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面源污染强度与生态非敏感性强度的空间耦合协调性分析——以鲹鱼河流域会东段为例
1
作者 王世忠 张利红 +2 位作者 王晓庆 袁建明 黄程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62-70,共9页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鲹鱼河流域会东段为例,构建了农村面源污染强度与生态非敏感性强度的空间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对各斑块的农村面源污染强度、生态非敏感性强度和空间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和空间分析。结果...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鲹鱼河流域会东段为例,构建了农村面源污染强度与生态非敏感性强度的空间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对各斑块的农村面源污染强度、生态非敏感性强度和空间耦合协调度进行了计算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鲹鱼河流域会东段虽然有60.55%的土地处于优质耦合协调区和良好耦合协调区,但仍然有11.96%的土地处于极度失调区,农村面源污染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非常严峻;耦合协调度的热点区和冷点区的空间分布非常明显,99%置信区间的热点区面积占56.08%,99%置信区间的冷点区面积占21.21%;养殖业污染是鲹鱼河流域会东段农村主要的面源污染源,是影响空间耦合协调性的主要因素。建议各乡镇科学地划定畜牧业的禁养限养区,合理确定养殖规模,推行种养结合和生态养殖模式;科学布设生态田埂、生态沟渠和生态池塘等系统,以防止农业尾水和农村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逐步降低和减少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尤其是生态高敏感区的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强度 生态非敏感性强度 空间耦合协调模型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中国省际资源环境成本及生态负荷强度的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郑德凤 臧正 +1 位作者 赵良仕 孙才志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2-680,共9页
为了科学地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引入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等构建资源环境成本及绿色GDP核算、生态负荷强度模型,计算出中国31个省区2001~2012年的资源环境成本、生态负荷强度,在此基础上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 为了科学地评价区域生态系统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引入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等构建资源环境成本及绿色GDP核算、生态负荷强度模型,计算出中国31个省区2001~2012年的资源环境成本、生态负荷强度,在此基础上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1年以来中国省区的生态负荷强度随时间演变的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港澳台除外)。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中国省区的资源环境成本由16.83×1012元攀升到25.24×1012元(2001年可比价),生态负荷强度由1.55下降到0.45;中国生态负荷强度呈西北、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西北为高-高、东部沿海为低-低集聚区;这种西、东集聚现象的显著性在研究时段内逐渐减弱,空间负相关区域增加到11个、具有持续扩张的趋势,区域生态效益或经济效益持续向周边溢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经济 环境成本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负荷强度 中国
下载PDF
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环境成本及生态负荷强度的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鹏 张晓敏 《中国环境管理》 2017年第3期69-77,共9页
为了科学地评价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系统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本研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构建资源环境成本及绿色GDP核算、生态负荷强度模型,计算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国家2005—2012年的资源环境成本、生态负荷强度,并在... 为了科学地评价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系统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本研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构建资源环境成本及绿色GDP核算、生态负荷强度模型,计算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国家2005—2012年的资源环境成本、生态负荷强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5年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负荷强度随时间演变的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数据获取难易程度,仅分析了部分带内国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带内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成本由2005年的675.02×108元攀升至1 178.51×108元(2005年可比价),生态负荷强度由0.3369下降到0.2307;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负荷强度呈现出由欧洲经济圈向中国西北地区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为高-高集聚区、欧洲经济圈为低-低集聚区;这种西、东集聚现象的显著性在研究时段内逐渐减弱,且区域生态效益或经济效益持续向周边溢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资源环境成本 生态负荷强度 时空演变 国际比较
