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融合MaxEnt和HSI模型的驼鹿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曾浩威 凌成星 +5 位作者 张军 刘华 赵峰 金跃 刘曙光 张雨桐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5-122,共8页
驼鹿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研究驼鹿生境适宜性是保护驼鹿种群的关键内容。以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结合最大熵(MaxEnt)模型和生境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对驼鹿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利用无人机样带调查得到驼鹿分布点数据... 驼鹿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研究驼鹿生境适宜性是保护驼鹿种群的关键内容。以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结合最大熵(MaxEnt)模型和生境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对驼鹿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利用无人机样带调查得到驼鹿分布点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得到各环境因子贡献度情况和单一环境变量响应曲线,结合保护区自然地理情况,再构建不同环境因子对驼鹿影响程度的评价模型,定量评价保护区驼鹿生境适宜性。结果表明,该区域影响驼鹿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海拔(20.3%)、坡度(11.4%)、距河流距离(11.3%),而坡向、坡位、植被覆盖度对于驼鹿生境影响较小;驼鹿偏好在低海拔、坡度缓和、阳坡、靠近河流、远离人为干扰、覆盖度高的森林区域活动。在保护区内,驼鹿高适宜生境区域面积为424.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5%;低适宜生境区域面积为1422.9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0%;不适宜生境区域面积为447.5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适宜 MaxEnt模型 hsi模型 驼鹿
下载PDF
亚洲象生境长时序变化及其对人象冲突的影响——基于融合MaxEnt与HSI模型的生境适宜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杰京 陈飞 +3 位作者 谢菲 张鑫 尹文萍 樊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07-3818,共12页
生境变化直接关系到物种种群维持与人类安全,揭示其长期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可为物种保护与生境恢复提供科学支撑。但因受物种活动点数据获取与位置精度的局限,鲜见濒危、危险物种的长时序生境变化研究。以人象冲突频发的西双版... 生境变化直接关系到物种种群维持与人类安全,揭示其长期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可为物种保护与生境恢复提供科学支撑。但因受物种活动点数据获取与位置精度的局限,鲜见濒危、危险物种的长时序生境变化研究。以人象冲突频发的西双版纳勐海—普洱澜沧地区亚洲象种群(勐海—澜沧象群)活动区为例,提出融合MaxEnt与HSI模型的亚洲象长时序生境适宜性评价方法,即基于荟萃分析筛选出的15个亚洲象生境评价因子,结合近期有限的物种活动点监测数据,利用MaxEnt得到生境评价因子的贡献率,再运用HSI模型计算生境适宜性指数;利用该方法制作出研究区1988—2020年逐年时序的亚洲象生境适宜性图,以分析亚洲象生境的时空变化,将其与亚洲象肇事数据结合,进而分析人象冲突与生境变化的关联。结果表明:(1)基于物种生境偏好不变的前提,融合MaxEnt模型与HSI模型的生境适宜性评价方法可应用于物种的长时序生境评价,且基于亚洲象活动点数据从动物对生境利用的生态学视角定量获取亚洲象对各生境评价因子的偏好程度,使生境评价结果具有良好的生态可解释性;(2)目前亚洲象适宜生境面积占研究区面积三分之一(4039.76 km^(2)),其主要分布于河流(如澜沧江、南郎河和南览河)干流沿岸,且生境适宜性随离河流距离增加而下降;(3)1988—2020年,研究区亚洲象最适生境面积减少4.7%(568.48 km^(2)),其中2000—2013年减少尤为严重,占3%(362.89 km^(2));亚洲象生境斑块的连通性均显著降低,其中最适生境斑块的连通性降幅最大;而生境斑块数量增长了10.8%,生境景观破碎趋势明显;(4)1988—2020年间,研究区亚洲象生境退化面积占比为9.11%(1094.21 km^(2)),且亚洲象肇事引发的人象冲突主要发生在研究区中部的生境退化区;此外研究发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导致的生境退化和生境景观格局变化是影响亚洲象肇事的主要因素。因此,深入认识亚洲象生境长期变化趋势与过程,据此逆序修复或恢复生境适宜性及连通性,科学提升亚洲象生境质量,以寻求亚洲象种群维持与人象冲突缓解,从而实现人象和谐与生态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生境评价 MAXENT 生境适宜指数 人象冲突 亚洲象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及最大熵模型的弧边招潮蟹生境适宜性比较
