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料设计优化酶法制备中长链甘三酯复合酶配比
1
作者 金璐 张丽霞 +3 位作者 孙强 孙晓静 魏松丽 黄纪念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127,共5页
以癸酸插入率为指标,采用混料设计对酶法合成中长链甘三酯(MLCT)的3种Sn-1,3位特异性脂肪酶(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和NS40086)配比进行优化,并对MLCT产物的脂肪酸组成及复合酶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酶对MLCT产物癸酸... 以癸酸插入率为指标,采用混料设计对酶法合成中长链甘三酯(MLCT)的3种Sn-1,3位特异性脂肪酶(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和NS40086)配比进行优化,并对MLCT产物的脂肪酸组成及复合酶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酶对MLCT产物癸酸插入率的影响依次为NS40086>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和NS40086的最佳质量比为0.323∶0.122∶0.555,在此条件下MLCT产物的癸酸插入率为46.87%±0.24%,Sn-2位油酸含量为73.13%,Sn-1,3位癸酸含量为62.60%,制得的复合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料设计 中长链甘三酯(MLCT) 复合酶 插入率
下载PDF
甲醇钠催化酯交换制备中/长链结构甘三酯 被引量:6
2
作者 彭亮 宋志华 +3 位作者 腾传震 范时根 王一茜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共5页
以中碳链甘三酯和大豆油为原料,以甲醇钠为催化剂催化酯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甲醇钠添加量3个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0 min,甲醇钠添加量(以油质量计)0.3%时酯... 以中碳链甘三酯和大豆油为原料,以甲醇钠为催化剂催化酯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甲醇钠添加量3个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20 min,甲醇钠添加量(以油质量计)0.3%时酯交换反应达到最佳状态,产物中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的含量为75.29%。通过正交极差分析得出,甲醇钠添加量是影响酯交换反应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碳链甘三酯 中/长链结构甘三酯 甲醇钠 交换
下载PDF
酶法酯交换催化合成中/长链结构甘三酯原料药工艺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宋志华 黄健花 +2 位作者 彭亮 金青哲 王兴国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34,共4页
该文以中碳链甘三酯和大豆油为原料,对酶法酯交换催化合成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的工艺进行研究。系统研究了脂肪酶的种类、脂肪酶添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四个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脂肪酶TL IM,脂肪酶添加量5%(以... 该文以中碳链甘三酯和大豆油为原料,对酶法酯交换催化合成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的工艺进行研究。系统研究了脂肪酶的种类、脂肪酶添加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四个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脂肪酶TL IM,脂肪酶添加量5%(以油重计),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30 min时酯交换反应即达到平衡状态,中/长链结构甘三酯的含量为73.73%,符合结构甘油三酯进口药品注册标准的含量要求。正交极差分析结果显示,选定脂肪酶的添加量是影响酯交换反应程度最重要的因素,反应温度次之,反应时间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碳链甘三酯 中/长链结构甘三酯 原料药 脂肪酶TL IM 交换
下载PDF
氧化甘三酯指标在煎炸油品质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徐 张晖 +4 位作者 金青哲 赵晨伟 金俊 吴港城 王兴国 《粮油食品科技》 2022年第1期39-44,共6页
