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 被引量:3
1
作者 池大红 张岩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34-140,共7页
探究人的悖论性存在状态、展示人性的多种可能性是米兰·昆德拉挑战自我的确定性本质、解构绝对主义的一个尝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是这一尝试的力作。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体现了自我悖论性存在的两种方式,即横向坐标轴上不... 探究人的悖论性存在状态、展示人性的多种可能性是米兰·昆德拉挑战自我的确定性本质、解构绝对主义的一个尝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是这一尝试的力作。小说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体现了自我悖论性存在的两种方式,即横向坐标轴上不同自我同时存在的矛盾性和悖论性,以及纵向坐标轴上自我探寻中行为结果对行为意愿的否定性与嘲弄性。昆德拉认为,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悖论性状态是现实世界荒诞感和人的精神世界复杂性的体现,相对性与模糊性则是自我探寻的永恒悖论,人对于自我的认识永远处于"无知"和谬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自我 悖论
下载PDF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女性原型及其存在之思 被引量:5
2
作者 顾梅珑 吴丹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米兰·昆德拉善于通过小说来勘探人类存在的种种可能,其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实则是女性存在的代码,蕴含着人类自远古时代长期积淀下来的某些原型如母亲原型、妖魔原型、天使原型的特征,展现出人类纷繁... 米兰·昆德拉善于通过小说来勘探人类存在的种种可能,其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实则是女性存在的代码,蕴含着人类自远古时代长期积淀下来的某些原型如母亲原型、妖魔原型、天使原型的特征,展现出人类纷繁复杂的存在状况,启迪着人类的生存选择,寄托了作者丰富而深沉的存在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女性原型 生存编码 存在论
下载PDF
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矛盾哲学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谦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54-60,共7页
矛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哲学命题,也是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在世界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存在着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其中包括轻与重、肉与灵、偶然与必然、梦境与现实以及谎言与真实... 矛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哲学命题,也是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母题。在世界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存在着多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其中包括轻与重、肉与灵、偶然与必然、梦境与现实以及谎言与真实。这些多元共生的矛盾体相互作用,它们的对立、转化和消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加深了作品的哲学内涵。通过分析这些矛盾体,可以从中管窥出昆德拉的许多哲学理念,这对于研究他的创作与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矛盾体 哲学理念
下载PDF
西方文学挚爱主题的建构与流变——以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中心的系谱学阐释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晓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8-155,共8页
米兰·昆德拉创作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拥有鲜明的挚爱主题,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建构和流变谱系:柏拉图的《会饮篇》探析了欲求属己的另一半的缘由,成为西方挚爱主题的思想史发端;中世纪的《特利斯当与伊瑟》建构了挚爱主题的文学... 米兰·昆德拉创作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拥有鲜明的挚爱主题,呈现出一个清晰的建构和流变谱系:柏拉图的《会饮篇》探析了欲求属己的另一半的缘由,成为西方挚爱主题的思想史发端;中世纪的《特利斯当与伊瑟》建构了挚爱主题的文学传统;《堂吉诃德》以戏拟、嘲弄的方式反思了挚爱主题;《唐璜》表达了挣脱挚爱滑入欲爱的浪荡;《安娜·卡列尼娜》则传达了挚爱的虚无。正是在这样的挚爱主题链条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始了新的思考和叙述,探讨了挚爱存在的可能性和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挚爱主题 历史源流
下载PDF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人物性格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冯国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06-108,共3页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对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这四种性格的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选择做了精彩的诠释。在面对自己的生存之境时,人们总是不自觉的按照自己的性格行事,如此一来我们的行为就总是被决定的,...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对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这四种性格的人对生活的态度以及选择做了精彩的诠释。在面对自己的生存之境时,人们总是不自觉的按照自己的性格行事,如此一来我们的行为就总是被决定的,但又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完美的证明人类是完全不自由的。我们将从人物性格的角度讨论自由与决定之间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自由与决定 永恒轮回
下载PDF
小说与电影的互文叙事——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布拉格之恋》 被引量:3
6
作者 刘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54-55,共2页
《布拉格之恋》基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而改编,特殊的出身决定了它特殊的命运——观众总是习惯性地将它与原著相对比,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来比照,或许会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文性,为我们解读《不能承受... 《布拉格之恋》基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而改编,特殊的出身决定了它特殊的命运——观众总是习惯性地将它与原著相对比,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叙事单元来比照,或许会发现更多有价值的问题,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文性,为我们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布拉格之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拉格之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小说叙事 电影叙事 互文
下载PDF
人性之刀与灵魂之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之启思 被引量:1
7
作者 燕燕 汪亦男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22-24,共3页
