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7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环境设计中生态安全规划与管理——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
1
作者 于鹏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58-2058,共1页
景观环境设计不仅是美化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更是连接人与自然、促进生态和谐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规划,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景观环境设计不仅是美化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更是连接人与自然、促进生态和谐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规划,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挑战,通过科学的生态安全规划,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升城市应对生态风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环境设计 规划与管理 生态和谐 城市空间布局 生态安全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 自我调节能力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沿黄区域山东段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及时空演化
2
作者 李磊 谭振华 +1 位作者 李聪 杜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43-50,56,共9页
以沿黄区域山东段为例,建立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其2000—2018年展开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并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沿黄区域山东段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由“不安全”... 以沿黄区域山东段为例,建立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其2000—2018年展开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并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沿黄区域山东段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由“不安全”向“比较安全”转变,子系统中生态响应和生态状态增加的幅度高于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的幅度,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市级尺度下,山东段17地市生态安全水平有所提高,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倒“N”字形演变,生态安全类型以“一般安全”为主,高等级类型较少,城市生态安全问题比较严峻;城市生态安全内部空间差异明显,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向东、向北转移,呈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高低错落分布,高等级生态安全区域从东部沿海向鲁北扩散,“临界安全”区域缩小至鲁中南和鲁西北。最后从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优化调控三大空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价 灰色关联度模型 时空格局 沿黄区域 山东段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研究
3
作者 孙斌 杜松朴 +1 位作者 薛建春 童鑫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26,共11页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以黄河流域内的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模型,并结合时空演...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以黄河流域内的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相对发展模型,并结合时空演化过程分析了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发展格局,最后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未来5年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部分城市群出现轻度波动,耦合协调特征由失调、濒临协调转化为勉强协调、初级协调;最后通过预测未来5年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发展过程,推断城市群均处于显著提升状态,且逐步达到初级协调阶段.针对目前黄河流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生态安全 系统动力学模型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城市群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协调发展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4
作者 孙斌 杜松朴 +1 位作者 薛建春 孙涛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7,共13页
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机理,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内蒙... 探究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机理,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位于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耦合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5-2021年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均有所提升,空间分异明显。新型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0.26提升到2021年的0.69,生态安全水平由2005年的0.26提高到2021年的0.57,公共健康水平在2021年达到0.64;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与公共健康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增长态势,由2005年的0.22上升到2021年的0.62,表现为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耦合协调水平较高,其余盟市较低的空间格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均GDP、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是制约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年均障碍度分别为17.32%、8.74%、7.33%。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内蒙古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持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生态安全-公共健康 耦合机理 障碍度模型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的松花江流域吉林段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5
作者 吕静 李明阳 《河南科学》 2024年第3期384-392,共9页
为准确识别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和生态廊道,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松花江流域吉林段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源地-阻力面-生态网络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通过InVEST模型评价流域... 为准确识别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和生态廊道,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松花江流域吉林段为研究区,基于生态源地-阻力面-生态网络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通过InVEST模型评价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自然保护地斑块识别生态源地;选取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等数据作为阻力因子,采用熵值法构建综合阻力面;利用linkage mapper工具基于电路理论识别并判定生态廊道、生态节点,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①识别生态源地37块,总面积36212.89 km^(2),呈现东南部集中、中西部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②生态廊道45条,总长度3291.89 km,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相对较好的地区;③生态节点24个,集中分布在盐碱地、低覆盖度草地等地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电路理论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比较
