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滇生态屏障区生态承载力研究——基于生态足迹模型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江玲 徐京华 +1 位作者 甘泉 徐庆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7年第6期54-58,共5页
利用供需模型对2010年川滇生态屏障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监测,通过计算分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数据,并构建供需平衡模型(ECCI)估算和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该区域主要以生态盈余为主且云南省的生态承载力优于四川省,... 利用供需模型对2010年川滇生态屏障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监测,通过计算分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数据,并构建供需平衡模型(ECCI)估算和评价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该区域主要以生态盈余为主且云南省的生态承载力优于四川省,其中处于生态盈余指数均值达0.35,处于生态赤子的5个县指数均值达1.78,处于生态平衡状态的4个县指数均值达0.97。从县域尺度分析发现:若尔盖县及红原县人均生态足迹均高达14hm^2/人,区域内草地退化严重,处于严重超载。从生态承载力的构成分析发现:草地的人均生态足迹达2.94hm^2/人,化石能源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达0.452.94hm^2/人,均超出了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出现了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供需平衡指数 川滇生态屏障区
下载PDF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泉州市县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余华 叶青 张晓灿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2期30-37,共8页
运用改进的生产性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定量评价2014年泉州市各县域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泉州市各县域生态承载力供需呈不平衡空间分布格局;沿海经济较发达的泉州市区、石狮、晋江和惠安为生态赤... 运用改进的生产性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定量评价2014年泉州市各县域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泉州市各县域生态承载力供需呈不平衡空间分布格局;沿海经济较发达的泉州市区、石狮、晋江和惠安为生态赤字区,南安为生态平衡区,而经济欠发达的安溪、永春和德化为生态盈余区;化石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电力)消耗是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这与泉州沿海市县是全省生态承载力强的经济重点开发区,而西部山区属于生态承载力弱的生态脆弱区的实际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土地"空间互斥性"而忽略区域巨大的CO_2吸收能力;因贸易资料获取困难性而未对沿海经济发达市县的大量贸易进行调整;未考虑污染吸纳地;忽视沿海市县海洋的CO_2吸收能力等。因此,要系统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应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生产性生态足迹 生态赤字(盈余) 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毕节试验区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秦如培 张绍辉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14年第1期86-90,100,共6页
为了了解毕节试验区的生态环境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运用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对毕节试验区1987 ~2007年的生态状况进行评估,计算得出毕节试验区人均生态足迹从1987年的0.3875 hm2增长到2007年的0.7549 hm2还得出... 为了了解毕节试验区的生态环境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运用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对毕节试验区1987 ~2007年的生态状况进行评估,计算得出毕节试验区人均生态足迹从1987年的0.3875 hm2增长到2007年的0.7549 hm2还得出了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96年到2007年在0.4848 hm2到0.5669hm2之间浮动,并根据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结果求出毕节试验区的生态赤字<0,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1,从而得出毕节试验区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并依据相应的计算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 毕节生态试验区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与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足迹供需平衡对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宝英 齐爱云 王子莎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3期53-59,共7页
种植业碳足迹供需平衡分析是明确种植业碳减排方向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构建黄河流域及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账户,基于时空维度对其动态演化进行分析,并引入供需平衡指数表征其种植业碳资源供需现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种... 种植业碳足迹供需平衡分析是明确种植业碳减排方向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构建黄河流域及长江经济带种植业碳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账户,基于时空维度对其动态演化进行分析,并引入供需平衡指数表征其种植业碳资源供需现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种植业碳足迹基本呈"M"型变动,长江经济带则呈逐年上升趋势。二者碳生态承载力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耕地碳吸收功能不断增强,但上升幅度有所减缓。黄河流域内省际间种植业碳足迹相差较大,长江经济带差异值较小且总量值低于黄河流域。二者碳生态承载力中下游省份均高于上游省份。黄河流域供需平衡指数值均高于长江经济带,生态盈余省份所占比例均低于长江经济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黄河流域 种植业碳足迹 生态承载力 供需平衡指数
下载PDF
淮南市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平衡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蔡杭安 郑浩 虞俊欢 《科学家》 2017年第1期26-28,共3页
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ECCI为区域生态状况的衡量指标,构建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平衡分析模型,以具有较典型农业种植特征的淮南市为研究区域,对2011年淮南... 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ECCI为区域生态状况的衡量指标,构建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平衡分析模型,以具有较典型农业种植特征的淮南市为研究区域,对2011年淮南市水稻、小麦、大豆、蔬菜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计算。该研究结果可为作物生产乃至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南市 作物生产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ecci)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中国生态供需平衡时空动态 被引量:24
6
作者 洪顺发 郭青海 李达维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80-990,共11页
生态供需平衡是生态文明研究的一个科学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生态足迹因其所具有的社会-生态属性和宏观可度量性,成为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平衡关系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本文在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生态足迹账户,优化生... 生态供需平衡是生态文明研究的一个科学问题,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生态足迹因其所具有的社会-生态属性和宏观可度量性,成为生态供给与生态需求平衡关系研究的一个切入点。本文在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生态足迹账户,优化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评价了1995—2015年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研究发现:①中国生态足迹2000年以后增长快速,最终形成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化"的空间格局;生态承载力呈"局部调整,总体稳定"动态特征;②中国生态供需平衡状况于2005年前后发生质的变化,即由生态盈余转入"生态超载"状态。2015年,中国对自然环境的"占用"需要1.39个中国才能满足现有的生态需求;③东部地区生态超载状况远大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基础较差,生态足迹的增长引起了西部地区生态超载加速。其中,宁夏、新疆生态超载严重,且生态足迹呈中高速增长,应引起重视;④能源足迹与污染足迹的控制是改善地区生态供需平衡状况的关键内容。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供需平衡指数 时空动态 生态盈余 生态赤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