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量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孙凡 孟令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70-1374,共5页
以重庆市2001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2001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为1.65356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8039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373173hm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生态足迹高0.5335hm2(增加47.64%),人均生态承... 以重庆市2001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2001年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为1.65356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8039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373173hm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生态足迹高0.5335hm2(增加47.64%),人均生态承载力低0.5196hm2(下降64.95%),生态赤字是全国平均赤字的3.43倍,表明该地区生态足迹超过了当地生态承载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另外,还分析论述了多种渠道解决生态系统超负荷人口、增加科技财政投入、控制环境污染等减少该地区生态足迹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量
下载PDF
重庆市2005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量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杜晓睿 郑钦玉 胡晓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6-8,共3页
以重庆市2005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量,计算结果显示该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为1.54784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68 03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179803 hm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生态足迹高0.42784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 以重庆市2005年统计数据为基础,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量,计算结果显示该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为1.54784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68 03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179803 hm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生态足迹高0.42784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低0.431962 hm2,生态赤字是全国生态赤字的2.95倍。表明重庆市生态经济系统存在严重的生态赤字,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减少生态系统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量
下载PDF
国家公园游憩承载量之评估模式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可润 王峥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5-48,共4页
观光游憩的公益性是国家公园的管理目标之一,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策略是实现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兼具的重要手段,借助游憩承载量研究为经营管理部门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首先梳理国家公园的宗旨及承载量定义;利用承载量的... 观光游憩的公益性是国家公园的管理目标之一,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策略是实现国家公园保护与利用兼具的重要手段,借助游憩承载量研究为经营管理部门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首先梳理国家公园的宗旨及承载量定义;利用承载量的不同冲击参数对其分类;从国家公园实质生态游憩承载量与社会心理游憩承载量角度厘清承载量在国家公园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建构游憩承载量之评估模式,为国家公园经营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家公园 实质生态承载量 社会心理承载量 评估模式
下载PDF
湖北省“两圈”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何伟 胡鸿兴 +2 位作者 沈虹 王钰 徐福留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7-174,共8页
本文对1998-2008年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及其组成、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和生物资源生态赤字(盈余)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生物资源生态足迹组成以耕地为主,其他... 本文对1998-2008年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及其组成、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和生物资源生态赤字(盈余)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生物资源生态足迹组成以耕地为主,其他生态生产性用地的足迹比例较小,各市州生物资源生态足迹整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小于省均值,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先升高后降低,各市州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由大到小排序为:黄冈、孝感、武汉、咸宁、天门、黄石、仙桃、鄂州、潜江,生态赤字呈增大趋势;鄂西生态圈除神农架外其他各市州的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均较大,林地足迹占主要地位,其总量对全省的贡献较大;人均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大于省均值,生物资源生态承载量呈增高趋势,各市州由大到小排序为:宜昌、十堰、襄樊、荆州、恩施、随州、荆门、神农架,该圈一直保持很高的生物资源生态盈余,但盈余值有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生物资源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量
下载PDF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贺申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218-224,共7页
在对Landsat TM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得到土地利用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对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8个市(区)2000年、2007年、2012年三个年份的生态消费量和承载量进行了计算,分析数据得出2000-2012年鄂西圈生态变... 在对Landsat TM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得到土地利用利用现状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对湖北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8个市(区)2000年、2007年、2012年三个年份的生态消费量和承载量进行了计算,分析数据得出2000-2012年鄂西圈生态变化的整体趋势.研究表明,生态足迹与GDP相关系数为0.775,呈显著正相关;与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937,为高度正相关;鄂西圈各市(区)的GDP与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733,也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以推测鄂西圈各市(区)产业模式主要为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这将不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鄂西圈各市生态足迹大体呈逐年增长趋势,而生态承载力各年基本保持不变状态.且鄂西圈各个市(区)均呈生态赤字,生态压力大,并且有赤字逐年加大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量 动态分析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下载PDF
树“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建森林生态补偿机制
6
