过程线性化及其对知识的系统结构的还原问题。为此给出一种基于系统科学知识模型(SSBKM)的知识结构组织方法;重点提出了“基于系统科学知识模型的教学主线的设计方法”,认为,只有以某种教学主线组织教学,做教学过程的线性化并能还原知识的本源结构,才能真正谈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文中还提到促进教学主线的教学方法:“思(考),(浏)览,(攻)读,学(习),练(习)与(运)用”之多重循环的教学方法。文章还以本文为例作为“一项知识”——Y,例说了Y的基于系统科学的教学表达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的SSBKM表示法 知识的本源逻辑 理解逻辑 教授逻辑 基于系统科学的教学主线 教学过程的线性化
下载PDF
试论冯特心理学中的几种对立倾向
10
作者 段碧花 《社会心理科学》 2011年第5期36-39,86,共5页
冯特心理学是心理学有史以来第一种重要样态。本文展现了冯特心理学所包含的主观与客观、元素与整体、说明与理解、逻辑与直觉等几种对立倾向,试图澄清对冯特心理学的误解。
关键词 冯特主观客观元素整体说明理解逻辑直觉
下载PDF
麦克道尔的两种自然学说述评 被引量:5
11
作者 韩林合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38,111,共8页
麦克道尔哲学的中心课题是消解近现代哲学围绕着心灵与世界的关系而产生的诸多忧虑。麦克道尔进一步将这些忧虑归结为有关心灵事项对世界的指向性或者说其客观意蕴的忧虑。在他看来,这样的忧虑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在于两种逻辑空间... 麦克道尔哲学的中心课题是消解近现代哲学围绕着心灵与世界的关系而产生的诸多忧虑。麦克道尔进一步将这些忧虑归结为有关心灵事项对世界的指向性或者说其客观意蕴的忧虑。在他看来,这样的忧虑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在于两种逻辑空间的截然区分以及近代以来所形成的有关自然的构想。因此,为了消解它们,我们需要重新界定自然观念,使得其也包括第二自然。本文将梳理麦克道尔的这些思想,指出其困难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道尔 理由的逻辑空间 自然科学的理解逻辑空间 第一自然 第二自然 自然主义
下载PDF
试析如何提高中职财会专业技能训练课的教学质量
12
作者 郭建伟 《精品生活》 2022年第14期0007-0009,共3页
本文对中职财会专业技能训练课的开展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面临的教学困境包含:训练过程课程化,学生态度不够端正;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相关财务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中职院校使用的部分财务报表在设置方面存在逻辑缺陷,理解难度加深;学... 本文对中职财会专业技能训练课的开展现状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面临的教学困境包含:训练过程课程化,学生态度不够端正;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相关财务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中职院校使用的部分财务报表在设置方面存在逻辑缺陷,理解难度加深;学生普遍缺乏主观能动性,实践训练完成质量不佳。为提高中职财会专业技能训练课教学质量,提出基于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理念,按照工作模式要求学生高质量完成技能训练课;对使用的模拟财务报表进行全面讲解,要求学生从逻辑思维角度加以理解;探索“微课”短视频、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可行性等方式,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院校 财会专业 技能训练课 理解逻辑 主观能动性
下载PDF
浅谈大学英语翻译
13
作者 王蓉 《都江学刊(综合版)》 2001年第2期59-62,共4页
在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英译汉这道题虽然只占10%的比例,但考生在此题上的失分现象非常严重。本文通过笔者多次参加全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阅卷工作的切身体会,分析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 翻译 高校 大学英语 语法 汉语 培养 语境 词汇教育 学生 逻辑理解能力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Cognitive Comprehension Logic and Its Application in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
14
作者 苏畅 陈怡疆 郑旭玲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10年第2期157-160,共4页
In this article,a novel logic which concerns with the natural property of comprehension is presented,and the cognitive state of the agent is also considered. The cognitive comprehension operator is put forward,the log... In this article,a novel logic which concerns with the natural property of comprehension is presented,and the cognitive state of the agent is also considered. The cognitive comprehension operator is put forward,the logical system is established,and then the axioms and the properties of the system are discussed. Finally,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gnitive comprehension logic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taphor is show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phor understanding cognitive comprehension logic AI
下载PDF
基于可能世界语义的知识逻辑及其问题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智生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91-93,共3页
知识逻辑(Epistemic Logics)研究知识的内在逻辑规律,它属于哲学逻辑的一个分支。近年来,知识逻辑在经济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及其人工智能等诸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知识逻辑的应用技术,又称关于知识的推理(Reasoninga... 知识逻辑(Epistemic Logics)研究知识的内在逻辑规律,它属于哲学逻辑的一个分支。近年来,知识逻辑在经济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及其人工智能等诸多的领域得到了应用,受到了普遍的重视。知识逻辑的应用技术,又称关于知识的推理(Reasoningabout knowledge)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能世界语义 模态逻辑 哲学逻辑 逻辑规律 公理系统 逻辑系统 主体 知识逻辑 相信逻辑 理解逻辑
原文传递
麦克道尔两种逻辑空间学说述评
16
作者 韩林合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1-81,158,共11页
理由的逻辑空间与自然科学的理解的逻辑空间之间的区分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麦克道尔哲学理论的基石。按照麦克道尔的理解,理由的逻辑空间的结构是自成一类的或自律的,不可还原为自然科学的理解的逻辑空间的结构。承认这种自律性并不必... 理由的逻辑空间与自然科学的理解的逻辑空间之间的区分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麦克道尔哲学理论的基石。按照麦克道尔的理解,理由的逻辑空间的结构是自成一类的或自律的,不可还原为自然科学的理解的逻辑空间的结构。承认这种自律性并不必然意味着要采取一种超自然主义的立场——无节制的柏拉图主义,而完全可以同时采取一种自然主义的立场——宽松的柏拉图主义或自然化的柏拉图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由的逻辑空间 自然科学的理解逻辑空间 对理由本身的回应 无节制的柏拉图主义 自然化的柏拉图主义
原文传递
贾杲: 技术是怎样进化的
17
作者 贾杲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2期34-35,共2页
技术是怎样进化的贾杲纵观对技术进化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馍式;(2)技术创新扩散进化模式;(3)技术进化的内推外拉模式;(4)技术框架与技术包容的进化模式;(5)技术进化发展的阶段论;... 技术是怎样进化的贾杲纵观对技术进化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技术范式与技术轨道馍式;(2)技术创新扩散进化模式;(3)技术进化的内推外拉模式;(4)技术框架与技术包容的进化模式;(5)技术进化发展的阶段论;(6)技术域与技术理解进化模式。技术域是指在统一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知识背景下所形成的技术体系,以及由这些技术体系所组成的技术发展及研究领域。技术域与技术理解的进化模式指出,技术的进化无非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域内进化,沿着技术域的雏形态一定形态一成熟分叉态这种相状态路线;另一个是域外(间)进化,即沿着单域态十复域态一超域态这个相状态路线。但是,无论是技术的域内进化还是技术的域外(间)进化,它们都应遵守技术的理解逻辑机制。这种理解机制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原理性理解;二是结构性理解;三是功能性理解。原理性理解主要是指技术原理在技术进化过程中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的状态或过程。技术结构包含两层意思:①指技术体系内部之间各技术要素之间的结构;②指不同技术之间的联系。技术功能性理解是技术理解实现的关键环节。它具体地体现在对功能的借鉴、包容、综合、创新上。功能性理解和原理性理解是结构性理解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化 技术域 进化模式 相状态 原理性 技术体系 技术史研究 理解机制 理解逻辑 单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