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琶杰格斯尔传》中的箴言研究
1
作者 朝格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13,F0002,F0003,共15页
琶杰胡尔奇在其一生的巅峰之作《琶杰格斯尔传》中,多次将认告箴言、劝告箴言与格斯尔故事情节相结合,达到了教育受众的目的。他的箴言不仅具有种类多、内容丰富、以韵文形式演唱、深受胡仁·乌力格尔影响等特点,而且还灵活运用了... 琶杰胡尔奇在其一生的巅峰之作《琶杰格斯尔传》中,多次将认告箴言、劝告箴言与格斯尔故事情节相结合,达到了教育受众的目的。他的箴言不仅具有种类多、内容丰富、以韵文形式演唱、深受胡仁·乌力格尔影响等特点,而且还灵活运用了谚语、格言、世界三宝、名言警句,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其多数箴言还使用了对比手法和比喻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琶杰胡尔奇 琶杰格斯尔传》 箴言
下载PDF
胡仁·乌力格尔的“创造性叛逆”探析——以琶杰说唱的《武松景阳冈打虎》的故事为例
2
作者 金荣 张颖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15-18,共4页
蒙古说书艺术胡仁·乌力格尔是蒙古族口头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胡仁·乌力格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蒙古族听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胡仁·乌力格尔主要讲述... 蒙古说书艺术胡仁·乌力格尔是蒙古族口头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进程中,胡仁·乌力格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蒙古族听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广大农牧民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胡仁·乌力格尔主要讲述汉族历史演义故事,但胡尔齐不是完全按照汉文底本(或蒙译本)的故事进行说唱,而是对其进行或多或少的改写,即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创造性叛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仁·乌力格尔 创造性叛逆 琶杰 《武松景阳冈打虎》
下载PDF
琶杰胡仁乌力格尔《程咬金的故事》音乐特征
3
作者 娜仁娜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57-65,共9页
现代蒙古族杰出的说书艺人,著名的"格斯尔"史诗艺人琶杰,在其生活的年代创作说唱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流传至今,妇孺皆知。琶杰创作演唱过的大量好来宝、胡仁乌力格尔,还有著名的蒙古族英雄史诗,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口头文化遗... 现代蒙古族杰出的说书艺人,著名的"格斯尔"史诗艺人琶杰,在其生活的年代创作说唱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流传至今,妇孺皆知。琶杰创作演唱过的大量好来宝、胡仁乌力格尔,还有著名的蒙古族英雄史诗,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口头文化遗产。本文主要以琶杰说唱的胡仁乌力格尔《程咬金的故事》为研究对象,解析琶杰的胡仁乌力格尔音乐特征,为当代胡仁乌力格尔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宽,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琶杰 胡仁乌力格尔 音乐特征
下载PDF
译者主体性在琶杰本《格斯尔》中的体现
4
作者 其乐木格 《青年与社会》 2015年第2期367-367,共1页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随着描述性的翻译学逐渐兴起,翻译中的文化研究也渐渐盛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并渐渐被翻译界所认识。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琶杰本《格斯尔》 体现
下载PDF
琶杰《景阳冈武松打虎》对汉文小说《水浒传》的蒙古演绎
5
作者 冯文开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9-191,共23页
琶杰说唱的胡仁乌力格尔《景阳冈武松打虎》在结构体制上对汉文原著进行改编,使它符合胡仁乌力格尔的说唱传统。琶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汉文原著的基础上增添大量的细节,对汉文原著中的人物和场景进行更为精细的描述和刻画... 琶杰说唱的胡仁乌力格尔《景阳冈武松打虎》在结构体制上对汉文原著进行改编,使它符合胡仁乌力格尔的说唱传统。琶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汉文原著的基础上增添大量的细节,对汉文原著中的人物和场景进行更为精细的描述和刻画,使说唱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有趣,删掉汉文原著中不符合蒙古族民众审美情趣的内容,使他的说唱更容易为蒙古族民众理解和接受。这些改编体现了琶杰对汉文原著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创作,使他重新塑造的人物形象和重新说唱的故事情节更加符合蒙古族民众的审美心理,推动了汉文原著在蒙古地区的广泛流传,使汉文原著在蒙古族民众的传播和接受中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琶杰 胡仁乌力格尔 《景阳冈武松打虎》 蒙古化
原文传递
诗人对民间艺人的礼赞:以巴·布林贝赫散文《长了翅膀的歌——忆琶杰老人》为主线
6
作者 朝格吐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0-46,共7页
