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2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三重路径
1
作者 孙全胜 《深圳社会科学》 2024年第6期37-47,共11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问题。如何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推动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完善生态治理法律制度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问题。如何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推动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完善生态治理法律制度体系、建立生态治理监督问责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是推进中国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三重路径。首先,生态治理法律制度体系应制定合理的生态完善生态标准和规范,完善生态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生态法律的监督,加强生态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其次,生态治理监督问责机制应完善生态治理问责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生态信息公开和民意表达机制,严格生态处罚机制;最后,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应发挥市场机制、社会组织和社会监督等多种力量的作用,推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治理,加大对生态建设的投资,不断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治理体系现代化 生态治理法律制度 生态治理监督问责 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下载PDF
砒砂岩区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关键技术与模式 被引量:1
2
作者 姚文艺 王文彪 +2 位作者 申震洲 姚京威 杨才千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探索生态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与途径,是促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以生态治理难度极大的黄河流域砒砂岩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经济学、生态产业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 探索生态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与途径,是促进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以生态治理难度极大的黄河流域砒砂岩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经济学、生态产业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应遵循的原则,探索了生态治理与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与模式,并开展了示范应用。1)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原理是行为互驱动、效应互补偿,应遵循的原则是“双律适应、适地适生、三方意愿”;2)鉴于砒砂岩覆土区、覆沙区、裸露区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分别构建了小流域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和模式,以坡顶、坡面和沟道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的3个地貌单元,选择兼具水土保持功能和饲用、药用、食用等经济开发价值的作物进行生物措施配置,配合注浆固结、抗蚀促生、砒砂岩改性等新的工程技术措施进行生态治理;3)研发了物理-化学-生物综合改良砒砂岩土壤、砒砂岩复配风沙土+生物改良提质、灌草优化平茬及饲料加工、煤矸石改性资源化利用、高陡边坡抗蚀+控渗+植生固稳、生态果园建植等关键技术;4)基于砒砂岩覆沙区“土壤改良固沙+”(如土壤改良固沙+经济林种植、土壤改良固沙+梭梭草套种甘草等)生态治理模式的实践与示范,探索实施了“政府支持,科技支撑,企业产业化+公益性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多元投资、多方参与、共同受益运行机制与模式。通过灌草平茬饲料加工、土壤改良、经济作物种植等产业化中试,以及矿区回填区生态恢复、小流域生态治理-生态衍生产业协同发展示范性实践,表明脆弱生态区治理中发展生态衍生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治理 衍生产业 生态经济 协同发展 砒砂岩区 黄河流域
下载PDF
生活者视角下村民参与生态治理多维机制构建——基于内蒙古B嘎查草原生态补偿实践 被引量:2
3
作者 孟和乌力吉 白云飞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4,共11页
目前在北方草原牧区广泛推行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仍延续以往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此政策驱动下,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缺乏有效发挥渠道,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农牧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本研究首先立足位于科... 目前在北方草原牧区广泛推行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仍延续以往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此政策驱动下,当地居民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缺乏有效发挥渠道,客观上影响了基层农牧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本研究首先立足位于科尔沁沙地西北边缘的西辽河流域环境实践,运用生活环境主义理论,较为全面地剖析生态补偿政策所面临的难题及其社会根源;其次较为深刻地探讨在实现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双重目标下,通过激活重塑,创建现代共治共享多民族本土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最后力求深入探索政府主导、社区主位、村民主体的参与式多维机制构建的内在逻辑及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治理 补偿实践 生活者视角 多维机制 本土知识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的典型岩溶区生态治理分区
4
