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观照 被引量:61
1
作者 刘剑玲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7-73,共7页
教育、教学不仅仅要“看见”学生,还要有教师的“在场”。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现今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热点。从生命的视角来观照教师成长,就应力图共构师生在教育中的“生命场”。生命是追求卓越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在这种追... 教育、教学不仅仅要“看见”学生,还要有教师的“在场”。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现今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热点。从生命的视角来观照教师成长,就应力图共构师生在教育中的“生命场”。生命是追求卓越的,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在这种追求卓越的路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生命观照
下载PDF
师定课程——基于课堂层面的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化的生命观照 被引量:1
2
作者 徐炜霞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64,共3页
师定课程是在彰显教师生命意义的教育语脉中应运而生的新命题,具有一定的生命意蕴和独特价值。教师文化和教师专业化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中的热门话题,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者在某种程度上都面临着难以避免... 师定课程是在彰显教师生命意义的教育语脉中应运而生的新命题,具有一定的生命意蕴和独特价值。教师文化和教师专业化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中的热门话题,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者在某种程度上都面临着难以避免的困境和冲突。师定课程为教师文化和教师专业化在课堂这一微观、动态层面上达成一种视界融合提供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同时也应通过课程实践以实现其生命观照的价值负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定课程 生命观照 教师文化 教师专业化
下载PDF
德育的人学立场与生命观照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仕杰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77-81,共5页
人不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任何德育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在场。德育的去人化和去生活化,必然使其本质发生异化,这是德育难以摆脱低效局面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坚持德育的人学立场,关注人的生命需要,激发生命的潜能与... 人不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任何德育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在场。德育的去人化和去生活化,必然使其本质发生异化,这是德育难以摆脱低效局面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坚持德育的人学立场,关注人的生命需要,激发生命的潜能与价值。这样,才能使德育真正回归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人学立场 生命观照
下载PDF
叙事者的生命观照——1997年浙江中篇小说述评
4
作者 金雅 李咏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5期70-74,共5页
一从创作题材和叙事意识而言,1997年浙江作家的中篇小说仍然体现了两种基本的创作取向,即创作的现实取向与先锋取向。创作取向是作家个人生活意识、生命意识、审美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从创作取向入手,我们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作... 一从创作题材和叙事意识而言,1997年浙江作家的中篇小说仍然体现了两种基本的创作取向,即创作的现实取向与先锋取向。创作取向是作家个人生活意识、生命意识、审美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从创作取向入手,我们可以比较深入地理解作家的创作意图。但无论是现实取向还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篇小说创作 生命观照 小说作家 小人物 叙事语言 浙江作家 叙事者 叙事节奏 生命体验 创作取向
下载PDF
寄予苦难 迹化生命——徐渭书画艺术中的自我生命观照
5
作者 曹进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7年第11期34-35,共2页
被誉为"中国梵高"的徐渭一生历经磨难,但一直用生命对待艺术,用艺术寄予苦难、安顿灵魂,同时又将生命迹化为书画艺术。正是这种在艺术中的自我生命的观照铸就了其独具个性的书画艺术。
关键词 徐渭 书画 生命观照
下载PDF
试论淮海词的生命观照
6
作者 陈平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11年第8期32-33,共2页
著名词作家秦观的词作历来不乏研究者,本文试从生命观照的角度探讨秦观词作,以期借以反观当今社会生命观照的缺失。
关键词 秦观 观照生命 生命价值
下载PDF
生命维度观照下的学生评价
7
作者 丁慧娟 《基础教育》 2013年第4期21-27,共7页
