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的隐喻综述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天枝 韩叶 《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 2011年第12期79-80,共2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不同的隐喻定义、隐喻在历史上的三个发展阶段;然后详细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隐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与概念隐喻;最后本文总结了隐喻的特征(普遍性、概念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
关键词 《我们赖以生存隐喻 隐喻 隐喻的特征
下载PDF
当东北作为隐喻:论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的地域书写与跨域共鸣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馥沁 潘玥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95-98,共4页
20世纪80年代,一场关于隐喻理论的革命悄然兴起,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这一观点在促使人类对隐喻的研究从修辞转向认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隐喻不再只是一种修饰语言的表达方... 20世纪80年代,一场关于隐喻理论的革命悄然兴起,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思维方式,这一观点在促使人类对隐喻的研究从修辞转向认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隐喻不再只是一种修饰语言的表达方式,它存在的本质原因被归结为人类对事物的认知。简单来说,隐喻就是人类对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的驯化方式。《漫长的季节》与其说是在写一场命案,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概念隐喻理论的实践。一场悬疑戏落幕,让观众惊疑慨叹的不是真相,而是灯光之后的东北概念,它在剧中表现为一群东北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理论 《我们赖以生存隐喻 修辞转向 LAKOFF 认知方面 隐喻 抽象概念 思维方式
下载PDF
《日夜书》:安燕作为人类生存困境的隐喻
3
作者 车红梅 《枣庄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7,共7页
韩少功的长篇小说《日夜书》塑造了安燕这一典型的“作女”形象,“作”表面是为了获得自由,其实是她自我宣泄、自我拯救的行为。童年的创伤是她隐藏性的症结,焦虑、逃避、寻找成为困扰她一生的关键所在。她不能容忍日常生活的束缚,决然... 韩少功的长篇小说《日夜书》塑造了安燕这一典型的“作女”形象,“作”表面是为了获得自由,其实是她自我宣泄、自我拯救的行为。童年的创伤是她隐藏性的症结,焦虑、逃避、寻找成为困扰她一生的关键所在。她不能容忍日常生活的束缚,决然地出走寻求理想的生活。这行为背后隐藏的是神经症人格,那稍纵即逝的满足转而被莫名的压抑取代,于是继续流浪周而复始没有了局。作家借安燕的人生表征了一代人的命运,她流浪行为的背后是那份人类共有的追寻诗意的情结,这也是人类生存困境的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少功 《日夜书》 安燕 生存隐喻
下载PDF
当代家园题材艺术电影中的隐喻——以《过昭关》和《平原上的夏洛克》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戴璐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9-63,共5页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马克·约翰逊指出,隐喻通过语言、思想、行为,普遍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而人类的概念系统也是建立于隐喻之上。[1]20世纪末,以吉尔·德勒兹为首的研究者,关注电影本体研究,...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马克·约翰逊指出,隐喻通过语言、思想、行为,普遍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中,隐喻无处不在,而人类的概念系统也是建立于隐喻之上。[1]20世纪末,以吉尔·德勒兹为首的研究者,关注电影本体研究,对隐喻的讨论亦不仅限于手法、策略、功能层面,而是进入电影本体论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们赖以生存隐喻 夏洛克 隐喻 吉尔·德勒兹 约翰逊
下载PDF
文学修辞中隐喻的文化及美学功能——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5
作者 汤玥华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I0011-I0012,共2页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是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小说,以及神话、寓言及故事中都较为普遍,甚至在政论、演说及科学著作中也常会运用隐喻这一修辞方法。可以说,隐喻既是一种文学手法及修辞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思维现象...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是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小说,以及神话、寓言及故事中都较为普遍,甚至在政论、演说及科学著作中也常会运用隐喻这一修辞方法。可以说,隐喻既是一种文学手法及修辞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类思维现象、美学现象和文化现象。分析隐喻的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及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们赖以生存隐喻 文学修辞 思维现象 文学手法 美学功能 修辞方法 文学作品 修辞手法
下载PDF
莱考夫-约翰逊概念隐喻理论:批评质疑与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旻 郭翠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94-100,共7页
莱考夫-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学术界的批评质疑与讨论。讨论围绕"哲学新纪元"、"循环论证"、研究方法以及理论解释力等问题展开。尽管该理论的哲学贡献及"隐喻概念建构人类行为"的观点... 莱考夫-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自问世以来引发了学术界的批评质疑与讨论。讨论围绕"哲学新纪元"、"循环论证"、研究方法以及理论解释力等问题展开。尽管该理论的哲学贡献及"隐喻概念建构人类行为"的观点仍备受争议, 但是关于其研究方法和理论解释力的讨论则推动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们赖以生存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 质疑 发展
下载PDF
