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李中梓甘缓治泻法的理论依据和适应病症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丽平 宋兴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74-75,共2页
甘缓法是李中梓"治泻九法"之第五法,针对的病机主要是多因素影响下的胃肠气机急迫下趋,治疗要义在于益气健脾,厚土息风。具体方药有甘温、甘凉、甘淡、甘酸、甘平之不同。适应证型有:脾胃虚弱型、脾胃虚热型、木横侮土型。
关键词 甘缓 泄泻 李中梓 理论依据 适应病症
下载PDF
甘草泻心汤为甘缓止利之要剂辨析
2
作者 郭召平 黄天生 《国医论坛》 2020年第6期2-3,共2页
目前多认为《伤寒论》甘草泻心汤证为气虚痞,以炙甘草为君益气补中。笔者反复研读甘草泻心汤证及相关条文,认为误下所致的严重下利是导致甘草泻心汤证一系列症状的根由,下利乃反复误下之后邪气内陷,人体气机随下药而趋下趋内,下迫大肠所... 目前多认为《伤寒论》甘草泻心汤证为气虚痞,以炙甘草为君益气补中。笔者反复研读甘草泻心汤证及相关条文,认为误下所致的严重下利是导致甘草泻心汤证一系列症状的根由,下利乃反复误下之后邪气内陷,人体气机随下药而趋下趋内,下迫大肠所致,痞由利而成,痞因利而甚。从仲景非重用人参,反重用炙甘草来看,甘草泻心汤证非以虚为主要矛盾,故以炙甘草为君,非为补虚,乃取其甘缓之功,以缓下利急迫之势。因此,甘草泻心汤证当为下利痞,甘草泻心汤为甘缓止利之要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甘草泻心汤 甘缓 下利 张仲景学术学说研究
下载PDF
甘缓潜宁汤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疗效观察
3
作者 唐世球 《内蒙古中医药》 2012年第21期40-41,共2页
目的:观察甘缓潜宁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黛立新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HAMD)评分抗抑郁疗效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甘缓潜宁汤治疗脑... 目的:观察甘缓潜宁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黛立新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HAMD)评分抗抑郁疗效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甘缓潜宁汤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显著,可明显促进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缓潜宁汤 脑卒中后抑郁症
下载PDF
甘草甘缓实质探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杨熠文 杨柏灿 《中医药信息》 2019年第6期55-59,共5页
甘草至甘纯甘赋予了甘草甘缓的特性,这一特性也是甘草诸多功用发挥和应用的基础。对甘草甘缓本质的认识应结合具体含有甘草的方剂,从目的、对象、途径和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甘草甘缓的实质包括缓急、缓药与解毒3个方面。其中缓急指甘... 甘草至甘纯甘赋予了甘草甘缓的特性,这一特性也是甘草诸多功用发挥和应用的基础。对甘草甘缓本质的认识应结合具体含有甘草的方剂,从目的、对象、途径和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甘草甘缓的实质包括缓急、缓药与解毒3个方面。其中缓急指甘草可以缓解表现急迫紧张的病症,包括缓急止痛、缓急舒筋、缓急清热、缓急止咳、缓急安神和缓急止悸,体现的是甘草的自身功用;缓药主要是指甘草在配伍以后对其他药物的药性、药效及药用的调和作用,表现为缓和药力、缓留药力和缓释药力等。解毒则是指甘草可以缓解或解除一些食物与药物所引起的毒性反应,是甘草自身功用和调和作用的共同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甘缓 缓急 缓药 解毒
下载PDF
“蜜炙甘缓难化增益元阳”浅见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秀霞 陆莘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62-162,255,共2页
关键词 蜂蜜 甘缓难化 增益元阳
下载PDF
蜜制甘缓益元之见解
6
作者 万春菊 谭庆佳 《基层中药杂志》 2002年第1期45-46,共2页
关键词 蜜制 甘缓益元 中药
下载PDF
李中梓甘缓治泻法的理论依据和适应病症 被引量:1
7
作者 陈丽平 宋兴 《四川中医》 2012年第6期25-26,共2页
甘缓法是李中梓"治泻九法"之第五法,针对的病机主要是多因素影响下的胃肠气机急迫下趋,治疗要义在于益气健脾、厚土息风。具体方药有甘温、甘凉、甘淡、甘酸、甘平之不同。适应证型有三:脾胃虚弱型、脾胃虚热型、木横侮土型。
关键词 甘缓 泄泻 李中梓 理论依据 适应病症
原文传递
