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种多样性地理格局的能量假说 被引量:51
1
作者 王志恒 唐志尧 方精云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3-624,共12页
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解释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人们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讨论最多的是能量假说。该假说认为,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受能量控制。根据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对物种... 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解释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人们提出了多种假说,其中讨论最多的是能量假说。该假说认为,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受能量控制。根据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机制,能量假说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生产力假说(productivity hypothesis)、水分—能量动态假说(water-energy dynamic hypothesis)、环境能量假说(ambientenergy hypothesis)、寒冷忍耐假说(freezing tolerance hypothesis)以及生态学代谢假说(metabolic theory of ecology,MTE)。本文系统介绍了每种能量假说的含义、所使用的能量形式及表征变量,以及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并对不同形式的能量假说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每种能量假说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各自面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动能 化学能 温度 生产力假说 水分-能量动态假说 环境能量假说 寒冷忍耐假说 生态学代谢假说
下载PDF
中国陆栖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地理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8
2
作者 林鑫 王志恒 +2 位作者 唐志尧 赵淑清 方精云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52-663,共12页
物种丰富度的大尺度地理格局及其成因是宏观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利用中国陆栖哺乳动物分布数据,结合高分辨率的气候、地形、植被等环境信息,探讨了中国陆栖哺乳动物及主要类群的物种丰富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 物种丰富度的大尺度地理格局及其成因是宏观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的中心议题之一。本文利用中国陆栖哺乳动物分布数据,结合高分辨率的气候、地形、植被等环境信息,探讨了中国陆栖哺乳动物及主要类群的物种丰富度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陆栖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具有显著的纬度梯度格局,总体上呈现出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与宏观地形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中,亚热带、热带西部山区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而东部平原地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腹地则是丰富度的低值区。各主要类群的物种丰富度格局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最优线性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由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生态系统类型数和气温年较差构成的回归模型对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格局的解释率最高,其中NDVI对模型解释率的贡献最大,这表明中国陆栖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的地理分异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植被生产力起主导作用。各主要类群的最优线性模型显示,影响物种丰富度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因类群而异,这可能反映了各类群进化历史及生理适应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栖哺乳动物 物种丰富度格局 环境因子 生产力假说
下载PDF
“贤内助”效应还是岳父效应?——中国式婚姻溢酬机制的收入阶层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林建浩 张兰 王美今 《劳动经济研究》 2016年第1期33-64,共32页
本文基于CHIP2007调查的城镇住户数据对当代男性婚姻溢酬的存在性及其作用机制展开系统研究。在考虑变量内生性的基础上,基于均值模型的整体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男性的平均婚姻溢酬达25.3%,这种溢酬并非来自婚姻状态的内生选择,... 本文基于CHIP2007调查的城镇住户数据对当代男性婚姻溢酬的存在性及其作用机制展开系统研究。在考虑变量内生性的基础上,基于均值模型的整体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男性的平均婚姻溢酬达25.3%,这种溢酬并非来自婚姻状态的内生选择,而是源于婚姻本身。第二,婚姻溢酬的生产力假说得到证实,尤其是通过家庭的内部分工途径,婚姻通过提高男性生产力而提高薪酬;岳父资本对男性工资没有产生显著影响,社会资本假说未能得到支持。而着眼于不同收入阶层异质性的分位数回归则表明:不同收入阶层具有不同程度的婚姻溢酬,变动范围为10%~35%;婚姻溢酬的作用机制在不同收入阶层有不同的表现,低收入群体主要通过“贤内助”效应提高生产力,高收入群体则通过家庭分工获得生产力的提高。与基于均值模型的研究结论不同,分位数回归证实处于中等偏上收入的群体还能通过岳父资本获得婚姻溢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溢酬 选择性假说 生产力假说 社会资本假说 收入阶层异质性
原文传递
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与维持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4
作者 高程 郭良栋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8-498,共11页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是由土壤真菌与陆地植物根系形成的一种互惠共生体。ECM真菌从寄主植物中获取生长所需的碳源,同时促进寄主吸收氮、磷等矿物营养物质和水分。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ECM真菌在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多样性维持... 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是由土壤真菌与陆地植物根系形成的一种互惠共生体。ECM真菌从寄主植物中获取生长所需的碳源,同时促进寄主吸收氮、磷等矿物营养物质和水分。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ECM真菌在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多样性维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揭示ECM真菌多样性的分布格局与维持机制是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本文对ECM真菌多样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分析,相关研究显示,从热带到亚热带、温带森林,每种寄主植物上ECM真菌的平均物种数逐渐升高。扩散和选择过程都影响ECM真菌的分布格局,其中扩散对ECM真菌分布的影响具有空间尺度依赖性,即在全球和局域尺度上,扩散对ECM真菌分布的影响较弱,而在区域和小尺度上很强。同时,在局域尺度上,扩散对ECM真菌的分布具有寄主植物优势度依赖性,即在寄主植物不占优势的生态系统中,扩散对ECM真菌的分布有明显作用;而在寄主植物占优势的生态系统中则无影响。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选择也都影响ECM真菌的分布格局,其中在温带地区所有研究均表明选择对ECM真菌的分布有影响,但是在热带地区有的研究表明选择对ECM真菌的分布有影响,而有的研究则显示无影响。植物的多样性和生产力都能影响ECM真菌的多样性,其中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森林中寄主植物属的多样性决定ECM真菌多样性,而植物生产力多样性假说只在一些温带的研究中得到证实。未来的研究重点应关注全球尺度,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ECM真菌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维持机制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 扩散 空间尺度依赖性 寄主优势度依赖性 植物多样性假说 生产力多样性假说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latitudinal variation on field and common garden comparisons between native and introduced groundsel(Senecio vulgaris)populations
5
作者 Bi-Ru Zhu Xiao-Meng Li +1 位作者 Da-Yong Zhang Wan-Jin Liao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1年第3期414-424,共11页
Aims Field and common garden comparisons are commonly performed to test the rapid evolution of increased vigor in introduced plant populations.Latitudinal dines in phenotypic traits can obscure such evolutionary infer... Aims Field and common garden comparisons are commonly performed to test the rapid evolution of increased vigor in introduced plant populations.Latitudinal dines in phenotypic traits can obscure such evolutionary inferences,particularly when native or introduced populations are distributed across large geographic ranges.We tested whether the latitudinal dines influence comparisons between introduced and native populations of Senecio vulgaris.Methods Senecio vulgaris is native to Europe but has been introduced in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China.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between native European populations and introduced Chinese populations,we compared plant height,number of branches and number of capitula in field populations in native and introduced ranges and in a common garden in Switzerland.Important Findings The introduced Chinese populations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native European populations in the field in terms of plant height and number of capitula,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increased competitive ability(EICA)hypothesis.The Chinese populations produced more capitula than the European populations when the latitudinal cline was considered in the common garden comparison.When we compared the traits of the northeastern Chinese,southwestern Chinese and European populations in both the field and common garden,the northeastern Chinese populations,at latitudes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European populations,exhibited greater plant size and more capitula than the European populations in both the field and common garden.However,the southwestern Chinese populations,at latitudes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European populations,did not perform better than the native populations in terms of reproduction.In conclusion,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latitudinal dines in phenotypic trai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ield and common garden comparisons when introduced populations are geographically structu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on garden evolution of the increased competitive ability habitat productivity INVASION latitudinal din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