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习惯法现代化的价值基础及合理进路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明华 陈真亮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3-166,共4页
生态习惯法在我国拥有本土资源价值和独特的品格,其对我国现代环境法治建设具有制度性借鉴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造、成文化转换,以达致与国家法的衔接和融合。这是生态文明视野下较为有意义之事,也是生态习惯法现代化的合理进路。
关键词 生态习惯 价值 改造 成文化 现代化
下载PDF
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文化的当代变迁与走向——基于拉卜楞地区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常丽霞 崔明德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29,共6页
藏族生态习惯法文化以宗教文化为其精神基础,内容上涵盖了自然崇拜、自然禁忌、资源管理利用、资源纠纷的解决等方面。当代拉卜楞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运作现状表现为契合与冲突并存。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立足多元规则并存的... 藏族生态习惯法文化以宗教文化为其精神基础,内容上涵盖了自然崇拜、自然禁忌、资源管理利用、资源纠纷的解决等方面。当代拉卜楞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与国家法的运作现状表现为契合与冲突并存。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立足多元规则并存的现实背景下,生态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在契合中协作互动,通过沟通机制在良性冲突中寻求认知与调适,并通过预警机制预防可能发生的对抗性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牧区 生态习惯 国家法 拉卜楞地区 沟通机制 预警机制
下载PDF
生态习惯法对西部社会法治的可能贡献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佐龙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CSSCI 2007年第2期42-49,共8页
习惯法对法治的可能贡献取决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认同性、变迁性、中介性等特征,在这个意义上,生态习惯法最有可能对西部社会法治给与贡献,因为出于生存关照,生态在西部民族地区表现为一种“生活的样态”,民众将生命、精神与自然生态相统一... 习惯法对法治的可能贡献取决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认同性、变迁性、中介性等特征,在这个意义上,生态习惯法最有可能对西部社会法治给与贡献,因为出于生存关照,生态在西部民族地区表现为一种“生活的样态”,民众将生命、精神与自然生态相统一,并与民族宗教精神的高度契合,使得生态习惯法具有了普适性与效力保障,这既构成了生态习惯法对西部社会法治的可能贡献的理由,又对西部社会的法律信仰、法美学构建具有进一步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习惯 西部社会 生活的样态
下载PDF
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的经济理性 被引量:5
4
作者 余贵忠 徐燕飞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7-31,122-124,共8页
立足于“生态经济人”理论假设,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法理分析,从法经济学视角剖析论证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的经济理性,以探索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制度整体,在经济理性作用下的发展运行规律。国家司法传播的困境和产权关系的推动为少数民族生... 立足于“生态经济人”理论假设,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法理分析,从法经济学视角剖析论证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的经济理性,以探索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制度整体,在经济理性作用下的发展运行规律。国家司法传播的困境和产权关系的推动为少数民族生态习惯法夯实经济理性的基石,以及在成本与收益的理性抉择和生态损害惩罚性赔偿的激励机制下,使民族群体经济理性意识得以维持并不断增强,最终使得生态习惯法制度体系的经济理性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共同追求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生态习惯 经济理性 法经济学
下载PDF
当代藏族牧区生态习惯法的再生与重构——拉卜楞地区个案的法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常丽霞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9-182,共4页
当代藏族牧区的秩序运作中,生态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存在协作、冲突、并行三种关系。在藏族牧区的生态法治构建进程中,生态习惯法通过再生与重构实现自身的调适以及与国家法的协作,而国家法一方面要通过增进两套规范性知识的认知,促进协... 当代藏族牧区的秩序运作中,生态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存在协作、冲突、并行三种关系。在藏族牧区的生态法治构建进程中,生态习惯法通过再生与重构实现自身的调适以及与国家法的协作,而国家法一方面要通过增进两套规范性知识的认知,促进协作,另一方面,应当建立沟通机制和预警机制以合理应对二者之间可能的良性和恶性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牧区 生态习惯 拉卜楞地区 法人类学
下载PDF
贵州仡佬族生态习惯法的存在形式和基本内容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新 李晓蓉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63-65,共3页