基于“甘能缓”理论探讨甘草在经方中的作用
8
作者 王惠敏 吴晓霞 +1 位作者 冯梅 柏冬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0期2068-2073,共6页
本研究从阴阳五行学说为切入点,根据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传变规律说明甘味药如何从五脏、六气以及药之偏性展示生克制化关系,阐释阴阳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联系。“甘者缓也”,甘味药具有缓和、缓急的作用,通过药... 本研究从阴阳五行学说为切入点,根据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传变规律说明甘味药如何从五脏、六气以及药之偏性展示生克制化关系,阐释阴阳五行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联系。“甘者缓也”,甘味药具有缓和、缓急的作用,通过药物本身具有的特性或者药对配伍起到缓和药物的偏性,达到减毒增效以及缓解以急迫、紧张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等目的。而甘草,是甘味药物最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不管在组方中是君药还是佐使药,其发挥甘缓之性的作用是一致的。甘草“甘缓”的特性可以总结为缓病之急、缓药、解毒三种作用,并且不同的炮制方法对甘草发挥甘缓的作用也有所不同,体现出炮制后功效的差异性、独特性,这也展示了古代医家用药的缜密。最后,甘草虽然应用广泛,但亦有病情急迫、邪实等使用禁忌,要熟知甘草甘缓的实质及在其组方中的配伍规律、禁忌,通过辨证施治,真正发挥“国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甘缓 国老 缓急 缓药 解毒
下载PDF
从《温病条辨》中探析吴鞠通甘草观
9
作者 李成 张思超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75-79,共5页
清代医家吴鞠通对甘草的运用有独特见解,在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中有多处论及甘草加减取舍的情况。吴鞠通临证运用甘草时不单纯局限于药物功效,主张从病证、病位、病性三方面入手,合理使用。在病证方面,偏于实证或有水湿痰饮等有形病理... 清代医家吴鞠通对甘草的运用有独特见解,在其代表作《温病条辨》中有多处论及甘草加减取舍的情况。吴鞠通临证运用甘草时不单纯局限于药物功效,主张从病证、病位、病性三方面入手,合理使用。在病证方面,偏于实证或有水湿痰饮等有形病理产物阻滞的,因甘草浊腻、易生壅滞,多弃而不用;偏于虚证,需要发挥甘草补益之功时,不可舍用。在病位方面,上焦病常需与桔梗相配,开提肺气;中焦病可巧用甘缓之性,集中药力于病所,取其逗留中焦之意;下焦病常因温病后期热伤真阴,需用甘草坐镇中洲,以待真阴来复。在病性方面,病性急迫需药物迅达祛邪外出的,因甘草能缓和药力而削弱他药疗效,故不宜使用。至于用量,在发挥佐助佐治功效时,用量较少,常为五分或一钱;取清热解毒之意时,多为生用,且用量多在二钱或三钱;取坐镇缓急功用时,多为炙用,且用量要大,范围可在一两至三两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鞠通 温病条辨 甘草 甘缓之性 临证运用 用量特点 三焦辨证 学术思想
下载PDF
叶天士运用甘麦大枣汤规律探析
10
作者 郭永胜 张震 +2 位作者 吕姝菡 渠景连 黄书婷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第11期2108-2111,共4页
甘麦大枣汤是《金匮要略》治疗脏燥证的名方,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其阐发,其中叶天士留存相关医案最为丰富且颇有发挥。针对脏躁病机,叶氏从调补心脾以使中宫有恃的角度阐释,为治疗情志病证提供补脾益心镇怯的思路。叶天士“仿经义”“... 甘麦大枣汤是《金匮要略》治疗脏燥证的名方,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其阐发,其中叶天士留存相关医案最为丰富且颇有发挥。针对脏躁病机,叶氏从调补心脾以使中宫有恃的角度阐释,为治疗情志病证提供补脾益心镇怯的思路。叶天士“仿经义”“宗仲景”,基于《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理论,揭示甘麦大枣汤蕴含“甘缓”大法,指出具有镇肝安胃、和阳熄风以及燮变阴阳失衡的作用,进而拓展其临证运用,以调治肝胃失和、心肾不交、肝体不足而肝用太过、阴伤失摄而阳不下潜等病证,并将甘麦大枣汤与其他经方结合运用,为后世认识与运用甘麦大枣汤开拓思路,可谓是中医学守正创新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天士 张仲景 甘麦大枣汤 甘缓 脏躁
下载PDF
从“形坏、虚损”的角度来探讨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论治 被引量:9
11
作者 马桂琴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20-521,共2页
