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工业行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郭文 孙涛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90-1695,共6页
基于改进的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了我国39个工业行业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从能源效率—环境污染2个角度对工业各行业进行分类,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总体上我国工业行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每年的节能潜力为25%~3... 基于改进的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了我国39个工业行业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从能源效率—环境污染2个角度对工业各行业进行分类,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总体上我国工业行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每年的节能潜力为25%~30%,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呈波动上升的态势。2005年能源效率值为0.729 4,2009年上升至0.7634;行业间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值差异较大;高效率的行业主要是初始投资规模较大和技术壁垒较高的行业,而低效率的行业主要是传统的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高效率行业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显著影响因素为控股类型和资本深化;低效率行业的显著影响因素为企业规模和行业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要素能源效率 SBM模型 非期望产出
下载PDF
中国工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异质性研究——基于SBM-Undesirable和Meta-frontier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平 罗艳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4-160,共7页
为了克服以往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生产技术异质性问题,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Meta-frontier生产函数测算我国30个省市2004-2014年的工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同时采用"共同技术比率"测算各地区能源利用的技术差距,并从"... 为了克服以往区域经济研究中的生产技术异质性问题,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Meta-frontier生产函数测算我国30个省市2004-2014年的工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同时采用"共同技术比率"测算各地区能源利用的技术差距,并从"管理无效率"和"技术无效率"两个维度分析能源利用无效率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总体上看,我国三大群组共同前沿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MTE)和共同技术比率(MTR)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格局,而群组前沿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GTE)呈现出"西-中-东"依次递减的格局;生态全要素能源利用无效率均值分解来看,东部群组能源利用无效率是因为管理无效率造成的,中部群组技术无效率和管理无效率同时显著存在,而西部群组技术无效率最为明显,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研发投入、环境规制、政府干预对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显著而有差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要素能源效率 SBM-Undesirable模型 共同前沿函数 共同技术比率
下载PDF
中国工业行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收敛性 被引量:7
3
作者 郭文 孙涛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4-80,共7页
文章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了2002-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根据效率值对工业行业进行了分类,然后分析了工业行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性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工业各行业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异... 文章采用非期望SBM模型测算了2002-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根据效率值对工业行业进行了分类,然后分析了工业行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收敛性及其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工业各行业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异比较明显,极差约为0.3;中国每年工业行业整体的能源效率为0.61~0.73,即节能潜力为27%~39%;工业整体、高效率行业和低效率行业都呈现出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特征,表明工业行业整体的能源效率差异在缩小;一般效率行业只呈现出条件收敛,即这类行业收敛于自身的稳态;行业规模、研发投入和资本深化等指标对工业行业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要素能源效率 非期望SBM模型 收敛性 行业差异
下载PDF
中国省际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三阶段SBM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杨雨石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94-102,共9页
运用三阶段SBM模型,对我国30个省区2000-2010年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仍比较低,其中东部最优,中部次之,西部最次。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结构、所有制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政府干预程... 运用三阶段SBM模型,对我国30个省区2000-2010年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仍比较低,其中东部最优,中部次之,西部最次。各地区产业结构、工业结构、所有制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政府干预程度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等社会环境因素对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且各地区间的环境效应差异明显。相对于调整前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调整后的纯管理能源效率发生了较大变化,东部地区应着重改善地区能源管理能力,西部地区应重点优化外部环境,中部地区则应从管理和环境两个层面双管齐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阶段SBM模型 生态要素能源效率 环境影响 省际
下载PDF
中国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3
5
作者 邢贞成 王济干 张婕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9-126,共8页
全要素生态效率的测度评价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全要素分析框架之中,提出Shephard生态距离函数,并由此构建全要素生态效率指标。同时运用基于Shephard生态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 全要素生态效率的测度评价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全要素分析框架之中,提出Shephard生态距离函数,并由此构建全要素生态效率指标。同时运用基于Shephard生态距离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2000—2014年中国区域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生态足迹总量在2000—2014年呈现出递增趋势,增长速度在2006年之后有所放缓;中国各省市在生态足迹平均值和年均增长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中国及其中部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后波动"的变化趋势,东部的生态效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西部的生态效率在整个研究期内基本上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中国全要素生态效率的地区分布大体上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逐步提升的态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由于区域间的污染排放转移而出现生态效率塌陷现象。(3)全要素生态效率与环境规制呈"U"型关系,加强环境规制在长远上有利于生态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机构和外资规模均对全要素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大力扶持发展第三产业,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科学升级,同时立足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承接相关产业,并加强对转移企业的环境监管,禁止污染排放的跨区域转移;出台积极的招商引资政策,提升外资在本地企业中的优势,同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甄别和监管,避免污染排放的跨国转移;各级政府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压倒性位置,出台更加严格有效的资源管理政策,并进一步细化各类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排放的约束和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生态效率 生态足迹 Shephard生态距离函数 随机前沿分析
