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瑞恰兹与新批评 |
陈定家
王红春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2
|
瑞恰兹与《文学批评原理》 |
陈定家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
|
|
3
|
文学批评的改造与独立——从艾·阿·瑞恰兹到诺斯罗普·弗莱 |
辛雅敏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
|
|
4
|
瑞恰兹视域中的孟子 |
胡燕春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5
|
艾·阿·瑞恰兹与中庸之道 |
孔帅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6
|
“中和”之美——从瑞恰兹“中和诗论”看中国唐诗艺术 |
张艳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8 |
1
|
|
7
|
瑞恰兹的语义学美学 |
沈勇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1 |
2
|
|
8
|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瑞恰兹诗学关系窥探 |
孔帅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18 |
1
|
|
9
|
浅论瑞恰兹文学理论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
刘欢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0
|
论有机整体论诗学对当代文学理论建构的意义——以瑞恰兹有机整体论诗学为例 |
孔帅
|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8 |
0 |
|
11
|
I·A·瑞恰兹与后理论时代中国文论的反思性重建 |
孔帅
|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12
|
价值、文本与社会——瑞恰兹的文艺心理批评 |
张靖沅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21 |
0 |
|
13
|
瑞恰兹的隐喻理论分析 |
朱全国
|
《前沿》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4
|
瑞恰兹在中国(1929-1949) |
宫小兵
|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
2014 |
0 |
|
15
|
科学中的诗性光芒——瑞恰慈心理批评模型的审美因素缕析 |
李丹舟
|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6
|
从“淡入”到“淡出”——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历程简述 |
姜飞
|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9
|
|
17
|
以本文为中心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浅论英美新批评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
陈定家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3
|
|
18
|
朱光潜语言论的变奏及与中国传统诗学的回响 |
裴萱
|
《嘉应学院学报》
|
2013 |
2
|
|
19
|
论悲剧情感的三维性 |
王俭美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3
|
|
20
|
意义·意思·意味 |
金健人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