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命真性之绽放——评朱良志新著《一花一世界》
1
作者 宁晓萌 《艺术评论》 2021年第6期157-160,共4页
朱良志所著《一花一世界》一书于2020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从对此书结构关系上的分析,与对中国艺术内在精神的展示与剖析,来看对这一主旨的阐发,尝试揭示出此书上下两篇中所隐含的两条线索,即通过揭示固有知识与秩序的消解... 朱良志所著《一花一世界》一书于2020年8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从对此书结构关系上的分析,与对中国艺术内在精神的展示与剖析,来看对这一主旨的阐发,尝试揭示出此书上下两篇中所隐含的两条线索,即通过揭示固有知识与秩序的消解而形成对中国艺术所体现的当下圆满的体验哲学的理论言说,与通过对八位中国艺术思想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具体品格的展示与剖析,揭示出当下圆满的体验哲学如何以不脱离艺术自身感性的表达特质的方式获得具体的展现,并借此指出这样的表达方式本身有益于从正面、从本质上揭示凝结于艺术思想与艺术创作观念中的生命真性的绽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下圆满 小中现大 生命真性
原文传递
试论沈从文作品中的生命本真性
2
作者 舒莉萍 《宜春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76-79,93,共5页
通过对沈从文作品中展现的人的原始性、蒙昧性和真与美的人性分析,反映沈从文先生对生命本真性的理解。
关键词 生命真性 原始性 蒙昧性 真与美
下载PDF
论苏轼诗文中的飞鸿意象与生命哲思
3
作者 李芳 《今古文创》 2020年第5期11-12,共2页
飞鸿意象是苏轼诗文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素材,“孤鸿”“冥鸿”“归鸿”等都是它的变体。这些变体的出现与苏轼多舛的命运和人生抉择不无联系。分析苏轼诗文中的飞鸿意象,有利于从苏轼的经世之志、家园之思和生命真性等多方面剖析苏轼的人... 飞鸿意象是苏轼诗文中一个十分经典的素材,“孤鸿”“冥鸿”“归鸿”等都是它的变体。这些变体的出现与苏轼多舛的命运和人生抉择不无联系。分析苏轼诗文中的飞鸿意象,有利于从苏轼的经世之志、家园之思和生命真性等多方面剖析苏轼的人生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飞鸿意象 经世之志 家园之思 生命真性
下载PDF
金农绘画的“金石气” 被引量:9
4
作者 朱良志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8-153,137,共17页
金农毕生有金石之好,他既奇且怪的绘画是在"金石气"浸染中产生出来的。金石气影响他对永恒感的追求,影响他的绘画真性观,也影响到他绘画中所蕴藏的"历史感",更铸造出他脱略凡尘的绘画语言。本文通过金石气与金农绘... 金农毕生有金石之好,他既奇且怪的绘画是在"金石气"浸染中产生出来的。金石气影响他对永恒感的追求,影响他的绘画真性观,也影响到他绘画中所蕴藏的"历史感",更铸造出他脱略凡尘的绘画语言。本文通过金石气与金农绘画之间的关系分析,探讨他在拓展文人画表现领域方面的贡献,并由此思考文人画发展中的相关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农 绘画创作 艺术作品 文人画 金石气 生命真性 觉悟 冷香
下载PDF
论唐寅的“视觉典故” 被引量:16
5
作者 朱良志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9-51,共13页
中国画的发展存在着一种可称为"视觉典故"的现象,在文人画中表现最为明显。本文以明代吴门画派画家唐寅为例来讨论其中的相关问题。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视觉典故"的概念,二是唐寅关于视觉典故的运用... 中国画的发展存在着一种可称为"视觉典故"的现象,在文人画中表现最为明显。本文以明代吴门画派画家唐寅为例来讨论其中的相关问题。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视觉典故"的概念,二是唐寅关于视觉典故的运用。本文认为,视觉典故的运用,使唐寅绘画富有强烈的智慧特点,他的绘画不是图写物象,吟弄花鸟,而是追求生命的"真性"。唐寅绘画视觉典故的运用,反映了明代以来文人画的独特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画 视觉典故 唐寅 生命真性
原文传递
“知”为何需“止”?——先秦诸子“知止”说探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正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5-31,共7页
先秦诸子百家普遍强调“知止”,但对“知止”有各自的重要理由。儒家认为认知的意义在于对人的道德养成和社会秩序改良具有辅助作用,因此认知应当以美德为目标。道家和《吕氏春秋》认为如果放任认知发展,则会因其无穷性而伤害人本身,所... 先秦诸子百家普遍强调“知止”,但对“知止”有各自的重要理由。儒家认为认知的意义在于对人的道德养成和社会秩序改良具有辅助作用,因此认知应当以美德为目标。道家和《吕氏春秋》认为如果放任认知发展,则会因其无穷性而伤害人本身,所以必须“知止”。墨家认为人的认知终究不及“鬼神之明”,故而人的认知应当止于天志、鬼神之知。法家则将“知止”作为统治手段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通过思考先秦诸子以认知为方法而不以认知为目的的讨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知止”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止 认识论 道德性 生命真性 实用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