作者 胡兆鑫 罗为群 +2 位作者 蒋忠诚 吴泽燕 汤庆佳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1-671,703,共12页
文章以广西平果果化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成因-结果”模型选取7个指标建立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通过单参数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贡献率,分... 文章以广西平果果化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成因-结果”模型选取7个指标建立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进行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通过单参数分析法计算各评价指标对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贡献率,分析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微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脆弱生态系统脆弱性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36.43%、33.90%、18.91%、9.34%和1.43%,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轻度、中度脆弱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和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研究区生态系统重度、极度脆弱的主要因素是生态环境退化。依据评价结果,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结合坡度、地块面积等条件,划定生态治理分区并制订相应治理措施。其中,封山育林区应禁止一切人为破坏活动;人工造林区可在植被盖度较低的地块种植阳性树种,在植被群落高度较高、盖度适中的地块种植中性和阴性树种;林下种植区可引进赤苍藤、金银花等特色经济植物;草地改良区可引进桂牧一号、菊苣草、甜象草等优质牧草;园地改造区可在现有经果林下套种赤苍藤、金银花等矮杆经济作物;特色经济植物种植区可引进赤苍藤、树仔菜等常绿经济植物;退耕还林区因地制宜造林种草;矿山修复区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复垦复绿;非治理区保持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生态治理分区 果化示范区 环境退化
下载PDF
黄河流域林业生态治理的政策演进与展望
5
作者 李静 徐斌 刘昭君 《林草政策研究》 2024年第1期41-47,共7页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林业在黄河流域治理中所担负的职责也越来越重要。文中对1949年以来黄河流域林业生态治理的政策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并对其进程和演变特征进行梳理,认为黄河流域林业生态治理的政...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林业在黄河流域治理中所担负的职责也越来越重要。文中对1949年以来黄河流域林业生态治理的政策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并对其进程和演变特征进行梳理,认为黄河流域林业生态治理的政策演进表现出明显的渐进化、科学化特征;同时,当前黄河流域林业生态治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理机制不完善导致治理协同度不足、理念认识不充分导致实践系统性不强、科技支撑不牢固导致工程成效不稳、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治理质量不高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生态治理成效的发挥。基于此,提出黄河流域林业生态治理的建议,即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化林业生态治理科技支撑、推动生态治理投入机制革新、健全适应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以期为林业更好地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 生态治理 政策机制 对策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关于黄河与河套古湖河湖关系演变的假说性分析——兼论对黄河内蒙古段生态治理的启示
6
作者 荣朝和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74,共14页
黄河曾经在流经河套盆地过程中形成吉兰泰、乌兰布和、巴彦淖尔、呼包4个古湖,且在高湖面时期连成统一的“河套古大湖”,其后4湖分离并分别演绎了自己的河湖关系。在研习前人相关成果基础上,通过建立整体假说性解释框架,试图按照历史顺... 黄河曾经在流经河套盆地过程中形成吉兰泰、乌兰布和、巴彦淖尔、呼包4个古湖,且在高湖面时期连成统一的“河套古大湖”,其后4湖分离并分别演绎了自己的河湖关系。在研习前人相关成果基础上,通过建立整体假说性解释框架,试图按照历史顺序与逻辑顺序统一的要求对该河段河湖关系的演变过程进行重建,并为与之相关的生态系统的治理提供借鉴。研究认为:主河道构建是黄河主动实施填湖、建堤、造槽并“甩湖”的过程与结果;冲积扇是黄河填湖的主要模式,而冲积扇顶附近凸起则是湖口淤塞、移动并最终筑成黄河自然堤的主要原因;巴彦木仁与磴口两地控制点对形成鄂尔多斯一侧黄河主河道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黄河西派在高湖面期间从巴彦木仁湖口注入吉兰泰-乌兰布和古湖,与从北面入湖的黄河水共同促成贺日木西尼古砂嘴及其延伸砂脊生长,并在低湖面期将这两个湖分离。基于对所述黄河历史过往的认识,须尽可能立足高效集成利用有限水资源这一观念,将减灾与适度重造沿河湖泊和绿洲结合,营建可持续的内蒙古段黄河生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内蒙古河段 河套古湖 河湖关系 构建主河道 生态治理
下载PDF
价值·困境·路径:我国乡村生态治理三维解析
7
作者 王丹 崔露元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6-49,共4页
乡村生态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乡村生态治理面临生态理念认知“滞后”、产业转型“梗阻”及制度体系“失调”等现实窘境。因此,要从强化生态理念宣传、构建绿色智能安... 乡村生态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乡村生态治理面临生态理念认知“滞后”、产业转型“梗阻”及制度体系“失调”等现实窘境。因此,要从强化生态理念宣传、构建绿色智能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健全生态保护保障体系等角度协同发力,使生态理念宣传落实到基层,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完善乡村生态治理制度,实现乡村生态善治,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治理 产业转型 绿色发展
下载PDF
中小型矸石堆场免覆土生态治理技术研究
8
作者 李娟 陈孝兵 +6 位作者 余鹏程 赵建壮 陈文军 白彦波 陈显坤 高杨 潘声旺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6-204,共9页