民间说唱大师、著名胡尔奇琶杰去世后,蒙古族当代文学奠基人之一巴·布林贝赫发表散文《长了翅膀的歌——忆琶杰老人》追忆琶杰。文章基于巴·布林贝赫一文,通过对琶杰吸引听众的技艺、精湛的语言艺术及他的胡仁·乌力格尔... 民间说唱大师、著名胡尔奇琶杰去世后,蒙古族当代文学奠基人之一巴·布林贝赫发表散文《长了翅膀的歌——忆琶杰老人》追忆琶杰。文章基于巴·布林贝赫一文,通过对琶杰吸引听众的技艺、精湛的语言艺术及他的胡仁·乌力格尔说书、英雄史诗、好来宝、民歌的内容主题的综合分析,从诗人的视角阐释琶杰既是蒙古族杰出的艺术家和语言大师,也是当代民间艺人学习之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布林贝赫 琶杰 民间艺人 语言艺术
原文传递
胡仁乌力格尔概观 被引量:1
7
作者 章虹 叁布拉诺日布 《内蒙古艺术》 2000年第1期27-31,共5页
关键词 胡仁乌力格尔 胡尔奇 胡尔赤 艺术流派 艺术派别 蟒古斯 《青史演义》 琶杰 《格斯尔传》 口头文学 民间文学 艺人 说唱 曲艺演唱形式 《三国演义》 章回小说 毛依罕 《水浒传》
下载PDF
关于通辽创建“文化大市”的思考
8
作者 特日根 《内蒙古宣传》 2002年第10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安代 去其糟粕 民族民间艺术 辽河冲积平原 艺术之乡 民族歌舞 历史传承 琶杰 时代精神 说唱艺人
下载PDF
《格斯尔》与《格萨尔》——关于三个文本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扎拉嘎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24,共9页
蒙藏两个民族中流传的《格斯(萨)尔》史诗文本,虽然具有共同的起源和故事题材,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独立价值。本文拟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种文本:藏族《贵德分章本〈格萨尔〉》,蒙古族《北京版〈格斯尔〉》和蒙古族《琶杰... 蒙藏两个民族中流传的《格斯(萨)尔》史诗文本,虽然具有共同的起源和故事题材,却不能因此而否定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独立价值。本文拟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种文本:藏族《贵德分章本〈格萨尔〉》,蒙古族《北京版〈格斯尔〉》和蒙古族《琶杰本〈格斯尔〉》为主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深入研究史诗的文化内涵,发现各民族史诗所寄托的独特民族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斯尔》 《格萨尔》 比较研究 英雄史诗 起源 故事题材 文本 蒙古族 藏族 《责德分章本<格萨尔>》 北京版《格斯尔〉》 琶杰本〈格斯尔〉》 文化内涵 民族精神 审美理想
原文传递
本子故事与故事本子述略 被引量:1
10
作者 扎拉嘎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4-69,共6页
文章提出蒙古族文学中的“本子故事”属于口头文学 ,“故事本子”属于书面文学的观点 ,并结合分析著名艺人琶杰说唱本“武松打虎故事” ,探讨了“本子故事”与“故事本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 本子故事 故事本子 琶杰说唱本 口头文学 书面文学 蒙古族
原文传递
作为幻觉的中介
11
作者 渡澜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48-155,共8页
听说这儿来了一个新医生,我也想治治自己的病,我的病在莫勒那儿,他让我和他为心的渴求而感到羞愧。回到家,我提起电影院的事情,想带着阿尼斯去看电影,果不其然,莫勒又开始跟我架,甚至决定搬家。咱们已经是最后一个进城的了,我当然不同意... 听说这儿来了一个新医生,我也想治治自己的病,我的病在莫勒那儿,他让我和他为心的渴求而感到羞愧。回到家,我提起电影院的事情,想带着阿尼斯去看电影,果不其然,莫勒又开始跟我架,甚至决定搬家。咱们已经是最后一个进城的了,我当然不同意,于是他叫来了琶杰,给他加油助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琶杰 莫勒 电影院 进城
原文传递
从蒙古族曲艺好来宝的一般性特点谈其创新发展
12
作者 呼和少布 《曲艺》 2017年第11期42-45,共4页
好来宝,又叫"好力宝"。意译为"连起来唱"或"串起来唱"。表演特点与汉族的数来宝和莲花落近似。该曲种大约形成于公元12世纪前后。它有固定的曲调,有一定的韵律。唱词初为即兴吟唱,后来出现创作作品,并涌现出一大批好来宝作家,毛... 好来宝,又叫"好力宝"。意译为"连起来唱"或"串起来唱"。表演特点与汉族的数来宝和莲花落近似。该曲种大约形成于公元12世纪前后。它有固定的曲调,有一定的韵律。唱词初为即兴吟唱,后来出现创作作品,并涌现出一大批好来宝作家,毛依罕、琶杰、色拉西是好来宝创作中的杰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力格尔 色拉西 蒙古族 琶杰 创作作品 毛依罕 好力宝 曲艺创作 数来宝 意译
原文传递
序言三则
13
作者 玛拉沁夫 《民族文学》 1993年第12期85-87,共3页
一、序《海涛小说选》我是在海涛声中认识海涛的。从那以后,海涛,就象海涛声一样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1981年,《民族文学》月刊创刊后,为了征集作品,经常举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笔会。当时我在《民族文学》工作,在笔会上结识了许多... 一、序《海涛小说选》我是在海涛声中认识海涛的。从那以后,海涛,就象海涛声一样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1981年,《民族文学》月刊创刊后,为了征集作品,经常举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笔会。当时我在《民族文学》工作,在笔会上结识了许多少数民族文学新人,其中就有仫佬族青年作家海涛。 1985年盛夏,我们在海滨城市烟台举办笔会。一天早晨,我阅读各民族作者在笔会上创作的作品,其中有一篇题为《香岛》的小说,读来使我格外兴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小说选 青年作家 文学新人 乌兰巴干 琶杰 民族作家 当代文学史 艺术形象 艺术成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