探讨用"形坏虚损"包的观点来看待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它不仅包括功能虚弱,还应从"形坏"的角度来认识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病理特点,临证宜在补脾基础上益肾,处方必加血肉有形之品,甘淡调补缓缓收功。
关键词 虚损 形坏 补脾益肾 甘缓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
下载PDF
略谈陈嘉谟炮制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12
作者 毛兆雄 纪金凤 寇树堂 《中国药业》 CAS 1997年第7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陈嘉谟 临床意 挥发油 生物碱 山东中医药大学 刺激性 清热凉血 甘缓益元 生延胡索 活血通络
下载PDF
李中梓治疗泄泻学术思想探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永乐 马东 张锐 《河南中医》 2007年第11期21-23,共3页
李中梓将湿邪作为泄泻的主要病因,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加以深化和完善,阐明了泄泻、湿邪、脾土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治疗上力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总结出渗利、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等治泻九法。
关键词 泄泻 脾虚湿盛 渗利法 升提法 清凉法 疏利法 甘缓 酸收法 燥脾法 温肾法 固涩法 李中梓
下载PDF
论甘草之缓 被引量:2
14
作者 安春耀 孙余余 +3 位作者 魏晓倩 宁鲁宁 张芳 刘德山 《山东中医杂志》 2018年第3期191-193,共3页
甘草味甘性平,在中药中有“国老”之誉,五行为土,借甘以缓肝之急、缓中健脾、缓肺气之急、缓心之急、缓肾之急、缓百药辛烈之性,作用广泛又不失平和之性。但临床仍需辨证论治为基础,以求熟用其甘缓之功。
关键词 甘草 平和 甘缓
下载PDF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探析及用药经验 被引量:11
15
作者 谭跃 宫洪涛 《陕西中医》 2021年第2期217-221,共5页
结合中医经典,探析《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内涵。肝体阴用阳,性条达。当肝体用失衡,影响肝之生发、条达、藏血、主筋等生理功能,出现“肝苦急”的病理状态。阐释“肝苦急”的内涵,从肝之... 结合中医经典,探析《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内涵。肝体阴用阳,性条达。当肝体用失衡,影响肝之生发、条达、藏血、主筋等生理功能,出现“肝苦急”的病理状态。阐释“肝苦急”的内涵,从肝之体用方面试析“肝苦急”之病因,结合临床经验探讨“肝苦急”之病机,将其概括为肝用的不及、太过与肝体不及两方面,详述缓肝急之治则,肝用之急循辛补、酸补之法,肝体之急宜甘缓、酸补、酸泻之治,详辨不及与太过,总结用药经验,假借中药之性味,以中药之本性复肝之特性。有助于《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学习,对药物配伍及临床诊疗思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苦急 肝体阴用阳 辛补 甘缓 酸补 酸泻 五脏苦欲补泻
下载PDF
宋绍亮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运用甘草经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邢亚明 郭强 宋绍亮 《山东中医杂志》 2010年第6期415-416,共2页
甘草,味甘性平,生则微凉,炙则甘温,气薄味厚,升浮阳气。归心、脾、肺、胃经,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及调和药性等多种作用。宋老师以经典、古籍为依据,以现代医学的疾病观与实验室指标为参考,将其合理应用于治疗风... 甘草,味甘性平,生则微凉,炙则甘温,气薄味厚,升浮阳气。归心、脾、肺、胃经,具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及调和药性等多种作用。宋老师以经典、古籍为依据,以现代医学的疾病观与实验室指标为参考,将其合理应用于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取得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 补虚扶正 和药解毒 清热解毒 保肝降酶 甘缓止痛 健运中焦
下载PDF
炙甘草汤君药辨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高静 董良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0期2324-2326,共3页
