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的序列测定 被引量:3
1
作者 江钢锋 洪佳冬 陆家海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FCC1/HN株 3-磷酸甘油基因 序列测定
下载PDF
周期型马来丝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免疫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陆施娟 方政 +4 位作者 张赛楠 王慧 方浩 童海燕 徐邦生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59-263,共5页
目的构建周期型马来丝虫(Bm)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PI)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重组复合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细胞免疫应答效应。方法将重组质粒pGEM—T/BmCPI和pGEM—T/BmGAPDH以及真核重组表达载体分别... 目的构建周期型马来丝虫(Bm)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PI)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重组复合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细胞免疫应答效应。方法将重组质粒pGEM—T/BmCPI和pGEM—T/BmGAPDH以及真核重组表达载体分别进行双酶切,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BmCPI/BmGAPDH。将纯化的pcDNA3.1(+)-BmCPI/BmGAPDH和含非甲基化胞嘧啶和鸟嘌呤的寡聚脱氧核苷酸(CpGODN)免疫BALB/c小鼠,并设PBS对照组及空质粒对照组,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肌肉组织内的目的基因,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免疫小鼠T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和血清中IFN-γ、IL-4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pcDNA3.1(+)-BmcPI/BmGAPDH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免疫小鼠后,从小鼠肌肉组织内扩增出目的基因。免疫6周后,pcDNA3.1(+)-BmCPI/CpG组和pcDNA3.1(+)-BmCPI/BmGAPDH/CpG组T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分别为1.466±0.635和1.610±0.112,显著高于PBS组的1.004±0.019和pcDNA3.1(+)-CpG组的1.078±0.129(t=64.438、45.318、42.749、34.314,均P〈0.05)。免疫4周后,pcDNA3.1(+)-BmCPI/BmGAPDH/CpG组IFN-γ、IL-4水平均高于pcDNA3.1(+)-CpG组(t=288.053、76.453,均P〈0.05),其中IFN-γ水平与pcDNA3.1(+)-BmCPI/CpG组相比也有明显提高(t=129.642,P〈0.05)。结论pcDNA3.1(+)-BmCPI/BmGAPDH重组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能在小鼠体内表达,并可有效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虫 马来 半胱氨酸蛋白抑制剂 甘油-3-磷酸 基因表达 遗传载体 质粒
原文传递
GPD1L基因对口腔鳞癌细胞系生物学表型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欢 程傲铭 +4 位作者 杨扬 王翀 王姝 韩正学 冯芝恩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明确GPD1L(甘油三磷酸脱氢酶-1类基因)基因对口腔鳞癌细胞系增殖、迁移及侵袭等生物学表型的影响。方法构建GPD1L过表达稳定转染细胞系,采用CCK8生长曲线、细胞划痕实验、重建基底膜侵袭实验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明确GP... 目的通过体外研究明确GPD1L(甘油三磷酸脱氢酶-1类基因)基因对口腔鳞癌细胞系增殖、迁移及侵袭等生物学表型的影响。方法构建GPD1L过表达稳定转染细胞系,采用CCK8生长曲线、细胞划痕实验、重建基底膜侵袭实验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明确GPD1L过表达前后口腔鳞癌细胞系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结果口腔鳞癌细胞系WSU-HN6、Cal27和Tca83在GPD1L基因过表达后4~5天,出现明显增殖抑制及细胞周期S期阻滞。细胞划痕实验和重组基底膜侵袭实验发现,GPD1L基因过表达明显抑制口腔鳞癌细胞系Cal27和Tca83的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实GPD1L在口腔鳞癌细胞系中过表达可上调PHD2表达,并下调HIF-1α和Cyclin A2蛋白表达。结论GPD1L过表达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细胞周期阻滞,从而影响口腔鳞癌细胞系体外生物学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甘油三磷酸脱氢酶-1类基因 缺氧诱导因子1Α
下载PDF
种子特异启动子的GPD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群 王学英 +1 位作者 刘野 阮成江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34,共4页
利用PCR技术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酵母INVSc1(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基因组DNA中分别扩增获得种子特异启动子napin和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1)基因片段,并将它们分别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利用中间载体pBluescriptKS... 利用PCR技术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酵母INVSc1(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基因组DNA中分别扩增获得种子特异启动子napin和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1)基因片段,并将它们分别克隆到pMD18-T载体中。利用中间载体pBluescriptKS将两目的片段插入到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90的多克隆位点处,构建了种子特异启动子napin驱动的GPD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1390NG,并用冻融法将其导入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04、EHA105和AGL1中,可应用于油料能源植物种子含油量的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酵母INVSc1 NAPIN 3-磷酸甘油(GPD1) 基因表达载体