3
作者 周鑫 张丽源 +5 位作者 何晨翔 胡成业 王晶 李艺 李雪丽 水柏年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9-827,共9页
为研究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生境适宜性及最适分析模型,基于2020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及12月(冬季)对浙江省温州市沿浦湾秋茄林大型底栖动物和若干环境因子的调查,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与最大... 为研究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生境适宜性及最适分析模型,基于2020年7月(夏季)、10月(秋季)及12月(冬季)对浙江省温州市沿浦湾秋茄林大型底栖动物和若干环境因子的调查,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与最大熵(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模型对弧边招潮蟹生境适宜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HSI模型分析显示,各采样站位弧边招潮蟹的栖息地适宜性总体上呈现近岸段>中段>离岸段及东南部>西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3个季节的栖息地适宜性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总体上呈现夏季>秋季>冬季的季节分布特征;采用MaxEnt模型分析显示,各采样站位弧边招潮蟹的栖息地适宜性总体上呈现近岸段>中段>离岸段及东南部>西北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呈现秋季>夏季>冬季的季节分布特征。研究表明,HSI模型较MaxEnt模型更适宜用于弧边招潮蟹适生区的调查分析,温度、底质、地质和潮汐等是影响弧边招潮蟹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盐度等是影响弧边招潮蟹分布的关键理化因子,这些因子对弧边招潮蟹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驱动力,影响其适宜生境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边招潮蟹 适宜指数模型 最大熵模型 生境适应
下载PDF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鱼类生境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周为峰 李英雪 +1 位作者 程田飞 崔雪森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0年第1期48-54,共7页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是目前鱼类生境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法。从环境因子的选取和敏感性、因子时空尺度、单因子评价、组合算法等几个主要环节对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鱼类生境评价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模型在河口、湖泊、海洋等不... 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是目前鱼类生境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法。从环境因子的选取和敏感性、因子时空尺度、单因子评价、组合算法等几个主要环节对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在鱼类生境评价的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并对模型在河口、湖泊、海洋等不同水生环境中对鱼类生境评价的应用加以概述。同时,通过指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现阶段应用时需注意的问题,为该模型今后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指数模型 鱼类生境评价 环境因子 时空尺度
下载PDF
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生境适宜性变化 被引量:21
5
作者 杨李 董斌 +5 位作者 汪庆 盛书薇 韩文妍 赵俊 程明伟 杨少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27-1034,共8页
