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西乡灯影组顶部的瓶状微化石 被引量:12
1
作者 段承华 曹芳 张录易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97-408,483-484,共12页
瓶状微化石被认为是某种未知海相原生动物外壳化石,最早出现于900—850Ma以前。本文记述的该类化石,产自陕西西乡三郎铺小湾里下寒武统灯影组顶部杨家沟段,相当于梅树村阶中—上部,计10属、13种和2未定种(含6新属、9新种)。所获化石个... 瓶状微化石被认为是某种未知海相原生动物外壳化石,最早出现于900—850Ma以前。本文记述的该类化石,产自陕西西乡三郎铺小湾里下寒武统灯影组顶部杨家沟段,相当于梅树村阶中—上部,计10属、13种和2未定种(含6新属、9新种)。所获化石个体数量及形态类型丰富,保存良好,并见有大量具公共壳壁的连体壳。此类连体壳的连接程度呈系列变化,可能代表处于分裂状态的生物体,如是则可为其原生动物解释提供一佐证。瓶状微化石在国外的地层分布限于晚前寒武系,我国是目前仅知的发现寒武纪瓶状微化石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瓶状微化石 灯影组 西乡
下载PDF
陕南、鄂西下寒武统西蒿坪段“瓶状微化石”再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钱逸 孙卫国 +1 位作者 何廷贵 陈孟莪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7-326,共10页
本文展示了陕西西乡和湖北房县下寒武统西蒿坪段中的三块棘状集合体标本 ,论证了西蒿坪段中的所谓瓶状微化石不是原生动物 ,而是一类接近于开腔骨类 Chancelloriids的多骨片后生动物化石。将过去在西蒿坪段中描述的 1 4属 38种“瓶状微... 本文展示了陕西西乡和湖北房县下寒武统西蒿坪段中的三块棘状集合体标本 ,论证了西蒿坪段中的所谓瓶状微化石不是原生动物 ,而是一类接近于开腔骨类 Chancelloriids的多骨片后生动物化石。将过去在西蒿坪段中描述的 1 4属 38种“瓶状微化石”合并成 1属 2种 ,即 Cam-brothyra ampulliformis Qian et Zhang,1 983和 C.truncata( Duan)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瓶状微化石 开腔骨类 后生动物 下寒武统 中国
下载PDF
陕西宁强梅树村阶瓶状微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曹芳 段承华 张录易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55-362,T002,共9页
本文报道的瓶状微化石,发现于陕西宁强宽川铺袁家坪剖面,化石产出层位为下寒武统梅树村阶下部小壳化石Anabarites-Protohertzina带。所获微化石数量颇为丰富,囊壳甚小并业经碳化。袁家坪瓶状微化石群的发现,填补了梅树村阶下部此类化石... 本文报道的瓶状微化石,发现于陕西宁强宽川铺袁家坪剖面,化石产出层位为下寒武统梅树村阶下部小壳化石Anabarites-Protohertzina带。所获微化石数量颇为丰富,囊壳甚小并业经碳化。袁家坪瓶状微化石群的发现,填补了梅树村阶下部此类化石的空白,进一步表明发生于晚前寒武纪的该类具瓶状囊壳的微动物群,曾延入寒武纪早期的事实。现有微化石以碳质保存,为探讨其囊壳原始物质组成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树村阶 瓶状微化石 古动物 小壳化石 前寒武纪
下载PDF
中国瓶状微化石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曹芳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04-406,共3页
瓶状微化石是研究历史较短的一类微体化石,近十几年内,此类化石在我国大量发现。本文就现有资料,简介了瓶状微化石在我国的地层、地理分布及其产出特点,并叙述了国内瓶状微化石研究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 瓶状微化石 前震旦系 震旦系 中国
下载PDF
浅议峡东陡山沱组的“瓶状微化石” 被引量:7
5
作者 张忠英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69-371,共3页
