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想·理论·艺术——论张柱林的文学批评
1
作者 欧造杰 《贺州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46-50,共5页
张柱林是广西新时期以来一位突出的文学批评家,他密切关注中国与广西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情况,从自己的理论出发,对以小说为重点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细致深刻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其文学批评不仅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而且注重鲜活的... 张柱林是广西新时期以来一位突出的文学批评家,他密切关注中国与广西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情况,从自己的理论出发,对以小说为重点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细致深刻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其文学批评不仅具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而且注重鲜活的人生经验和细致的阅读感受,语言简洁清新、幽默风趣,表现出理论与文本、思想与艺术的有机融合,达到了文学批评的理想效果和典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柱林 文学批评 理论与文本 思想与艺术
下载PDF
立足本土 放眼世界——陆建德研究员谈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松林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共9页
本文系作者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陆建德博士的访谈录,话题涉及理论与文本、文学与政治、文学与伦理、全球化与文化生态、经典与“去经典”、中国学者的本土意识等文学及文化研究者关心的重大问题。陆先生强调细读是文学研究的基... 本文系作者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陆建德博士的访谈录,话题涉及理论与文本、文学与政治、文学与伦理、全球化与文化生态、经典与“去经典”、中国学者的本土意识等文学及文化研究者关心的重大问题。陆先生强调细读是文学研究的基础,但细读不要沦为为某一个理论而理论的细读,当然更不要借理论(或文化)之名把文学边缘化。要认识到文学作品既有作者个人特点,又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和政治的产物,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暗中参与了创作。文学应当关心社会和社会正义问题,阅读文学作品实际上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伦理上的冲动。陆先生特别指出,文学创作和批评应该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要有敏锐的语言生态和文化生态意识。针对近来文学批评界发出的“去经典化”呼声,陆先生以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为例,认为虽然经典这一概念是相对的、动态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经典”。陆先生主张文学和文化批评者应该抛弃一味的理论言说和空洞的词汇,转向第一手的、鲜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与文本 政治 伦理 文化生态 本土意识
下载PDF
独立思考,探寻新意,树立文学批评的主体意识——黄源深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3
作者 薛春霞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08年第1期1-12,共12页
本文系对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源深教授的访谈录,话题涉及理论与文本、文学研究方法和导向、批评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等文学及文化研究者关心的问题。黄源深教授认为理论是阐释文本、解读作家的工具,文学批评要以细读文本、理解文... 本文系对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源深教授的访谈录,话题涉及理论与文本、文学研究方法和导向、批评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等文学及文化研究者关心的问题。黄源深教授认为理论是阐释文本、解读作家的工具,文学批评要以细读文本、理解文本为基础。熟悉理论和读透文本是搞好文学批评的前提。批评者的文化背景可以在审视作品的过程中带来视角的优势,合理地挖掘和利用文化视角,有助于在研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文学批评的创新意识在于摆脱奴性,不盲目依赖资料,独立思考,探寻新意,敢于质疑。黄教授特别指出,创新和独立意识可以通过提高思辨能力进行培养。他主张文学批评者培养文学感觉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立足树立批评中的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与文本 文化视角 主体意识 创新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