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心静寂的生命体认 朴素坚韧的赤子情怀——读韩少功精神生态烛照下的《山南水北》
1
作者 崔凯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42-46,共5页
韩少功以清醒的生态意识走出都市繁华,走进山水之间,走到土地农耕和底层民众的生活中。他和广阔的自然呼吸与共,以谦卑和静默的态度恢复了自身与大自然的本质性关联;他以赤子情怀和淳朴民众建立起深切的联系。山水之间,字里行间,弥散着... 韩少功以清醒的生态意识走出都市繁华,走进山水之间,走到土地农耕和底层民众的生活中。他和广阔的自然呼吸与共,以谦卑和静默的态度恢复了自身与大自然的本质性关联;他以赤子情怀和淳朴民众建立起深切的联系。山水之间,字里行间,弥散着静心静寂的生命体认、渗透着自我选择与决断的精神探寻;作者以虚静和完满的精神生态把《山南水北》营构成一个和谐宁谧的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少功 《山南水北》 精神生态 自然 生命体认 赤子情怀
下载PDF
《命》的主题拆解与女性生命体认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修志 《外国问题研究》 2012年第1期87-90,共4页
日本当代女作家柳美里于2000年完成的《命》,是一篇备受瞩目和欢迎的作品。作品以私小说的笔法,诠释了爱情、婚姻并不是女性生活的全部,爱情困境往往是女人的魅宝。小说深入思考了生命的本质,在令人感伤的调子里,触及了生命意义、价值... 日本当代女作家柳美里于2000年完成的《命》,是一篇备受瞩目和欢迎的作品。作品以私小说的笔法,诠释了爱情、婚姻并不是女性生活的全部,爱情困境往往是女人的魅宝。小说深入思考了生命的本质,在令人感伤的调子里,触及了生命意义、价值和作家的个性体认。自述了她从怀孕到成为未婚妈妈的艰难,和面对以前的情人、自己的恩师"东"生命即将完结时的无奈。强烈地表现了作家渴望通过文字探寻生命的意义的主观倾向,即便是濒临迷茫与虚无之境也在所不辞。从而为柳美里小说风格的形成,平添了一条韵味独到的风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美里 《命》 生命体认 困境 自我
下载PDF
“大诗”文本下的生命体认——评胡丘陵长诗《戴着口罩的武汉》
3
作者 王琴琴 《武陵学刊》 2020年第6期141-142,共2页
《戴着口罩的武汉》是诗人胡丘陵面临人类又一次重大灾难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所创作的诗歌。该诗一经发表便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兼具“大诗”文本的深层内蕴和诗人使命意识的双重特性。“大诗”主导者海子提出:“诗... 《戴着口罩的武汉》是诗人胡丘陵面临人类又一次重大灾难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所创作的诗歌。该诗一经发表便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被誉为兼具“大诗”文本的深层内蕴和诗人使命意识的双重特性。“大诗”主导者海子提出:“诗有两种:纯诗(小诗)和唯一的真诗(大诗),还有一些诗意状态。”“真诗”以“大我”姿态切中时代肯綮,彰显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关切。正如胡丘陵曾指出的那样,真正的诗人要做到对艺术风骨和社会历史负责,其长诗近作《戴着口罩的武汉》正是践行“大诗”精神的代表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诗 胡丘陵 纯诗 真诗 生命体认 深层内蕴 海子 诗人使命
下载PDF
也谈《秧歌》与《赤地之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艳艳 《华文文学》 2008年第3期21-29,共9页
文章梳理学界对《秧歌》与《赤地之恋》争讼不已的评价,试图将两部作品放置于张爱玲整体的人生轨迹、生命体认与文学世界图志的大格局中,探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姿态的作品,而两部作品与张爱玲主调性的文学观念与人生... 文章梳理学界对《秧歌》与《赤地之恋》争讼不已的评价,试图将两部作品放置于张爱玲整体的人生轨迹、生命体认与文学世界图志的大格局中,探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姿态的作品,而两部作品与张爱玲主调性的文学观念与人生体认之间的关系如何?其文体特质在绚烂衬素朴的张式语体中是否意味着成熟而合情合理的转折?由此见出两部作品的个中曲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材 政治意识 文学观念 生命体认 生存
下载PDF
论自然范畴的诗学价值
5
作者 马建荣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7期11-15,共5页