以攀枝花市某煤矿中小型矸石堆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集坡面生态防护、集水装置、土壤改良和植被配置为一体的适用于中小型矸石堆场边坡植被的免覆土快速恢复技术.通过坡面治理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制定修复方案,以改善... 以攀枝花市某煤矿中小型矸石堆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集坡面生态防护、集水装置、土壤改良和植被配置为一体的适用于中小型矸石堆场边坡植被的免覆土快速恢复技术.通过坡面治理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制定修复方案,以改善边坡的立地条件,降低矸石堆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方法实施150 d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达95%以上,植物存活率达到95%以上,水土流失率减少了85%以上,显著提高了矸石堆场边坡植被的恢复效果,降低了矸石堆场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该研究为中小型煤矸石堆场免覆土生态修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有望推动矸石堆场的生态重建及矿区环境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矸石堆 免覆土技术 生态治理
下载PDF
生态治理对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江永洪 戈岐明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18,共7页
绿色发展引领的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生态治理,而生态治理对人口聚集、投资环境的作用会进一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陕西10个地级市2000-2022年面板数据,通过熵权Topsis法分别测算出生态治理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中... 绿色发展引领的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生态治理,而生态治理对人口聚集、投资环境的作用会进一步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陕西10个地级市2000-2022年面板数据,通过熵权Topsis法分别测算出生态治理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其作用机理,纳入门槛变量进一步观测门槛效应,同时进一步分析区域异质性和生态治理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因果效应。研究表明:生态治理通过人口聚集和投资环境中介路径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人口聚集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陕西三大区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存在显著的差异。本研究为加快推进生态治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治理 高质量发展 熵权TOPSIS 门槛效应 中介效应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生态治理的实践理路与经验启示
10
作者 李桂花 于铠搏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14,共8页
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题中之义,也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生态即民生的理念,着力解决群众所急所需所忧所盼问题,其中就包括生态治理。考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生态治理的实践,分析生态治理的“主体:多... 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题中之义,也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方面。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生态即民生的理念,着力解决群众所急所需所忧所盼问题,其中就包括生态治理。考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生态治理的实践,分析生态治理的“主体:多元主体的协同”“客体:统一的自然系统”“范围:整个国家”“手段:多措并举”“目标: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总结经验既必要又重要。通过考察与分析,可以得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生态治理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治理的总指引,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进行生态治理的根本保障,恪守人民至上是党坚持生态治理的初心和使命,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是解决生态困境的关键所在,深化生态治理体制改革是实现生态良好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生态治理 美好生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北地区农村生态治理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11
作者 金锋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72-76,共5页
农村生态治理不仅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中心要旨,也是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脱贫成效同乡村振兴有序链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治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治理智慧以及建国以来党的生态治理思想,构成了... 农村生态治理不仅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中心要旨,也是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脱贫成效同乡村振兴有序链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治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治理智慧以及建国以来党的生态治理思想,构成了治理西北地区农村生态问题的理论基础。其中的关键在于从西北地区农村的生态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农村生态治理理念相对滞后、农村生态治理的微观执行力不够、农村发展非科学行为的现实困境。鉴于此,通过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治理理念、创新现代农村生态治理制度及型构发展和保护同生共存的行为模式,实现西北地区农村生态治理健康、理性、和谐发展就成为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西北地区 生态治理
