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草泻心汤与三黄加减治疗白塞氏综合征50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志瑞 何等旗 +1 位作者 刘倍吟 陈雁飞 《中医研究》 2015年第3期23-25,共3页
目的:观察甘草泻心汤与三黄加减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白塞氏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甘草泻心汤与三黄加减(黄连、黄芪、黄芩)治疗;对照组给予泼尼松30 mg/次,2次/d,... 目的:观察甘草泻心汤与三黄加减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白塞氏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甘草泻心汤与三黄加减(黄连、黄芪、黄芩)治疗;对照组给予泼尼松30 mg/次,2次/d,口服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11例,显效11例,有效19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82.0%;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9例,有效22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72.0%。两组疗效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泻心汤与三黄加减可作为临床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氏综合征/中医药疗法 甘草泻心汤与三黄加减/治疗应用 临床观察
下载PDF
应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白塞氏综合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俊锋 《哈尔滨医药》 2014年第1期53-53,共1页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的,并累积多个系统的慢性疾病.病程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本病多为16~40岁的青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我国则以女性略占多数,但男性患者中眼...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的,并累积多个系统的慢性疾病.病程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本病多为16~40岁的青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我国则以女性略占多数,但男性患者中眼葡萄膜炎和内脏受累较女性高3~4倍[1].本人根据发病机制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减辩证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泻心汤 白塞氏综合征 治疗 男性患者 眼葡萄膜炎 口腔溃疡 外阴溃疡 临床特征
下载PDF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芳芳 沈一成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2年第4期660-662,共3页
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具有复发性、周期性、自限性、缠绵难愈等特点,好发于青壮年[1-2]。ROU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发作时患者自觉有口腔灼痛感,会影响平时说话、进食、睡眠等,甚至会影响患者情绪、... 复发性口腔溃疡(ROU)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具有复发性、周期性、自限性、缠绵难愈等特点,好发于青壮年[1-2]。ROU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发作时患者自觉有口腔灼痛感,会影响平时说话、进食、睡眠等,甚至会影响患者情绪、精神状态及日常生活和工作[3]。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普遍认为主要与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环境、遗传、免疫与微生物等密切相关[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 甘草泻心汤 灼痛感 口腔黏膜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治疗 自限性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下载PDF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体会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利兵 《基层医学论坛》 2012年第11期1437-1437,共1页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常见口腔黏膜疾病,中医称之为口疮,每年至少发作3次,发作期间,在颊黏膜、舌缘、唇、软腭等处出现不止一个的痛性红色小结,继而溃疡形成。溃疡直径一般约2 mm ̄10 mm,约7 d ̄14 d后自行消退,不留瘢痕,亦有持续数周不愈...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常见口腔黏膜疾病,中医称之为口疮,每年至少发作3次,发作期间,在颊黏膜、舌缘、唇、软腭等处出现不止一个的痛性红色小结,继而溃疡形成。溃疡直径一般约2 mm ̄10 mm,约7 d ̄14 d后自行消退,不留瘢痕,亦有持续数周不愈最后遗留瘢痕者,溃疡此起彼伏。病因不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 甘草泻心汤 治疗 口腔黏膜疾病 发作期间 溃疡形成 自行消退 颊黏膜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痞证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乔珊 李秀丽 万维海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第4期38-39,共2页
痞证是病人自觉胃脘部胀满不适的一种病证,但触诊胃脘部柔软,无硬结感觉,或腹壁肌肉有一定的张力。这种病证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主要有痞、呕、利三大临床症状,多是消化道疾病,如现代西医学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情志、物理化学等因... 痞证是病人自觉胃脘部胀满不适的一种病证,但触诊胃脘部柔软,无硬结感觉,或腹壁肌肉有一定的张力。这种病证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主要有痞、呕、利三大临床症状,多是消化道疾病,如现代西医学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或情志、物理化学等因素所致之各种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肠炎、痢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半夏泻心汤 治疗 痞证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神经官能症
下载PDF
芍药甘草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ⅢB型前列腺炎135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卢燕许 王祖龙 《国医论坛》 2005年第6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ⅢB型前列腺炎/中医药疗法 芍药甘草 合活络效灵丹/治疗应用 活络效灵丹 治疗 前列腺炎 ⅢB型 疗效显著 排尿异常 前列腺液
下载PDF
炙甘草汤加减临床应用的研究
7
作者 刘榴 张白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9年第4期9-10,共2页
炙甘草汤源于张仲秋景《伤寒论》,主治伤寒后脉结代、心动悸。本方为心阴心阳两面三刀虚、双补气血之名方,并在《千金翼方》易名为复脉汤。
关键词 甘草 临床应用 《伤寒论》 《千金翼方》 抗心律失常药 更年期综合征 治疗 药的毒副作用 心动悸 中药研究所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被引量:4
8
作者 牛久旺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4年第9期547-547,共1页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半夏泻心汤 临床观察 治疗 疗效 应用
下载PDF
加味甘草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2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游春木 沈乙惠 沈天成 《内蒙古中医药》 2016年第1期18-19,共2页
目的:观察口服加味甘草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各42例,治疗组每日口服加味甘草泻心汤,对照组每日口服西药美沙拉嗪肠溶片,未口服中药,两组治疗8周后进行... 目的:观察口服加味甘草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各42例,治疗组每日口服加味甘草泻心汤,对照组每日口服西药美沙拉嗪肠溶片,未口服中药,两组治疗8周后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80.9%,总有效率92.8%。对照组完全缓解率47.6%,总有效率66.7%。两组治疗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味甘草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甘草泻心汤 对照治疗观察