6
作者 韩琭 陶德鑫 史鲁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5-266,277,共13页
[目的]探究山东半岛与黄河几字弯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战略提供现实依据。[方法]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与障碍因子模型等方法,对黄... [目的]探究山东半岛与黄河几字弯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战略提供现实依据。[方法]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与障碍因子模型等方法,对黄河流域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1)在水平变化上,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增速均呈“倒U”形态势,山东半岛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明显高于黄河几字弯,但黄河几字弯的增长速度更快。(2)在时间上,两大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均呈现“单核”演变特征,山东半岛区域差异有扩大态势,几字弯区域差异则有缩小态势。在空间上,两大区域均呈现出“东中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态势。(3)动态演化特征上,两大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演变具有“路径依赖”与“自身锁定”效应。(4)山东半岛土地生态安全受人均耕地面积、地均化肥农药施用量等影响;黄河几字弯土地生态安全受景观破碎度、森林覆盖率等影响。[结论]未来山东半岛与黄河几字弯既要根据区域优势分类施策,也要从流域全局出发,协同提升黄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土地生态安全 时空特征 障碍因子 协同治理
下载PDF
东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质量动态评估及影响要素
7
作者 冷志杰 刘雪宁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8,共7页
从生态安全视角,针对东北地区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耕地质量问题,依据压力、状态及响应的理念,构建东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1990—2020年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格局,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核密度分异明显,集聚分布特... 从生态安全视角,针对东北地区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耕地质量问题,依据压力、状态及响应的理念,构建东北地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分析1990—2020年耕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格局,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核密度分异明显,集聚分布特征显著,表现为“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格局。(2)耕地状态、响应在波动中缓慢上升,而耕地压力则在波动中下降。(3)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力呈现下降趋势,而地理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及区域政策等因素呈上升趋势。最后,针对当前中国耕地生态安全问题,建议控制耕地污染、加大土地整治及完善耕地保护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生态安全 PSR模型 影响机制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现实基础、制约因素与机制构建
8
作者 董佳宇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2,共7页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肩负的重大责任。从建设历程看,内蒙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经历了反复调试、稳健推进和释放能量的演进历程。从建设成效看,以林草修复为基础的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显著,制度体系保障机制逐渐完善,多维度...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肩负的重大责任。从建设历程看,内蒙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经历了反复调试、稳健推进和释放能量的演进历程。从建设成效看,以林草修复为基础的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显著,制度体系保障机制逐渐完善,多维度治理创新和数智技术运用初见成效,产业和能源结构日趋升级。但生态理性缺失、生态要素结构失衡、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缓慢、环保大数据共享不足等仍制约着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因此,要树立大生态观,以多维度协同治理模式为先导、以治理主体耦合运行机制为主线、以生产生活绿色化为载体、以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技术为驱动、以代内与代际并重的监管机制为补充是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践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现实基础 制约因素 机制 内蒙古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准格尔旗生态安全评估研究
9
作者 刘晓民 阿木古楞 +2 位作者 杨耀天 王文光 王虎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准格尔旗地形地貌复杂,受气候干旱、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准格尔旗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典型生态脆弱区。利用准格尔旗2000—2019年的社会统计数据、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采用PSR模... 准格尔旗地形地貌复杂,受气候干旱、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矿产资源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准格尔旗生态环境脆弱,是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典型生态脆弱区。利用准格尔旗2000—2019年的社会统计数据、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采用PSR模型建立准格尔旗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筛选出影响准格尔旗生态安全的主要驱动因素,并进行了准格尔旗生态安全预测。结果表明:准格尔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增大趋势,生态安全程度为临界安全,说明生态安全状况得到改善;生态安全状况变化与区域第二产业占比、年均气温、城市面积、人口规模及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密切相关;准格尔旗生态安全预测显示2020—2029年生态安全状况将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评价 PSR模型 驱动因素 准格尔旗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近20年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分析
10
作者 吴大放 甘梓莹 +3 位作者 宁芳洁 何晓莉 郑嘉欣 赖焕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8-307,共10页