下载PDF
盐碱地综合利用促进生态治理与粮食安全实践问题及建议——以张家口市为例
12
作者 佟丹丹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87-91,共5页
盐碱地是中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探讨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意义,分析了张家口市盐碱地开发利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针对性提出张家口市盐碱地改造提... 盐碱地是中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治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探讨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意义,分析了张家口市盐碱地开发利用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针对性提出张家口市盐碱地改造提升和综合利用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综合利用 促进 生态治理 粮食安全 实践问题 建议 张家口市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伟 姚文艺 +1 位作者 张攀 徐建昭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34,141,共7页
为了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及乡村振兴等提供科技支撑,对多年来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关键技术及典型模式进行系统归纳,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黄河... 为了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及乡村振兴等提供科技支撑,对多年来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成果、关键技术及典型模式进行系统归纳,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式是随着水土保持工作不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多项国家战略的实施而逐步建立和不断丰富完善的,多年来黄河流域各地区针对严重的水土流失探索了多种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包括水土保持-地貌-生态经济高适配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经济模式、风沙区水土保持-生态经济融合发展模式、砒砂岩区生态治理-衍生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半干旱区乡村能源生态型良性循环模式、黄土高塬水土保持型生态经济带治理模式等。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生态治理-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理念薄弱,二者的协同性不高且耦合协调的空间不均衡,发展模式结构单一、规模效益不高等。建议:创新生态治理-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创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型生态治理与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及其生产与产业体系,探索“全托全链”的推广机制;构建适宜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人才支撑体系;建立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先行试验示范县,引领和优化区域现代生态治理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生态治理 生态经济 协同发展 产业发展 黄河流域
下载PDF
生态平衡: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的技术逻辑研究
14
作者 刘继忠 《声屏世界》 2024年第22期9-13,17,共6页
面对数字技术开创的“人人均有麦克风”的全新社会历史条件,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新要求,文章从技术逻辑入手研究了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的行动逻辑。文章认为,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应采取确... 面对数字技术开创的“人人均有麦克风”的全新社会历史条件,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新要求,文章从技术逻辑入手研究了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的行动逻辑。文章认为,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应采取确保硬件设备“无后门”,维护网络代码生态平衡,以制度和伦理约束技术之恶的三大行动逻辑,三大行动逻辑应形成相互嵌套、彼此转化、相互作用的制衡约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生态治理 数字技术逻辑 网络生态平衡
下载PDF
通惠河(通州段)河道生态治理探析
15
作者 凌玉梅 黎国文 《水利建设与管理》 2024年第2期45-48,7,共5页
通惠河(通州段)现状河段在排水、水资源生态利用、周边环境协调、水韵文化传承与发扬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亟须疏浚与治理。为加快实施该河段的治理,提升其作为通州新城城市内河的核心作用,针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河道疏... 通惠河(通州段)现状河段在排水、水资源生态利用、周边环境协调、水韵文化传承与发扬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亟须疏浚与治理。为加快实施该河段的治理,提升其作为通州新城城市内河的核心作用,针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提出河道疏浚治理对策和水生态环境提升建议,探讨治理的生态技术和工程措施,为该段河道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生态治理 河道疏浚 海绵城市 人工湿地 城市热岛效应
下载PDF
木里煤田露天矿采坑与渣山一体化生态治理
16
作者 刘玲 《露天采矿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66-70,共5页