研究煎炸过程油脂各极性组分的变化规律,并从法定废弃点处极性物质组成及指标间相关性两个角度,评价各极性组分指标用于表征油脂煎炸废弃的可行性。煎炸过程,油脂劣变生成的总极性组分(TPC)随煎炸时间的延长而累积。在油脂法定废弃点处,... 研究煎炸过程油脂各极性组分的变化规律,并从法定废弃点处极性物质组成及指标间相关性两个角度,评价各极性组分指标用于表征油脂煎炸废弃的可行性。煎炸过程,油脂劣变生成的总极性组分(TPC)随煎炸时间的延长而累积。在油脂法定废弃点处,当TPC为27%时,煎炸油脂含11.2%的氧化甘油三酯多聚物+氧化甘油三酯二聚物(oxTGO+oxTGD),与各国标准规定的TPC和ox TGO+oxTGD比例是接近的。当TPC为27%时,煎炸油脂的氧化甘油三酯单体(ox TGM)含量为3.5%,煎炸过程oxTGM含量变化呈上下波动而无明显规律。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煎炸过程油脂oxTGM与TPC无显著相关(P>0.05),表明应用TPC评价煎炸油品质时,实际未能同时覆盖对oxTGM的有效控制。因此须用TPC和oxTGM两项指标方可评价油脂煎炸过程的劣变。考虑到oxTGM的潜在毒性最强,oxTGM值作为表征高温煎炸油脂氧化劣变的废弃指标有一定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煎炸油 总极性组分 煎炸过程 法定废弃点 氧化甘三酯聚合物 氧化甘三酯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酶法酯交换催化合成中长链结构甘三酯 被引量:6
5
作者 陆继源 王小三 +1 位作者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19,共5页
采用响应面法对脂肪酶Lipozyme 435在无溶剂体系中催化中链甘三酯(MCT)和大豆油酯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甘三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对反应产物的甘三酯构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 采用响应面法对脂肪酶Lipozyme 435在无溶剂体系中催化中链甘三酯(MCT)和大豆油酯交换反应合成中长链甘三酯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并采用超高压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对反应产物的甘三酯构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中长链甘三酯含量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最佳反应条件为大豆油与MCT质量比60∶40,反应时间4.36 h,反应温度89℃,加酶量(以底物质量计)5.5%。在此条件下,中长链甘三酯含量达到84.15%。CyCyL、CyCyLn、LOCy、LPCy、OOCy和LOCa为反应产物的主要甘三酯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链结构甘三酯 LIPOZYME 435 交换 响应面 甘三酯构型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脂中甘三酯组成 被引量:13
6
作者 安广杰 侯冰冰 +1 位作者 王瑛瑶 魏翠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58,共4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UPLC-ELSD)测定油脂中甘三酯组成。以双低菜籽油为研究对象,以丙酮-乙腈(体积比63.6∶36.4)混合物为流动相,探讨了流速、柱温条件对双低菜籽油中不同等价碳数(ECN)甘三酯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了...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法(UPLC-ELSD)测定油脂中甘三酯组成。以双低菜籽油为研究对象,以丙酮-乙腈(体积比63.6∶36.4)混合物为流动相,探讨了流速、柱温条件对双低菜籽油中不同等价碳数(ECN)甘三酯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以丙酮-乙腈(体积比63.6∶36.4)混合物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45℃,方法简单快速。以此法测定不同油脂样品的甘三酯组成,所得结果与理论计算值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此法在甘三酯组成测定中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双低菜籽油 油脂 甘三酯组成
下载PDF
桐油脂肪酸组成分析和甘三酯结构判定 被引量:16
7
作者 傅伟昌 顾小红 +2 位作者 陶冠军 汤坚 蒋再良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8年第6期964-968,982,共6页
采用2-氨基-2-甲基丙醇(2-amino-2-methylpropanol,AMP)衍生化、GC/MS法分析桐油的脂肪酸组成:软脂酸3.41%,硬脂酸3.71%,油酸7.07%,亚油酸7.51%,亚麻酸1.31%,十八碳共轭三烯酸73.19%,未定出成分3.80%;采用RP-HPLC/APCI-MS法分离桐油中... 采用2-氨基-2-甲基丙醇(2-amino-2-methylpropanol,AMP)衍生化、GC/MS法分析桐油的脂肪酸组成:软脂酸3.41%,硬脂酸3.71%,油酸7.07%,亚油酸7.51%,亚麻酸1.31%,十八碳共轭三烯酸73.19%,未定出成分3.80%;采用RP-HPLC/APCI-MS法分离桐油中的甘三酯组分,并根据特定甘三酯断裂生成的特征甘二酯离子的丰度比初步判定主要甘三酯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油 甘三酯 共轭三烯酸 GC/MS 恶唑啉衍生物 RP—HPLC/APCI—MS