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解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透视小说男女主人公潜意识里的原欲世界,展示自我与本我的较量,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冲突;通过作家对幽暗的潜意识里的本能欲望的审视和批判,对性的本能力量对这些人物... 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解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透视小说男女主人公潜意识里的原欲世界,展示自我与本我的较量,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冲突;通过作家对幽暗的潜意识里的本能欲望的审视和批判,对性的本能力量对这些人物的人格特征铸造的析解,揭示灵魂深处人性的真实和生命的本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潜意识 本能 人性 意义
下载PDF
凝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3
8
作者 赵谦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42-45,共4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用凝视的性别意识来解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第一个视角是被凝视的女性群体,如小说中的特蕾莎等,这类女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女性主义思想。用凝视的性别意识来解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第一个视角是被凝视的女性群体,如小说中的特蕾莎等,这类女性在男权理念的重压下主体性逐渐丧失,成为了男性世界的附属品。第二个视角是被凝视女性之间的相互凝视,如小说中特蕾莎与萨比娜,她们之间的微妙关系折射出了被压迫女性之间的惺惺相惜。最后一个视角是反凝视的女性群像,如以萨比娜为代表的少数女性追求自我,面对男权的束缚与压制,从心底发出了声声呐喊,用无畏的抗争彰显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不幸的是,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女性们的呐喊是无力的,她们的努力是徒劳的,而她们的命运也是注定了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 女性主义 女性形象 被凝视 相互凝视 反凝视
下载PDF
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的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莉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77-81,共5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这两部作品都着力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努力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写出了人们在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痛苦、挣扎追寻和奋力坚守。而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追寻中,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选择是两位作家...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金色笔记》这两部作品都着力描写了现代西方人的生存状态,努力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写出了人们在信仰缺失下的迷茫痛苦、挣扎追寻和奋力坚守。而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追寻中,轻与重、灵与肉的矛盾选择是两位作家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金色笔记》 与重 灵与肉
下载PDF
“非如此不可”与“别样亦可”——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维莎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70-72,共3页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深切关注了人类的存在状态。书中的托马斯和萨比娜原是相似的人,但"非如此不可"的选择使托马斯的人生重新充满了意义,一如既往的"别样亦可"的选择则使萨比娜的人生成为一片虚空...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深切关注了人类的存在状态。书中的托马斯和萨比娜原是相似的人,但"非如此不可"的选择使托马斯的人生重新充满了意义,一如既往的"别样亦可"的选择则使萨比娜的人生成为一片虚空。"非如此不可"的选择对人类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 选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下载PDF
感性牧歌对两性冲突的消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4
11
作者 谢永鑫 《阴山学刊》 2012年第3期47-50,共4页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刻画出现代社会的三种爱情模式及其困境,并通过对托马斯与特蕾莎在农村幸福生活的描述探讨了当代社会守护完美爱情的一种可能性:回归自然,过一种感性牧歌式的生活。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类生活方式...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昆德拉刻画出现代社会的三种爱情模式及其困境,并通过对托马斯与特蕾莎在农村幸福生活的描述探讨了当代社会守护完美爱情的一种可能性:回归自然,过一种感性牧歌式的生活。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反思以及对自然和女性的尊重,体现了其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两性关系 感性的牧歌
下载PDF
对生存的注视——浅谈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奕奇 《科技信息》 2008年第20期165-165,174,共2页
本文通过对米兰·昆德拉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分析,揭示出作者对于人的生存的一种注视;同时以存在主义哲学理念渗透于作品解读中,使整篇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分析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从小说情节所揭示的作品内涵看... 本文通过对米兰·昆德拉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分析,揭示出作者对于人的生存的一种注视;同时以存在主义哲学理念渗透于作品解读中,使整篇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分析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从小说情节所揭示的作品内涵看;二是从"媚俗"这一概念看。两者结合起来分析,不难看出,作家于作品中所赋予的对于存在的深刻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存在
下载PDF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个人的体验》中逃离主题的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静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2年第5期81-89,共9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个人的体验》分别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和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富有代表性的小说。两部作品书写了几乎相同的逃离主题。大江健三郎和米兰.昆德拉笔下的逃离,实际上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冷战背景下霸权主义扩张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个人的体验》分别是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和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富有代表性的小说。两部作品书写了几乎相同的逃离主题。大江健三郎和米兰.昆德拉笔下的逃离,实际上反映了全球范围内冷战背景下霸权主义扩张的结果——霸权势力的入侵导致了人生生存的不安定以致逃离的处境。此外,他们笔下的逃离也是现代文明背景下人无所适从的荒诞处境的真实反映,只有通过超越逃离,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个人的体验》 大江健三郎 米兰.昆德拉 逃离
下载PDF
存在之探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活着》的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涛 《科教文汇》 2012年第4期67-68,共2页