文学作品中“水”概念隐喻及翻译策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黄愉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I0034-I0035,共2页
概念隐喻理论由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提出,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概念隐喻理论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崭新的视觉。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思考和认知是基于对其他事物的认知,隐喻作为一种特定的认知手段,其本... 概念隐喻理论由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提出,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概念隐喻理论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崭新的视觉。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思考和认知是基于对其他事物的认知,隐喻作为一种特定的认知手段,其本质是通过潜意识开展思维的一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理论 《我们赖以生存隐喻 翻译策略研究 LAKOFF 文学作品 认知手段 语言学 潜意识
下载PDF
认知视角下英语隐喻认知能力的提升 被引量:1
8
作者 余祥越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79-79,共1页
自20世纪80年代初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语言教学与隐喻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界从认知视角关注的焦点。国内外的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一直都在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初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语言教学与隐喻的关系一直是语言学界从认知视角关注的焦点。国内外的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一直都在研究隐喻对外语学习者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们赖以生存隐喻 隐喻认知能力 认知视角 应用语言学家 LAKOFF 促进作用 语言教学 莱考夫
下载PDF
《拓展的概念隐喻理论》述评 被引量:5
9
作者 彭志斌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4-157,共4页
0引言"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简称CMT)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先驱和发端,由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哲学家Johnson在1980年联袂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首次提出。此后,该理... 0引言"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简称CMT)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先驱和发端,由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哲学家Johnson在1980年联袂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首次提出。此后,该理论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中影响力最大、应用面最广、成果最丰硕的理论框架之一,不仅有力地促成并推进了认知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也对认知科学、哲学、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理论 《我们赖以生存隐喻 认知语言学 METAPHOR LAKOFF 认知科学 理论先驱 相关学科
下载PDF
概念隐喻理论对高中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10
作者 弋松伟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 2021年第3期64-64,共1页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书中指出:“隐喻渗透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里,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过程。”一、概念隐喻理论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书中指出:“隐喻渗透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里,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隐喻过程。”一、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的核心是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或称之为从源域向目标域映射。根据理解方式的不同,概念隐喻可以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理论 方位隐喻 实体隐喻 结构隐喻 《我们赖以生存隐喻 概念域映射 英语多义词教学 源域
下载PDF
探照生命存在的通道——论萧红小说的“镜窗”意象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晓华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50-53,共4页
“镜”与“窗”作为艺术代码,在萧红小说中具有深刻的意蕴,镜窗的破碎和寒凉特征隐喻着生命存在的绝望和恐惧。小说中镜窗意象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蕴含了萧红创造性直觉的加工和改造;镜窗意象也是萧红将生命体验中的被弃情结移情于其... “镜”与“窗”作为艺术代码,在萧红小说中具有深刻的意蕴,镜窗的破碎和寒凉特征隐喻着生命存在的绝望和恐惧。小说中镜窗意象携带着丰富的文化密码,蕴含了萧红创造性直觉的加工和改造;镜窗意象也是萧红将生命体验中的被弃情结移情于其中的艺术结晶,窗与镜的边缘性与异质性,与萧红自觉退居边缘保持精神独立的价值取向内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生存隐喻 文化内涵 经验书写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Image of Updike's Works From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12