下载PDF
无溶剂体系中酶促合成中碳链甘三酯 被引量:7
8
作者 马传国 仝莹莹 +2 位作者 王向坡 王业涛 柴小超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51,共4页
在无溶剂体系下,采用Lipozyme 435催化甘油和中碳链脂肪酸(辛酸和癸酸混合物)酯化合成中碳链甘三酯(MCT)。结果表明在无溶剂体系下,反应温度对MCT得率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制备MCT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90℃... 在无溶剂体系下,采用Lipozyme 435催化甘油和中碳链脂肪酸(辛酸和癸酸混合物)酯化合成中碳链甘三酯(MCT)。结果表明在无溶剂体系下,反应温度对MCT得率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出制备MCT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90℃,加酶量(以脂肪酸质量计)5%,底物摩尔比(脂肪酸与甘油摩尔比)3∶1,反应时间16 h。在此条件下,MCT得率为92.10%,产物中甘二酯、甘一酯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分别为6.03%、0.13%和1.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OZYME 435 中碳链甘三酯
下载PDF
甘三酯指纹图谱相似度在芝麻油掺混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皇甫志鹏 薛雅琳 +1 位作者 刘元法 张东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7-122,共6页
探索了HPLC-ELSD测定油脂甘三酯的方法,并测定了纯芝麻油与不同掺入比例的大豆油-芝麻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的甘三酯指纹图谱,建立了纯芝麻油的甘三酯指纹图谱数据库。通过计算掺混油脂和纯芝麻油数据库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对掺混油脂进行... 探索了HPLC-ELSD测定油脂甘三酯的方法,并测定了纯芝麻油与不同掺入比例的大豆油-芝麻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的甘三酯指纹图谱,建立了纯芝麻油的甘三酯指纹图谱数据库。通过计算掺混油脂和纯芝麻油数据库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对掺混油脂进行检验。当大豆、葵花籽油的掺入量达到3%时,即可做出是否为掺混油脂的准确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三酯 指纹图谱 芝麻油 掺混
下载PDF
中碳链甘三酯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韦一良 罗登林 胡健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7-49,共3页
以樟树籽仁油为原料 ,通过正交实验法研究了用醇解法合成和纯化中碳链甘三酯的生产工艺 ,得到了中碳链甘三酯生产工艺的最佳条件及产品的物性参数。结果表明 ,该法工艺简单、能耗小、副产物易于分离且环境污染小。通过对所得产品的物化... 以樟树籽仁油为原料 ,通过正交实验法研究了用醇解法合成和纯化中碳链甘三酯的生产工艺 ,得到了中碳链甘三酯生产工艺的最佳条件及产品的物性参数。结果表明 ,该法工艺简单、能耗小、副产物易于分离且环境污染小。通过对所得产品的物化参数与国外中碳链甘三酯产品标准对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碳链甘三酯 樟树籽仁油 醇解法合成 生产工艺 纯化
下载PDF
无患子油理化指标和甘三酯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尚德 崔龙龙 +2 位作者 宋范范 杨国龙 毕艳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67,共4页
以福建和浙江两个产地的无患子为原料,对其油脂的主要理化性质、甘三酯组成、VE含量和氧化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产地的无患子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达到80%以上,其中,主要组分油酸(O,C18∶1)在50%以上,二十碳一烯酸(Ei,C20... 以福建和浙江两个产地的无患子为原料,对其油脂的主要理化性质、甘三酯组成、VE含量和氧化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产地的无患子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达到80%以上,其中,主要组分油酸(O,C18∶1)在50%以上,二十碳一烯酸(Ei,C20∶1)在21%以上,花生酸(Ar,C20∶0)7%左右,亚油酸(L,C18∶2)7%左右,棕榈酸(P,C16∶0)在5%以上;采用胰脂酶水解分析油脂Sn-2位脂肪酸组成分布,可计算出其主要的甘三酯为EiOO、OOO、EiOEi、OOAr、EiOAr;无患子油中VE含量较高,其中来自福建的油中VE含量为26.30 mg/100 g(γ-VE占20.78 mg/100 g),来自浙江的油中VE含量为30.70 mg/100 g(γ-VE占24.26 mg/100 g);两个产地的无患子油氧化稳定性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患子油 理化指标 甘三酯结构 VE 氧化稳定性
