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陌生人信任度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张丹 吕芳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33-36,共4页
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问卷》对青岛市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子女的陌生人信任度有显著相关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陌生人信任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 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问卷》对青岛市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子女的陌生人信任度有显著相关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和陌生人信任度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大学生是否与父母同住在父母教养方式的某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陌生人信任度总体水平呈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养方式 大学生 生人信任
下载PDF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关系维持——从“熟人信任”到“制度信任” 被引量:39
2
作者 王建民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65-168,共4页
传统中国社会是关系本位社会,社会信任主要建立在熟人关系网络之上,是“熟人信任”。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匿名性、异质性的社会交往与社会流动逐渐增加,熟人关系网络与熟人信任的作用力和作用范围也表现出弱化的趋势。... 传统中国社会是关系本位社会,社会信任主要建立在熟人关系网络之上,是“熟人信任”。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匿名性、异质性的社会交往与社会流动逐渐增加,熟人关系网络与熟人信任的作用力和作用范围也表现出弱化的趋势。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制度信任,是维持新时期社会关系、确保由“熟人信任”走向“陌生人信任”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熟人信任 生人信任 制度信任
下载PDF
社会流动与人际信任: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高学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9-37,189,共9页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探讨社会流动影响人际信任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流动通过"经济"效应和"道德"效应这两种机制间接影响人际信任,但这两种效应对人际信任起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探讨社会流动影响人际信任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社会流动通过"经济"效应和"道德"效应这两种机制间接影响人际信任,但这两种效应对人际信任起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经济"效应对包括熟人信任和生人信任在内的人际信任表现出了同样的效应,它强化了向上社会流动对人际信任的提升作用。但"道德"效应对熟人信任和生人信任这两类信任的间接作用却表现出与"经济"效应明显的不同,它对熟人信任无显著性影响,而对生人信任却有非常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研究还发现,不同社会流动类型对人际信任表现出了差异性的影响效应。从社会流动角度考察人际信任形成的内在机制,不仅能够为人际信任研究提供新视角,也能为寻求转型期人际信任的提升和重建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流动 人际信任 “经济”效应 “道德”效应 熟人信任 生人信任
下载PDF
社会流动与外群体歧视——基于CGSS2005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聂伟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110,共9页
以往传统的理论解释中,社会流动会导致流动人口与所在阶层的疏离和异常压力,若没有社会和个人控制,这种疏离和压力很可能通过社会人员对生活不满以及对外群体歧视等方式表现出来。然而,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却... 以往传统的理论解释中,社会流动会导致流动人口与所在阶层的疏离和异常压力,若没有社会和个人控制,这种疏离和压力很可能通过社会人员对生活不满以及对外群体歧视等方式表现出来。然而,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却发现城镇居民的向上社会流动,如职业流动、教育流动和户籍流动相反会增加对外来人口的包容;而向下社会流动也并不必然导致更强烈的歧视。尤其是其中向上的社会流动能够有效地降低城镇居民的相对剥夺感,提升生人信任和社会公平认知,进而显著降低对外来人口的歧视。因此,全面促进社会流动和保持社会开放性是提升城镇居民对外来人口包容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流动 外群体歧视 相对剥夺感 生人信任 社会公平感
下载PDF
3~5岁儿童抵制诱拐行为的发展趋势及心理理论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庆功 吴小双 +2 位作者 翟羽佳 张自爱 张宁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2年第5期433-440,共8页
研究选取147名3~5岁学前儿童为有效被试,考察了模拟诱拐场景下儿童抵制诱拐行为的发展趋势以及心理理论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4~5岁儿童的抵制诱拐行为显著好于3岁,而4岁和5岁之间没有差异;(2)控制了年龄、性别与抑制控制后,心理理... 研究选取147名3~5岁学前儿童为有效被试,考察了模拟诱拐场景下儿童抵制诱拐行为的发展趋势以及心理理论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4~5岁儿童的抵制诱拐行为显著好于3岁,而4岁和5岁之间没有差异;(2)控制了年龄、性别与抑制控制后,心理理论能正向预测儿童的抵制诱拐行为,尤其是在知与不知和伪装情绪任务中表现越好的儿童越倾向于拒绝跟陌生人离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理论 选择性信任 拐卖儿童 生人信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