下载PDF
黄河流域全要素生态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玉春 岳立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21-124,共4页
文章将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投入,采用SBM模型测算2006—2018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全要素生态效率,并结合莫兰指数分析其时空特征,构建Tobit模型测度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足迹整体呈现递增态势,增速在2012年后有所放缓。黄河流域... 文章将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投入,采用SBM模型测算2006—2018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全要素生态效率,并结合莫兰指数分析其时空特征,构建Tobit模型测度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足迹整体呈现递增态势,增速在2012年后有所放缓。黄河流域全要素生态效率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空间上呈"上下游高、中游低"的分布格局。经济发展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呈"U"型曲线关系,城镇化与生态效率呈正相关,产业结构、外资利用和能源结构对生态效率有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足迹 要素生态效率 SBM模型
下载PDF
中国的节能政策有效吗?——基于SFA-Bayes分析框架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定 被引量:10
7
作者 闫明喆 李宏舟 田飞虎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9-101,共13页
鉴于单位GDP能耗指标的片面性和基于DEA-SBM分析框架测算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纵向不可比性,本文提出了测算结果具有纵向可比性并且将非期望产出考虑在内的SFA-Bayes分析框架。基于2000—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发现:中国... 鉴于单位GDP能耗指标的片面性和基于DEA-SBM分析框架测算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纵向不可比性,本文提出了测算结果具有纵向可比性并且将非期望产出考虑在内的SFA-Bayes分析框架。基于2000—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发现:中国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ETFEE)较低,样本期间均值在0.60左右,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纵向发展来看,样本期间中部和西部的技术创新速度快于东部;从整体来看,ETFEE虽然有所提高,但是非常缓慢,样本期间只提高了0.02左右,这说明中国的节能政策效果并不明显。从影响ETFEE的因素来看,区位因素的影响程度要高于产业结构因素,其他条件相同时,东部地区的ETFEE最高,第三产业的ETFEE高于其他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要素能源效率 非期望产出 SFA-Bayes DEA-SBM 空间自相关性
下载PDF
社会网络与全要素生态效率——基于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
8
作者 付云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4-61,共8页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外向关联水平、内向关联水平和综合关联水平三个角度测度网络关联特征,同时利用共同前沿面方法测度全要素生态效率,结合中介模型分析我国省际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对全要素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外向关联水平、内向关联水平和综合关联水平三个角度测度网络关联特征,同时利用共同前沿面方法测度全要素生态效率,结合中介模型分析我国省际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对全要素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层面上,三类关联水平均显著改善生态效率,其中综合关联水平的影响最大;区域层面上,综合关联水平对我国东中西部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技术进步充当了省际网络关联与全要素生态效率之间的中介变量。据此,提出从加强省域合作、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和完善区域创新制度三方面促进省际网络优化和全要素生态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关联 要素生态效率 社会网络分析 中介效应
下载PDF
三峡库区县域全要素生态效率测度及时空演变分析
9
作者 吴逸 贺嘉 +2 位作者 王灵婧 赵弈秋 文传浩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9-14,共6页
三峡库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生态效率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研究结合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了2007~2018年三峡库区26个区县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并采用Moran空间自相... 三峡库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生态效率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研究结合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测算了2007~2018年三峡库区26个区县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并采用Moran空间自相关探究其时空演变。研究发现:2007~2018年三峡库区生态效率水平处于0.51~0.65,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整体水平不高;各县域生态效率空间上呈非均衡特征,且两极分化严重;全要素生产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与生态效率的时间演变趋势基本一致;生态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正相关集聚性,正向集聚辐射作用有待提高。以上结论为库区生态效率差异化政策的制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率SBM 要素生态效率 空间自相关 三峡库区
下载PDF
集成TRIZ的产品生态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刘征 潘凯 顾新建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2-77,共6页
针对产品生态设计过程中的创新问题,提出一种集成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TRIZ)的产品生态设计方法。该方法结合案例库和专利库,利用生态效率要素和TRIZ工程参数关联表构建矛盾矩阵,运用TRIZ工具进行求解... 针对产品生态设计过程中的创新问题,提出一种集成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TRIZ)的产品生态设计方法。该方法结合案例库和专利库,利用生态效率要素和TRIZ工程参数关联表构建矛盾矩阵,运用TRIZ工具进行求解,并对生成的多个备选方案进行评价,确定最优解。同时研究案例的检索方法以提高检索有效性,分析技术进化趋势以启发设计工程师设计灵感,构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以弥补人工不足,这些方法都能有效提高生态设计的效率和成功率。通过差速器摩擦片的设计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Z 生态设计 矛盾矩阵 生态效率要素
下载PDF
考虑自然环境差异的中国地区能源效率与节能减排潜力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兵 杨雨石 +1 位作者 赖培浩 於露瑾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2-100,共19页
在考虑自然环境差异的情况下,运用四阶段SBM模型测算了中国30个省区2000-2010年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碳排放效率和自然效应(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省区的理论节能减排潜力与实际节能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全国平均... 在考虑自然环境差异的情况下,运用四阶段SBM模型测算了中国30个省区2000-2010年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碳排放效率和自然效应(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省区的理论节能减排潜力与实际节能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全国平均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节能减排潜力和空间巨大;地形地貌、荒漠化沙化程度和年降水量等自然环境因素对能源效率和碳排放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调整前的理论能效和理论碳效的排名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调整后的实际能效和实际碳效的排名则是中部、西部、东部;三大地区的自然效应差异显著,东部最优,中部次之,西部最次,恶劣的自然环境是造成西部地区低效率的主要原因。由于自然因素难以人为改变,国家在制定节能政策时应该适当地对西部地区降低指标,同时将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因素 生态要素能源效率 节能减排潜力 四阶段SBM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全要素生态效率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李姣 周翠烟 +2 位作者 张灿明 刘富国 汪杰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9-206,共8页
