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州地区近10年城市生态安全度的系统定量分析及其管控对策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辉 李建龙 +6 位作者 杨悦 王钊齐 毛刚 浦惠民 李志刚 秦惠平 徐超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68-75,共8页
为了对苏州城市生态安全度进行定量评价,找出影响苏州城市生态安全的具体因素,基于PSR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苏州城市生态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对苏州2004—2013年的城市生态安全度趋势做了定量评估,并根据苏州城市生态状况将评价... 为了对苏州城市生态安全度进行定量评价,找出影响苏州城市生态安全的具体因素,基于PSR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苏州城市生态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对苏州2004—2013年的城市生态安全度趋势做了定量评估,并根据苏州城市生态状况将评价结果划分为理想、良好、预警、较差、恶劣等5个等级。结果表明:苏州2004—2013年城市生态安全度综合得分值分别为:-4.280 11(较差),-2.837 17(较差),-1.519 46(预警),0.416 034(预警),1.146 289(良好),1.501 843(良好),0.850 822(预警),0.827 805(预警),1.579 483(良好),2.314 454(良好)。总之,苏州近10年来城市生态安全形势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城市生态安全度 城市生态安全度核算 主成分分析法 P-S-R模型 生态安全预警 生态安全管控对策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安全度时空分异规律 被引量:53
2
作者 游巍斌 何东进 +4 位作者 巫丽芸 洪伟 詹仕华 覃德华 游惠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6317-6327,共11页
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武夷山中受自然和人类生态过程作用最为强烈和频繁的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安全度指数,并借助空间统计学方法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安全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 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武夷山中受自然和人类生态过程作用最为强烈和频繁的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安全度指数,并借助空间统计学方法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安全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异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①1986—2009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安全度总体上呈递增趋势;②1986—2009年风景区景观生态安全度Morans's I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1986—1997年间正相关关系明显增强,且景观生态安全度全局自相关存在尺度响应;③1997年和2009年风景区景观生态安全度局域自相关格局较一致,而景观生态安全度的集群结构及显著水平在1986—1997年间发生明显改变;④风景区各时期景观生态安全度所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是结构性因素和非结构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结构因素对风景区景观生态安全度的空间分布起决定性作用,而非结构因素(旅游开发建设、毁林种茶、弃农种茶等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演变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 尺度 生态安全度 空间统计分析 时空分异
下载PDF
临汾市土地生态安全度的县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淑莉 张爱国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05-107,共3页
据临汾市的实际情况,筛选出该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16个指标,以县域为评价单元,通过各县(市、区)指标数据的收集与标准化处理、权重确定、线性加权与分级标准确定,对临汾市各县的土地生态安全度进行了定量计算与分级评价.研究表明,翼城... 据临汾市的实际情况,筛选出该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16个指标,以县域为评价单元,通过各县(市、区)指标数据的收集与标准化处理、权重确定、线性加权与分级标准确定,对临汾市各县的土地生态安全度进行了定量计算与分级评价.研究表明,翼城、浮山、乡宁、汾西等四县的生态安全度为危险级,尧都、曲沃、襄汾、洪洞等十一个县的生态安全度为预警级,古县、安泽县的生态安全度为较安全级;从整体上看,临汾市的土地生态安全度处于以预警级为主体的较低水平.最后对临汾市土地生态安全度的县域差异进行了成因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汾市 土地生态安全度 县域差异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乌江流域生态安全度变化评价 被引量:16
4
作者 易武英 苏维词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08-318,共11页
乌江流岩溶地貌发育,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均较突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为了了解乌江流域生态安全状况及存在问题,文章基于RS和GIS技术,在分析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基础上,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景观生态3方面... 乌江流岩溶地貌发育,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均较突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为了了解乌江流域生态安全状况及存在问题,文章基于RS和GIS技术,在分析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基础上,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景观生态3方面构建生态安全度评价指标体系,将熵权法与属性识别模型相耦合,对流域41个地区进行生态安全度评价。结果显示:2000年贵州省乌江流域生态安全度属于差、较差、中等、较好的面积分别为745.8 km2、15 212.2km2、40 670.7km2、9 361.4km2,所占比重分别为1.13%、23.05%、61.63%、14.19%;2010年属于差、较差、中等、较好所占面积分别为4 330.5km2、12 254.1km2、42 804.0km2、6 591.4km2,所占比重分别为6.58%、18.57%、64.86%、9.99%;2000年和2010年乌江流域均缺少生态安全等级为好的地区,而2010年较2000年生态安全等级较差的地区面积增加,较好的面积却减少,表明流域生态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流域上游、中游地区较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偏差,生态本底脆弱、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石漠化等是影响上游地区生态安全度的主要原因,中游地区受矿产资源开采及大城市人口聚集的影响,下游地区受水电资源过度开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度 属性识别模型 乌江流域 GIS 评价指标
下载PDF
基于RS的东祁连山地景观生态安全度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侯艳丽 刘学录 马俊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2期77-80,共4页
基于RS技术,采用景观类型斑块破碎度、边界破碎度、斑块优势度、斑块联系度、斑块脆弱度等指标,研究了东祁连山地各景观类型的生态安全。研究结果表明:与1995年相比,2009年灌丛、冰雪、裸地的生态安全度提高,林地、草地和水体的生态安... 基于RS技术,采用景观类型斑块破碎度、边界破碎度、斑块优势度、斑块联系度、斑块脆弱度等指标,研究了东祁连山地各景观类型的生态安全。研究结果表明:与1995年相比,2009年灌丛、冰雪、裸地的生态安全度提高,林地、草地和水体的生态安全度降低;干扰度越大,景观类型的生态安全度越低;东祁连山地景观的生态安全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山地景观 景观类型 生态安全度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的川南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度时空分异规律
6
作者 赵晓燕 李永平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81-87,共7页