通过对峡东晚震旦世陡山沱组岩石样品的化学浸解处理、连续切片研究及大量薄片观察,作者认为先前报道的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即所谓最古老的原生动物的外壳遗骸,实际上并非什么瓶状微化石,而是一种有蓝藻(可能还有细菌)参与的... 通过对峡东晚震旦世陡山沱组岩石样品的化学浸解处理、连续切片研究及大量薄片观察,作者认为先前报道的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即所谓最古老的原生动物的外壳遗骸,实际上并非什么瓶状微化石,而是一种有蓝藻(可能还有细菌)参与的沉积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瓶状微化石 沉积构造 陡山沱组 峡东 微体化石
下载PDF
东方蝾螈原肠形成期瓶状细胞的结构及其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学军 俞花 +3 位作者 赵倩 贺恒益 苗蓉蓉 戴怀建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48-455,共8页
以100只东方蝾螈早期胚胎为材料,用SEM和TEM对瓶状细胞形态结构和除去瓶状细胞的胚胎进行观察。去除瓶状细胞后,胚胎的原肠形成不会中断,外包和内卷仍能正常进行,并可以发育成幼螈,但有部分胚胎原肠前端缺失。长期培养的蝾螈胚对... 以100只东方蝾螈早期胚胎为材料,用SEM和TEM对瓶状细胞形态结构和除去瓶状细胞的胚胎进行观察。去除瓶状细胞后,胚胎的原肠形成不会中断,外包和内卷仍能正常进行,并可以发育成幼螈,但有部分胚胎原肠前端缺失。长期培养的蝾螈胚对针刺激有反应,幼虫阶段可自由活动。我们的结论是:1)东方蝾螈原肠胚的瓶状细胞除了原肠前瑞存在外,还有部分瓶状细胞与原肠长轴垂直,从力学角度推断瓶状细胞在原肠形成过程中不起主要作用;2)除去瓶状细胞后原肠形成不被阻断,内卷和外包仍能继续进行;3)除去了瓶状细胞的胚胎仍然可以发育成基本正常的幼螈,但除去细胞过多时则会影响头腹部和尾部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蝾螈 瓶状细胞 原肠形成 胚胎发育
下载PDF
陕西宁强震旦纪末期的瓶状微化石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录易 李勇 《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1991年第31期77-86,共10页
本文报道的瓶状微化石Protolagena lambata(gen.et sp.nov.),P.gaojiashanensis (gen.et sp.nov.),P.papillata(Zhang;1986)和P.sp.产于陕西宁强胡家坝地区的震且系灯影组高家山段。它与后生动物实体和遗迹化石共生,是高家山生物群的一... 本文报道的瓶状微化石Protolagena lambata(gen.et sp.nov.),P.gaojiashanensis (gen.et sp.nov.),P.papillata(Zhang;1986)和P.sp.产于陕西宁强胡家坝地区的震且系灯影组高家山段。它与后生动物实体和遗迹化石共生,是高家山生物群的一个重要组成分子。它的发现是继湖北房县下寒武统西蒿坪组和峡东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发现瓶状微化石之后的又一新产地和层位,填补了震且纪灯影期该类化石的空白,对探讨由晚前寒武纪束期至早寒武世早期的带壳生物的发生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化石 微化石 震旦纪 瓶状
下载PDF
剖析对峡东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的曲解 被引量:1
8
作者 曹芳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2000年第1期51-53,共3页
前寒武纪瓶状微化石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湖北省境内。对峡东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 ,有人曾提出过异议。笔者在文中对因方位不同的切磨导致的瓶状微化石的各种形态差异 (如横切面、弦切面等 )做了详尽的解释 ,以确证该类化石在峡东陡山沱组的... 前寒武纪瓶状微化石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湖北省境内。对峡东陡山沱组瓶状微化石 ,有人曾提出过异议。笔者在文中对因方位不同的切磨导致的瓶状微化石的各种形态差异 (如横切面、弦切面等 )做了详尽的解释 ,以确证该类化石在峡东陡山沱组的存在 ,而并非所谓的“沉积构造”或“核形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瓶状微化石 陡山沱组 生物地层 前寒武纪
下载PDF
瓶状微化石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9
作者 曹芳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27-332,共6页