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生物,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日益严重.研究自然保护区内的水鸟生境适宜性变化可以为湿地恢复提供帮助.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水鸟生境影响因子的权重,建立生境适宜性指数模型,根据TM遥感影像图和相关数据计算出安... 水鸟是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生物,人类活动对其影响日益严重.研究自然保护区内的水鸟生境适宜性变化可以为湿地恢复提供帮助.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水鸟生境影响因子的权重,建立生境适宜性指数模型,根据TM遥感影像图和相关数据计算出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2011年5个年份的水鸟生境适宜指数,并结合GIS空间分析生成的水鸟生境适宜性分级图,分析升金湖建立保护区后水鸟生境适宜性变化.结果表明:升金湖地区在1986年建保护区后的几年间水鸟生境适宜性相对平稳,但是仍然有较为明显的下降;1990s后期,该地区水鸟生境适宜性开始显著恶化,一直持续到2000年之后才有小幅度的回升.水鸟生境适宜性最好的区域由片状分散逐渐转变成小范围聚集,适宜区域也在由实验区和缓冲区向核心区迁移的过程中显著缩减.本文还讨论了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一些恢复水鸟生境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鸟 生境适宜指数 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遥感影像 GIS
下载PDF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底栖群落健康及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9
6
作者 孙凯静 罗先香 +2 位作者 张龙军 林颂 王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7-112,共6页
根据2013年10月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水和沉积环境数据,应用Multivariate AMBI(M-AMBI)指数评价了该海域的底栖群落健康和生境状况,通过分析底栖群落健康和生境质量的环境限制因子,本文对研究水域底栖生境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根据2013年10月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水和沉积环境数据,应用Multivariate AMBI(M-AMBI)指数评价了该海域的底栖群落健康和生境状况,通过分析底栖群落健康和生境质量的环境限制因子,本文对研究水域底栖生境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本航次在研究海域共采集到45种大型底栖动物,分属于5个类群,其中多毛类占明显优势,底栖动物以生态组EGI和EGII为主。36.4%的站位底栖群落健康处于良好等级,18.2%的站位处于差的等级,其余各站位处于中等。主成分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AMBI指数能敏感地响应底栖生境环境受扰动和污染的状况,水体水深、盐度和溶解无机氮,以及沉积物石油烃和硫化物等是限制底栖群落健康和生境质量的主要因子。根据限制性环境因子,本文对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底栖生境的适宜性进行了划分。在水深较浅、盐度较低和污染相对较重的河口及近岸区域不适宜底栖动物的栖息;在水深较深、盐度较高和无明显污染的近海区域较适宜大型底栖群落的栖息和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MBI指数 底栖群落健康 生境适宜 黄河口
下载PDF
金沙江旭龙水电站鱼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7
作者 李方平 张登成 +4 位作者 王孟 陈锋 翟红娟 杨汉运 张可可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62,共10页
评估栖息地适宜性等级,提出针对性的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措施,为梯级水电开发影响下的鱼类栖息地保护范围筛选提供参考。为筛选金沙江上游旭龙江段鱼类栖息地保护支流,从替代适宜性和保护适宜性2个角度构建了鱼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评估栖息地适宜性等级,提出针对性的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措施,为梯级水电开发影响下的鱼类栖息地保护范围筛选提供参考。为筛选金沙江上游旭龙江段鱼类栖息地保护支流,从替代适宜性和保护适宜性2个角度构建了鱼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1个与栖息地质量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值,计算3条主要支流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并划分栖息地适宜性等级。结果表明:重点保护鱼类物种相似性、纵向连通性指数、特有鱼类物种相似性3项指标的权重值位列前3位,分别为0.234、0.234、0.127;定曲、麦曲河、丹达曲的HSI分别为82.1、67.4和65.1,定曲适宜性等级最高为“高度适宜”,麦曲河、丹达曲适宜性等级为“适宜”。针对当前定曲鱼类生境存在的问题,拟定了补建过鱼设施、开展受损河道生境修复、实施生态调度以及加强水污染监管等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栖息地 适宜指数 生境修复 旭龙水电站
下载PDF
结合大斑啄木鸟生境适宜性的林分空间结构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盛琪 董灵波 刘兆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32,共9页
