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发中心与非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韦素华 张梅 +5 位作者 王梦昌 刘心 任娟 刘海波 康娅 刘华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0-713,共4页
目的比较生发中心型(GCB)与非生发中心型(non-GCB)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病特点和预后因素,为临床分层诊治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并在病理科经... 目的比较生发中心型(GCB)与非生发中心型(non-GCB)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病特点和预后因素,为临床分层诊治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并在病理科经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确诊的DLBCL患者168例,按照Hams分型标准,分为GCB和non-GCB两类,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分类;整理追踪其中45例non-GCB和25例GCB患者,分析其发病时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Ki67指数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关系。结果临床特点为:168例DLBCL患者中non-GCB型126例、GCB型42例,non-GCB型与GCB型在发病年龄和男女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5、0.157);组织学分类为non-GCB型中60例发生于淋巴结节内,66例发生于结外,其中胃肠道25例;GCB型中15例发生于淋巴结节内,27例发生于结外,其中胃肠道15例;GCB型中原发于胃肠道占35.7%,而non-GCB型原发于胃肠道占19.8%,GCB型中原发于胃肠道明显高于non-GCB型(P=0.036);预后分析显示non-GCB型和GCB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起病时临床分期、LDH水平以及60岁以上(包括60岁)和以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75、0.414、0.863)。而non-GCB型患者IPI评分值(3-5)、Ki67(≥80%)均高于GCB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1、0.026)。结论 DLBCL中non-GCB型比GCB型更常见,nonGCB型与GCB型发病年龄、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GCB型中原发于胃肠道明显高于non-GCB型;起病时临床分期、LDH水平、以及60岁以上(包括60岁)和以下组在non-GCB型和GCB型中无明显差异,而non-GCB型患者IPI评分值(3-5)、Ki67(≥80%)均高于GCB型,提示non-GCB型DLBCL预后较差,在选择化疗方案时应以二线方案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生发中心型 生发中心型 国际预后指数评分 KI67
下载PDF
脊髓C6-7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亚型)1例
2
作者 杜欣娜 兰建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81-882,共2页
患者男性,53岁,因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腋窝疼痛,初始未予重视,症状一直未好转,半个月前患者出现右半身麻木,于当地医院行颈胸段MRI示脊髓异常信号影(图1),后至上海华山医院行全身PET检查提示:椎管内占位,考虑脊髓内原发恶性病变... 患者男性,53岁,因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腋窝疼痛,初始未予重视,症状一直未好转,半个月前患者出现右半身麻木,于当地医院行颈胸段MRI示脊髓异常信号影(图1),后至上海华山医院行全身PET检查提示:椎管内占位,考虑脊髓内原发恶性病变。患者症状逐渐加重,术前1天出现左臀部及左下肢麻木,于2018年7月1日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脊髓内背侧,大小1 cm×1 cm,质较软,边界欠清,取少量肿瘤(直径约0.5 cm)送快速病理检查,提示为恶性肿瘤,之后行肿瘤完整切除术,血清学及生化指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生发中心型 病例报道
下载PDF
生发中心型与非生发中心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影像学鉴别 被引量:2
3
作者 江山 孙浩然 伊慧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1-695,共5页
目的分析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与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部位淋巴结大小及形态差异,并做出鉴别诊断。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有明确病理诊断为DLBCL且有明确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及完整影像资料的... 目的分析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与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各部位淋巴结大小及形态差异,并做出鉴别诊断。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有明确病理诊断为DLBCL且有明确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及完整影像资料的患者46例,分别记录双侧颈部、双侧颌下、双侧腋窝、双侧锁骨上窝、双侧腹股沟、腹腔每侧最大两个淋巴结的垂直径乘积和长短径之比(L/S),将各部位垂直径乘积和L/S值按GCB和non-GCB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eny U检验,再计算出有统计学意义组的均数进行比较,并做ROC曲线尝试鉴别诊断。结果垂直径乘积:全部组GCB型:0.88(0.31,1.00)cm^2;全部组non-GCB型:0.84(0.44,1.44)cm^2;颈部组GCB型:1.05(0.47,1.13)cm^2;颈部组non-GCB型:1.14(0.61,4.00)cm^2;腹股沟组GCB型:(0.38±0.26)cm^2;腹股沟组non-GCB型:0.72(0.44,0.98)cm^2。GCB型患者和non-GCB型患者淋巴结的垂直径之积在全身(P=0.002)、双侧颈部(P=0.034)和双侧腹股沟(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0.490 cm^2,双侧颈部0.925 cm^2,双侧腹股沟0.490 cm^2。而双侧腋窝、双侧颌下、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值:全部组GCB型:1.91±0.71;全部组non-GCB型:2.19±0.85;腋窝组GCB型:1.79±0.22;腋窝组non-GCB型:2.28±0.77;颌下组GCB型:1.62±0.25;颌下组non-GCB型;1.90±0.55。non-GCB型患者和GCB型患者淋巴结的L/S值在全身(P=0.012)、双侧腋下(P=0.042)和双侧颌下(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测得临界值:全身1.845,双侧腋窝2.055,双侧颌下诊断显著性水平P>0.05。而双侧颈部、双侧腹肌沟、双侧锁骨上窝、腹腔淋巴结L/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LBCL中non-GCB型患者淋巴结普遍较GCB型患者大,主要表现在双侧颈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并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在恶性度上低于GCB型,主要表现在双侧腋窝及双侧颌下,腋窝处数据可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垂直径乘积之和 生发中心B细胞 生发中心B细胞
原文传递
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
4
作者 苏蕊 黄耘 王思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09-1411,共3页