为探究炙甘草汤的君药及其理论依据,首先对古今中外各家之说进行梳理和辨析。以《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神农本草经》为凭,用让仲景诠释仲景之法,揆《伤寒杂病论》用甘草124方中有关炙甘草之用进行了重点研析,做出了君药炙甘草... 为探究炙甘草汤的君药及其理论依据,首先对古今中外各家之说进行梳理和辨析。以《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神农本草经》为凭,用让仲景诠释仲景之法,揆《伤寒杂病论》用甘草124方中有关炙甘草之用进行了重点研析,做出了君药炙甘草的作用真谛为——"甘缓"缓急,缓心之急,是缓心神之急而缓急止悸,以治"心动悸"之标急的结论。同时指出了炙甘草"甘缓"缓急,不止于缓心之急,更在于缓众病之急而"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炙甘草汤 炙甘草 君药 甘缓 缓急止悸
下载PDF
《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等经文之我见 被引量:4
18
作者 银赟 《国医论坛》 2016年第2期58-59,共2页
目的:探究《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等相关内容的含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内经》原文。方法:查阅相关文献,一是从《内经》的原文出发,研究经文的原意;二是结合《内经》的上下文,理解经文的本意;三是结... 目的:探究《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等相关内容的含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内经》原文。方法:查阅相关文献,一是从《内经》的原文出发,研究经文的原意;二是结合《内经》的上下文,理解经文的本意;三是结合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发挥经文的引申意义。结果:"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当理解为在春季,肝脏容易出现拘紧、拘急、不舒展的病理状态,此时,应该赶紧食用甘味的食物来恢复它的柔软、舒展之生理特性,或者食用甘味的食物来预防它出现这种病理状态。仿此,可以很好地理解相关原文。结论:《内经》对疾病的饮食调养十分重视,其方法符合"因时制宜"的思想,体现了《内经》重视治未病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问·藏气法时论》 甘缓 酸收 苦燥 苦泄 辛润
下载PDF
浅谈中药炮制辅料的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晓玲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2年第10期879-880,共2页
中药炮制辅料是指对中药饮片具有辅助作用的物料,辅料是中药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经辅料制后性味、功效、归经和毒副作用都会发生变化。陈嘉漠《本草蒙筌》指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 中药炮制辅料是指对中药饮片具有辅助作用的物料,辅料是中药炮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经辅料制后性味、功效、归经和毒副作用都会发生变化。陈嘉漠《本草蒙筌》指出:"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炙甘缓难化增益元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制辅料 中药饮片 《本草蒙筌》 辅助作用 毒副作用 增益元阳 甘缓难化
下载PDF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20
作者 池德霖 《中国药业》 CAS 1996年第9期26-27,共2页
方药组成与方义:桂枝汤,是以桂枝、芍药、灸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 柯琴云:“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内经》谓:“风淫于内,以辛散之,以甘缓之”,此方是也。 方用桂枝为君,以散邪气而固... 方药组成与方义:桂枝汤,是以桂枝、芍药、灸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 柯琴云:“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内经》谓:“风淫于内,以辛散之,以甘缓之”,此方是也。 方用桂枝为君,以散邪气而固卫,是辛甘发散为阳之义;芍药味酸性寒,能和荣气,退热、治身痛为臣;甘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汤 临床应 调和营卫 桂枝加芍药汤 《内经》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甘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