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东北历史上的族群、聚落和生业形态概说
1
作者 林校生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27-36,共10页
闽东北的山区、水系、洪患、族群生态的"南方特性"十分鲜明,从长时段、大区域的视角观察,其族群、聚落的历史衍化的总体特性,与闽东浙南海岸地带乃至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受山川气候、族群聚落诸特点的影... 闽东北的山区、水系、洪患、族群生态的"南方特性"十分鲜明,从长时段、大区域的视角观察,其族群、聚落的历史衍化的总体特性,与闽东浙南海岸地带乃至整个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受山川气候、族群聚落诸特点的影响,这里的居民生业形态多样性显著,滨海地带生计模式多样性则表现出更强化的海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东北 族群 聚落形态 生业形态
下载PDF
华南细石叶技术及其反映的生业形态
2
作者 浣发祥 陈伟驹 杨石霞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自更新世末期开始,细石叶技术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广泛流行,直至全新世早中期逐渐消退。而谈及这一时期的华南地区,受以大型砾石石器为主体的传统认识影响,细石叶技术的存在及其特征相对缺乏深入讨论和专题研究。相较于北方地区... 自更新世末期开始,细石叶技术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广泛流行,直至全新世早中期逐渐消退。而谈及这一时期的华南地区,受以大型砾石石器为主体的传统认识影响,细石叶技术的存在及其特征相对缺乏深入讨论和专题研究。相较于北方地区的细石叶技术,华南的细石叶技术存在一定的区域化特征,突出表现在原料强化利用策略和生产技术上的预制过程简化。关于其技术来源目前尚无定论,就已有材料显示,存在由青藏和华北地区进入四川、云南再向东南传播的可能,但具体传播路径有待后续研究。另外,华南细石叶遗存主要分布于山区,体现出细石叶技术在特定环境、资源与人口背景下产生的新的利用方式,可能指示生态位内人群对广谱性生业经济的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细石叶技术 技术特征 生业形态
原文传递
阴山南北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生业形态的交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冯宝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1期55-72,M0004,共19页
阴山南北先秦时期各阶段考古学材料,展现了阴山南北史前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多样融合和生业形态的发展变迁,展示了本地区文化交流和农牧交融的发展脉络。文化的交流和生业形态的交融,既揭示出阴山南北及周边地区发展最初受周边强势的考古... 阴山南北先秦时期各阶段考古学材料,展现了阴山南北史前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多样融合和生业形态的发展变迁,展示了本地区文化交流和农牧交融的发展脉络。文化的交流和生业形态的交融,既揭示出阴山南北及周边地区发展最初受周边强势的考古学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随着自身发展,对周边文化进行反向输出的文化交流过程;显示了本地区在先秦时期整个欧亚草原文化长时空交往中处于“十字路口”的核心交流地位;更展现了本地区生业模式的转变无法脱离中原地区以及欧亚草原地带的整体生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南北 先秦时期 考古学文化 生业形态 文化交融
原文传递
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 被引量:20
4
作者 郑云飞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3-101,60,共10页
本文基于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和稻作农耕遗迹调查和发掘成果,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和稻作农耕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勾勒出良渚稻作农业文化体系的生业形态特点:稻米生产发达,瓜、果、蔬菜等种植业结构完备,采集食... 本文基于考古遗址的植物遗存和稻作农耕遗迹调查和发掘成果,对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和稻作农耕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勾勒出良渚稻作农业文化体系的生业形态特点:稻米生产发达,瓜、果、蔬菜等种植业结构完备,采集食物作为补充。以河道、水渠、田塍为基本要素的灌溉农业的成熟,以翻耕、除草为代表的栽培技术的改进,以选留良种和无性繁殖为特点的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的进步等促进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表现为农作物驯化历程基本完成,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等。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速了社会分工和复杂进程化,增强开展大型工程建设的能力,为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生业形态 稻作农业 农业生产力
原文传递
陶冶吴越——简论两周时期吴越的生业形态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敏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9-96,共8页
两周时期的吴国和越国"接土邻境,壤交通属"。吴国的"官工业"为矿冶业,越国的"官工业"为陶瓷业,矿冶业和陶瓷业分别成为吴越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吴越最主要的生业形态。越向吴大量输出陶瓷器以换取本国... 两周时期的吴国和越国"接土邻境,壤交通属"。吴国的"官工业"为矿冶业,越国的"官工业"为陶瓷业,矿冶业和陶瓷业分别成为吴越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吴越最主要的生业形态。越向吴大量输出陶瓷器以换取本国极度匮乏的铜资源,吴越之间的"资源互动"成为两周时期特殊的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周时期 矿冶业 陶瓷业 生业形态 资源互动
原文传递
广西邕江流域早全新世贝丘遗址的生业形态和定居模式分析:来自植物遗存的综合证据 被引量:8
6
作者 张烨昆 黄胜敏 +3 位作者 覃芳 蒲晓东 韦文恒 黄渺淼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08-1424,共17页