下载PDF
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钦荣 《大医生》 2018年第11期83-84,共2页
目的观察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门诊期间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选择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进行... 目的观察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在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门诊期间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选择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进行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优于对照组(P <0.05);且观察组24 h内胆汁反流时间和反流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左金丸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能够显著缓解临床体征,缩短胆汁反流时间,降低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金丸 半夏泻心汤 治疗 胆汁反流性胃炎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应用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家畜疮疡症
11
作者 刘春元 《中兽医学杂志》 2011年第4期57-57,共1页
笔者在兽医临床工作中根据疮疡症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和各不同阶段,辨证加减应用仙方活命饮《(医宗金鉴》下称原方)。现将应用的体会介绍如下。1仙方活命饮组方本方由炮山甲、天花粉、甘草稍、乳香、没药、
关键词 仙方活命饮 治疗 应用 疮疡 家畜 兽医临床 天花粉 甘草
下载PDF
三黄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秀梅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第7期37-37,共1页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 三黄泻心汤 治疗 ULCER 反复发作性 口腔黏膜 溃疡性
下载PDF
葛根汤加减临床应用举隅
13
作者 王翠巧 《河北中医》 1988年第4期11-11,共1页
葛根汤出自《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颈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发汗解毒,生津液,舒经脉之功效。近年来在临证中,用此方加减治疗外感性头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举病例数则,以... 葛根汤出自《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颈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发汗解毒,生津液,舒经脉之功效。近年来在临证中,用此方加减治疗外感性头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举病例数则,以就正于医道同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汤 临床应用 《伤寒论》 芍药甘草 治疗 太阳病 外感性 病例数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举隅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守杰 孔祥玲 范晓丽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11期797-797,共1页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临床应用 《伤寒论》方 寒热错杂 治疗 痞满证
下载PDF
炙甘草汤临床应用及研究概况 被引量:2
15
作者 汤晓龙 包来发 《中医文献杂志》 2004年第4期47-51,共5页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用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后世医家对此方主治有所发展,《千金翼方》用治虚劳,《卫生宝鉴》用治呃逆,《外台秘要》用治肺痿.清代《温病条辨》将原方去参、桂、姜、枣,加生白...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用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后世医家对此方主治有所发展,《千金翼方》用治虚劳,《卫生宝鉴》用治呃逆,《外台秘要》用治肺痿.清代《温病条辨》将原方去参、桂、姜、枣,加生白芍,改生地黄为干地黄,更名为加减复脉汤,治疗"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并在加减复脉汤的基础上创一甲、二甲、三甲复脉汤,治疗温病不同时期之变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治疗 甘草 复脉汤 研究概况 《千金翼方》 虚劳 不同时期 卫生 主治
下载PDF
甘草赤苓解毒汤治疗白塞病26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纪东世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51-251,共1页
关键词 解毒汤 治疗 白塞病 甘草 疗效 应用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举隅
17
作者 宗桂芬 《中国民间疗法》 2005年第5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临床应用 举隅 《伤寒论》 历代医家 临床实践 多种疾病 治疗 心下痞 张仲景 验案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失眠的效果分析
18
作者 边媛媛 刘淑娟 +2 位作者 刘朋松 王会芳 曹轶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0100-0102,共3页
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失眠患者接受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时间记作2022.3-9,对接受诊治的6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失眠患者实施医学观察,基于治疗划分两组,有常规治疗组(莫沙必利)、加减治疗组(半夏泻心汤),统计患者症状积分... 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失眠患者接受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时间记作2022.3-9,对接受诊治的6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失眠患者实施医学观察,基于治疗划分两组,有常规治疗组(莫沙必利)、加减治疗组(半夏泻心汤),统计患者症状积分情况和睡眠质量,评估治疗疾病最佳方式。结果 干预之后,加减治疗组患者进餐后饱胀不舒适的积分情况分数(2.12±1.01)、早饱的积分情况分数(2.03±0.68)、腹部烧灼感的积分情况分数(1.49±0.68)、腹部疼痛感的积分情况分数(2.25±0.03),优于常规治疗组(3.96±1.25)、(3.53±0.64)、(2.47±0.62)、(2.78±0.35),p<0.05;干预之后,加减治疗组患者睡眠效果的分数评估(1.02±0.03)、睡眠障碍的分数评估(1.04±0.05)、睡眠质量的分数评估(0.76±0.03)、入睡速度的分数评估(0.72±0.04)、日间能力的分数评估(1.03±0.02)、催眠药物的分数评估(1.24±0.05),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加减治疗组属于完全好转结果有12例患者、属于一般好转结果有18例患者、属于无好转结果有3例患者,好转率是90.9%,高于常规治疗组78.8%,p<0.05结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失眠的疾病治疗中,可首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方法,充分缓解患者不良症状,提高患者治疗效率,值得宣传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 失眠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八珍汤皮外科应用验案四则
19
作者 马建国 《中国民间疗法》 2006年第8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八珍汤 外科应用 验案 过敏性紫癜 正体类要 治疗 甘草 荨麻疹 乳腺炎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璟 《黑龙江中医药》 2007年第1期29-30,共2页
经方半夏泻心汤经数年临床应用,逐步扩大了应用范围。笔者在临床上用本方加减治疗膈肌痉挛、胆汁反流性胃炎.妊娠恶阻、慢性结肠炎等,均获得较好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临床应用 胆汁反流性胃炎 慢性结肠炎 膈肌痉挛 治疗 妊娠恶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