下载PDF
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城市生态经济联系强度测算 被引量:1
4
作者 白洁 王学恭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0年第4期309-311,共3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化、全球化的推进,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生态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与复杂。基于改进的万有引力模型,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区域生态经济联系系统,测算了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化、全球化的推进,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生态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与复杂。基于改进的万有引力模型,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引入区域生态经济联系系统,测算了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城市间生态经济联系强度及隶属度。结果表明,产业带城市生态经济联系强度整体偏低,两极分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联系强度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
下载PDF
生态足迹强度动态分析——以赤峰市为例
5
作者 晓兰 王塔娜 额日德木图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7期52-54,共3页
采用基于自治区公顷的生态足迹分析法,对赤峰市2001~2013年生态足迹强度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赤峰市生态足迹强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69.7上升到2012年的280.63.2001~2013年,赤峰市生态超载指数都大于零,这个数值越大就说明... 采用基于自治区公顷的生态足迹分析法,对赤峰市2001~2013年生态足迹强度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赤峰市生态足迹强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69.7上升到2012年的280.63.2001~2013年,赤峰市生态超载指数都大于零,这个数值越大就说明这个区域生态环境超载现象越严重,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区公顷 生态足迹强度指数 生态超载指数 赤峰市
下载PDF
新型高强度玻璃纤维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刘建勋 朱建勋 祖群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90-1293,共4页
研究了一种新的高强度玻璃纤维(NEWHS),其主成分为SiO2、Al2O3、MgO,总含量>96%(质量分数),其余为助熔剂、澄清剂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经过熔制得到玻璃实验样品,对各试验样品进行高温粘度、析晶上限、新生态强度、软化点、耐酸性等性... 研究了一种新的高强度玻璃纤维(NEWHS),其主成分为SiO2、Al2O3、MgO,总含量>96%(质量分数),其余为助熔剂、澄清剂和不可避免的杂质;经过熔制得到玻璃实验样品,对各试验样品进行高温粘度、析晶上限、新生态强度、软化点、耐酸性等性能检测,得到新型高强度玻璃纤维的各性能数据:新生态强度为4600~4800MPa、软化点温度为965~970℃、耐酸性质量损失率<5.25%;新型高强度玻璃纤维的力学性能、耐温性能、耐酸性能皆高于现有高强度玻璃纤维产品(HS2、HS4),也高于AdvantexTM、Hiper-texTM玻璃纤维,接近美国S-2TM,可以投入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 强度 生态强度 耐酸性 耐温性
下载PDF
中国省域生态福利强度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孙伟 夏徐云 谢昕怡 《唐山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9-86,共8页
从生态消耗和福利水平两个方面构建生态福利强度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和生态福利强度计算公式测算我国2015-2020年30个省市的生态福利强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为:(1)我国省域生态福利强度总体水平较低,且呈下降趋势;... 从生态消耗和福利水平两个方面构建生态福利强度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和生态福利强度计算公式测算我国2015-2020年30个省市的生态福利强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为:(1)我国省域生态福利强度总体水平较低,且呈下降趋势;(2)各地区之间生态福利强度差异显著,在空间上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的生态福利优劣格局,而且各省市之间也存在差异,除北京、江苏、广东等13个省市的生态福利强度持续上升外,其余省市的生态福利强度已逐步降低;(3)就全国而言,在影响因素中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福利强度显著负相关,对外开放水平、经济规模与生态福利强度显著正相关,而技术进步水平、人口密度、绿化程度对生态福利强度的影响不显著,故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福利强度 熵权法 评价体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国家生态压力与生态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顾晓薇 王青 +3 位作者 王军 张波 丁一 李广军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2-146,共5页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提出并构建了度量国家生态压力总量与国家生态效率的本国生态足迹和生态利用效率指标。应用该指标对我国1990年-2003年的本国生态足迹、生态承栽面积、本国生态赤字厦本国生态利用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中国生态压...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提出并构建了度量国家生态压力总量与国家生态效率的本国生态足迹和生态利用效率指标。应用该指标对我国1990年-2003年的本国生态足迹、生态承栽面积、本国生态赤字厦本国生态利用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中国生态压力、生态利用效率的历史轨迹、发展趋势厦其构成和主要矛盾。