目的探讨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DLBCL患者108例,根据病理亚型分为活化B细胞型组(ABC组)和生发中心型组(GCB组)各54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4例... 目的探讨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弥漫大B淋巴瘤(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DLBCL患者108例,根据病理亚型分为活化B细胞型组(ABC组)和生发中心型组(GCB组)各54例。另选取同期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5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进行ERCC119007 T>C和ERCC18092 C>A位点多态性检测,分析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3组ERCC1基因型中19007 T>C的TT和CT+CC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8092 C>A的CC和CA+CC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单体型中2种单体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体型C-C-C降低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589,P=0.039),单体型T-C-T则提高了个体DLBCL患病的风险(OR=0.915,P=0.025);TT和CT基因型发生不同亚型DLBCL发病危险明显高于CC基因型,且高分化和高分期患者的CT+CC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于低分化和低分期患者(P<0.05)。结论 ERCC1基因19007 T>C位点多态性与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携带该基因2种不同单体型的个体在DLBCL发病风险及亚型患病风险上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CC1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弥漫大B淋巴瘤 活化B细胞 生发中心型
下载PDF
^(18)F-FDG PET/CT Deauville评分及ΔSUV_(max)评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中期预后的价值
5
作者 郑立春 张欢 +5 位作者 顾程 张晓明 韩雪 张志 胡月明 欧阳向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85-90,共6页
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技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18)F-FDG PET/CT)显像Deauville评分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的变化(ΔSUV_(max))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中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DLBC... 目的探讨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技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18)F-FDG PET/CT)显像Deauville评分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的变化(ΔSUV_(max))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中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DLBCL患者化疗中期^(18)F-FDG PET/CT图像资料。对ΔSUV_(max)、ΔSUV_(max)%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分别采用ΔSUV_(max)及ΔSUV_(max)%的最佳临界值、Deauville评分分组,并按免疫组化结果分为生发中心(GCB)型和非GCB型。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分析,分析Deauville评分法和ΔSUV_(max)法的预后评估能力。结果78例患者分为进展组24例和未进展组54例;进展组ΔSUV_(max)均值为(3.42±9.90),低于未进展组的(8.76±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中位数ΔSUV_(max)%为34.88%,低于未进展组的7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ΔSUV_(max)及ΔSUV_(max)%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7、0.882(P<0.01),分别以临界值7.95、67.34%分组,Kaplan-Meier分析显示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4%与82.4%,33.3%与95.6%,P<0.01)。Deauville<4分(PET阴性)组的2年PFS为91.9%,高于Deauville≥4分(PET阳性)组的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CB型2年PFS为90.3%,高于非GCB型的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ΔSUV_(max)%及免疫组化分型为独立预测因素(P<0.01)。结论Deauville评分法和ΔSUV_(max)法在DLBCL化疗中期预后评估中均有较高的价值,ΔSUV_(max)%及免疫组化分型为PFS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技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最大标准化摄取值 生发中心型 预后
下载PDF
免疫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园园 王东芹 金洁萍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11期921-924,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数(IPI)、生发中心型(GC型)、非生发中心型(non-GC型)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免疫化疗的DLBCL患者入院时的IPI评分、ALC和免疫组... 目的探讨免疫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数(IPI)、生发中心型(GC型)、非生发中心型(non-GC型)及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C)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免疫化疗的DLBCL患者入院时的IPI评分、ALC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并结合随访资料,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预后分析显示,IPI评分与3年总生存期(OS)和3年无进展生存期(PFS)有关(P=0.025,0.01);GC型、non-GC型及治疗前ALC高低与预后无明显的相关性。non-GC型的低ALC组DLBCL患者OS(55.3%,P=0.034)和PFS(47.7%,P=0.006)与其他3组比较显著降低。结论 IPI评分与免疫化疗的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治疗前ALC与免疫化疗的DLBCL患者预后无关,但低ALC的non-GC型是行免疫化疗的DLBCL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国际预后指数 生发中心型 生发中心型 免疫化疗 预后
下载PDF
USP10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7