下载PDF
油脂酯交换过程中甘三酯Sn-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方法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毕艳兰 张根旺 +2 位作者 杨天奎 徐辉 何川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37,共3页
在油脂酯交换反应过程中 ,产物油脂往往需要进行Sn - 2位脂肪酸组成的鉴别与分析。由于反应生成物 (如脂肪酸、脂肪酸甲酯、甘三酯、甘一酯、甘二酯等 )的性质十分相似 ,要研究酯交换过程中甘三酯的Sn - 2位脂肪酸组成 ,所需要甘三酯的... 在油脂酯交换反应过程中 ,产物油脂往往需要进行Sn - 2位脂肪酸组成的鉴别与分析。由于反应生成物 (如脂肪酸、脂肪酸甲酯、甘三酯、甘一酯、甘二酯等 )的性质十分相似 ,要研究酯交换过程中甘三酯的Sn - 2位脂肪酸组成 ,所需要甘三酯的量往往需要很多块TLC板的分离才能实现 ,致使实验费用增加 ,效率降低。本文主要研究了脂肪酸、脂肪酸甲酯以及硅胶对油脂Sn - 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 :脂肪酸、脂肪酸甲酯以及硅胶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影响油脂Sn - 2位脂肪酸组成分析的结果。这种方法是对国际纯粹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方法的改进和补充 ,大大简化了分析过程 ,可以广泛地应用于相关的研究与分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 交换 分析方法 甘三酯Sn-2位脂肪酸组成 改进研究
下载PDF
基于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的茶油掺伪检测参数的确定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晓阳 龙奇志 +1 位作者 钟海雁 周波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9-146,共8页
本实验研究了测定脂肪酸和甘三酯在检测茶油中掺伪4种其他植物油时的有效性。在本研究中,与脂肪酸和甘三酯指纹图谱向量夹角余弦相似度、亚麻酸相对含量、三亚油酸甘油酯(LLL)相对含量、碳当量数(ECN)42甘三酯的实际与理论含量绝对差(Δ... 本实验研究了测定脂肪酸和甘三酯在检测茶油中掺伪4种其他植物油时的有效性。在本研究中,与脂肪酸和甘三酯指纹图谱向量夹角余弦相似度、亚麻酸相对含量、三亚油酸甘油酯(LLL)相对含量、碳当量数(ECN)42甘三酯的实际与理论含量绝对差(ΔECN42)值、(LLL/ECN42)×100值和ECN46/LLL值相比,(ECN44+ECN46)/LLL值是茶油中掺伪大豆油、葵花籽油和玉米油的最有效检测参数,分别可以检测茶油中掺伪3.35%的大豆油、1.73%的葵花籽油和3.01%的玉米油,亚麻酸相对含量是茶油中掺伪芥花籽油的最有效检测参数,可以检测茶油中掺伪7.55%的芥花籽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掺伪 脂肪酸 甘三酯 指纹图谱 参数
下载PDF
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合成中碳链甘三酯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仝莹莹 马传国 +2 位作者 王向坡 王业涛 柴小超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5,共5页
在无溶剂体系下,采用离子液体———1-甲基-3-磺丙基咪唑硫酸氢盐[Spmim][HSO4]催化甘油和中碳链脂肪酸(辛酸和癸酸混合物)酯化合成中碳链甘三酯。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设计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60... 在无溶剂体系下,采用离子液体———1-甲基-3-磺丙基咪唑硫酸氢盐[Spmim][HSO4]催化甘油和中碳链脂肪酸(辛酸和癸酸混合物)酯化合成中碳链甘三酯。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设计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14.03 h,催化剂加入量(以脂肪酸和甘油的总质量计)0.74%,底物摩尔比(脂肪酸与甘油摩尔比)3.2∶1。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中碳链甘三酯的得率为92.90%,酯化率为95.48%,产物中甘二酯、甘一酯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分别为2.38%、0.21%和4.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中碳链甘三酯 响应面