学生作为生命存在体,评价应满足其生理、尊重、理解、交往、个性化和自主及发展的需求。当今学生评价中存在评价的失真性、评价的形式化、评价的功利性、评价语言的空洞单薄及情绪化、忽视或压制"非期待答案"等生命缺失现象,... 学生作为生命存在体,评价应满足其生理、尊重、理解、交往、个性化和自主及发展的需求。当今学生评价中存在评价的失真性、评价的形式化、评价的功利性、评价语言的空洞单薄及情绪化、忽视或压制"非期待答案"等生命缺失现象,生命维度观照下的学生评价具有生成性、开放性、自主性、差异性、全面性和超越性等特征,在理论上坚持生命教育理念,坚持"生命发展"的评价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实践中主张学生参与评价,理性价值判断,及时引导,延时评价,评价要具有针对性,评价要具有全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缺失 生命观照 学生评价
下载PDF
壶中天地——浅析金陵芥子园之诗性美
8
作者 贾蔚然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1期183-185,共3页
金陵芥子园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李渔的家宅式园林,被称为金陵名园的扛鼎之作,有“园中之王”的美称。本文通过回溯芥子园的起源发展,从“壶中天地”入手,分析其诗性美的内在含义,对芥子园的内部构造进行审美鉴赏。同时从... 金陵芥子园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美学家李渔的家宅式园林,被称为金陵名园的扛鼎之作,有“园中之王”的美称。本文通过回溯芥子园的起源发展,从“壶中天地”入手,分析其诗性美的内在含义,对芥子园的内部构造进行审美鉴赏。同时从芥子园的园林建造、文人园居、境界营造三个角度,结合时代背景,探寻诗意栖居的生命观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子园 诗性美 文化境界 生命观照
下载PDF
论庄子的审美观照理论 被引量:1
9
作者 史鸿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3期52-56,共5页
论庄子的审美观照理论史鸿文审美观照亦称审美静观,它涉及到审美活动中进行静心观赏的心胸、态度、意境、方式等众多问题,是现代审美心理学的重大课题。现代西方哲学家叔本华、布洛、维吉尔·奥尔德里奇、耶洛姆·斯多尔尼兹... 论庄子的审美观照理论史鸿文审美观照亦称审美静观,它涉及到审美活动中进行静心观赏的心胸、态度、意境、方式等众多问题,是现代审美心理学的重大课题。现代西方哲学家叔本华、布洛、维吉尔·奥尔德里奇、耶洛姆·斯多尔尼兹以及维瓦斯等对此均有独到的见解。而在我国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观照 《庄子》 无为而无不为 理性的直觉 艺术的人生 以天合天 境界 人的自然本性 生命观照 审美主体
下载PDF
我们在生命的河流中能看到什么?
10
作者 邓一光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8-29,共2页
我们在生命的河流中能看到什么?邓一光科技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如此之多的利益,是我们和我们的前人怎样都没有想到的。它让我们人类前所未有地聪慧起来、能干起来,让我们更加便捷地接近了我们欲望的目标,若干倍效率地扩张了生存的容量... 我们在生命的河流中能看到什么?邓一光科技时代给我们带来了如此之多的利益,是我们和我们的前人怎样都没有想到的。它让我们人类前所未有地聪慧起来、能干起来,让我们更加便捷地接近了我们欲望的目标,若干倍效率地扩张了生存的容量,同时也使我们有了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时代 邓一光 《我是太阳》 河流中流 生命观照 姿势 集成电路块 生命律动 生命个体 电子时代
下载PDF
寻找路上的“绕”——试论《一句顶一万句》的民间视阈
11
作者 马雪晴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8期159-161,共3页
刘震云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具有独特的主题、结构和乡土经验。故事采用了"说书体"的叙事方式,详细描绘了底层小手工业者的群体生活形态和他们孤独的内心世界。他们是民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排解孤独的方式也渗透着民间文... 刘震云的作品《一句顶一万句》具有独特的主题、结构和乡土经验。故事采用了"说书体"的叙事方式,详细描绘了底层小手工业者的群体生活形态和他们孤独的内心世界。他们是民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排解孤独的方式也渗透着民间文化。长久以来,他们形成了自身的生活哲学和生命观,有自相矛盾之处,却也饱含着对生命的善意,这也体现了作者对民间生命形态的深度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 民间群体 生命观照
下载PDF
杨治宜:《“自然”之辩——苏轼的有限与不朽》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询 骆晓倩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2年第2期188-192,共5页
围绕着“自然”这一复杂传统文化母题展开的论辩一直在不同时空、地点进行着,在相异文化背景中生成了独特的意义系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是带有生命观照的混杂概念,其有万物生化之源“道”的意味,可释为“至理”,也可指代客观的... 围绕着“自然”这一复杂传统文化母题展开的论辩一直在不同时空、地点进行着,在相异文化背景中生成了独特的意义系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然”是带有生命观照的混杂概念,其有万物生化之源“道”的意味,可释为“至理”,也可指代客观的物质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母题 生化之源 苏轼 生命观照 至理 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背景
下载PDF
临界之美──李建国的油画艺术
13