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珠三角地区生态景观胁迫程度日趋严峻,亟需加强区域生态保护的现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扩展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以及发展状态,运... 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的珠三角地区生态景观胁迫程度日趋严峻,亟需加强区域生态保护的现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2000—2020年珠三角地区城镇空间扩展与景观生态安全耦合协调时空格局以及发展状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和灰色预测模型揭示其驱动机理,并预测2040年城镇空间扩展和景观生态安全耦合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9市城镇化与景观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在20年间呈现缓慢波动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305~0.436升至2020年的0.385~0.545,现处于拮抗耦合阶段,未来20年将继续向着协调同步、有序发展的方向前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难以同步发展,景观生态状况不乐观,生态环境滞后型的地市逐渐增多,尚未全面形成良好的协调发展状态。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投入水平等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较为显著(P<0.05),今后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耦合协调的机理研究,持续关注城镇空间拓展与景观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趋势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景观生态安全 耦合协调度 驱动机制 GM(1 1)预测模型 珠三角地区
下载PDF
国土空间背景下的朝阳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11
作者 付士磊 罗重骥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9-184,共6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可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全域生态问题分析和解决对策,弥补现有国土空间生态规划的不足。以朝阳市为例,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基于景观联通性理论、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及电路理论等相关理论模型提取生态源地、生态阻力...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可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全域生态问题分析和解决对策,弥补现有国土空间生态规划的不足。以朝阳市为例,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基于景观联通性理论、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及电路理论等相关理论模型提取生态源地、生态阻力面、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构建了朝阳市“一轴两带、东西两屏、五心多点”总体生态安全格局。通过对朝阳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思想,突出了不同生态要素之间的联系,为同类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国土空间 生态规划 朝阳市
下载PDF
景观生态安全规划与建设路径——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
12
作者 刘畅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4-1234,共1页
全球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景观作为自然与文化的交汇点,其生态安全不仅关系到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深刻影响着人类居住环境的品质和未来发展。景观生态安全规划与建设可构建和谐共... 全球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景观作为自然与文化的交汇点,其生态安全不仅关系到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深刻影响着人类居住环境的品质和未来发展。景观生态安全规划与建设可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安全 和谐共生 人类居住环境 区域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 自然与文化 可持续性 规划与建设
下载PDF
为守牢水生态安全底线提供支撑(科技日报)
13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4期2-3,共2页
4月1日,我国首部江河生态安全评估国家标准《江河生态安全评估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技术指南》)正式施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是《技术指南》标准编制牵头单位之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 4月1日,我国首部江河生态安全评估国家标准《江河生态安全评估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技术指南》)正式施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是《技术指南》标准编制牵头单位之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运行管理部负责人夏瑞说,《技术指南》的发布,解决了以往江河生态安全概念、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不统一的问题,补齐了评估结果无法定量对标的短板,将为推进重点流域保护治理、守牢水生态安全底线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研究中心 生态安全底线 技术指南 标准编制 科技日报 保护治理 生态安全评估 提供支撑
下载PDF
技术官僚与法国矿冶业生态安全治理制度的初创
14
作者 肖晓丹 《鄱阳湖学刊》 2024年第2期106-120,159,共16页
19世纪初,随着法国步入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矿山开采、矿石加工与冶炼活动给周边地区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与安全威胁。法兰西第一帝国于1810年颁布的《矿冶法》正式确认了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以及开发特许权... 19世纪初,随着法国步入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矿山开采、矿石加工与冶炼活动给周边地区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与安全威胁。法兰西第一帝国于1810年颁布的《矿冶法》正式确认了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以及开发特许权的授予方式,为国家规范矿冶活动奠定了基础。随后出台的《帝国矿业工程师团组织法》标志着技术官僚集团——矿业工程师团的诞生。作为矿政主管机关和矿冶业最高技术权威,帝国矿业团的核心中枢——矿务总委员会在环境风险评估,审议开矿和冶炼申请,以及安全卫生操作规程的制订、执行与监督等方面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在优先满足工业需求的同时,矿务总委员会也会兼顾公共利益,因而与其他行政部门如省政府、林业署、路桥总委员会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官僚 矿务总委员会 法国矿冶业 生态安全 环境史
下载PDF
关于建设内蒙古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提案
15
《中国发展》 2024年第1期10-10,共1页
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着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尚需强化、生态环境整治难度较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绿色低碳转型面临较大挑战、造林成本增加后续管护资金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一、充分认识内蒙古生态... 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着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尚需强化、生态环境整治难度较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绿色低碳转型面临较大挑战、造林成本增加后续管护资金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一、充分认识内蒙古生态屏障建设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内蒙古生态屏障区涵盖广阔的草原、森林和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气候调节带和农牧业生产安全稳定器,也是华北和东北地区的重要清洁空气输送源地和传输廊道,以及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发挥黄河“几字弯”综合功能的核心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地段 农牧业生产 国家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屏障 造林成本 区域生态建设 空气输送 气候调节