仡佬族传统生态习惯法以仡佬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口诵、碑刻、文书等形式传承下来,内容涉及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水资源等方面,作为对仡佬族日常生产和生活产生持续影响的传统生态维护规则,是祖先留传下来的仡佬族地方生态环境法治重要... 仡佬族传统生态习惯法以仡佬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以口诵、碑刻、文书等形式传承下来,内容涉及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水资源等方面,作为对仡佬族日常生产和生活产生持续影响的传统生态维护规则,是祖先留传下来的仡佬族地方生态环境法治重要的本土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仡佬族 生态习惯 存在形式 基本内容
下载PDF
论蒙古族生态习惯法的内涵及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苏丽娜 王衡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130-135,共6页
蒙古族生态习惯法植根于蒙古族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并且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深受当地人们认可并自觉遵守。本文从法理学视角对蒙古族生态习惯法的自发生成、生态保护等指向性内涵进行界定,并就其地缘民族性,独特的代际传承... 蒙古族生态习惯法植根于蒙古族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并且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深受当地人们认可并自觉遵守。本文从法理学视角对蒙古族生态习惯法的自发生成、生态保护等指向性内涵进行界定,并就其地缘民族性,独特的代际传承方式等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相关基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族生态习惯 民族性 内涵 特征
下载PDF
贵州仡佬族生态习惯法存在的社会基础和现实意义分析
8
作者 张新 《青年与社会(下)》 2015年第5期218-219,共2页
【摘要】仡佬族生态习惯法作为仡佬族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着仡佬族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反映着仡佬族人民特有的心理意识,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对本民族的每个成员都产生强烈的熏陶和感染,使得本民族社会成员对其深信不疑,... 【摘要】仡佬族生态习惯法作为仡佬族习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着仡佬族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反映着仡佬族人民特有的心理意识,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对本民族的每个成员都产生强烈的熏陶和感染,使得本民族社会成员对其深信不疑,矢志遵从。分析仡佬族生态习惯法存在的社会基础和现实意义,对于发掘仡佬族生态习惯法所具有的现代功能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仡佬族 生态习惯 社会基础 现实意义
下载PDF
民族生态习惯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价值和途径 被引量:8
9
作者 尹仑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5期15-28,153,共15页
《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名古屋议定书》提出了有关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的获取和惠益分享问题,同时指出传统习惯法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民族生态习惯法的概念、内涵和性质的梳理,可以看到:民族生态习惯法不仅是对通常理解的... 《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名古屋议定书》提出了有关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的获取和惠益分享问题,同时指出传统习惯法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民族生态习惯法的概念、内涵和性质的梳理,可以看到:民族生态习惯法不仅是对通常理解的动植物进行保护的习惯法,而且还是对遗传资源进行有效分类、管理和促进的习惯法。借鉴民族生态习惯法建立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的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理解民族生态习惯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并在国家正式法律中得到承认和加强,最终可望实现民族生态习惯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建设中的主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生态习惯 生物多样性公约 遗传资源 传统知识 获取和惠益分享
下载PDF
传统生态保护习惯法与现代环境法治的融合路径探析——以广西金秀瑶族为例
10
作者 赵家新 袁翔珠 《鄱阳湖学刊》 2024年第4期116-129,158,159,共16页
民族传统生态保护习惯法中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理念对于当前地方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具有较大价值。广西金秀瑶族传统生态保护习惯法涵盖保护山林、土地、水源和生态多样性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成思想先进、严守程序和重在效力等特色经验。当地... 民族传统生态保护习惯法中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理念对于当前地方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具有较大价值。广西金秀瑶族传统生态保护习惯法涵盖保护山林、土地、水源和生态多样性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成思想先进、严守程序和重在效力等特色经验。当地瑶族人民通过石牌“老形式”讲现代“新规矩”,并在现代立法、司法和执法等方面使二者相互吸收补充,共同促进当地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目前当地传统生态保护习惯法的适用与延续遭到了巨大挑战,民间习惯法并未得到应有重视,且当地民众现代法治观念缺失。为促进民族传统生态保护习惯法与现代环境法治的有机融合,应当从立法上尊重习惯法存在的客观事实,建立起多元生态纠纷解决与严格赏罚机制,同时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实施普法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生态保护习惯 石牌律 现代环境法治 广西金秀瑶族
下载PDF
