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流课程导向下的课程建设和探索——以“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课程为例
1
作者 苏应娟 刘峰 王艇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30期105-108,共4页
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完成高水平的育人能力和内涵式的育人机制建设,紧密围绕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目标开展,全面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融合、专业能力应用、科学项目实践的能力。为此,对标一流课程建设目标,对“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 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完成高水平的育人能力和内涵式的育人机制建设,紧密围绕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目标开展,全面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融合、专业能力应用、科学项目实践的能力。为此,对标一流课程建设目标,对“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课程进行了建设和探索,结合一流课程建设的背景,对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创建新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依据课程特性,突出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及“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考核方式和创新性课堂评价体系,推动教学改革更上一层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 一流课程 思考和探索
下载PDF
基于虚拟仿真建设的“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
作者 苏应娟 王艇 《科教导刊》 2023年第32期104-106,共3页
虚拟仿真技术(Virtual Reality)是基于信息化革命、对环境高度模拟、具有交互性、沉浸式和高效性的技术。“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为后续实验课程开设的技术原理课程。随着虚拟仿真技术逐步被应用于教学... 虚拟仿真技术(Virtual Reality)是基于信息化革命、对环境高度模拟、具有交互性、沉浸式和高效性的技术。“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为后续实验课程开设的技术原理课程。随着虚拟仿真技术逐步被应用于教学中,建设该门课程的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加深学生对于技术原理的理解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虚拟仿真技术的特点、课程的概况,初步阐述了建设虚拟仿真教学课程的具体过程。这些探索旨在为后期开发更多的虚拟仿真软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生物技术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 虚拟仿真 教学改革
下载PDF
金课下的“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混合式教学 被引量:2
3
作者 苏应娟 王艇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第14期64-67,共4页
混合式教学是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凸显两种教学方式优势的同时又能弥补各自的不足。目前,它已成为打造“金课”的主流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在“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成功地将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混合式教学是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凸显两种教学方式优势的同时又能弥补各自的不足。目前,它已成为打造“金课”的主流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在“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成功地将线上线下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开展混合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线上构建了精品课程网站、微课视频和手机移动微课,线下采用包括专题讨论会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并且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这些改革推动了教师的教学理念的革新,也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课 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 混合式教学
下载PDF
高职《生化分离分析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
4
作者 丁新丽 张咏梅 +1 位作者 张应龙 崔向珍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S1期3-4,共2页
在《生化分离分析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建立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优化了教学内容,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食品检测中心"为依托,建设了优秀教师队伍,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生化分离分析技术 精品课程 课程整合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课与思政教育结合的路径探索
5
作者 苏应娟 刘峰 王艇 《大学(思政教研)》 2022年第5期113-116,共4页
课程思政是全新的人才培育理念,也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注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就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是生物... 课程思政是全新的人才培育理念,也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注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就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后续其他课程的基础。依据课程特色,文章阐明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可能路径以及实施思政教学的具体过程。这些探索与实践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实现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分离分析技术与原理 课程思政 探索与实践
下载PDF
膜色谱技术及其在生化快速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利 贾凌云 +4 位作者 邹汉法 周冬酶 汪海林 李彤 张玉奎 《生物工程进展》 CSCD 1999年第1期48-53,24,共7页
生物技术为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具有特殊疗效的生化药品,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等。在科研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蛋白质、多肽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分离和纯化工作,迫切需要高效、快速的分析、分离和制... 生物技术为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具有特殊疗效的生化药品,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等。在科研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蛋白质、多肽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分离和纯化工作,迫切需要高效、快速的分析、分离和制备方法,特别是用于临床的生化药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色谱技术 生化分离分析 原理
下载PDF
生化分离与分析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7