近年来笔者研究了扬子地台的一些瓶状微化石 ,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有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围绕瓶状微化石研究讨论了如下两个问题 :1 )关于早寒武世早期的瓶状微化石与开腔骨类 ;2 )震旦系与寒武系瓶状微化石的关系。
关键词 瓶状微化石 开腔骨类 寒武系 震旦系
下载PDF
瓮安生物群中的瓶状微化石 被引量:3
10
作者 任才云 刘联群 +3 位作者 周玉华 郭俊锋 杨为先 李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49-253,共5页
报道了产自贵州瓮安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瓶状微化石2属3种,进一步证实瓮安生物群中已具有最早的能分泌硬体的原生动物存在。通过对这些瓶状微化石的立体形态、岩石薄片中的切面形态及外壁结构研究,认为瓮安生物群中的瓶状微化石... 报道了产自贵州瓮安新元古代陡山沱期磷块岩中的瓶状微化石2属3种,进一步证实瓮安生物群中已具有最早的能分泌硬体的原生动物存在。通过对这些瓶状微化石的立体形态、岩石薄片中的切面形态及外壁结构研究,认为瓮安生物群中的瓶状微化石在外壁具单层或多层结构,壳壁成分为磷酸钙质等特点,与陕南宽川铺生物群中的瓶状微化石相类似,但在化石的大小和外形特征方面又与高家山生物群中的瓶状微化石非常一致。这些化石的发现不仅进一步丰富了瓮安生物群的内容,而且为探讨具分泌硬体能力的原生动物的起源、分布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瓶状微化石 原生动物 瓮安生物群 陡山沱期 新元古代
下载PDF
猪笼草捕虫瓶状体上的瓶盖会自动关闭吗?
11
作者 尹旺兴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0-60,共1页
看到<生物学教学>1999年第2期的封面、封底有关猪笼草的照片,又阅读了"猪笼草何以能捕食昆虫?"后,对猪笼草的结构特点及它捕食昆虫的过程和方法十分感兴趣.
关键词 猪笼草 捕虫瓶状 关闭 捕食昆虫 结构特点
下载PDF
埃迪卡拉纪晚期高家山生物群中瓶状微化石新材料
12
作者 张崧 华洪 +2 位作者 代乔坤 骆劲舟 余艳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5-205,共11页
高家山瓶状微化石为一类发现于陕南宁强高家山生物群Conotubus-Gaojiashania-Protolagena组合带中的微体化石。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高家山瓶状微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在瓶状微化石外壳表面具有浅坑与水滴状构造;运用阴极发光技... 高家山瓶状微化石为一类发现于陕南宁强高家山生物群Conotubus-Gaojiashania-Protolagena组合带中的微体化石。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高家山瓶状微化石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在瓶状微化石外壳表面具有浅坑与水滴状构造;运用阴极发光技术研究化石壳壁结构和壳腔内部结构,发现一个瓶状微化石内部存在球状构造。这些化石新材料中的微构造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高家山瓶状微化石形态的认知,还加深了我们对前寒武纪原生生物演化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家山瓶状微化石 微构造 原生生物 高家山生物群 前寒武纪
原文传递
1例难治性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的护理
13
作者 胡新媛 曹淼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327-330,共4页
报道1例难治性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的诊疗及护理过程,以供临床参考。患者,男,30岁,因右小腿皮疹5年,伴增大、破溃,泛发至面部、背部、上肢入院。经组织病理、真菌镜检、组织真菌培养、基因测序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 报道1例难治性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的诊疗及护理过程,以供临床参考。患者,男,30岁,因右小腿皮疹5年,伴增大、破溃,泛发至面部、背部、上肢入院。经组织病理、真菌镜检、组织真菌培养、基因测序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皮肤深部组织暗色丝孢霉病。予局部皮疹处1∶8000高锰酸钾溶液冷湿敷或浸浴疗法、威伐光wIRA照射、涂抹酮康唑乳膏、口服泊沙康唑口服混悬液,静脉输注两性霉素B等治疗,皮疹较前好转、渗液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丝孢霉 护理