结果表明,我国的生态系统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现在的超载程度已很严重。这一期间我国的本国生态利用效率从2070元/hln2增长到4046元/hfn2,年均增长率为5.3%。生态利用效率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说明我国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生态压力相对减量;但这一时期的生态利用效率的增长率远低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导致本国足迹增长较快。可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是以本国生态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而能源和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仅注重环境末端治理是远远不够的,根本途径是从源头实现资源(尤其是能源)需求减量,并应特别重视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压力 本国生态足迹 本国生态利用效率 生态冲击强度
下载PDF
生态场理论在沙地云杉种群更新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9
作者 邹春静 韩士杰 徐文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0-54,共5页
生态场理论是物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它基于植物分布格局、植物生长模型、植物竞争以及资源利用的研究。研究森林草原过渡带上沙地云杉种群在更新中产生的生态场的特性,结果表明:沙地云杉种群生态场是半椭圆形特殊的非均匀场;生态场... 生态场理论是物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它基于植物分布格局、植物生长模型、植物竞争以及资源利用的研究。研究森林草原过渡带上沙地云杉种群在更新中产生的生态场的特性,结果表明:沙地云杉种群生态场是半椭圆形特殊的非均匀场;生态场强度随着与母树距离的增大而变化,开始时迅速增大,3~5m处场强达到最大,然后逐渐下降;由于生态场的重叠而使叠加部分的场强明显增大;生态场的作用范围与坡度、坡长等地形因子及树高、冠半径等测树因子都有密切的关系。长轴半径(R)与坡度(X)、坡长(L)和树高(H)存在下列多元线性关系:R=0.923H+0.316X+0.015L-4.314(r=0.8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云杉种群 生态 生态强度 作用范围
下载PDF
沈阳市交通生态足迹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孙鹏 王青 +1 位作者 刘建兴 顾晓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8-440,共3页
介绍了城市交通生态足迹的模型和方法,并以沈阳市为例对城市交通生态足迹、生态效率做了定量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2004年交通生态足迹为35×104hm2,其中,能源消费间接用地占99%,而道路和场站直接用地仅占1%;从生态足迹构成看... 介绍了城市交通生态足迹的模型和方法,并以沈阳市为例对城市交通生态足迹、生态效率做了定量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市2004年交通生态足迹为35×104hm2,其中,能源消费间接用地占99%,而道路和场站直接用地仅占1%;从生态足迹构成看,小轿车和出租车生态足迹较高,分别为18.5×104hm2,5.61×104hm2,占交通总足迹的比例分别为53%,16%;从城市交通生态效率看,公共汽车最高,为3.06×104人次.hm-2,小轿车最低,为0.12×104人次.hm-2;从城市交通生态足迹强度看,小轿车最高,为8.38×10-4hm2.人次-1,公共汽车最低,为0.33×10-4hm2.人次-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生态足迹 生态效率 生态足迹强度 沈阳市
下载PDF
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赵卫 刘景双 孔凡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0,共5页
为了定量评价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计算了1994—2003年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着重分析了该省生态足迹、生态盈亏和生态足迹强度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吉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人均水平和总... 为了定量评价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计算了1994—2003年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着重分析了该省生态足迹、生态盈亏和生态足迹强度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吉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人均水平和总量均呈增长趋势,自然资源供需结构渐趋多元化;自然资源供需的非均衡增长导致生态赤字的出现和持续增长,表明目前吉林省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不断提高,但仍低于全国和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最后,根据生态盈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降低和消除生态赤字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强度 吉林省
下载PDF
结合生态需水的黄河水资源水质水量联合评价 被引量:7
12
作者 夏星辉 杨志峰 吴宇翔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1-156,共6页
在分析河水满足人类用水和河道生态功能篙水双重功能的前提下,提出了河水生态功能强度的概念,以及结合生态需水的流域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的方法.根据黄河流域1997—1999年间主要水文站点逐月的水质监测数据、水文数据及各取水... 在分析河水满足人类用水和河道生态功能篙水双重功能的前提下,提出了河水生态功能强度的概念,以及结合生态需水的流域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的方法.根据黄河流域1997—1999年间主要水文站点逐月的水质监测数据、水文数据及各取水口逐月的取水量数据,结合生态需水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了水质水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水生态功能强度的时空分布不均,这与水置和水质的时空分布相关.在1997、1998和1999年,黄河总可利用水资源量分别为371.17×10^8、425.50×10^8和500.64×10^8m^3,其中具备河道生态功能的水资源量分别为129.51×10^8、151.51×10^8和205.88×10^8m^3,远远小于维持河道生态系统健康所需的水资源量230.60×10^8m^3,导致了黄河断流和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水质 河水生态功能强度 黄河
