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VOSviewer和CiteSpace的生态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玉 徐明怡 +1 位作者 冷海楠 王继丰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1年第6期77-81,共5页
为了解生态基因组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利用VOSviewer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2000-2019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生态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基因组学研究的发文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美国... 为了解生态基因组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利用VOSviewer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2000-2019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生态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基因组学研究的发文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美国、加拿大、德国、中国等国家的发文量较高,国家之间的合作较密切;(3)该领域的高产研究机构为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科学院等;(4)该领域的高产作者有bernatchez,louis,nosil,patrik,feder,jeffrey;(5)“物种适应与进化”“物种间相互作用”“基因组学方法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以及“差异基因的表达研究”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6)生态基因组学研究经历了“模式生物适应进化和变异”“进化和生态功能基因组学”“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这些发展过程,未来会关注“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因组差异”“基因组学工具”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基因组学 VOSviewer CITESPACE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生态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施永彬 李钧敏 金则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5846-5858,共13页
生态基因组学是一个整合生态学、分子遗传学和进化基因组学的新兴交叉学科。生态基因组学将基因组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引入生态学领域,通过将群体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手段与方法将个体、种群及群落、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生... 生态基因组学是一个整合生态学、分子遗传学和进化基因组学的新兴交叉学科。生态基因组学将基因组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引入生态学领域,通过将群体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手段与方法将个体、种群及群落、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生态学相互作用整合起来,确定在生态学响应及相互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的基因和遗传途径,阐明这些基因及遗传途径变异的程度及其生态和进化后果的特征,从基因水平探索有机体响应天然环境(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环境因子)的遗传学机制。生态基因组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模式生物与非模式生物两大类。拟南芥、酿酒酵母等模式生物在生态基因组学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越来越多基因组学技术的开发与完善,越来越多的非模式生物生态基因组学的研究将为生态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生态基因组学最核心的方法包括寻找序列变异、研究基因差异表达和分析基因功能等方法。生态基因组学已广泛渗透到生态学的相关领域中,将会在生物对环境的响应、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进化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入侵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等研究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基因组学 模式生物 环境响应 进化 入侵 相互作用
下载PDF
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后基因组时代生态毒理学的新领域 被引量:5
3
作者 端正花 朱琳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36-141,共6页
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为生态毒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生物高通量的技术手段,构成了新的交叉学科——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着重研究环境毒物暴露下非靶生物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能够在基因组水平上更深入地理解环境污... 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为生态毒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生物高通量的技术手段,构成了新的交叉学科——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着重研究环境毒物暴露下非靶生物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能够在基因组水平上更深入地理解环境污染物的致毒机制,同时,它引进生物标志物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平台.论文对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的发展历程、技术支持、模式生物及其在生态风险评价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推动生态毒理基因组学技术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毒理基因组 技术 模式种 风险评价
下载PDF
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戴家银 王建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30-934,共5页
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知识整合到生态毒理学中形成了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通过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能够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更深入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寻找更敏感、有效的生物标记物,形... 将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知识整合到生态毒理学中形成了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通过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能够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水平更深入理解毒物的作用机制,寻找更敏感、有效的生物标记物,形成潜在的强有力的生态风险评价工具。介绍了生态毒理基因组学和生态毒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以及DNA芯片技术和2D-凝胶电泳技术在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毒理基因组 生态毒理蛋白质组 DNA芯片技术 2D-凝胶电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湖泊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罗建桦 陶晔 +1 位作者 邢鹏 吴庆龙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1-280,共10页