作者 曾智 任家材 +4 位作者 阎红琳 黄亚冰 叶柏新 古丽娟 袁静萍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6期566-572,共7页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0(ubiquitin-specifi c protease 10,USP10)蛋白及其m RNA在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lymph node hyperplasia,RLH)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 目的探讨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0(ubiquitin-specifi c protease 10,USP10)蛋白及其m RNA在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lymph node hyperplasia,RLH)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0例人DLBCL及70例RLH组织,采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USP10的蛋白表达,分析其与DLBCL分子亚型及DLBCL预后相关分子之间的关系,并采用GEO数据库分析USP10 m RNA表达水平。结果 USP10在DLBC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RLH组织的B淋巴细胞,在非生发中心亚型(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type,nonGCB)DLBCL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生发中心亚型(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type,GCB)DLBCL组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USP10与DLBCL预后相关分子中的CD5、Bcl-2蛋白表达呈正相关,而与p53,c-Myc及Ki67蛋白表达无相关性;USP10 m RNA在DLBCL组织及RLH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论 USP10在DLBCL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尤其是在预后较差的non-GCB亚型或CD5阳性或无Bcl-2阳性的DLBCL中,表明该蛋白是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分子标记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0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生发中心型 预后分子
下载PDF
非生发中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燕梅 吴裕丹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428-433,共6页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1%-34%。DLBCL发病率在亚洲国家一般大于40%。根据基因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型(GCB)和非生发中心型(non-GCB)...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1%-34%。DLBCL发病率在亚洲国家一般大于40%。根据基因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型(GCB)和非生发中心型(non-GCB)两类,non-GCB型较多见且预后差,本文将对non-GCB型的分子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B细胞 弥漫性 生发中心型 来那度胺 硼替佐米 依鲁替尼
原文传递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球蛋白基因重排特点及规律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潘鑫艳 王丽 +3 位作者 陈玥 黎贵芸 杨丽琳 杨举伦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及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中Ig基因重排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DLBCL中CD10、BCL-6、MUM1表达,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GCB和non-GCB;同时提取...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及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中Ig基因重排的特点及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6例DLBCL中CD10、BCL-6、MUM1表达,采用Hans免疫分型方法将DLBCL分为GCB和non-GCB;同时提取所有样本基因组DNA,利用BIOMED-2克隆分析系统进行PCR扩增Ig基因,核酸分子异源双链凝胶电泳分析基因重排情况,并以15例反应性增生病变作为阴性对照。结果46例DLBCL样本中GCB 12例、non-GCB 34例,其中45例样本扩增出Ig基因的克隆性重排条带,检测敏感性为97.8%,15例反应性增生病变均未检测到重排条带,检测特异性为100.0%。GCB和non-GCB重链IGH重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链IGκ-A、IGκ-B和IGλ重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B和non-GCB的Ig基因轻链重排条带分布具有显著的特点和规律,可为病理诊断和临床应用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性 基因重排 免疫表 生发中心B细胞 生发中心B细胞 BIOMED-2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0
作者 李园 沈明芳 +2 位作者 郭志琴 唐伦 郭晓珺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2年第10期895-897,905,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选择原发DLBCL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取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并比较两组CDC6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分析CDC6蛋... 目的探讨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选择原发DLBCL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期取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并比较两组CDC6蛋白表达水平,进而分析CDC6蛋白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研究组CDC6蛋白阳性率(56.67%)高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2,P<0.05);在DLBCL组织中,非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non-GCB)亚型患者CDC6蛋白阳性率(71.05%)明显高于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GCB)亚型(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4,P<0.05);进一步分析预后结果显示,GCB亚型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长于non-GCB亚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3.16、12.39,P均<0.05);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患者的OS和PFS均长于未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4.18、4.72,P均<0.05),CDC6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OS和PFS短于CDC6蛋白阴性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96、7.25,P均<0.05)。结论CDC6蛋白在DLBCL中的表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CDC6蛋白在non-GCB亚型中的表达高于GCB亚型;CDC6蛋白阳性的DLBCL患者可能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生发中心型B细胞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