作者 Liu Lihu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年第5期107-108,共2页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metaphor in Updike' s works through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achieving to the cognition of some insight and understanding,and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between two conceptual domains,al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metaphor in Updike' s works through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achieving to the cognition of some insight and understanding,and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between two conceptual domains,also metaphor is a thing to experience and understand another thing.And it i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nature,through the metaphor of this symbol, we recognize the twentieth century second half of the full 50 years of American social life his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UPDIKE METAPHOR
下载PDF
《走出洞穴:心智和认知的自然哲学》评介
13
作者 魏在江 温春光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8-152,共5页
Mark L. Johnson&Don M. Tucker. 2021. Out of the Cave:A Natural Philosophy of Mind and Knowing. 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xiii+326pp.1.引言自Lakoff&Johnson (1980)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以来,隐喻认知... Mark L. Johnson&Don M. Tucker. 2021. Out of the Cave:A Natural Philosophy of Mind and Knowing. 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xiii+326pp.1.引言自Lakoff&Johnson (1980)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以来,隐喻认知和体验认知已成为研究热点。此后陆续推出的Johnson(1987)、Lakoff&Johnson(1999)、Johnson(2007)和Johnson(2017)等多部体验哲学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认知 《我们赖以生存隐喻 LAKOFF 隐喻认知 自然哲学
原文传递
《扩展的概念隐喻理论》述评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俊杰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0-154,共5页
1.引言经典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肇始于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联袂撰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该理论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引发了激烈的学术争鸣。
关键词 概念隐喻理论 《我们赖以生存隐喻 认知语言学 LAKOFF METAPHOR 学术争鸣
原文传递
国外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5
作者 孙亚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2期151-151,共1页
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以来,隐喻就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议题。有学者曾总结了隐喻研究的主题包括空间隐喻研究、结合脑科学的研究等,研究焦点为概念隐喻、概念合成(整合)等,发展趋势是结合语言的神经理论... 自《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以来,隐喻就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议题。有学者曾总结了隐喻研究的主题包括空间隐喻研究、结合脑科学的研究等,研究焦点为概念隐喻、概念合成(整合)等,发展趋势是结合语言的神经理论、结合文化人类学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合成 空间隐喻 《我们赖以生存隐喻 隐喻研究 文化人类学 脑科学 语言学研究
原文传递
托尼·莫里森《爵士乐》的音乐性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维倩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55,共6页
爵士乐不仅成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的一种叙述策略,还构成她独具匠心的行文风格,成为她笔下非裔美国黑人生存境遇的一种隐喻。小说自始至终都回荡着爵士乐的旋律和声音,引导和召唤着读者去重组故事情节,阐释和解读美国非裔... 爵士乐不仅成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的一种叙述策略,还构成她独具匠心的行文风格,成为她笔下非裔美国黑人生存境遇的一种隐喻。小说自始至终都回荡着爵士乐的旋律和声音,引导和召唤着读者去重组故事情节,阐释和解读美国非裔黑人百年的历史画卷。本文从文本的音乐性展开,追寻爵士乐的叙述策略,剖析重复、即兴创作、和声和对位技巧等爵士乐音乐元素在小说《爵士乐》的结构、人物、叙述内容和叙述主体等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展现一个摆脱了历史重负、富于爵士乐精神的黑人文化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爵士乐》 音乐性 行文风格 生存隐喻
原文传递
从鲁迅语境看《让子弹飞》的荒诞与真实
17
作者 吴昊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45-48,共4页
电影《让子弹飞》运用独特的影视符号建构出鲁迅式语境,从剖析国民性到隐喻人生,再到政治讽刺和理想的表述,在光影间传递出一种鲁迅精神。影片对鹅城百姓的刻画,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与鲁迅所揭示的国民性格中的"扮演"&q... 电影《让子弹飞》运用独特的影视符号建构出鲁迅式语境,从剖析国民性到隐喻人生,再到政治讽刺和理想的表述,在光影间传递出一种鲁迅精神。影片对鹅城百姓的刻画,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与鲁迅所揭示的国民性格中的"扮演""瞒"和"骗"不谋而合。影片还彰显了鲁迅式的政治反讽,表达了追求社会"公平"的政治理想。在当下低俗滑稽之风盛行、故事情节粗制滥造的文艺界,《让子弹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标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让子弹飞》 鲁迅语境 国民性 生存隐喻 政治理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