下载PDF
酶促酯化合成甘三酯工艺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太宇 陈竞男 +4 位作者 徐广维 毕艳兰 杨国龙 孙尚德 汪学德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38,共5页
为了满足市场对人工合成甘三酯的需求,研究以油酸和甘油为原料,在Novozym 435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甘三酯,得到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00℃,底物甘油与油酸摩尔比1∶3,加酶量4%(以底物甘油和油酸总质量计),反应时间6 h,残压0.9×10... 为了满足市场对人工合成甘三酯的需求,研究以油酸和甘油为原料,在Novozym 435的催化作用下合成甘三酯,得到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00℃,底物甘油与油酸摩尔比1∶3,加酶量4%(以底物甘油和油酸总质量计),反应时间6 h,残压0.9×103Pa。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酯化度为94.36%±0.47%,产物中甘三酯含量为90.77%±0.8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酶重复使用9次,其催化活性无显著下降,酯化度、甘三酯含量分别为94.19%±1.70%、87.40%±2.62%;酶重复使用12次后,甘三酯含量仍能达到80%以上。经试验证实,该反应亦可推广应用于高酸值油脂的脱酸工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三酯 Novozym 435
下载PDF
油茶籽油甘三酯组成的NARP-HPLC-EISD分析及其在高温处理过程中的降解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进英 钟海雁 +1 位作者 冯纳 周波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60,共7页
油茶籽油甘三酯在优化条件下得到良好分离,在14种甘三酯中含量水平前三的分别为OOO+SLO(74.21%)、OOP(10.64%)和OOL+SLL(5.19%)。方差分析表明来自不同产地的油茶籽油甘三酯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油茶籽油在深层煎炸过程(180℃)中甘三酯的... 油茶籽油甘三酯在优化条件下得到良好分离,在14种甘三酯中含量水平前三的分别为OOO+SLO(74.21%)、OOP(10.64%)和OOL+SLL(5.19%)。方差分析表明来自不同产地的油茶籽油甘三酯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油茶籽油在深层煎炸过程(180℃)中甘三酯的总体损失率为47.85%,ECN40、ECN_(42)、ECN_(44)、ECN_(46)、ECN_(48)和ECN_(50)区的甘三酯损失率分别为86.73%、91.52%、75.97%、45.01%和55.30%。LLL和PPL历经40 h煎炸后完全降解。与深层煎炸油样相比,加热(180℃)样品中甘三酯的降解程度相对降低。偏相关分析表明油茶籽油甘三酯在深层煎炸过程中的降解速率与极性组分的生成速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甘三酯 无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高温处理
下载PDF
盐地碱蓬籽油的甘三酯组成及理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纪俊敏 张振山 +2 位作者 刘玉兰 魏安池 马宇翔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33,共5页
对盐地碱蓬籽的基本成分、盐地碱蓬籽油的部分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盐地碱蓬籽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约75%),主要为10.79%油酸、58.84%亚油酸和4.91%亚麻酸;采用胰脂酶水解方法对盐... 对盐地碱蓬籽的基本成分、盐地碱蓬籽油的部分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盐地碱蓬籽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约75%),主要为10.79%油酸、58.84%亚油酸和4.91%亚麻酸;采用胰脂酶水解方法对盐地碱蓬籽油的Sn-2位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通过1,3-随机-2-随机分布学说计算得出盐地碱蓬籽油的甘三酯主要以LLL(20.36%)、LLP(15.22%)、LLO(10.22%)和POL(7.20%)的形式存在,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得盐地碱蓬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为0.81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地碱蓬籽油 理化性质 脂肪酸组成 甘三酯 维生素E
