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固定资本存量估算与生产率收敛分析:1988—2015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少辉 余泳泽 杨晓章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4-86,共13页
固定资本存量是经济分析的基础变量,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有着重要意义.不同于以往文献,本文的创新在于从固定资本投资序列、基期固定资本存量、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和折旧率4个参数的处理进行了创新.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了1988—2015年中国263... 固定资本存量是经济分析的基础变量,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有着重要意义.不同于以往文献,本文的创新在于从固定资本投资序列、基期固定资本存量、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和折旧率4个参数的处理进行了创新.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了1988—2015年中国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市和市辖区层面两套固定资本存量序列,并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收敛性分析.研究结果为后续城市空间尺度的经济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为下一步提高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率提供了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固定资本存量 生产率收敛 基期固定资本存量 折旧率
下载PDF
数字经济、技术变迁与劳动生产率的收敛效应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奕轩 张彬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利用数字经济优势提升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基于技术变迁视角,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探讨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 利用数字经济优势提升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基于技术变迁视角,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探讨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随着时间推移,劳动生产率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并最终收敛为稳定状态。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劳动生产率收敛,且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收敛的影响速度最快、效果最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技术邻近度与技术中心度促进劳动生产率收敛。为此,提出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堵点、提高三次产业数字化水平、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技术创新的建议,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生产率收敛 技术邻近度 技术中心度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7
3
作者 赵锦春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21,共13页
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时代,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能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来自数字普惠金融视角的新解读。数字普惠金融既能通过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也能推动农业资本深化,加快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时代,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能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来自数字普惠金融视角的新解读。数字普惠金融既能通过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也能推动农业资本深化,加快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收敛。在高附加值农业比重大、粮食业产量占比高以及农村金融市场完善的国家中,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提升互联网普及度在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程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应加快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普惠性融资支持,创新农业信贷支持投融资模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资本深化 跨国生产率收敛
下载PDF
部门生产率收敛: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 被引量:12
4
作者 郑江淮 沈春苗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72,共16页
本文通过一个包含劳动力错配的三次产业非平衡发展模型,再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部门生产率向发达国家收敛的路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中国部门生产率收敛呈现出不同于国际经验的"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不收敛而服务... 本文通过一个包含劳动力错配的三次产业非平衡发展模型,再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部门生产率向发达国家收敛的路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中国部门生产率收敛呈现出不同于国际经验的"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不收敛而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被动式收敛"特征。本文分析表明,中国存在严重的劳动力错配,导致过多的劳动力被滞留在工业部门,而服务业部门吸纳本地就业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这是造成中国现实与国际经验背离的主要原因,并得到了中国31个省份1997—2013年面板数据的计量支持。该结论的含义是,现阶段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已经超过工业部门,产业结构变化进入了以服务业为主的高级化阶段,但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提升工业部门生产率仍将是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能否实现向发达经济体持续收敛的关键。相应的政策含义是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消除劳动力在产业间自由进出的制度性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部门生产率收敛 劳动力错配
原文传递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及对地区差距变迁影响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李静 刘志迎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52,共6页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非参数的分解框架,把中国各省区劳均产出指数分解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劳均资本积累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等四个部分;在指出传统DEA模型的缺陷后,用SBM模型求解了上述分解。最后对不同时期劳...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一个非参数的分解框架,把中国各省区劳均产出指数分解成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劳均资本积累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等四个部分;在指出传统DEA模型的缺陷后,用SBM模型求解了上述分解。最后对不同时期劳均产出收敛或发散的来源作了进一步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改革时期,劳均资本积累的产出效应逐步降低,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产出效应逐步上升,生产率的突出作用已经超过要素投入的作用,成为劳均产出增长中的首要力量,成为决定地区收入收敛或发散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差距 生产率收敛 SBM模型 技术进步
下载PDF
产业视角下中国区域碳生产率收敛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孙慧 邓小乐 《经济问题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7-175,共9页
本文以1995-2015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我国资源型区域与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率收敛特征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碳生产率提升的重点区域是资源型区域。虽然资源型区域与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率存在差距,但从收敛... 本文以1995-2015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我国资源型区域与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率收敛特征的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碳生产率提升的重点区域是资源型区域。虽然资源型区域与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率存在差距,但从收敛速度可以看出,资源型区域只要发挥好自身优势,就能缩短追赶非资源型区域碳生产的进程。同时我国的区域碳生产率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但由于资源型区域低碳试点工作起步较晚,没有有效发挥出碳生产率相对较高的资源型区域对于相邻资源型区域的溢出效应。今后在资源型区域中建立资源型产业低碳示范园区,可以有效发挥碳生产率较高的资源型省份对相邻省份的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产业与碳经济 生产率收敛 生态损益
原文传递
企业异质性、竞争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 被引量:109
7
作者 简泽 段永瑞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29,共15页
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间的生产率存在很大的持久的差异。然而,在中国制造业部门里,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收敛的趋势。这篇文章从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出发考察了竞争的增强对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 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间的生产率存在很大的持久的差异。然而,在中国制造业部门里,企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收敛的趋势。这篇文章从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出发考察了竞争的增强对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在竞争激发的逃离竞争效应的作用下,竞争的增强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跨企业分布上四分位数以下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然而,对于生产率较高的上四分位数以上的企业,租金消散效应起着主导作用,竞争的增强阻碍了它们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于是,基于异质性企业对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的不同反应,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收敛的趋势。这意味着,促进竞争的政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搭配能更全面地促进微观层面生产率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竞争 租金消散效应 逃离竞争效应 全要素生产率收敛
原文传递
以生产率国内国际“双收敛”驱动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启正 袁菱苒 +1 位作者 胡伟斌 龚斌磊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46-53,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实现了快速发展,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对保障本国与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以增产为导向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生产要素和环境承载力硬约束的新形势下,确保粮食和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实现了快速发展,粮食产量逐年提高,对保障本国与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以增产为导向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生产要素和环境承载力硬约束的新形势下,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战略底线要求中国农业必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对农业生产率的研究发现:从国内看,东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率水平差异较大,呈现出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从国际上看,中国农业发展主要是基于要素投入的数量型增长,这导致中国的农业生产率与发达国家仍存在显著差距。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农业需要实现生产率的国际国内"双收敛":一方面推进总体生产率对发达国家的追赶与超越,另一方面加速国内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生产率趋近。为此,需要在科技进步、制度创新、人力资本积累、基础设施领域持续发力,实现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率收敛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