【目的】优化林分空间结构,提高现有林分质量的同时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为帽儿山地区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帽儿山林场为研究对象,根据全混交度、角尺度、竞争指数、林层指数4个空间结构指标和生境适宜性指数,... 【目的】优化林分空间结构,提高现有林分质量的同时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为帽儿山地区的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帽儿山林场为研究对象,根据全混交度、角尺度、竞争指数、林层指数4个空间结构指标和生境适宜性指数,采用乘除法思想构建林分空间优化模型。生境适宜性指数以大斑啄木鸟为例根据2016年帽儿山林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进行计算。利用R语言进行林分优化模拟,比较不同采伐强度下林分结构和生境适宜性指数的变化,分析将生境适宜性指数融入到优化模型中的可行性。【结果】通过对比不同采伐强度(10%、20%、30%)下各指标和目标函数值(Q)的变化,确定最优采伐强度为20%。最优采伐强度下Q值的最大值为73.28,平均值为49.59,郁闭度为0.62,林分结构平均状态达到最佳,采伐木主要集中于林木密集区域共计采伐133株;林分空间结构优化后林分全混交度和林层指数提高,竞争指数减小,角尺度介于[0.475,0.517]之间,由聚集分布状态调整为随机分布状态;并且生境适宜性指数由0.52提高到0.57属于较适宜区域。【结论】表明本次优化模拟将生境适宜性指数融入到林分空间优化模型中,在优化林分结构和提高林分质量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境适宜性指数;为空间结构优化调整和保护帽儿山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结构 生境适宜指数 优化模拟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4
9
作者 陈杰 龙婷 +3 位作者 杨蓝 王寅 徐超 李景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59,共9页
【目的】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对于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物种分布研究仅限于模型使用没有提出明确的评价方法,而传统生境质量评价依赖于经验评分而易造成主观偏差。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 【目的】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对于物种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物种分布研究仅限于模型使用没有提出明确的评价方法,而传统生境质量评价依赖于经验评分而易造成主观偏差。本文利用模糊数学方法结合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研究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东北红豆杉的生境适宜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响应关系,以期为东北红豆杉物种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物种个体多度作为生境适宜性指示因子,使用模糊数学构建单因子评价函数,通过HSI模型计算生境适宜性指数并绘制生境适宜性空间分布图。【结果】气候评价因子按熵信息重要性排序为最小月降水量>年平均温>夏季平均温>平均温度日较差;地形评价因子重要性排序为坡向>坡位>坡度>海拔。模型评价检验结果准确率为6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模型预测显示东北红豆杉分布区面积狭小且破碎化严重,生境斑块面积多在1.39~2.78 km^2;高适生区集中分布于吉林省东部、黑龙江省东南部,面积约为41 300 km^2;低适生区集中分布于吉林省东南部,面积约为62 800 km^2。【结论】利用模糊数学结合HSI模型研究环境变量与东北红豆杉多度间关系,可用于评价生境适宜性。模型预测结果一定程度地反映了物种高、低生境适宜区的空间格局,可为制定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生境适宜 模糊数学 生境适宜指数模型
下载PDF
新疆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美玲 陈强强 +4 位作者 韩雷 王鹏 杨建伟 汪沐阳 杨维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549-3559,共11页
马可波罗盘羊是帕米尔高原的代表性物种,开展生境适宜性评价对于该物种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植被、地形等影响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以及道路和牧场等人为干扰因子,借助ArcGIS,构建生境适宜性指数模型,在不同... 马可波罗盘羊是帕米尔高原的代表性物种,开展生境适宜性评价对于该物种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植被、地形等影响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选择的关键因子,以及道路和牧场等人为干扰因子,借助ArcGIS,构建生境适宜性指数模型,在不同尺度上评价分析马可波罗盘羊的生境适宜性及其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5836 km^2保护区内马可波罗盘羊夏季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2127.19 km^2,冬季为1915.70 km^2。