川南城市群作为成渝经济圈和长江上游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点区域,诊断其景观生态安全度时空分异规律对促进川南城市群的建设和生态安全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服务平台,运用编程语言处理Landsat... 川南城市群作为成渝经济圈和长江上游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点区域,诊断其景观生态安全度时空分异规律对促进川南城市群的建设和生态安全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服务平台,运用编程语言处理Landsat系列遥感图像,得到精度验证后的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通过景观破碎度、分离度、分维度构建景观干扰度,以地类敏感性构建景观脆弱度,采用景观生态安全度模型和空间统计学方法对20 a间川南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同时采用半变异函数对景观空间分异规律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1)2000—2020年川南城市群景观生态安全度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西两侧生态安全度高,沿岷江、长江沿线生态安全度低的空间分异现象.(2)2000、2010、2020年全局自相关Moran’s I值分别为0.826、0.806、0.803,散点主要集中在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表明高安全度和低安全度区内部差异较小,在空间上呈正相关关系.(3)2000—2020年间局部自相关的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峨眉山景区、内江市、自贡市、泸州北部等地区,冷点区域分布在沿长江、岷江和宜宾、乐山、泸州城市发展沿线,空间集聚水平呈现不稳定特征,显著水平发生变化,相邻样点之间逐渐从集聚分布向随机分布格局转变.(4)川南城市群在20 a间景观生态安全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主要是受结构因素和非结构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结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城市化建设、交通道路建设及茶园—林果园经济作物的种植等非结构因素对景观演变有重要影响.研究成果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歌地球引擎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安全度 川南城市群
下载PDF
新疆天池景区生态安全度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机制 被引量:46
7
作者 时卉 杨兆萍 +2 位作者 韩芳 石天戈 栾福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5-485,共11页
本研究基于2000、2010年新疆天池风景名胜区的TM遥感影像、2000-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野外实地调查等数据,构建研究区的景观生态安全度,采用ESDA、半变异函数空间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各样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导... 本研究基于2000、2010年新疆天池风景名胜区的TM遥感影像、2000-2010年新疆统计年鉴、野外实地调查等数据,构建研究区的景观生态安全度,采用ESDA、半变异函数空间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各样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10年,高景观生态安全度范围由南向北转移;中景观生态安全度区域由南北向中部集中;低景观生态安全度呈现由南向北扩散的趋势。②景观生态安全度全局空间自相关较显著,随时间演变,空间集聚水平降低;局域空间自相关呈现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的趋势。③变程范围内,景观生态安全度值的各向异性与弱空间相关性特点是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④经度、纬度、海拔因子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影响显著;放牧、旅游以及政策活动影响景观生态安全度中小尺度格局,对景观生态安全度的演变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度 时空分异 驱动机制 新疆天池风景名胜区
原文传递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黑龙江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102
8
作者 邱微 赵庆良 +1 位作者 李崧 张建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48-1152,共5页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27项指标,构建黑龙江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生态安全度计算模型,对2000-2005年黑龙江省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级评价;应用灰色动态模型,预测黑龙江省2006-2010年生...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27项指标,构建黑龙江省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生态安全度计算模型,对2000-2005年黑龙江省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级评价;应用灰色动态模型,预测黑龙江省2006-2010年生态安全的发展趋势.计算结果表明,2000年黑龙江省处于生态安全Ⅴ级;2005年黑龙江省处于生态安全Ⅲ级,生态安全有所提高.预测得到,2006年黑龙江省为生态安全Ⅲ级,2007-2009年均为生态安全Ⅱ级,2010年达到生态安全Ⅰ级,即理想安全.由此可见,黑龙江省生态安全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自2000年黑龙江省开展生态省建设以来,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推动生态省建设等有效手段,可以最终实现黑龙江省生态安全持续和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生态安全度 层次分析法 指标权重 预测 黑龙江省
下载PDF
新疆工业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被引量:9
9
作者 张风丽 龚新蜀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5-20,共6页
在构建新疆工业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基础上,采用熵权修正层次分析法求权重,通过综合指数分析法对新疆工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及预警分析,并通过因子障碍度模型找出制约因素。结果显示:总系统的生态安全性呈较安全状态,子系统中除生态环境压... 在构建新疆工业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基础上,采用熵权修正层次分析法求权重,通过综合指数分析法对新疆工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及预警分析,并通过因子障碍度模型找出制约因素。结果显示:总系统的生态安全性呈较安全状态,子系统中除生态环境压力系统安全度转为危险状态,其余系统安全度不同程度地转好;另外社会经济状况、生态资源状况及资源利用压力系统障碍度呈下降趋势,而生态环境响应与生态环境压力系统障碍度却逐年增加,尤其是后者的障碍度变化较快,对工业经济发展制约性较大。对此,应在经济发展方式、工业结构、环境治理保护投资力度等方面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生态安全度 熵权修正层次分析 障碍度 新疆
下载PDF
杭州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晶 《贺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97-102,共6页
旅游地生态安全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前提,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凭借旅游贡献率因子,将区域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转换为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承载力,从而获得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生态承... 旅游地生态安全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前提,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凭借旅游贡献率因子,将区域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转换为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生态承载力,从而获得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对比两者差值和比值,确定旅游生态盈余情况和旅游生态安全度。以杭州市为实证研究,2013年杭州市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058627809hm2/人和0.007362505hm2/人,生态赤字0.051265304hm2/人,旅游安全度处于安全值大于1的恶化状态,杭州市旅游生态安全问题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足迹 旅游生态承载力 旅游生态安全度 评价
下载PDF
Multi-scales Analysis of Driving Forces on Land Use/Cover Change in China:Taking Farmland Returning to Forest or Grassland as a Case 被引量:1
11
作者 Zhou Hongjian Huang Shuling +2 位作者 Wang Yuanyuan Wang Jing'ai Jia Huico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27,共7页