作者 李涛 徐玉芳 +4 位作者 岳岩磊 李会强 刘田田 王潇然 张小霞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第14期110-112,共3页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为“金课”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将新兴的“互联网+”教学和传统课堂进行有机结合,教学形式丰富多样,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有效途径。生化分离与分析技术课程...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作为“金课”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将新兴的“互联网+”教学和传统课堂进行有机结合,教学形式丰富多样,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建设一流本科专业的有效途径。生化分离与分析技术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较多,亟须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该文主要探讨生化分离与分析技术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将“金课”标准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该课程的改革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课” 混合式教学 生物技术 生化分离分析技术 教学模式 改革思路
原文传递
HITACHI7170酶法测定血钾干扰因素分析及消除办法 被引量:6
8
作者 江志奎 《安徽医学》 2002年第1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血钾测定 分离式全自动生化分析 干扰因素 酶法
下载PDF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its dissimilatory sulfite reductase gene 被引量:1
9
作者 魏利 马放 +3 位作者 魏继承 李艳萍 SHAIK FIRDOZ 吕晓磊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9年第6期854-858,共5页
A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was isolated from mining sewage of Daqing Oilfield by Hungate anaerobic technology. Physiological-biochem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train could utilize polyacrylamide as sole carbon and... A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was isolated from mining sewage of Daqing Oilfield by Hungate anaerobic technology. Physiological-biochem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train could utilize polyacrylamide as sole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 The sequence analysis of 16S rDNA illustrated that the similarity of F8 and 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AF192153) was 99%, and the similarity sequence of dissimilatory sulfite reductase gene (DSR) cloned from the strain and 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AF273034) was 98%. Their phylogenitic analysis was basically anastomosed, and thus temporarily named as Desulfovibrio desulfuricans F8. The DSR cloned from F8 strain was 2740 bp in length consisting of three ORF, DSRA, DSRB and DSRD as a single operon (DSRABD) regulated by the same operator. DSRA contained typical conservative box of sulfate—sulfite reducing enzyme (SiteⅠand SiteⅡ), which could bind siroheme and [Fe4S4]. DSRB retained a [Fe4S4] binding site, with an uncomplimentary structure for siroheme binding. There was no conservative box in DSRD. Sequence analysis of DSR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quantitative detection, metabolic pathway modification through gene engineering, and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SRB) sup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 DSR 16S rDNA sequence DSRABD zene sequence analysis
下载PDF
Biodegradation of Pentachloronitrobenzene by Labrys portucalensis pcnb-21 Isolated from Polluted Soil 被引量:2
10
作者 LI Rong ZHENG Jin-Wei NI Bin CHEN Kai YANG Xiu-Juan LI Shun-Peng JIANG Jian-Do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1期31-36,共6页
A bacterial strain, pcnb-21, capable of degrading pentaehloronitrobenzene (PCNB) under aerobic and anoxic conditions, was isolated from a long-term PCNB-polluted soil by an enrichment culture technique and identifie... A bacterial strain, pcnb-21, capable of degrading pentaehloronitrobenzene (PCNB) under aerobic and anoxic conditions, was isolated from a long-term PCNB-polluted soil by an enrichment culture technique and identified as Labrys portucalensis based upon its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16S rR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 Effects of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and pH, on PCNB biodegradation were studied. Strain pcnb-21 efficiently degraded PCNB at temperatures from 20 to 30 ℃ and initial pH values from 4 to 7, which might be the first time that a Labrys strain was found capable of eflClciently degrading PC1NB. The degradation of PCNB was affected by oxygen, and the degradatio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eration. Exogenous electron donors such as glucose, lactic acid and succinic acid promoted the biodegradation of PCNB, while electron acceptors such as sodium nitrite, sodium sulfate, sodium nitrate and sodium sulfate inhibited PCNB biodegradation. The degradation of PCNB in sterile and non-sterile soils by a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labeled strain, pcnb-21-gfp, was also studied. Cells of pcnb-21-gfp efficiently degraded 100 mg kg-1 PCNB in sterile and non-sterile soils and could not be detected after 42 days. Strain pcnb-21 might be useful in bioremediating PCNB-polluted soils and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ATION bacterial strain electron acceptors electron donors sterile soi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