河旁贝丘遗址是广西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一种重要文化遗址类型,目前对其生业状态和定居模式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本研究使用综合性植物考古学研究方法,对邕江流域豹子头、石船头和那北咀这3个河旁贝丘遗址进行了大遗存分析、薄壁组织(paren... 河旁贝丘遗址是广西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一种重要文化遗址类型,目前对其生业状态和定居模式的研究还相对薄弱。本研究使用综合性植物考古学研究方法,对邕江流域豹子头、石船头和那北咀这3个河旁贝丘遗址进行了大遗存分析、薄壁组织(parenchyma)遗存分析、炭屑分析以及淀粉粒和植硅体等微体遗存分析。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成果表明,邕江流域河旁贝丘群体的食谱范围非常广泛,且包含了多种回报率档次差异极大的食物资源,其生业模式应为广谱采集。磨石、陶器、炭化食物遗存的发现以及对棕榈的强化利用行为,表明贝丘群体已经具备改造环境、提高多种食物资源回报率的能力,但是对植物资源的强化利用程度仍然较为初级。贝丘群体掌握了新的食物收获和处理技术,并且可能意识到某些资源的可预测性,这为贝丘群体降低流动意愿乃至定居下来提供了基础条件。贝丘遗址可能是作为采食群体定期或季节性的定居点,以便于采集坚果、棕榈、块茎和贝类等资源,而非作为永久性的定居居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邕江流域 贝丘遗址 植物遗存分析 生业形态 定居模式 全新世早期
原文传递
日本的壮族史研究动态 被引量:2
7
作者 谷口房男 覃义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22-126,共5页
以往日本对中国的民族及民族史的研究,主要是以北方、东北方的民族和西部的民族为对象。关于西部民族史的研究,重点则放在与东西文化交流或称为“丝绸之路”有关的西域史和藏族史上。这些研究很早就盛行并形成了一个领域。
关键词 壮族史 土司制度 研究动态 右江流域 华南 少数民族 明清时代 广西 马政 生业形态
下载PDF
Lead anthropogenic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被引量:1
8
作者 梁静 毛建素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262-1270,共9页
Information on lead redistribution and speciation changes in anthrosphere can help to analyze the whole lead cycle on the earth. Lead life cycle was traced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anthropogenic transfer and transform... Information on lead redistribution and speciation changes in anthrosphere can help to analyze the whole lead cycle on the earth. Lead life cycle was traced based on the concepts of anthropogenic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Lead transfer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chemical species throughout the anthropogenic flow were identified in 2010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85 Mt lead ore was consumed(besides 1.287 Mt imported concentrated ore and 1.39 Mt lead scraps. After undergoing transformations, 3.53 Mt lead entered end services in chemical species of Pb, Pb O2 and PbSO4, altogether accounting for over 80% of the total lead products. Finally, 2.10 Mt ore was emitted into the environment in such species as PbSO4(26%), PbO(19%) and Pb(15%). Lead transfer begins in primary raw material sectors, and then transfers to manufacturing sectors. Lead provides services mainly in such industrial sectors as transportation, electrical power and buildings or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d element TRANSFER TRANSFORMATION anthrosphere REDISTRIBUTION industrial sectors chemical species life cycle
下载PDF
The basic theory of industrial ecological economics 被引量:1
9
作者 Ma Chuandong 《Ecological Economy》 2007年第4期355-364,共10页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w type industrialization road in China and the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first, then informatization and at last ecologization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ndustrial eco-e...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w type industrialization road in China and the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first, then informatization and at last ecologization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ndustrial eco-economics is one of the critical branches of eco-economics. It is a subject of objective law of structural upgrading, functional optimization and highly efficient running of industrial eco-economic system, which is combined with industrial economic system and eco-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tellectual economy and circular economy combinations. Meanwhile, it is a relatively weak subject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eco-economics in China for the time being. Taking the practice road of new type industrialization needs the guidance of industrial eco-economics. The modern industrial eco-economics in the 21st century must be adapted to the need of new type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research and the main contents of industrial eco-economics and tries to study some key theories of the branch sub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ustrial eco-economics Eco-industry Industrial eco-economic system New type of industrialization rood