Increasing populations are causing an increase in food demands, an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expands every year. Inappropriate land transition from ecology to production results in the constant decline of the ecolo... Increasing populations are causing an increase in food demands, and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expands every year. Inappropriate land transition from ecology to production results in the constant decline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level and influences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djusting unreasonable land use mode and reconstructing natural land cover are important ways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so reclaiming farmland as areas for forests and grasslands (FRFG) is another way.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FRFG in China is the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the multi-scales driving forc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riving forces of FRFG in China on a national (country) –regional (province) – local (county) – household (farmer) level scale, and the results are: driving forces at the national scale include ecological and food security and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of China; at the regional scal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become the main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dimension of FRFG under the same policy. The driving forces can be divided into 6 type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water source protection, flood prevention, the Three-Gorge Project protection, 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sediment flowing into the Yellow River and wind erosion desertification prevention. The driving forces at the local scale can be divided into 12 types with developing leading industries,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and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 as the main types; at the household scale, the nationalpolicy meeting farmers’ demand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are all driving fo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rmland returning to forest or grassland(FRFG) driving forces ecological security different scales China
下载PDF
Real-time parameters monitoring system for underground equipment based on panoramic images
12
作者 Chen-guang ZHAO Bo-qiang SHI Zhi-jun HAO Ming-chong XU Chen-tong BIAN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13年第1期109-112,共4页
Complex terrain and working equipment in coal mine underground need a way to ensure coal mine safety. In this paper, the way to monitor the real-time status of underground equipment was put forward, and it was proved ... Complex terrain and working equipment in coal mine underground need a way to ensure coal mine safety. In this paper, the way to monitor the real-time status of underground equipment was put forward, and it was proved to be effective as commanding and dispatching system. Monitoring system for underground equipment based on panoramic images was effectively combined with real-time sensor data and static panoramic images of underground surrounding, which not only realizes real-time status monitoring for underground equipment, but also gets a direct scene for underground surrounding. B/S mode was applied in the monitoring system and this is convenient for users to monitor the equipment. Meantime, it can reduce the waste of the data resour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oramic images underground equipment real-time parameters MONITOR B/S mode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bei Province
13
作者 LI Pingheng YAN Lidong +1 位作者 PAN Shilei MA Yifei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CSCD 2017年第6期620-627,共8页
With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How to ensur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has become a great c... With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How to ensur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has become a great concern for many scholars. A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ovince in China, Hubei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inese food security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ims to establish a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security classification of Hubei via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Pressure-State-Response methods. An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bei, with a base of the national average value in 2015, reveals that the security degree has increased by 0.07566 from 0.90150 in 2005 to 0.97716 in 2015. Results show that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bei has improved but failed to reach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there is still large space for improvement of the security level, considering a trend of deterioration in some indexes, such as per capita water resources, population density, per unit area pesticide load of farmland, forest coverage, grassland degradation rate and averag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especially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misconduct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sufficient ability in agricultural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deficiency of agro-ecological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bei are analyzed. For improvement of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in Hubei,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ecurity security evaluation AHP PSR Hubei Provi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