下载PDF
中国生态足迹的趋势预测及情景模拟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波 王青 +1 位作者 刘建兴 顾晓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76-580,共5页
为改善生态足迹静态性和预测功能的不足,采用趋势预测法和多情景模拟分析方法对我国生态足迹做趋势分析和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我国生态足迹近期仍呈上升趋势;在协调情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效率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但近期的... 为改善生态足迹静态性和预测功能的不足,采用趋势预测法和多情景模拟分析方法对我国生态足迹做趋势分析和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我国生态足迹近期仍呈上升趋势;在协调情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效率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但近期的资源压力将处在较低的水平;而风险情形下,资源利用效率的改变滞后经济发展,资源压力逐渐加大,不仅对于中国,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也将造成巨大冲击和影响;减轻我国未来资源与生态压力的出路在于快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势预测 情景模拟 生态足迹强度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改进的植物生态场模型与实例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亚秋 王德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2855-2861,共7页
生态场理论是受物理学'场'思想的启示,在经典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上,以一种演绎的思维方式和较为严格的定量、直观、综合的模型,探求生物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规律.生态场理论的主要问题是建立合理的生态场模型.对... 生态场理论是受物理学'场'思想的启示,在经典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上,以一种演绎的思维方式和较为严格的定量、直观、综合的模型,探求生物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与规律.生态场理论的主要问题是建立合理的生态场模型.对植物生态场强度、生态势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并利用IRM(Integrated rate methodology)方法改进植物生态场强度、生态势的模型,改进了场源植物的生态场作用范围模型,明确了植物生态场的物质性.将生态场理论的各个模型应用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榆树疏林中家榆个体产生的生态场行为研究中,结果表明在家榆个体产生的生态场作用范围内,随着与家榆距离的增加,场源家榆对其它植物生长的影响是先有利而后不利;对土壤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壤浅层(0~0.2m),家榆与其它植物间的竞争较弱,而在地下0.2~0.4m处生态场强度有最小值,说明植物间资源竞争强烈;场源家榆产生的生态场在土壤上层(0~0.1m)的作用范围最大,随土壤深度增加,作用范围逐渐减小,至地下0.3~0.4m最小,而后生态场作用范围又有所增大.在模型的应用过程与结果分析中,体现出改进后的生态场模型的实际可操作性强、对生态学问题能够定量化、直观化研究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场理论 植物生态 模型 生态强度 生态 家榆
下载PDF
河南省三大产业生态足迹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建军 许小冉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2010年第10期10-15,共6页
依据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计算分析了河南省1989~2008年20年间产业生态足迹和生态占用强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河南省人均总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耕地和能源在生态足迹中占主要份额;第一产业对生态资源占用的比例最大,生态占用强度最高... 依据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计算分析了河南省1989~2008年20年间产业生态足迹和生态占用强度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河南省人均总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耕地和能源在生态足迹中占主要份额;第一产业对生态资源占用的比例最大,生态占用强度最高,且一直大于产业平均生态占用强度;第二、三产业生态占用强度都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在1991年以后小于产业平均值;第三产业明显低于产业平均值,占用生态资源的强度较小。通过评估各产业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生态足迹 产业生态足迹 生态占用强度
下载PDF
基于本地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评价 被引量:29
16