作者 南沙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95-96,共2页
临界之美──李建国的油画艺术南沙仅仅从个体的经验事实看,艺术并不完全是追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对有些画家来说,他也许永远定格在某种魂牵梦索的情境之中,而根本无须理睬身边的纷纷扰扰,匆匆而过的人群很容易忽视这种画家的安... 临界之美──李建国的油画艺术南沙仅仅从个体的经验事实看,艺术并不完全是追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对有些画家来说,他也许永远定格在某种魂牵梦索的情境之中,而根本无须理睬身边的纷纷扰扰,匆匆而过的人群很容易忽视这种画家的安详甚至幽闭,但画家自己却十分固守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画艺术 李建国 临界 青苹果 知青生活 情感因素 劣质环境 焦虑与抑郁 矛盾与困惑 生命观照
下载PDF
朱英诞诗歌中的“过客”意象解读
14
作者 许楠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20年第2期84-89,共6页
朱英诞诗歌创作注重对意象的调用,如果以诗人全部创作为基数,涉及“过客”意象的诗歌其实并不算多,提取出这类诗歌则会发现,作为承载诗人观照世界的一个向度,在帮助塑造形象、揭示言外之意之余,还能助力读者系统地把握诗人的生命体验和... 朱英诞诗歌创作注重对意象的调用,如果以诗人全部创作为基数,涉及“过客”意象的诗歌其实并不算多,提取出这类诗歌则会发现,作为承载诗人观照世界的一个向度,在帮助塑造形象、揭示言外之意之余,还能助力读者系统地把握诗人的生命体验和美学倾向。通过探析关于“过客”的或慨叹、或深沉、或梦幻的书写,从不同层面厘清诗人视时间如过客的线性时间观、孤独自觉的生命观照以及寄寓理想于女性与自然的审美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英诞 过客意象 时间观 生命观照 审美倾向
下载PDF
为黑土地和石油人而歌唱——试论杨利民的戏剧世界
15
作者 樊洛平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25-28,共4页
来自大庆油田的工人剧作家杨利民,以他对黑土地和石油人的执著歌唱,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也构成了新时期剧坛上的“杨利民现象”。作者对形形色色石油工人形象的塑造,一是通过人性、人生价值和生命意识的独特观照,来... 来自大庆油田的工人剧作家杨利民,以他对黑土地和石油人的执著歌唱,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也构成了新时期剧坛上的“杨利民现象”。作者对形形色色石油工人形象的塑造,一是通过人性、人生价值和生命意识的独特观照,来彰显工业题材戏剧创作中的“人学”;二是以典型戏与群像戏的处理,在不断创新的戏剧艺术表现方式中,来达到对石油人原生状态与真实形象的整体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剧艺术 石油人形象 生命意识观照 典型戏与群像戏 杨利民剧作
下载PDF
论沈从文作品的乡愁情结与士子精神
16
作者 子央 魏建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5-119,共5页
沈从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特质,皆源于他的出身、学养以及生活环境所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价值选择。这种文化积淀与价值选择在他的创作中无限弥漫,其中浓郁的乡愁情结和深沉的士子精神成为贯穿他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自诩... 沈从文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特质,皆源于他的出身、学养以及生活环境所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价值选择。这种文化积淀与价值选择在他的创作中无限弥漫,其中浓郁的乡愁情结和深沉的士子精神成为贯穿他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自诩都市里的边缘人和乡土世界永远的歌者,沈从文以他魂牵梦萦的、诗化的湘西世界作为抚慰喧嚣都市里孤独灵魂的精神家园,为我们考量乡愁书写以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士阶层的精神承传,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情结 士子精神 生命观照 救赎
原文传递
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别尔戈丽茨列宁格勒围困主题创作
17
作者 杨正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17年第1期43-51,共9页
苏联战争文学中的列宁格勒围困主题长期以来是一片禁区。无论在战时还是战后,凡涉及列宁格勒围困的文学作品都受到了特别"照顾"。通过整理分析目前已解密的有关苏联审查制度与列宁格勒围困主题文学关系的档案材料和文学史资料... 苏联战争文学中的列宁格勒围困主题长期以来是一片禁区。无论在战时还是战后,凡涉及列宁格勒围困的文学作品都受到了特别"照顾"。通过整理分析目前已解密的有关苏联审查制度与列宁格勒围困主题文学关系的档案材料和文学史资料,结合对苏联女诗人别尔戈丽茨的《被囚禁的日记》的解读,列宁格勒围困文学存在的历史文化语境得以初步重现。而后,在这个历史文化语境中我们对别尔戈丽茨的有关生平与创作进行重新审视后发现,诗人的身份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她从过去那个歌颂列宁格勒围困、歌颂英雄主义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女诗人、"被围之城的缪斯"变成了另一个视围困为人道主义灾难的见证人和无法说出全部真话的"被囚禁的缪斯"。进而,别尔戈丽茨的列宁格勒围困主题创作在新的时空视域中被赋予了新的现实意义,即由对战争创伤的记忆转化为对生命价值的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尔戈丽茨的创作 列宁格勒围困主题 历史文化语境 生命价值观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