下载PDF
酶促酯交换对棕榈硬脂基塑性脂肪甘三酯组成及物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亚丽 宗敏华 +1 位作者 李冰 吴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4-97,103,共5页
利用脂肪酶Lipozyme TLIM催化棕榈硬脂(PS)与大豆油(SO)(PS∶SO分别为9∶1,8∶2,7∶3,6∶4,5∶5,wt%)酯交换反应,研究酯交换反应前后混合油脂体系中甘三酯组成的变化及其与油脂物理性能的关系。结果发现,酯交换后油脂中PPP、LLL、POP、... 利用脂肪酶Lipozyme TLIM催化棕榈硬脂(PS)与大豆油(SO)(PS∶SO分别为9∶1,8∶2,7∶3,6∶4,5∶5,wt%)酯交换反应,研究酯交换反应前后混合油脂体系中甘三酯组成的变化及其与油脂物理性能的关系。结果发现,酯交换后油脂中PPP、LLL、POP、PPL、PLL、PLO六种甘三酯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其中PPP、LLL含量下降,PPL、PLL、PLO含量增加,而POP除9∶1外,其含量均下降;SSS(S代表饱和脂肪酸)和UUU(U代表饱和脂肪酸)型甘三酯含量下降,而SUU和SUS含量增大,导致油脂熔点和固体脂肪含量(SFC)均不同程度下降,从而可制备不同SFC要求的塑性脂肪。PS∶SO为7∶3、6∶4、5∶5时,酯交换后油脂β'晶型增多,可为人造奶油、速冻专用油脂等塑性脂肪提供理想晶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促交换 棕榈硬脂 大豆油 甘三酯 物理性能
下载PDF
甘三酯结晶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露 陈俭春 李学红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2-77,共6页
油脂及富含油脂食品(巧克力、冰淇淋、人造奶油等)的加工和使用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含甘三酯的结晶特性。对甘三酯的晶体结构、结晶行为和结晶特性的研究方法及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超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 油脂及富含油脂食品(巧克力、冰淇淋、人造奶油等)的加工和使用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含甘三酯的结晶特性。对甘三酯的晶体结构、结晶行为和结晶特性的研究方法及进展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超小角X-射线散射技术、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微光束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以及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与差示扫描量热法同步结合等先进的研究手段,并总结了甘三酯单体的结晶以及甘三酯混合物体系相行为的研究进展。从结晶、动力学以及表界面特性方面对甘三酯结晶特性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三酯 结晶 同质多晶 动力学 X-射线衍射
下载PDF
冷榨茶叶籽油甘三酯的组成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韦利革 李桂华 谢明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11-915,共5页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得出茶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0%以上,主要是以油酸的形式存在,含量为59.84%;采用胰脂酶水解法测定茶叶籽油的Sn-2位脂肪酸分布,并根据1,3-随机-2-随机分布学说计算出茶叶籽油甘三...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得出茶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0%以上,主要是以油酸的形式存在,含量为59.84%;采用胰脂酶水解法测定茶叶籽油的Sn-2位脂肪酸分布,并根据1,3-随机-2-随机分布学说计算出茶叶籽油甘三酯组成,得出主要甘三酯是OOO、OOL、POO、PLO、LLO等,其中三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含量在53.5%以上,而三饱和脂肪酸甘油酯含量仅为0.05%左右;由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得出茶叶籽油中的维生素E含量为0.18 mg/g;Rancimat仪测定茶叶籽油氧化稳定时间在110℃时为6.02 h。茶叶籽油具有很好的食用营养价值和储藏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油 脂肪酸组成 甘三酯结构 维生素E 氧化稳定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