保护区西北部面积3767.73 km^2的马可波罗盘羊实际分布区内,夏季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1095.48 km^2,冬季为1072.82 km^2,马可波罗盘羊适宜生境集中分布于保护区内该物种实际分布区。受人为干扰,保护区内马可波罗盘羊夏季和冬季实际适宜生境丧失率分别为18.43%和17.78%,实际分布区内适宜生境丧失率分别为33.65%和29.73%,表明实际分布区马可波罗盘羊适宜生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应予以重点保护。总体而言,影响马可波罗盘羊生境适宜性的关键因素是国道314和放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4点关于马可波罗盘羊生境保护,以及保护区管理与规划的建议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可波罗盘羊 生境适宜 地理信息系统 生境适宜指数 生境丧失率
下载PDF
元江-李仙江流域亚洲象生境适宜性评价——基于荟萃分析和遥感大数据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鑫 尹文萍 +2 位作者 谢菲 樊辉 陈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067-5078,共12页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物种保护和生境管理与规划的基础。近几十年来,云南境内野生亚洲象数量剧增,外扩迁移事件频发,而新迁入区域生境适宜状况因物种出现点数据缺乏而难以评价,掣肘迁移亚洲象保护与风险防范应急。以亚洲象新近迁入的元江-... 生境适宜性评价是物种保护和生境管理与规划的基础。近几十年来,云南境内野生亚洲象数量剧增,外扩迁移事件频发,而新迁入区域生境适宜状况因物种出现点数据缺乏而难以评价,掣肘迁移亚洲象保护与风险防范应急。以亚洲象新近迁入的元江-李仙江流域为案例区,采用荟萃分析统计亚洲象生境评价因子,结合相关性分析和方差膨胀因子独立性检验,筛选出生境评价因子;基于开源遥感数据产品量化生境因子,综合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计算生境评价因子权重,采用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评价元江-李仙江流域亚洲象生境适宜性,并分析其景观格局。结果表明:(1)元江-李仙江流域亚洲象生境适宜性空间格局主要表现为由下游至上游呈递减趋势,最适生境主要分布于流域下游段,而流域上游段适宜生境少;(2)元江流域生境适宜性低于李仙江流域,且其生境斑块连接度更低、破碎化更严重;(3)2021年“北移象群”北迁沿程生境适宜性由西南向东北呈下降趋势。基于亚洲象生境适宜性评价结果,科学引导野生亚洲象迁入适宜生境区,以规避人象冲突,保障外迁亚洲象群及其活动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适宜指数 荟萃分析 遥感大数据 亚洲象 元江-李仙江流域
下载PDF
采伐留养与施肥对白夹竹生长及生境适宜性的影响
12
作者 睢雅妮 刘正霄 +7 位作者 刘涌 何敏 罗亮 刘月 贺品 兰飞 张懋 李俊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7-31,38,共6页
以四川华蓥山拟放归大熊猫区域的白夹竹(Phyllostachys bissetii)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生境适宜性指数(HSI)模型,探究采伐留养与施肥的经营措施对白夹竹生长状况和生境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 以四川华蓥山拟放归大熊猫区域的白夹竹(Phyllostachys bissetii)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生境适宜性指数(HSI)模型,探究采伐留养与施肥的经营措施对白夹竹生长状况和生境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经营后的白夹竹生长状况比未经营好;实施采伐留养与施肥的样方主要是白夹竹的适宜生境,而未采取措施的样方则主要是白夹竹的一般适宜和次适宜生境。白夹竹对海拔、坡度这两个环境因子的适宜性变化具有明显的经营效果差异(P<0.05)。可见,华蓥山采取的采伐留养与施肥的经营措施明显改善了白夹竹的生长状况和生境适宜性,但仍需在以后的经营中注意对乔木、灌木的保护,合理调节林分密度,以期为白夹竹的可持续利用和大熊猫的野外放归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夹竹 大熊猫主食竹 采伐留养 施肥 生境适宜指数
下载PDF