昆德拉和余华是两位可以进行对话交流的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活着》这两部小说都在探寻存在的本质,关怀人的生存价值,思考人生的悖谬、苦难和悲剧性。两部小说提出了一些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人的存在的矛盾状况和生命... 昆德拉和余华是两位可以进行对话交流的作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活着》这两部小说都在探寻存在的本质,关怀人的生存价值,思考人生的悖谬、苦难和悲剧性。两部小说提出了一些尘世中让人颇感迷惑的命题,人的存在的矛盾状况和生命的荒诞和宿命是两部小说共同关注的命题,其中"轻与重"的关系、生命之轻、现实的无可选择性和人对苦难的承受力等成为两位作家思考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活着》 存在 与重生存意义
下载PDF
存在的轻与重——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女性代码的再解读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巧欢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126-129,共4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功创造了两个重要的女性代码———特蕾莎和萨比娜。通过特蕾莎这个女性代码,现代女性可以意识到作为女性个体不应该失去主体性,丧失自我而依赖着男人生活;通过萨比娜这个女性代码,现代女性可以意识到在争取两...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功创造了两个重要的女性代码———特蕾莎和萨比娜。通过特蕾莎这个女性代码,现代女性可以意识到作为女性个体不应该失去主体性,丧失自我而依赖着男人生活;通过萨比娜这个女性代码,现代女性可以意识到在争取两性平等的过程中,不能靠偏激、极端的行为去实现。女性应该在争取现实生活中两性的平等时,承认和保留两性的差异,为女性生存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创造充分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女性代码 现代启示
下载PDF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弗洛伊德主义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柏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第7期59-,共1页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围绕"轻与重"进行描述的作品,其中涵盖诸多关于俄狄浦斯情结和梦的描写正符合弗洛伊德主义对梦的解读。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弗洛伊德主义 俄狄浦斯情结
下载PDF
世界小说“倚数”编撰的杰作--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数理批评
17
作者 杜贵晨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第5期30-44,共15页
拙说“数理批评”是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出以渐次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批评的一种理论。以此理论观照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则见其有突出的“倚数”编撰特点。主要体现于篇章结构上的“七章”模式并融入音乐因素,人物... 拙说“数理批评”是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出以渐次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批评的一种理论。以此理论观照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则见其有突出的“倚数”编撰特点。主要体现于篇章结构上的“七章”模式并融入音乐因素,人物配置上的“七子”模式,叙述描写上“坚持‘三’的原则”和多用“七/星期”以及“六”“九”等“三”的倍数。同时于语辞、情节、细节与物象等大量运用“重复”,使全书成一种其所自称的“几何结构”“建筑图”或“数学秩序”“数学结构”。其“七章”模式或得自《追忆似水年华》的启发,“七子”模式则是受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影响,其“坚持‘三’的原则”“重复”以及融入贝多芬的最后一部四重奏因素等,虽得自学养,但也应该是受到了《追忆似水年华》的影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倚数”编撰是人类尤其是欧美“数理”哲学和文学“倚数”编撰的杰作,而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发展了”的论断,则为拙说“数理批评”之前驱与引领,因此,有理由期待“数理批评”将在世界文学中发现更多如《生命之轻》“倚数”编撰的杰作,并在批评的实践中使理论自身不断得到完善与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数理批评 《追忆似水年华》 《安娜·卡列尼娜》
下载PDF
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梦与创伤
18
作者 朱亚梅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107-108,共2页
本文对根据米兰·昆德拉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做了详细的分析,这部电影作品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电影中的梦境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认为主人公特蕾莎的一系列梦境都可以用弗洛伊德和... 本文对根据米兰·昆德拉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做了详细的分析,这部电影作品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电影中的梦境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认为主人公特蕾莎的一系列梦境都可以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释梦理论及创伤理论解读。通过释梦,有助于更深层地了解和解读昆德拉基于性爱的存在主义的思辨哲学,也有助于观众更好地观赏这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电影。通过电影与文本对照研究,也可以了解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之间存在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创伤
下载PDF
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修辞性叙事结构
19
作者 吉灵娟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08-111,共4页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结构主义的叙事结构与对"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考相结合。小说采用后结构主义、对话性与内结构、反复叙事等独特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很强的修辞性表达效果,对于小说"存在&q...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结构主义的叙事结构与对"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考相结合。小说采用后结构主义、对话性与内结构、反复叙事等独特的叙事结构,体现了很强的修辞性表达效果,对于小说"存在"这一主题起到深刻的揭示作用。对话性与内结构将作者对"存在"的哲学思考渗透于小说之中,结构上的反复叙事进一步深化了"存在"这一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修辞 叙事结构 后结构主义 对话性 内结构 反复叙事
下载PDF
从文学伦理学角度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0
作者 张倩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75-78,共4页
文学伦理学是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提出的一种理论,结合文学论理学批评对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进行分析,其中包含了性伦理、生命伦理和政治伦理等伦理范畴。米兰·昆德拉在这部作品中集中表现了现代社会灵与肉分... 文学伦理学是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提出的一种理论,结合文学论理学批评对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进行分析,其中包含了性伦理、生命伦理和政治伦理等伦理范畴。米兰·昆德拉在这部作品中集中表现了现代社会灵与肉分离的两性关系,人所选择的"轻"与"重"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以及在特定政治环境下人的生存境遇,作者以此来表现他对于人、对于生命的一种哲理性思索,虽然作者最后并没有给予我们明确的答案,但是这些伦理范畴却值得我们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米兰.昆德拉 文学伦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