湖泊微生物作为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局域和区域的元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自然环境中微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对微生物认知的片面性,可在实验室培养的湖泊微生物比例不足1%.近10年来,宏基因组学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 湖泊微生物作为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在局域和区域的元素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自然环境中微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对微生物认知的片面性,可在实验室培养的湖泊微生物比例不足1%.近10年来,宏基因组学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扩展了对湖泊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认识,更揭示了湖泊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基于宏基因组数据的分装(Binning)手段,可以获取大量湖泊中未培养微生物的基因组信息,用于后续的比较基因组、生态进化和培养组学等研究.随着宏基因组学相关学科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将在湖泊微生物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环境生物监测应用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成为人类了解湖泊生态系统功能和维持机制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微生物 基因组 生态基因组学 数据分装 基因组拼接基因组 功能
下载PDF
水蚤分子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巩宁 孟紫强 +1 位作者 邵魁双 孙野青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18,共8页
水蚤是广泛分布于各类淡水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水生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近年来,分子毒理学的发展为水蚤生态毒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研究思路。本文分别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 水蚤是广泛分布于各类淡水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水生毒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近年来,分子毒理学的发展为水蚤生态毒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研究思路。本文分别从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表观遗传组学方面,综述了不同环境污染物(重金属、农药和杀菌剂等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类化合物、纳米材料和藻毒素等)对水蚤的生态毒理学效应及分子机制,为通过水蚤生态毒理学研究进行环境污染生物标志物筛选及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蚤 分子生态毒理 生态毒理基因组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分子世界里的海洋微生物生态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7
作者 David A.Caron 李秋芬(译) 唐启升(校)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3-96,共14页
过去几十年中,遗传学和免疫学方法的进步改变了医学和生物制药学的研究。人类和几种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已全部完成测序,这一遗传学信息财富的初步开发已经开始引起对这几种生物的研究及由此产生的应用的革命。得益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技术进... 过去几十年中,遗传学和免疫学方法的进步改变了医学和生物制药学的研究。人类和几种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已全部完成测序,这一遗传学信息财富的初步开发已经开始引起对这几种生物的研究及由此产生的应用的革命。得益于生物医学领域的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便利,对微生物(包括海洋微生物)生态学的理解也紧随其后。通过这些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海洋微生物生态学已经从20世纪50、60年代海洋生物学和生物海洋学的小脚注变成了我们对海洋的兴趣焦点。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我们学到了大量关于海洋中微生物的丰度、分布和活性的知识。由于认识到海洋微生物异常丰富的多样性、它们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以及天然和工程微生物产品给人类带来益处的潜力,它们已成为科研和公众关注的中心,而且人们对这些海洋中微小生物的迷恋也不会迅速消退。最新的研究表明,我们对海洋生态系中微生物多样性广度的了解相当有限,而且,自然界中许多、或者说大多数海洋微生物的优势种还没有被引入实验室培养。因此,我们对这些物种的生化、生理和行为能力的认识还是懵懂的,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海洋微生物研究还将是海洋科学研究的主要焦点。随着很多领域的研究者转向这项工作,我们可以期待海洋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方面将会有更多的新发现和范例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生态 细菌 原生生物 生态基因组学 分子分类
下载PDF
紫露草在生态毒理学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展望 被引量:3
8
作者 孟永明 阚祥绪 周汝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2期59-64,共6页
沼泽紫露草(Tradescantia paludosa)作为环境污染监测的优选物种一直受到青睐。以往的研究主要以紫露草微核试验和雄蕊毛突变试验为指标进行环境污染监测。而目前的研究已经进入基因表达及分子水平。文章从国内外紫露草生态毒理的研究... 沼泽紫露草(Tradescantia paludosa)作为环境污染监测的优选物种一直受到青睐。以往的研究主要以紫露草微核试验和雄蕊毛突变试验为指标进行环境污染监测。而目前的研究已经进入基因表达及分子水平。文章从国内外紫露草生态毒理的研究现状出发,针对紫露草微核产生及雄蕊毛突变机制这类新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意义,以及探针检测技术、定量检测技术和紫露草的生态毒理基因组学的发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紫露草分子毒理上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露草 分子生态毒理 微核试验 雄蕊毛突变试验 生物标志物 生态毒理基因组 探针
下载PDF
生物技术在林木良种选育中的应用及创新
9
作者 刘茹茹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0期143-145,共3页
综述了合成生物学技术、高通量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的结合以及生态基因组学技术在林木良种选育中的应用和前景,生态基因组学技术揭示了林木与微生物的互作机制,为林木生长环境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提出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为林业产业的可持... 综述了合成生物学技术、高通量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的结合以及生态基因组学技术在林木良种选育中的应用和前景,生态基因组学技术揭示了林木与微生物的互作机制,为林木生长环境的优化提供了新思路,提出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为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技术 高通量技术 机器习算法 生态基因组学技术 林木良种选育
下载PDF
对我国分子生态学研究近期发展战略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德兴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9-569,共11页
分子生态学是多学科交叉的整合性研究领域,是运用进化生物学理论解决宏观生物学问题的科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本学科已日趋成熟,它不仅已经广泛渗透到宏观生物学的众多学科领域,而且已经成为连接和融合很多不同学科的桥梁,是目前... 分子生态学是多学科交叉的整合性研究领域,是运用进化生物学理论解决宏观生物学问题的科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本学科已日趋成熟,它不仅已经广泛渗透到宏观生物学的众多学科领域,而且已经成为连接和融合很多不同学科的桥梁,是目前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其研究的范畴,从最基础的理论和方法技术,到格局和模式的发现和描述,到对过程和机制的深入探讨,再到付诸于实践的行动和规划指导等各个层次。分子生态学的兴起给宏观生物学带来了若干飞跃性的变化,使宏观生物学由传统的以观察、测量和推理为主的描述性研究转变为以从生物和种群的遗传构成的变化和历史演化背景上检验、证明科学假设及揭示机制和规律为主的机制性/解释性研究,因而使得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规律、生态和进化过程及机制的探索成为可能。分子生态学已经进入组学研究时代,这使得阐明复杂生态过程、生物地理过程和适应性演化过程的机制性研究由原来难以企及的梦想变成完全可以实现的探求;它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其中最有深远影响的将是对分子生态学研究至关重要的进化生物学基础理论方面的突破,例如遗传变异理论、种群分化理论、表观遗传因素的作用,乃至进化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构架等等。这些方面的进展必将使宏观生物学迎来一场空前的革命,并对生态学的所有分支学科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催生诸如生态表观组学这样的新分支学科。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分子生态学组学时代的开启,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提出和建立生命科学的新方法、新假说、新思想和新理论提供了莫大的探索空间——此前我们对宏观生物学方法、理论和思想的发展贡献很小。然而,限制组学时代重大突破的关键因素是理论、概念、理念、实验方法或分析方法方面的创新和突破,这正是我国分子生态学研究最薄弱的环节。我国教育部门应尽快调整生命科学本科生培养的理念和方法,以培养具备突出创新潜力的年轻一代后备人才;同时,科研项目资助部门和研究人员不仅应清醒地认识本学科领域的发展态势,更要及时调整思路,树立新的项目管理理念和治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表观组 生态基因组学 进化生物 表观遗传修饰 谱系生物地理 群体遗传 选择和适应 物种形成