清水江文书中的苗族、侗族环境生态习惯法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雁翎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3-28,共6页
载存于清水江文书中的苗族、侗族环境生态习惯法,以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尤以林木资源的"保存和保持"为主要内容,蕴涵着曾保障明清以来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与林业循环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的核心价值。其对解决清水... 载存于清水江文书中的苗族、侗族环境生态习惯法,以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尤以林木资源的"保存和保持"为主要内容,蕴涵着曾保障明清以来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与林业循环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的核心价值。其对解决清水江流域及至我国民族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后所引发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对实施"精准扶贫"、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永续协调、绿色发展,对促进清水江流域乃至中国及世界的生态文明和法治文明均可能做出有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文书 环境生态习惯 协调发展 法治价值
原文传递
黎族生态习惯法的社会治理功能及其重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关丹丹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2-128,共7页
黎族生态习惯法是黎族人在传统生产生活秩序中形成的生态知识与生存智慧,部分衍变为适应国家生态法治的村规民约,与国家法一起承担着社会治理的功能,在黎族村落呈现出多元治理的现实格局。黎族生态习惯法在多元治理格局中承担着伦理教... 黎族生态习惯法是黎族人在传统生产生活秩序中形成的生态知识与生存智慧,部分衍变为适应国家生态法治的村规民约,与国家法一起承担着社会治理的功能,在黎族村落呈现出多元治理的现实格局。黎族生态习惯法在多元治理格局中承担着伦理教化功能和秩序维护功能,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特点,但是也面临消亡的风险,亟待向中国式现代化方向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族 生态习惯 社会治理 村规民约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藏族生态习惯法与国家法互动关系的实然性与应然性 被引量:3
13
作者 常丽霞 张清蓉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4-92,共9页
文章沿循法人类学关于法律的社会功能的研究进路,立足国家法与藏族生态习惯法对特定行为模式调整的8种具体关系类型进行阐释与归纳,认为国家法与藏族生态习惯法的实然性关系呈现出协作、冲突、并行三种面向。以国家法制统一为基本前提,... 文章沿循法人类学关于法律的社会功能的研究进路,立足国家法与藏族生态习惯法对特定行为模式调整的8种具体关系类型进行阐释与归纳,认为国家法与藏族生态习惯法的实然性关系呈现出协作、冲突、并行三种面向。以国家法制统一为基本前提,以建构藏区生态善治为宗旨,则促进协作、解决冲突、适度并行,是二者之间建构未来应然性互动关系的合理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生态习惯 国家法 应然性 实然性 生态善治
原文传递
纳西古训的生态习惯法文化解析——以“人与自然是兄弟”为中心的展开
14
作者 乔茹 《民间法》 2022年第1期321-333,共13页
纳西古训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法文化,对纳西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的保护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人与自然是兄弟”的纳西古训更是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谋而合,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认识。选取丽江古城与白水台进行比较性分析,解析纳西古... 纳西古训中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法文化,对纳西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的保护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人与自然是兄弟”的纳西古训更是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谋而合,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认识。选取丽江古城与白水台进行比较性分析,解析纳西古训生态法治实践价值。该古训是去人类中心主义与民间规范内生性延展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对纳西古训的生态法文化的深度解读,有助于继续保护民族地区自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治理体系的完善和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西古训 人与自然是兄弟 生态习惯
原文传递
行为习惯养成难题:在视角转换中求解(下)--培育生态行为习惯 提升生命存在质量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钟芬 刘惊铎 卢峰 《中小学德育》 2016年第4期4-7,共4页
培育生态行为习惯,提升生命存在质量是当代和未来德育需要着力发扬光大的核心命题。培育生态行为习惯与提升生命存在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管是对肿瘤的姑息治疗,还是二十余年的生态体验式行为习惯培育实验都发现,行动方式的干预性... 培育生态行为习惯,提升生命存在质量是当代和未来德育需要着力发扬光大的核心命题。培育生态行为习惯与提升生命存在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管是对肿瘤的姑息治疗,还是二十余年的生态体验式行为习惯培育实验都发现,行动方式的干预性改变,可以有效改变情绪状态、思维方式、生命样态独立或群集清点和整理习惯,是优化生命样态的智慧性行动,能增益生命的乐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行为习惯 生命存在质量 道德价值观 生命陶养 生态德性 姑息治疗
下载PDF