下载PDF
鸭疫里默氏杆菌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与鸭血浆蛋白的结合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高继业 彭俊杰 +4 位作者 耿淑炎 黄伟 黎容红 李德龙 陈思怀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19-1524,共6页
为了探讨鸭疫里默氏杆菌(R.anatipestifer)感染引起鸭炎性渗出反应的分子基础及可能机制,阐明R.anatipestifer感染致病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采用Dot-ELISA、Western blot和质谱技术分析R.anatipestifer分泌的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RaGAPDH)... 为了探讨鸭疫里默氏杆菌(R.anatipestifer)感染引起鸭炎性渗出反应的分子基础及可能机制,阐明R.anatipestifer感染致病的分子机理,本研究采用Dot-ELISA、Western blot和质谱技术分析R.anatipestifer分泌的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RaGAPDH)与鸭血浆蛋白成分的结合作用,以及R.anatipestifer感染鸭血浆蛋白成分的变化。结果显示,重组RaGAPDH可与鸭血浆中的纤溶酶原和富组氨酸糖蛋白(histidine-rich glycoprotein, HRG)结合,R.anatipestifer感染鸭血浆α2-巨球蛋白(α2-macroglobulin,α2-M)和α1酸性糖蛋白(α1 acidglycoprotein,α1-AG)含量显著增高(P<0.05), HRG含量显著下降(P<0.05)。推测R.anatipestifer产生的具有酶活性的GAPDH同源体RaGAPDH能与动物血浆纤溶酶原和HRG发生结合,这种结合可能导致其血液凝固系统/纤溶系统的平衡紊乱和抗凝血机能下降;R.anatipestifer感染可引发动物肝脏急性炎性反应和严重损伤,血浆α2-M、α1-AG含量显著增高和HRG含量显著下降(P<0.05),可能导致动物血液凝固系统/纤溶系统平衡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但RaGAPDH能否引发动物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微血栓的形成,以及R.anatipestifer感染引发的HRG含量水平显著下降是否与其分泌表达的RaGAPDH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疫里默氏杆菌 磷酸甘油 血液凝固/纤溶系统 Α2-巨球蛋白 Α1-酸性糖蛋白 富组氨酸糖蛋白
原文传递
高果糖大鼠血清TG、UA、血糖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小青 张冰 +3 位作者 林志健 孔悦 杨红莲 庄红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1-655,共5页
目的:动态观察高果糖模型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尿酸(UA)、血糖(GLU)及全血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活性和肝脏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随机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果糖组和非诺贝特治疗组。对照组予普通大鼠饲料;... 目的:动态观察高果糖模型大鼠血清甘油三酯(TG)、尿酸(UA)、血糖(GLU)及全血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活性和肝脏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病理机制。方法:随机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果糖组和非诺贝特治疗组。对照组予普通大鼠饲料;果糖组给予高果糖饲料[5];菲诺贝特治疗组给予高果糖饲料,同时灌胃菲诺贝特100 mg.kg-1.d-1进行给药。对照组、果糖组灌胃等量蒸馏水。实验期间动态检测血清TG、UA、GLU;改进正向反应法测定全血GAPDH活性;Quanti Gene(QG)分析法测肝GAPDH mRNA转录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果糖组7-28 d TG持续明显升高;14-28 d UA明显升高;GLU仅在28 d明显升高;GAPDH活性及基因表达7-28 d均明显降低。菲诺贝特治疗组仅在7 d见明显降TG作用;而对UA则有明显升高的作用;对GLU在28d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对GAPDH活性及基因表达仅在造模7 d时有明显升高作用;其余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①高果糖造模初期TG明显升高,随造模时间延长相继伴发UA及GLU明显升高。②TG、UA、GLU升高可能与GAPDH活性及基因表达降低有关。③菲诺贝特在高TG时有明显降TG作用,对伴发高UA和高GLU时未见明显影响。④菲诺贝特降TG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GAPDH活性和基因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糖 甘油酯血症 甘油酯并高尿酸血症 甘油酯并高尿酸并高血糖血症 甘油 3-磷酸 非诺贝特
下载PDF
探索结直肠癌血清外泌体有效分子标志物 被引量:1
7
作者 杨钊 邹鲁飞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3年第6期785-795,共11页