以2005—2015年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3市2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省公顷"模型计算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投入要素,与资本、劳动力共同纳入全要素生态效率框架,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 以2005—2015年湖南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3市2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省公顷"模型计算生态足迹,作为生态投入要素,与资本、劳动力共同纳入全要素生态效率框架,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结合Malmquist指数及投入产出松弛率,探析效率变化成因及改进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为弱有效水平,且空间差异显著;经历先恶化后改善、最后趋稳的过程,市级特征趋同,县级差异较大,仅8个保持稳定或较高水平。②2012—2015年全区的效率提升速度加快,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化交错推动效率提升,2014—2015年实现同步推动作用。③劳动力投入和生态投入冗余明显,资本投入冗余不显著,期望产出不足和非期望产出过量的情况不显著。因此,政策上建议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环境规制,调整产业及能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要素生态效率 生态足迹 效率SBM模型 绿色发展 环境协同治理
原文传递
新能源技术创新对中国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拓晨 石孖祎 韩冬日 《系统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7,共17页
以新能源技术创新驱动的能源系统性转型是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能源高质量发展与后疫情时期“绿色复苏”三重新形势新要求下的重要支撑。本文利用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将基于改进能值法测算的生态足迹纳入全要素... 以新能源技术创新驱动的能源系统性转型是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能源高质量发展与后疫情时期“绿色复苏”三重新形势新要求下的重要支撑。本文利用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域面板数据,将基于改进能值法测算的生态足迹纳入全要素生态效率投入指标体系中,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新能源技术创新对于地区全要素生态效率的动态空间影响,进而分别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政策规划以及市场化水平为门槛变量,利用面板门槛模型探究新能源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态效率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空间相关性检验显示中国省际间生态效率与新能源技术创新活动均呈现出“高-高”与“低-低”型空间集聚特征;其次,空间计量结果显示新能源技术创新对于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U”型的空间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强于直接效应、长期影响强于短期影响;最后,门槛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新能源技术创新与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之间存在着以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政策规划、市场化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非线性关系。总体上,高经济发展水平区间、高能源政策规划区间以及高市场化水平区间为激发新能源技术创新有效推动区域全要素生态效率的最优区间。在对实证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后,本文提出了打造新能源技术创新科技园、促进能源技术开放式创新以及建立良好的新能源技术创新“小生境环境”等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技术创新 要素生态效率 死亡之谷 空间杜宾模型 面板门槛模型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与演变 被引量:20
14
作者 邢贞成 王济干 张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92-799,共8页
将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所得的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之中,运用SBM模型测算2000~2014年长江经济带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生态足迹总量和年均增长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000~2014年... 将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所得的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之中,运用SBM模型测算2000~2014年长江经济带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生态足迹总量和年均增长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000~2014年平均生态足迹最大的是江苏省,最小的是重庆市;生态足迹年均增长率最高的是江苏省,最低的是上海市。(2)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上中下游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在2000~2014年间呈现出"先下降,后波动"的变化趋势。上中下游全要素生态效率差异显著,下游地区的全要素生态效率最高,中游地区次之,上游地区最低。(3)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全要素生态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上海的生态效率最优,贵州的生态效率最劣,大体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步提升的分布态势,同时,在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态效率地区差距呈缩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要素生态效率 生态足迹 SBM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能源绩效的动态演化、地区差距与成因识别——基于一种新型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变动指标 被引量:44
15
作者 李兰冰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0-52,共13页
基于"全要素"与"产出多样性"双重约束,提出一种新型的生态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变动指标,从静态和动态的双重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区域能源绩效。研究发现:我国能源尚未实现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型,呈现"上... 基于"全要素"与"产出多样性"双重约束,提出一种新型的生态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变动指标,从静态和动态的双重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区域能源绩效。研究发现:我国能源尚未实现由低效率向高效率的转型,呈现"上升—下降—下降—回升"的演进态势;能源效率的总体差距趋于加大,地区间和地区内均不存在收敛现象,区域间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是主要贡献因素;忽略非合意产出将导致全要素能源生产率指标被高估,尤其是能源使用技术进步率的高估现象更为明显;我国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实现累积性增长,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力,能源效率并未出现"追赶效应";随着区域发展战略由"不平衡导向"向"协调导向"转变,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并未出现"协调发展"与"加速增长",四大地区普遍呈现增速放缓态势,东部归因于技术进步速率降低,中部、西部和东北则归因于技术进步速率下降和能源效率下滑双重影响;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速峰值区由珠三角和长三角向京津冀转移;资源型省份陷入"资源诅咒",生态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发展态势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生产率变动指标 生态要素能源效率 空间差异 动态演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