生态体验下幼儿生态行为习惯陶养路径探索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顺玉 王志英 《中小学德育》 2016年第4期16-18,共3页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即人格健康发展完善的过程,亦即行为习惯生态化的过程。由于家庭、社会、同伴、环境文化等诸多生态因子的影响,当代幼儿身上存在着一些非生态的行为习惯。以生态体验理论为指引,纠正幼儿的非生态行为习惯,...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即人格健康发展完善的过程,亦即行为习惯生态化的过程。由于家庭、社会、同伴、环境文化等诸多生态因子的影响,当代幼儿身上存在着一些非生态的行为习惯。以生态体验理论为指引,纠正幼儿的非生态行为习惯,积极培养幼儿生态行为习惯,能促使幼儿的生命样态发生深层次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行为习惯 陶养路径 生态体验理论 游戏体验
下载PDF
从观念到行为:生态价值观、生态责任感、生态行为习惯探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跃 《文教资料》 2017年第21期91-93,共3页
生态问题的严重使人们重新考量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的合理性,以及人类合乎自然的存在方式怎样才能实现。人类要合乎自然地存在,就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增强生态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切实转化.... 生态问题的严重使人们重新考量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的合理性,以及人类合乎自然的存在方式怎样才能实现。人类要合乎自然地存在,就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增强生态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切实转化.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价值观 生态责任感 生态行为习惯
下载PDF
论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循环经济建设的作用——以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调查为例
18
作者 郭婧 《凯里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42-45,共4页
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推广。这种新理念、新模式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核心是资源和环境。循环经济在我国民族地区推广时,当地的生态习惯法起了何种作用?通过对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的... 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推广。这种新理念、新模式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核心是资源和环境。循环经济在我国民族地区推广时,当地的生态习惯法起了何种作用?通过对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的调研,发现良性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循环经济的建设、推广起保障作用。同时,循环经济如能结合传统习惯法在当地得到有效运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也是巨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习惯 循环经济 苗族生态习惯
下载PDF
平衡家校生态 提升立德树人境界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惊铎 王建平 周联兵 《中小学德育》 2018年第1期4-10,共7页
家庭与学校之间是一个生态系统。我国家校生态失衡问题深层制约着立德树人的境界。要把平衡家校生态、提升立德树人境界,作为新时代家校建设的重大课题。臻于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之境,家校生态才会趋于平衡,教育才有实践魅力。从家校生态... 家庭与学校之间是一个生态系统。我国家校生态失衡问题深层制约着立德树人的境界。要把平衡家校生态、提升立德树人境界,作为新时代家校建设的重大课题。臻于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之境,家校生态才会趋于平衡,教育才有实践魅力。从家校生态哲学和实践形态升维的高度鸟瞰,站上时代高地进行科学实验,基于脑科学培育生态行为习惯,创新家校生态文化,积极建设开放互动的家校生态圈,寓教于丰富多彩的家校生态环境建设和游戏体验之中,努力实现"课程生态化,活动游戏化",协同推进家校生态营建工程,优化家校生态位,在开放互动中诱发生态体验,提升立德树人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生态 生态行为习惯 生态文化 课程生态 立德树人 新时代优化
下载PDF
论环境保护责任的社会化承担——以西藏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丙霞 《法制与经济》 2017年第11期57-58,63,共3页
在西藏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环境状况却在逐渐恶化。虽然传统习惯法中也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但是难以适应西藏自治区当前的发展。文章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前提下,认为有必要建立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责任的社会化承担... 在西藏自治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环境状况却在逐渐恶化。虽然传统习惯法中也有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但是难以适应西藏自治区当前的发展。文章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前提下,认为有必要建立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责任的社会化承担制度。环境保护责任的社会化承担主要体现在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财务保证制度、社会公共赔偿金制度、国家对环境损害的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等方面,通过建立这些制度实现对我国西藏自治区环境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环境 生态习惯 生态补偿 社会化承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