作者 童亿勤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96-902,共7页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情况的工具。通过对一般生态足迹法的调整,运用本地生态足迹模型,对浙江省本地生态足迹的时空特性和环境生态的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2006年浙江...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情况的工具。通过对一般生态足迹法的调整,运用本地生态足迹模型,对浙江省本地生态足迹的时空特性和环境生态的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1)2006年浙江省人均本地生态足迹2.763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0.4379hm^2,人均本地生态赤字2.3259hm^2;(2)1991~2006年浙江省的本地生态足迹都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出环境生态的不可持续性;(3)2005年浙江省11个城市的本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表现出一定的差异;(4)浙江全省生态足迹强度指数从1991年的2.078上升到2006年的5.952,16年间生态强度指数增大了近3倍,单位可承载面积内的实际生态压力越来越大,环境生态的潜在危险性有扩大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地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强度指数 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
下载PDF
湖北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红丽 黄朝禧 《资源与产业》 2007年第3期72-76,共5页
本文采用可变地区单产法,对湖北省1990—2004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0.3442 hm2降至2004年的0.2736 hm2,下降了20.51%。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在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0... 本文采用可变地区单产法,对湖北省1990—2004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0.3442 hm2降至2004年的0.2736 hm2,下降了20.51%。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在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0.1485 hm2下降到2004年的0.1165 hm2,下降了21.56%。耕地的生态赤字呈小幅度波动,由1990年的0.1956 hm2变为2004年的0.1571 hm2。在分析时段内,耕地生态强度指数也有一定变化,其中1992年的最大,为2.41,1993年的最小,为1.98。但在研究时段内的耕地生态强度指数均大于1,这说明湖北省的耕地处于生态高负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生态足迹 生态承栽力 生态足迹强度指数 生态赤字 湖北省
下载PDF
宁波市本地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童亿勤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4-168,共5页
生态足迹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人类对自然干预程度的度量指标。通过对一般生态足迹法的调整,运用本地生态足迹模型,对宁波市2002年和2005年本地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宁波市人均本地生态足迹分别为3.1553和4.3440hm2... 生态足迹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人类对自然干预程度的度量指标。通过对一般生态足迹法的调整,运用本地生态足迹模型,对宁波市2002年和2005年本地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宁波市人均本地生态足迹分别为3.1553和4.3440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3514和0.3649hm2,人均本地生态赤字分别为2.8253和3.9992hm2;2005年宁波市生态足迹强度指数达到了12.599,这意味着宁波市在向每1hm2土地索取本应是12.599hm2土地才能提供的生态服务,反映出宁波市的生产和消费需求超过了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呈现逐步恶化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地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强度指数 可持续发展 宁波市
下载PDF
湖北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红丽 黄朝禧 《广东土地科学》 2006年第6期31-35,共5页
研究采用可变地区单产法,对湖北省1990~2004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0.3442ghm2降至2004年0.2736ghm2,下降了20.51%。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总体上也是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0... 研究采用可变地区单产法,对湖北省1990~2004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0.3442ghm2降至2004年0.2736ghm2,下降了20.51%。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总体上也是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0.1485ghm2下降到2004年0.1165ghm2,下降了21.56%。耕地的生态赤字的总体呈小幅度波动,由1990年的0.1956ghm2变为2004年的0.1571ghm2。在分析时段内,耕地生态强度指数呈小幅度变化,其中1992年的生态强度指数最大为2.41,1993年最小为1.98。研究时段内,耕地生态强度指数均大于1,说明湖北省的耕地出于生态高负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生态足迹强度指数 湖北省
下载PDF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基本性能检测方法之探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荣炜 《广东建材》 2015年第2期22-25,共4页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与透气特性,能为植物根系提供生长空间,可用在透水路面材料,植物生长基材以及公路、河川的植被护坡护堤等。本文在探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结构特征与性能指标的基础上,研究了其...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水与透气特性,能为植物根系提供生长空间,可用在透水路面材料,植物生长基材以及公路、河川的植被护坡护堤等。本文在探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结构特征与性能指标的基础上,研究了其各项性能的检测方法,以期为植被型生态混凝土的实际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强度 有效孔隙率 透水系数 PH值 抗冻性 干燥收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