基于优化模型的莱州湾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孝民 王秀霞 +3 位作者 李少文 杨艳艳 徐炳庆 李凡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6-734,共9页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莱州湾最重要的经济蟹类,其资源丰度受栖息环境影响显著,为了解不同的环境因子对其栖息地分布的影响,根据2010~2020年夏季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莱州湾三疣梭子蟹栖息地适宜性及其影响因子。利用...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莱州湾最重要的经济蟹类,其资源丰度受栖息环境影响显著,为了解不同的环境因子对其栖息地分布的影响,根据2010~2020年夏季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莱州湾三疣梭子蟹栖息地适宜性及其影响因子。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GAM)选取变量因子,通过提升回归树模型(boosting regression tree,BRT)对因子进行权重分析,构建了4种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并通过实测值和预测值的Pearson检验,对模型比较和验证。结果表明,GAM和BRT优化的HSI模型好于其他3种模型(未优化模型,GAM优化HSI模型,BRT优化HSI模型),以生物量表征资源丰度的模型好于尾数表征资源丰度的模型,算术平均法构建的HSI模型的整体预测准确率和相关系数高于几何平均法,对莱州湾三疣梭子蟹栖息地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水深对三疣梭子蟹栖息地影响较大,夏季栖息地适宜性较高的海域(HSI>0.7)主要分布在莱州湾南部、东南部和东北部海域,中部和西南部海域分布较少。研究结果为莱州湾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指数(hsi) 三疣梭子蟹 环境因子 莱州湾
下载PDF
江湖关系变化下雁类生境格局模拟及雁类种群的响应——以都昌保护区为例
14
作者 汪洁 韩祯 +2 位作者 刘晓波 黄爱平 王世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9024-9037,共14页
2003年后江湖关系变化导致鄱阳湖湿地秋季快速退水,滩地提前出露,草洲面积不断扩张。1998—2020年环湖调查数据表明:越冬候鸟种群总量稳中有升,但雁类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为分析候鸟生境及数量变化成因,从“水文-洲滩-植被-雁类”耦合关... 2003年后江湖关系变化导致鄱阳湖湿地秋季快速退水,滩地提前出露,草洲面积不断扩张。1998—2020年环湖调查数据表明:越冬候鸟种群总量稳中有升,但雁类种群数量急剧增加。为分析候鸟生境及数量变化成因,从“水文-洲滩-植被-雁类”耦合关系入手,针对鄱阳湖雁类分布最为集中的都昌保护区,基于水动力模型分析了2003年前后保护区水域、洲滩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洲滩梯次出露的特征,结合苔草(Carex spp.)、蓼子草(Polygonum criopolitanum)两种优势洲滩植物群落的淹水时长建立了反映高程梯度的生境适宜度评价模型(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结合鸿雁(Anser cygnoides)、豆雁(Anser fabalis)及白额雁(Anser albifrons)的数量变化分析了模型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03年后,同一高程带洲滩在退水期的出露时间比2003年前提前约30 d, 2003年后相同日期的洲滩出露面积较2003年前增加约一倍。1990—2019年雁类生境适宜度指数(HSI)分值总体呈增加态势。9—12 m不同高程带洲滩的出露时间及其面积占比是HSI分值变化的主要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鸿雁、豆雁和白额雁的数量随HSI分值增大显著增加,并呈指数曲线变化。当HSI分值大于0.5时,雁类数量急剧增长,尤其在2017—2019年表现明显,洲滩出露过程与雁类迁飞节律较为匹配是该现象的主要成因,确定了洲滩适宜出露时间窗口期——从9月15日(年内自然日第258天)到11月4日(年内自然日第308天)。提出了江湖关系变化下雁类生境保护的建议。研究可为基于越冬雁类保护的生态水文过程调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湖关系 都昌保护区 EFDC模型 生境适宜指数hsi 越冬雁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马鹿生境破碎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32
15
作者 姜广顺 张明海 马建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691-1698,共8页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马鹿生境相关因子重要性、对景观连接度进行模糊相对赋值,建立了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及景观斑块指数,研究了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关于马鹿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水平、生境的适宜...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马鹿生境相关因子重要性、对景观连接度进行模糊相对赋值,建立了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及景观斑块指数,研究了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关于马鹿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水平、生境的适宜性以及景观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1)在155.6km2的面积中,适宜地区的总面积仅为14.81km2,占研究地区的9.52%;次适宜地区的总面积为9.57km2,占研究地区的6.15%;一般适宜地区的总面积为130.05km2,占研究地区的83.58%;不适宜地区的总面积为1.17km2,占研究地区的0.75%;(2)研究地区马鹿各类适宜地区呈多个斑块且相互隔离,在空间分布上处于破碎状态,而且不适宜地区斑块(人为活动景观)的面积比例虽小,在生态系统中形态上的破碎化程度较小,但对马鹿的生境的生态功能的丧失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连接度 生境破碎化 适宜评价 景观破碎化指数