下载PDF
陕南伊迪卡拉纪末期的瓶状化石—可能最早的有孔虫化石 被引量:4
14
作者 华洪 陈哲 +2 位作者 袁训来 肖书海 蔡耀平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05-1114,共10页
高家山生物群中的瓶状化石主要赋存在陕西宁强伊迪卡拉系灯影组高家山段黄褐色粉砂质碎屑岩和灰色含砂泥质灰岩中;其中,粉砂质碎屑岩中的化石丰度较高,并可见群体聚集(可达20-30个/10cm^2),但未见连体囊壳.化石保存比较完好,具有完美... 高家山生物群中的瓶状化石主要赋存在陕西宁强伊迪卡拉系灯影组高家山段黄褐色粉砂质碎屑岩和灰色含砂泥质灰岩中;其中,粉砂质碎屑岩中的化石丰度较高,并可见群体聚集(可达20-30个/10cm^2),但未见连体囊壳.化石保存比较完好,具有完美的三维立体形态,可以用超声波仪振荡分离,完整地从围岩中剥离出来,目前完整分离出的化石有近千枚.显微镜下瓶状化石存在两类不同的化石保存方式:第一类化石具有白色壳壁,多未见明显变形,成分判断为碳酸钙.能谱分析显示其成分为CaO,扫描电镜和薄片揭示其结构具有多层式特点.另一类化石具有油脂光泽、色泽较深的外壳,显微镜下判断为硅质外壳.该类化石普遍有压扁现象,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测试后证实,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化石体壳壁多由硅质次生交代;壳壁多不规则,有时有明显分层及大小近乎一致的空洞,推测为原始胶结颗粒遭受次生溶蚀后所致,而瓶状化石腔内多为碳酸盐岩充填.两类不同成分、不同结构的化石类型可能分别对应着钙质和胶结类型的有孔虫,这可能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有孔虫化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家山生物群 瓶状微化石 有孔虫
原文传递
疣状瓶霉所致皮肤着色芽生菌病1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钱丽洁 李莉 章强强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56-557,共2页
QIANLijie,LILi,ZHANGQiangqiang[摘要]患者男,78岁。右手臂相继出现结节、破溃7年,右手腕部环绕1周带状红斑,浅表性溃疡伴鲜红色肉芽面,呈颗粒状,中央有黑点,边缘不清,覆有渗出性痂皮,约5cm×20cm;真菌镜检发现棕色黄色圆形厚壁孢... QIANLijie,LILi,ZHANGQiangqiang[摘要]患者男,78岁。右手臂相继出现结节、破溃7年,右手腕部环绕1周带状红斑,浅表性溃疡伴鲜红色肉芽面,呈颗粒状,中央有黑点,边缘不清,覆有渗出性痂皮,约5cm×20cm;真菌镜检发现棕色黄色圆形厚壁孢子;小钢圈培养镜下显示全为瓶梗,分生孢子壁薄形椭圆,瓶口孢子成团聚集犹如花朵;组织病理示棘层增厚,真皮全层为不规则相互融合的多细胞肉芽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色芽生菌病
下载PDF
疣状瓶霉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
16
作者 刘亚红 康元 +2 位作者 史先花 张峻岭 李桂珍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70-1271,共2页
患者女,43岁,农民,右面颊环形红斑,渐扩展19年。皮屑镜检可见棕色的圆形硬壳孢子及菌丝。28℃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S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及玉米吐温80培养基(CMA)均培养出黑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分生孢子梗为瓶梗,瓶梗... 患者女,43岁,农民,右面颊环形红斑,渐扩展19年。皮屑镜检可见棕色的圆形硬壳孢子及菌丝。28℃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S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及玉米吐温80培养基(CMA)均培养出黑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分生孢子梗为瓶梗,瓶梗柱状或亚球形,其顶端为领状结构,分生孢子从瓶口部芽生,聚集于瓶口。组织病理检查,PAS染色可见真皮内大量红色球形孢子及棕色分枝分隔的菌丝。诊断:疣状瓶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丝孢霉病