原文传递
Methods Comparison for Microsatellite Marker Development:Different Isolation Methods,Different Yield Efficiency 被引量:1
11
作者 ZHAN Aibin BAO Zhenmin HU Xiaoli LU Wei HU Jingjie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9年第2期161-165,共5页
Microsatellite markers have become one kind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lecular tools used in various researches. A large number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re required for the whole genome survey in the fields of molecula... Microsatellite markers have become one kind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lecular tools used in various researches. A large number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re required for the whole genome survey in the fields of molecular ecology,quantitative genetics and genomics. Therefore,i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to select several versatile,low-cost,efficient and time-and labor-saving methods to develop a large panel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 this study,we used Zhikong scallop(Chlamys farreri) as the target species to compare the efficiency of the five methods derived from three strategies for microsatellite marker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small insert genomic DNA library resulted in poor efficiency,while the microsatellite-enriched strategy highly improved the isolation efficiency. Although the mining public database strategy is time-and cost-saving,it is difficult to obtain a large number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mainly due to the limited sequence data of non-model species deposited in public databases. Based on the results in this study,we recommend two methods,microsatellite-enriched library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FIASCO-colony hybridization method,for large-scale microsatellite marker development. Both methods were derived from the microsatellite-enriched strateg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Zhikong scallop als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microsatellite marker development in other species with large gen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ATELLITE marker development isolation efficiency method comparison SCALLOP
下载PDF
Metagenome-based analysis:A promising direction for plankton ecological studies 被引量:4
12
作者 YAN QingYun YU YuHe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1年第1期75-81,共7页
The plankton community plays an especial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nctioning of aquatic ecosystems and also in biogeochemical cycle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marine research expeditions in the 1870s, an enormous number... The plankton community plays an especial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nctioning of aquatic ecosystems and also in biogeochemical cycle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marine research expeditions in the 1870s, an enormous number of planktonic organisms have been described and studied. Plankton investig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eas of aquatic ecological study, as well a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aquatic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Nonetheless, traditional investigations have mainly focused on morphospecies composition, abundances and dynamics, which primarily depend on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counting under microscopes. However, for many species/groups, with few readily observable characteristics,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counting have historically been a difficult task. Over the past decades, microbiologists have endeavored to apply and extend molecular techniques to address questions in microbial ecology. These culture-independent studies have generated new insights into microbial ecology. One such strategy, metagenome-based analysis, has also proved to be a powerful tool for plankton research. This mini-review presents a brief history of plankton research using morphological and metagenome-based approaches and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and further directions of metagenomic analyses in plankton ecological studies are discussed. The use of metagenome-based approaches for plankton ecological study in aquatic ecosystems is encourag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GENOME plankton community MORPHOSPECIES molecular microbial ecolog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