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生态美学的历史叙事——“那”生态文化圈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的互动关系论 被引量:1
1
作者 翟鹏玉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04-108,共5页
民族生态美学的历史叙事的核心是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的互动关系,由此而建构起它的方法论、实践论与结构论,进而深入地进入对人类经验的任何美学理解的核心,以祈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与生存意义彰显中化解生态危机。“那”生态文化的运... 民族生态美学的历史叙事的核心是科技隐喻与民族生态隐喻的互动关系,由此而建构起它的方法论、实践论与结构论,进而深入地进入对人类经验的任何美学理解的核心,以祈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与生存意义彰显中化解生态危机。“那”生态文化的运演是一个极佳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生态美学 历史叙事 “那”生态文化圈 科技隐喻 民族生态隐喻 互动
下载PDF
基于文化圈理论视域的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地图 被引量:1
2
作者 洪美云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8-15,共8页
文化是时间和空间的产物,其产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文化变迁既是历时的也是共时的,由此对于文化的考察研究既可以从空间的文化圈视角也可以从时间的文化层视角切入。从空间范畴——文化圈视域梳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 文化是时间和空间的产物,其产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文化变迁既是历时的也是共时的,由此对于文化的考察研究既可以从空间的文化圈视角也可以从时间的文化层视角切入。从空间范畴——文化圈视域梳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分布情况,可以窥见维吾尔族传统文化是在地域差异形成的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此后,由于东西方文化以及区域内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逐渐形成了鄯善、高昌、于阗、龟兹四大文化圈。这四大文化圈相互交织交融,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对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伊斯兰文化的进入并没有改变新疆各民族文化属于中华文明的特质和走向,也没有改变其属于中华文化一部分的客观事实。从根本上讲,我们是在中华文化圈的范围之内讨论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地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圈理论 维吾尔族 传统文化 生态文化圈 东西文化圈
下载PDF
古茶树与茶马古道的文化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蓝增全 陶燕蓝 +2 位作者 张超 浦滇 江燕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66-69,共4页
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调研、走访和分析论证等,对古茶树与茶马古道间的文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古茶树资源调查资料和茶马古道线路走向,认为茶马古道网络的形成、发展是古茶树周边的少数民族走向外界,与外界交流的纽带。古茶树... 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调研、走访和分析论证等,对古茶树与茶马古道间的文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古茶树资源调查资料和茶马古道线路走向,认为茶马古道网络的形成、发展是古茶树周边的少数民族走向外界,与外界交流的纽带。古茶树是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中活的“灵魂”,将典型的古茶树纳入茶马古道保护范畴,对打造茶马古道“滇川藏生态文化圈”,对弘扬中华茶文化和“一带一路”建设都极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马古道 古茶树 文化 生态文化圈
下载PDF
将宜昌建成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先勇 聂春 姜琼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78-80,共3页
本文通过论证宜昌在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中的地位,提出了将宜昌建设成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系列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宜昌 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 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