目的基于血清外泌体数据结合加权基因共表达算法(WGCNA)和蛋白-蛋白互作分析(PPI)筛选结直肠癌(CRC)患者有效血清标志物,为预测CRC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从外泌体数据库(http://www.exorbase.org/)中下载健康人群和CRC患者血清外泌体基... 目的基于血清外泌体数据结合加权基因共表达算法(WGCNA)和蛋白-蛋白互作分析(PPI)筛选结直肠癌(CRC)患者有效血清标志物,为预测CRC的发生提供帮助。方法从外泌体数据库(http://www.exorbase.org/)中下载健康人群和CRC患者血清外泌体基因表达数据,采用WGCNA和PPI对由118例健康人群和35例CRC患者组成的数据集进行分析,并利用外部的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GEO(https://www.ncbi.nlm.nih.gov/geo/)数据库中GSE192667和GSE24549数据集、R2预后平台(https://hgserver1.amc.nl/cgi-bin/r2/main.cgi)、CancerSEA(http://biocc.hrbmu.edu.cn/CancerSEA/)单细胞数据集和TIMER(https://cistrome.shinyapps.io/timer/)网站分析和验证核心分子。结果外泌体数据库中CRC患者较健康人群上调基因有5078个,下调基因有13004个。基于WGCNA和PPI算法获得了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APDH)和微管蛋白α-1B基因(TUBA1B)作为核心分子。并通过内部数据集验证GAPDH和TUBA1B表达与CRC发生相关,可以作为有效的血清外泌体分子标志物。同时,外部TCGA数据集中上述两个基因在肿瘤组织中均高表达,在R2生存平台中高表达GAPDH和TUBA1B患者预后更差。同时在GSE192667和GSE24549数据集也获得了相似的结果。基于GSE192667数据集构建并验证了生存风险模型[生存风险模型得分=GAPDH表达量×0.0015+TUBA1B表达量×(-0.0002)]。利用CancerSEA网站和TIMER网站并结合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发现核心分子涉及了多个肿瘤相关通路和功能。结论利用血清外泌体数据库结合WGCNA和PPI算法,筛选获得的GAPDH和TUBA1B可以作为CRC患者有效的血清外泌体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血清外泌体 基因加权共表达算法(WGCNA) 甘油醛3-磷酸基因(GAPDH) 微管蛋白α-1B基因(TUBA1B)
下载PDF
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人维生素D受体的方法学构建 被引量:1
8
作者 喻妙梅 于洋 +3 位作者 张俊 姚霜 潘丽莉 罗光华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2期237-240,共4页
目的 建立单管检测人维生素D受体(VDR)及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的双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dual real-time PCR)的方法。方法 以GAPDH基因为内参,采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及Taq Man探针,进行PCR... 目的 建立单管检测人维生素D受体(VDR)及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的双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dual real-time PCR)的方法。方法 以GAPDH基因为内参,采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及Taq Man探针,进行PCR扩增检测VDR基因。将VDR及GAPDH扩增产物片段纯化后克隆构建成重组质粒,作为定量检测基因表达的标准品,并用于分析该方法的灵敏度和重复性。结果 PCR扩增产物经测序分析证实为VDR及GAPDH特异性片段;该方法检测VDR与GAPDH灵敏度达40拷贝/μL;线性范围为4.00×10~1~4.00×10~5拷贝/μL;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8、0.999;扩增效率E分别为96.10%、85.15%;批内变异系数(CV)分别为0.09%~1.21%、0.35%~0.88%;批间CV分别为0.17%~0.51%、0.51%~2.46%。结论 成功建立了单管检测人VDR及GAPDH的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且该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可快速高通量检测VDR的相对表达量,有效缩短时间,减小实验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骨化 聚合链反应 甘油-3-磷酸 维生素D受体 双重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三种酵母启动子在毕赤酵母中的功能比较 被引量:11
9
作者 蒋慧慧 李丰功 +1 位作者 陆毅 饶志明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68,共9页
启动子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顺式元件,启动子功能的强弱对于目的基因的表达非常重要。为找到一个启动转录功能较好的启动子,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研究不同启动子对外源蛋白表达的影响。首先采用PCR扩增的方法克... 启动子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顺式元件,启动子功能的强弱对于目的基因的表达非常重要。为找到一个启动转录功能较好的启动子,以绿色荧光蛋白(GFP)为报告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研究不同启动子对外源蛋白表达的影响。首先采用PCR扩增的方法克隆了酿酒酵母甘油合成关键酶3-磷酸甘油脱氢酶基因启动子pScgpd,借助于载体pPIC9K和pGAPZB,构建pPIC9K-gfp和pPIC9K-PG,pGAPZB-gfp和pGPDZB-gfp,将重组载体分别转入毕赤酵母GS115和毕赤酵母X33中,在不同渗透压条件下培养重组菌,通过GFP的表达情况比较启动子pScgpd与甲醇氧化酶启动子pAOX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启动子pGAP的功能。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pScgpd表现为受高渗条件诱导,重组毕赤酵母P.pastoris GS115和P.pastoris X33均能产生稳定的荧光,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葡萄糖或NaCl浓度的增加,GFP表达强度也有所增加;但分别与对应宿主P.pastorisGS115、P.pastoris X33的启动子pAOX1和启动子pGAP相比,表达水平仍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磷酸甘油基因启动子 pAOX1 pGAP 毕赤酵母 绿色荧光蛋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