下载PDF
关于“建设内蒙古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调研报告
16
作者 致公党中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高吉喜 冯朝阳 《中国发展》 2024年第1期65-70,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持续增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创新思路举措,坚持从严从快,全面抓好各类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牢记的“国之大者”。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持续增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创新思路举措,坚持从严从快,全面抓好各类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着重点区域生态建设尚需强化、生态环境整治难度较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绿色低碳转型面临较大挑战、造林成本增加后续管护资金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充分认识内蒙古北方生态屏障建设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三屏三源三廊一弯”为重点打造内蒙古生态屏障建设总格局;科学确定内蒙古北方生态屏障建设的主要任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指示批示,全方位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国家生态安全
下载PDF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途径探索
17
作者 张磊 曾丽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4年第2期12-16,37,共6页
文章旨在依托“长沙市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实践,探索并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模型,以期指导平原或盆地城市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工作。文章运用“千层饼”分析方法,叠加各类影响因素,结合城市山水格局,构建起“环形放射”状市域国... 文章旨在依托“长沙市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实践,探索并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模型,以期指导平原或盆地城市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工作。文章运用“千层饼”分析方法,叠加各类影响因素,结合城市山水格局,构建起“环形放射”状市域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模型,可有效地运用于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提升生态类因素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权重,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提升城市的生态效益,形成城市的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屏障 国土空间规划
下载PDF
跨学科主题活动在生态安全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18
作者 吴佐建 张远平 萧丽娟 《环境教育》 2024年第1期58-60,共3页
中小学各学段的生态安全教育目标各有所侧重。生态安全教育跨学科主题活动具有增强学生的生态安全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跨学科主题活动可实现各学段的生态安全教育目标的落实。
关键词 学生情感 跨学科 中小学 生态安全教育 应用探究 有所侧重 各学段 生态安全意识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厦门市为例
19
作者 李倩瑜 唐立娜 +2 位作者 邱全毅 李寿跳 徐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84-2294,共11页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如何扭转生态系统的退化,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如何扭转生态系统的退化,同时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可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大意义。以厦门市为例,基于“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的基本框架构建陆域生态安全格局。结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识别生态源地,该方法兼顾了生态结构和功能,使得所识别的生态源地更具全面性。选取土地利用类型、高程和坡度构建生态综合阻力面,并用人类居住合成指数修正生态综合阻力面,以减少主观赋值的影响,识别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的差异,使生态阻力面的构建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利用重力模型量化潜在生态廊道的相对重要性,并根据重力模型结果划分重要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的生态安全格局由14个生态源地、21条生态廊道、15个生态节点及若干个踏脚石所组成。生态源地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部和北部,以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合计为558.64 km^(2)。生态廊道长约159.40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9条,一般生态廊道12条。生态廊道呈现出东西方向联系较为密切,南北方向联系不足的特点。根据对区域生态安全的贡献度,将生态安全格局划分为3个管控区进行分级管控。将研究结果与厦门市当前的实施计划进行对比分析,虽然结果有所差别,但总体上相对一致,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者所采用的研究数据及方法不同。因此,研究认为将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结合,可为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阻力面 生态廊道
下载PDF
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苏南地区为例
20
作者 梁坤宇 金晓斌 +5 位作者 张晓琳 宋家鹏 李权荃 应苏辰 祁曌 周寅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80-3896,共17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作用流动机制融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方法,以苏...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作用流动机制融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方法,以苏南地区为研究区构建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社会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应以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人类生态福祉为构建目标。其中,生态安全以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风险为核心关注对象,人类生态福祉的实现依赖于人类主动获取与生态系统服务流;(2)苏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间存在错配格局,在此基础上分别识别生态源地与需求源地4247.46km^(2)、1882.16km^(2),生态廊道与供需廊道1614.02km、1915.82km,生态夹点29处、生态障碍点23处、生态供需节点20处;(3)形成“三区四带两组团”的社会-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布局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保护修复策略,推动经济-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研究可为丰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理论和方法、推动国土空间优化与管控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人类生态福祉 生态网络 苏南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