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实际批评”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北平的学院文学批评——以叶公超、瑞恰慈为中心 |
季剑青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7
|
|
2
|
瑞恰慈与中国文论现代化进程 |
黄一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3
|
I·A·瑞恰慈与中西文化交流 |
葛桂录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4
|
瑞恰慈与中国现代诗歌理论批评 |
刘涛
|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5
|
语境的创新机制--以瑞恰慈和卡勒为中心的考察 |
冯毓云
周丽明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6
|
搞学问当如容新芳——读容新芳《I.A.瑞恰慈与中国文化:中西文化的对话及其影响》 |
宫敬才
|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
2014 |
0 |
|
7
|
I.A.瑞恰慈在中国的接受与意义 |
曹莉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
2023 |
0 |
|
8
|
诗、画、乐:瑞恰慈与钱钟书评论之比较 |
许丽青
|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
2009 |
0 |
|
9
|
论燕卜荪对瑞恰慈诗学思想的继承、偏离与创新 |
秦丹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0
|
中西文化的对话:平等、互补、双赢——读容新芳《I.A.瑞恰慈与中国文化》有感 |
常耀信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
2014 |
0 |
|
11
|
诗歌之美,贵在中和——解读瑞恰慈对诗歌的语义美学分析 |
谢瑾
|
《语言文化研究辑刊》
|
2014 |
0 |
|
12
|
论瑞恰慈对于“美”的语义分析 |
谢瑾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12 |
0 |
|
13
|
重审与辨正--瑞恰慈文艺理论在现代中国的译介与反应 |
陈越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0
|
|
14
|
文学、批评与大学——从阿诺德、瑞恰慈和利维斯谈起 |
曹莉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5
|
|
15
|
瑞恰慈实用批评的价值与局限 |
曹莉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16
|
瑞恰慈和1940年代后期平津地区的文论建设 |
黄一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7
|
“中西文论从未有过的接近”——瑞恰慈的《孟子论心》和多重定义法 |
黄一
|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8
|
科技时代的诗之惑——回眸韦勒克与瑞恰慈之辩 |
徐葆耕
|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9
|
诗学中的“意义”阐释——钱锺书与瑞恰慈、艾略特的诗学理论 |
许丽青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20
|
朱自清的诗歌批评对瑞恰慈语义学的接受和转化 |
刘佳慧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