下载PDF
棘状外瓶霉核糖体基因的初步研究
17
作者 李东明 李若瑜 +3 位作者 王晓红 万哲 马圣清 王端礼 《菌物研究》 CAS 2004年第1期19-24,共6页
外瓶霉可致人类感染 ,不同生物群落的菌种 ,其致病性、药敏性等特征具有差异性。通过对 1 0株棘状外瓶霉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进行序列测定 ,并与GeneBank中 9株同种真菌对比分析 ,揭示了不同生物群落的棘状外瓶霉虽然形态学差异性... 外瓶霉可致人类感染 ,不同生物群落的菌种 ,其致病性、药敏性等特征具有差异性。通过对 1 0株棘状外瓶霉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进行序列测定 ,并与GeneBank中 9株同种真菌对比分析 ,揭示了不同生物群落的棘状外瓶霉虽然形态学差异性小 ,但在基因学上具有差异性 ;原属于甄氏外瓶霉变种的BMU 0 0 0 45 7(ATCC 2 41 5 2E .jeanselmeivar.hetoromorpha)与 2株棘状外瓶霉具有 1 0 0 %的同源性。研究提示了形态学特征相似的棘状外瓶霉在基因水平上具有差异性 ,核糖体基因及其转录间隔区对于研究菌群特性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核糖核酸 核糖体 皮肤真菌病 基因型 黑酵母
下载PDF
疣状瓶霉所致着色芽生菌病一例
18
作者 夏杨 于长平 +5 位作者 王淑芬 卢宪梅 张艳芳 孙勇虎 刘红 张福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6年第1期7-10,共4页
患者,男,60岁。右手腕红斑结痂,缓慢扩展16年。皮肤科检查:右手腕4 cm×6 cm环形暗红斑,皮疹边界清晰,覆有渗出性痂。真菌镜检见棕黄色圆形厚壁孢子。25℃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形成黑绿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具领状结构的瓶形产... 患者,男,60岁。右手腕红斑结痂,缓慢扩展16年。皮肤科检查:右手腕4 cm×6 cm环形暗红斑,皮疹边界清晰,覆有渗出性痂。真菌镜检见棕黄色圆形厚壁孢子。25℃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形成黑绿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具领状结构的瓶形产孢细胞和花朵样排列的小分生孢子。PAS染色见厚壁孢子。诊断:疣状瓶霉引起的皮肤着色芽生菌病。治疗:给予伊曲康唑胶囊口服及盐酸特比萘芬乳膏外用,同时45~50℃热敷后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色芽生菌病
下载PDF
膏糊饼状物料干燥设备的选用
19
作者 罗素娟 《广西化工》 2000年第1期49-51,共3页
介绍了几种用于干燥膏糊状物料的干燥设备 ,总结了各种干燥设备的特性、性能及适用范围。
关键词 干燥 设备 膏糊瓶状物料 干燥 化工设备
下载PDF
瓶霉属和外瓶霉属真菌的RAPD分析
20
作者 韩利刚 王罡 袁毅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5-51,58,共8页
选取瓶霉属、外瓶霉属 8个种的 1 1个菌株 ,对其进行RAPD扩增 ,并用最短距离法和最长距离法两种类间距离的计算方法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 ,可将 1 1个菌株划分为 8个群 ,分别代表了 8个种 ,其中甄氏外瓶霉 (E jeanse... 选取瓶霉属、外瓶霉属 8个种的 1 1个菌株 ,对其进行RAPD扩增 ,并用最短距离法和最长距离法两种类间距离的计算方法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 ,可将 1 1个菌株划分为 8个群 ,分别代表了 8个种 ,其中甄氏外瓶霉 (E jeanselmei)的 2个菌株间遗传差异较大。根据最长距离法还可将 1 1个菌株分成两大类 ,分别代表了瓶霉属和外瓶霉属 ,这与传统的形态分类法的结果基本一致 ,证明RAPD技术是研究瓶霉属、外瓶霉属两属间及属内各菌种间的分类和相互关系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属 甄氏外 RAPD 分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