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中期生业格局变迁——以双墩遗址植物遗存为例
1
作者 郑晓蕖 张东 赵志军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2-239,共8页
淮河中下游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复杂、交流频繁的区域,正如地理环境一样,文化面貌也兼具南北两地风格,农业格局及生业模式亦是在这种环境与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得以形成。双墩遗址在该地区新石器文化中晚期之交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其2014—2... 淮河中下游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复杂、交流频繁的区域,正如地理环境一样,文化面貌也兼具南北两地风格,农业格局及生业模式亦是在这种环境与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得以形成。双墩遗址在该地区新石器文化中晚期之交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其2014—2016年发掘所得大植物遗存中有水稻、菱、葡萄等。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双墩文化其他遗址的动植物遗存材料的分析,初步认为采集、狩猎、捕捞占据双墩文化经济生活的主要地位,农耕应仍处于较为初级水平。比较起来,同时期的北辛文化生业发展逐步融入北方传统的旱作农业体系,而淮河中下游的青莲岗、龙虬庄和长江下游的马家浜生业形态则更趋向于稻作农业,双墩处于南北交汇的过渡带上,其生业经济更近南方,但是在农业发展水平上则相对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墩遗址 大植物遗存 生业格局
原文传递
中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石镞所反映的生业格局
2
作者 张俭 《东方考古》 2018年第1期132-148,共17页
石镞是中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常见的遗物之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持续时间长、型式复杂多样,区域性特征明显。本文通过对中国东南地区石镞的出土背景、技术传统、形制差异及其使用痕迹的分析,大致划分出了'狩猎'、'... 石镞是中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常见的遗物之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持续时间长、型式复杂多样,区域性特征明显。本文通过对中国东南地区石镞的出土背景、技术传统、形制差异及其使用痕迹的分析,大致划分出了'狩猎'、'渔捞'、'战争'三种不同功用的石镞。进而根据不同功用的石镞在各区中的比重,通过生态环境、生计方式、考古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生业格局,即①沿海贝丘遗址区——渔捞、狩猎为主的生业模式;②内陆山地遗址区——狩猎、采集为主的生业模式;③河谷遗址区——原始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镞 功用 生业格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