作者 胡华明 欧阳翠凤 刘良源 《江西科学》 2014年第3期390-393,共4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观光、度假、休闲养生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婺源全县是个大森林公园,是全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旅游业的综合收入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递增。201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 00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2亿元[1],占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观光、度假、休闲养生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婺源全县是个大森林公园,是全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旅游业的综合收入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递增。2013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 00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2亿元[1],占全县GDP的70.14%,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但是,每个旅游地域都存在所能容纳的旅游生态承载量,而生态承载量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旅游污染物的净化与吸收能力。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旅游业中某些问题加以分析探讨,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 生态旅游 乡村旅游 生态承载量
下载PDF
旅游生态环境承载量测算问题再探讨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守春 张敏 刘秀丽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89-294,共6页
结合旅游环境承载量测算研究的已有部分成果,分析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水质环境承载量、大气环境承载量、植被环境承载量测算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对水、大气环境质量的检测,加强旅游环境承载量相关理论研究和测算研... 结合旅游环境承载量测算研究的已有部分成果,分析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水质环境承载量、大气环境承载量、植被环境承载量测算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对水、大气环境质量的检测,加强旅游环境承载量相关理论研究和测算研究,加强对游客旅游乘坐交通工具等新增有害气体(与未外出旅游相比)对大气环境影响的研究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生态环境承载量 测算 问题探讨
原文传递
探讨河流湖泊沿岸景观的宜人性
8
作者 李振煜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55-156,共2页
现代经济快速发展,高速城市化,高度工业化的情况下,河漉湖泊沿岸景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因为经济利益驱动变现为景观的恶化,生态绿化廊道不连续,斑块破碎化,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自然过程逐渐泯灭,消失。因此河湖沿岸的渠化... 现代经济快速发展,高速城市化,高度工业化的情况下,河漉湖泊沿岸景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因为经济利益驱动变现为景观的恶化,生态绿化廊道不连续,斑块破碎化,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自然过程逐渐泯灭,消失。因此河湖沿岸的渠化、硬化;景观现象如植物减少、水质恶化.景观随之恶化。如何需求宜人性的景观呢?景观设计要尊重自然,要让自然做功,要讲究人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宜人性 生态承载量 人性化
下载PDF
Nitrogen Flow in the Rural Ecosystem of Mikasa City in Hokkaido, Japan 被引量:8
9
作者 L. LIANG T. NAGUMO R. HATANO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64-272,共9页
This study of Mikasa City in 2001, which analyzed N flow between N production and N load in seven agricultural and settlement subsystems, i.e., paddy, onion, wheat, vegetable, dairy, chicken, and citizen subsystems, a... This study of Mikasa City in 2001, which analyzed N flow between N production and N load in seven agricultural and settlement subsystems, i.e., paddy, onion, wheat, vegetable, dairy, chicken, and citizen subsystems, aimed to compare N flow in each subsystem, to determine the main sources of the N load, an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food consumption on N cycling in a rural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Mikasa city, 38.5% of the N load came from point sources and the remainder from non-point sources with intensive vegetable farming imparting a serious N load. Because of the internal N cycling in the dairy subsystem,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as reduced by 70.2%, and 23.72 Mg manure N was recycled to the field; therefore, the 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as raised from 18.1% to 35.1%. If all the manure N in the chicken subsystem was recycled,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would be reduced by 8.1% from the present level, and the point sources of N pollution would be reduced by 2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fertilizers ECOSYSTEM environmental nitrogen load nitrogen flow nitrogen budget
下载PD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food consumption in China:1982-2004 被引量:1
10
作者 Cao Shuyan ZhangWei Chen Qiao 《Ecological Economy》 2007年第1期18-28,共11页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land (including water area) requirement for food consumption in both balanced andactual diet in China by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To determine whether logical and actual food demands ar...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land (including water area) requirement for food consumption in both balanced andactual diet in China by ecological footprint analysis. To determine whether logical and actual food demands are withinnatural regenerative ability, carrying capacity (excluding forestry production) is also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actualdiet patterns were ecologically friendly in the period of 1982-2004 in China, mainly because of the rural moderate dietpatterns. But actual per capita footprint already overran its corresponding logic value of 0.976ha in urban areas in 2002.Productive areas for food production can satisfy the land requirement for actual diet patterns during the researchingperiod in China, nevertheless cannot satisfy that for balanced diet pattern or solve the problem of unbalanced ecologicalfootprint. The continual rising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food consumption in both rural and urban areas indicates that percapita footprint will keep on increasing in China and even may be more than the suggested logic value if no relevantcountermeasures are made to regulate diet patterns. Strictly speaking, China is facing food shortage, both in quality andin quant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ootprint Food consumption Carrying capacity Land appropri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