“自然”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诗学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诗人的生活状态中,“自然”揭示了诗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在诗歌创作和审美中,“自然”是诗人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遵循的最高法则,是审美主体对生命的体认。... “自然”是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诗学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诗人的生活状态中,“自然”揭示了诗人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在诗歌创作和审美中,“自然”是诗人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遵循的最高法则,是审美主体对生命的体认。梳理整个中国古代诗学体系,我们可以说,“自然”是中国诗学的基始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人生境界 创作法则 生命体认 基始范畴
下载PDF
从一种诗词构境模式兼议古代诗词的教学
6
作者 吴娱 《陇东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24-126,共3页
今昔之感的构境模式在中国的古典诗歌里常常被应用,成为一些唐宋诗词里慨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惯用模式。这种模式在《诗经》中已经出现,之后在诗歌中也被文人屡屡应用。今昔之感的构境模式蕴含的情感体现着儒家天命观的影响,表现了... 今昔之感的构境模式在中国的古典诗歌里常常被应用,成为一些唐宋诗词里慨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惯用模式。这种模式在《诗经》中已经出现,之后在诗歌中也被文人屡屡应用。今昔之感的构境模式蕴含的情感体现着儒家天命观的影响,表现了古人在生命体认过程中的茫然心境,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审美内涵和哲理意蕴。通过对这种模式源流和思想背景的阐释,以期对大学课堂中古代诗歌课的教学方法能够有一些点滴的启示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昔之感 构境模式 生命体认 诗词教学
下载PDF
《沉沦》与《人间失格》的比较研究
7
作者 秦雨禾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63-66,共4页
《沉沦》是郁达夫开创中国自叙传抒情体模式的代表作,《人间失格》是日本无赖派旗手太宰治临终前完成的绝笔作,两部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时代价值都赋予了它们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两位作家虽并无直接交流却有篇目展现出了内容... 《沉沦》是郁达夫开创中国自叙传抒情体模式的代表作,《人间失格》是日本无赖派旗手太宰治临终前完成的绝笔作,两部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时代价值都赋予了它们在20世纪的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两位作家虽并无直接交流却有篇目展现出了内容、审美风格上的相似性,文章探究了二者于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塑造出的相似审美特质及其具体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体认 性苦闷 忏悔意识 作家气质 儒家精神 基督教精神
下载PDF
比生命更永恒——《山道弯弯》序
8
作者 张石山 《黄河》 2012年第3期104-107,共4页
十多年前,在一次文学讲座上,我宣告过属于自己的一点生命体认:从事文学,至少能够让我们两世为人。任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是最普通的常识。"两世为人",可能吗?一般人,所谓芸芸众生,对一次性的人生缺乏自觉。来到过,生活过,... 十多年前,在一次文学讲座上,我宣告过属于自己的一点生命体认:从事文学,至少能够让我们两世为人。任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是最普通的常识。"两世为人",可能吗?一般人,所谓芸芸众生,对一次性的人生缺乏自觉。来到过,生活过,最后走掉,如此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家 生命体认 写作 精神品质 一次性 文字 个性化 芸芸众生 作品 阅读
原文传递
论叶延滨诗歌的生命书写
9
作者 吴晓 王治国 《延安文学》 2009年第3期166-168,171-173,共6页
在当今诗坛上,叶延滨堪称实力派诗人的代表之一。迄今为止,叶延滨已出版《二重奏》等20余部诗集,并获国内数十种重要奖项。叶延滨诗歌之所以备受关注并独具魅力,是有其艺术追求的内在深层原因的。纵观中外诗坛。
关键词 生命存在 生命体 生命体认 生命意识 无限可能性 诗歌创作 对抗性 过程性 思考 延安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