下载PDF
The Important Task of Promoting Reading for all of Library --The Establishment and Promotion Mode Research of the Universal Reading Guide Mechanism in the New Era
10
作者 Ying Zhu 《International English Education Research》 2014年第10期37-39,共3页
The rise and fall of a country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untry's intellectuals, and knowledge is a fundamental method of changing the fate of a country. Wake up the national ideology of reading. In this conte... The rise and fall of a country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untry's intellectuals, and knowledge is a fundamental method of changing the fate of a country. Wake up the national ideology of reading. In this context of the times, the Library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task of advancing the national reading, libraries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self-construction, and work together with other 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 strangthaning our universal reading mechanism and developing it into a mature care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versal Reading Deep Reading Oriented Mechanisms Promotion Model
下载PDF
上山文化居址流动性分析:早期农业形态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紫瑾 陈胜前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5-173,共9页
上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其居民的流动性与生业形态还不稳定。本文基于文化生态学原理,比较了狩猎采集者与农业群体在居址流动性上的差异,从遗址结构、动植物遗存、石器、陶器等四类要素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侧重从废弃过程角度... 上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其居民的流动性与生业形态还不稳定。本文基于文化生态学原理,比较了狩猎采集者与农业群体在居址流动性上的差异,从遗址结构、动植物遗存、石器、陶器等四类要素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侧重从废弃过程角度分析上山文化储藏坑的行为意义。研究表明,上山文化居址形态呈现出周期性迁居、非稳定性定居的特征,说明上山文化居民虽然已有农业生产,但仍保留着较高的流动性,农业形态比较原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文化 流动性 生业形态 废弃过程 非稳定性农业
原文传递
新疆北部铜石并用至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2
作者 那嘎·特尔巴依尔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3年第6期90-104,M0006,M0007,共17页
新疆北部地区铜石并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各阶段的考古学材料,展现了新疆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多样融合和生业形态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历史上这一地区人群迁徙与文化融合的发展脉络。随着人群的不断迁徙和更替,新疆北部及周边地区持... 新疆北部地区铜石并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各阶段的考古学材料,展现了新疆北部史前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多样融合和生业形态的发展变迁,反映了历史上这一地区人群迁徙与文化融合的发展脉络。随着人群的不断迁徙和更替,新疆北部及周边地区持续受到欧亚草原西部地区人群和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一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出现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不仅未出现某一文化连续不断地平稳发展,而且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文化进行了反向输出的文化交流,显示出本地区在欧亚草原文化交流中所具有的枢纽地位和核心作用。同时,人群的迁徙在促进了文化传播、融合和演变的同时,也带动了冶金技术的传播和本地区生业形态的持续不断发展,并保持了与欧亚草原生业发展的一致性,进而形成极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考古学文化 冶金技术 生业形态 文化交融
原文传递
《云南物质文化》一书之印象
13
作者 王向群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4年第30期48-48,共1页
关键词 物质文化 云南教育 云南少数民族 系列丛书 发展历史和现状 生业形态 历史演变 分配方式 文化大省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