下载PDF
崇明东滩典型越冬候鸟生境适宜性研究
16
作者 许海锋 董斌 +5 位作者 任春秋 高祥 卫泽柱 刘筱 陆志鹏 彭亮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9-269,共11页
上海崇明东滩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和停歇地。利用1986年至2020年期间10个时期崇明东滩的土地利用数据,根据各类型生境的人类活动干扰程度、食物丰富度、植物覆盖条件和湿润状况的权重和等级分值,估算... 上海崇明东滩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和停歇地。利用1986年至2020年期间10个时期崇明东滩的土地利用数据,根据各类型生境的人类活动干扰程度、食物丰富度、植物覆盖条件和湿润状况的权重和等级分值,估算出越冬候鸟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采用叠加分析方法,得到越冬候鸟各等级生存区域的面积和分布特征;分析白头鹤(Grus monacha)、灰鹤(Grus grus)、鸿雁(Anser cygnoide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的种群数量与越冬候鸟各等级生存区域面积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中,最适宜越冬候鸟生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2020年,该保护区中最适宜越冬候鸟生存的区域面积为32.97 km^(2);次适宜越冬候鸟生存的区域大部分分布在缓冲区中,其次分布在农垦区和保护区中;不适宜越冬候鸟生存的区域主要为保护区中的深水水域;最不适宜越冬候鸟生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缓冲区中;2020年,在崇明东滩,最适宜、次适宜、不适宜和最不适宜越冬候鸟生存区域的面积分别为40.28 km^(2)、127.60 km^(2)、348.75 km^(2)和38.40 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冬候鸟 生境适宜指数 崇明东滩
原文传递
基于生境适宜性指数模型的俚岛海黍子生境层级分布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玮 辛美丽 +3 位作者 周健 詹冬梅 丁刚 吴海一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61-1068,共8页
为了深入了解海黍子生境,利用模型对山东俚岛海黍子生境进行适宜性分析,分别选取温度、盐度、水深、浊度、底质、无机氮浓度、磷酸盐浓度和距海藻床距离8种环境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赋值因子权重,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海黍子HSI模型。... 为了深入了解海黍子生境,利用模型对山东俚岛海黍子生境进行适宜性分析,分别选取温度、盐度、水深、浊度、底质、无机氮浓度、磷酸盐浓度和距海藻床距离8种环境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赋值因子权重,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建立了海黍子HSI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山东俚岛近岸海域2018年春、秋两季的环境因子调查结果进行了海黍子生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的海黍子海藻床区域主要由极佳生境和适宜生境组成,春季和秋季的分布面积分别占14.2%和18.6%。海黍子生境层级分布随季节而变化,且不同季节的生境层级具有一定的空间重合性。温度和磷酸盐浓度的适宜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是导致俚岛海黍子HSI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海黍子HSI模型不仅可用于检测海黍子海藻床区域的生境层级分布,还能发现海黍子潜在的适宜生境区域。这为今后开展海黍子资源保护和人工增殖工作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黍子 生境适宜 生境适宜指数(hsi) 生境层级 空间分布 资源养护
原文传递
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变化对典型水鸟生境适宜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任璘婧 李秀珍 +2 位作者 李希之 闫中正 孙永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67-1374,共8页
近年来在海平面上升、长江水沙变化、植被演替等自然因素以及促淤圈围工程、深水航道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江口滩涂湿地水鸟适宜生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长江口滩涂湿地典型水鸟中的鸻鹬类(Charadriiformes)与雁鸭类(Anser... 近年来在海平面上升、长江水沙变化、植被演替等自然因素以及促淤圈围工程、深水航道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江口滩涂湿地水鸟适宜生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长江口滩涂湿地典型水鸟中的鸻鹬类(Charadriiformes)与雁鸭类(Anseriformes),采用空间多样性指数、人为干扰度等指标研究1980-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变化对两类水鸟生境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水鸟的不适宜生境、边缘生境、次级生境面积均呈增长趋势,鸻鹬类共增加682km^2,雁鸭类共增加314km^2。而核心生境面积却呈不同的变化趋势,鸻鹬类减少136km^2,雁鸭类增加232km^2,但鸻鹬类和雁鸭类核心生境面积百分比均分别减少56.6%和19.4%。1980-2010年鸻鹬类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数由0.92下降到0.53,雁鸭类由0.89下降到0.70,鸻鹬类降幅大于雁鸭类。通过定量分析人为干扰度对水鸟生境的影响,发现鸻鹬类对人类干扰更加敏感,中等强度的人类干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雁鸭类的适宜生境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滩涂湿地 空间多样指数 生境适宜 人为干扰度
原文传递
耦合恢复力的林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吉林省汪清县为例 被引量:38
19
作者 刘焱序 王仰麟 +3 位作者 彭建 魏海 宋治清 张小飞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76-487,共12页
本研究试图将植被变化与恢复能力纳入林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从空间动态的角度对典型林业县土地生境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并综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趋势分析与偏相关分析、R/S分析等手段,分别进行生境质量评价、植被变化与驱动分析、... 本研究试图将植被变化与恢复能力纳入林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中,从空间动态的角度对典型林业县土地生境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并综合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趋势分析与偏相关分析、R/S分析等手段,分别进行生境质量评价、植被变化与驱动分析、趋势可持续性判断。基于流域单元的评价结果良好展示了研究区土地生态适宜性分异,即自然生境本底条件较差、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低适宜区域,和有较好生态本底条件、可持续生态恢复能力的高适宜区域。在研究整体概念框架上,本研究提出将判定持续性的Hurst指数作为恢复力的空间表达手段,可以有效对具体区域林业管理进行实际应用;在具体方法上,研究所采用的SOFM神经网络聚类、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数理计量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主观评价导致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适宜 恢复力 生境质量 偏相关 HURST指数
原文传递
试验条件下岩原鲤幼鱼栖息地适宜性模型及最小栖息面积估算 被引量:6
20
作者 冯宪斌 朱永久 +3 位作者 李茜 何勇凤 赵建华 杨德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7-234,共8页
在室内微生境模拟条件下,应用试验生态学方法,分别评估了岩原鲤幼鱼对底质、光照、水深3种生境因子的适宜性指数(HSI),建立了其栖息地适宜性模型,并初步估算了岩原鲤幼鱼的最小栖息面积.结果表明:岩原鲤幼鱼对底质、光照、水深3种生境... 在室内微生境模拟条件下,应用试验生态学方法,分别评估了岩原鲤幼鱼对底质、光照、水深3种生境因子的适宜性指数(HSI),建立了其栖息地适宜性模型,并初步估算了岩原鲤幼鱼的最小栖息面积.结果表明:岩原鲤幼鱼对底质、光照、水深3种生境因子的适宜栖息范围分别为砾石直径10~15cm、光照强度0.2~1.8lx、水深范围0~15cm(离底距离);其适宜性指数表达式分别为SIS=1.7338e-0.997x(R2=0.89,P<0.01,SIS为底质适宜性指数,x为砾石直径)、SIL=3.0121e-1.339x(R2=0.93,P<0.01,SIL为光照适宜性指数,x为光强)、SIW=2.4055e-1.245x(R2=0.97,P<0.01,SIW为水深适宜性指数,x为水深).算术平均法最适用于岩原鲤幼鱼的栖息地适宜性模型估计,最适模型为HSI=(SIS+SIL+SIW)/3.共发现7组岩原鲤幼鱼建立并维持着相对稳定的栖息地范围,其栖息地面积范围为628~2015cm2,平均值为1114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原鲤 生境因子 适宜指数 栖息地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