为了治理木里煤田因露天开采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原有水系更改、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分析了矿区自然环境、生态治理现状、治理限制因素及绿色矿山建设现存不足,研究了采坑回填、边坡与渣山整治、土壤重构与植被复绿等综合治理方案。结... 为了治理木里煤田因露天开采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原有水系更改、滑坡等地质灾害问题,分析了矿区自然环境、生态治理现状、治理限制因素及绿色矿山建设现存不足,研究了采坑回填、边坡与渣山整治、土壤重构与植被复绿等综合治理方案。结果表明:融合渣山清除与整形、岩壁整治、土壤改良、植被复绿全方位一体化生态治理,既可以实现矿区的生态恢复,又充分利用矿坑空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修复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地区露天开采 露天矿生态治理 生态治理一体化措施
下载PDF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模式水质改善效果模拟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梦瑶 高玉琴 +1 位作者 彭亚敏 姚怀柱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0-203,58,共5页
随着河长制的全面推行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行动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农村水环境问题备受关注。立足于农村河道构建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通过模拟3种生态治理模式(生态浮床、生态护岸和生态湿地)下农村河道污染物浓度变... 随着河长制的全面推行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河道生态治理行动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农村水环境问题备受关注。立足于农村河道构建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通过模拟3种生态治理模式(生态浮床、生态护岸和生态湿地)下农村河道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分析3种治理模式对河道的水质改善效果。结果显示,生态湿地改善水质效果最佳;3种生态治理模式下,污染物降解量均与污染物本底浓度高度正相关,降解率与污染物本底浓度相关性一般;补水流量越大,污染物降解效果越突出,单位补水流量对降解污染物的贡献度越低,当补水流量约占本底流量的10%时,改善水质效果最佳。研究成果可为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河道 生态治理 MIKE11 水质改善 生态补水
下载PDF
多方协同下大江大河水生态治理牵头企业特殊社会责任内涵与实现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颜雅琦 丰慧 +1 位作者 陈先明 李明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00,共9页
针对牵头企业特殊社会责任的影响范围广、参与者多、具有强制性等特点,将协同理论与牵头企业特殊社会责任问题相结合,分析了大江大河水生态治理的特征、牵头企业的特殊性以及治理各方之间的关系、牵头企业特殊社会责任的内涵和特征,构... 针对牵头企业特殊社会责任的影响范围广、参与者多、具有强制性等特点,将协同理论与牵头企业特殊社会责任问题相结合,分析了大江大河水生态治理的特征、牵头企业的特殊性以及治理各方之间的关系、牵头企业特殊社会责任的内涵和特征,构建了牵头企业特殊社会责任实现框架,并分析了特殊社会责任实现的协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牵头企业特殊社会责任的普遍性内涵是指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和部署而需要履行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责任,且牵头企业特殊社会责任的实现要依赖于“两方”“三方”“四方”之间的协同,并且需要地方政府和参与企业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江大河 生态治理 特殊社会责任 牵头企业 协同
下载PDF
我国生态治理体制构建、政策演进逻辑与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佳 陈强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437-4447,共11页
纵观我国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实践历程,在探索、重构、深化中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治理政策体系。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理清生态治理体制构建策略与政策演进逻辑,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建设,实现长效地人与自然和谐... 纵观我国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实践历程,在探索、重构、深化中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治理政策体系。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理清生态治理体制构建策略与政策演进逻辑,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建设,实现长效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对1973—2022年间710份国家重要决策及政策法规文件深入梳理发现:(1)生态治理体制构建策略从初期的“一对一”污染问题治理导向、简单垂直的线性关系联动机制,到逐步形成生态理念导向、交叉互动的网络关系协同机制,总体上由单一部门主导决策的“上重下轻”转变为以顶层生态行政单位为核心,多领域部门参与执行的“上下联动”均衡态势;(2)生态治理政策先后经历“观念启蒙探索时期:环境污染末端管控(1973—1991年)”—“可持续发展时期:生态协同综合治理(1992—2011年)”—“生态文明时期:发展理念体系建设(2012—2022年)”的逻辑演化;(3)从机制完善、利益重构、多元统筹三个维度阐述并讨论生态治理现代化体系与改进路径,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文本 生态治理 演进逻辑 构建策略 CITESPACE
下载PDF
宁夏设施番茄和黄瓜主要土传病害生态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效果评价
20
作者 郭成瑾 杨波 +4 位作者 王喜刚 沈瑞清 张丽荣 李世东 郭荣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0-1127,共8页
针对宁夏设施番茄和黄瓜土传病害危害严重,连作障碍普遍发生的现状,集成了两套生态治理技术,并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和固原市头营镇开展了试验示范。试验设置技术模式(土壤熏蒸与微生物菌剂/菌肥协同应用)和农户模式(常规化学农药与肥料管... 针对宁夏设施番茄和黄瓜土传病害危害严重,连作障碍普遍发生的现状,集成了两套生态治理技术,并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和固原市头营镇开展了试验示范。试验设置技术模式(土壤熏蒸与微生物菌剂/菌肥协同应用)和农户模式(常规化学农药与肥料管理)。试验结果表明:技术模式下番茄株高和茎粗分别比农户模式下提高了7.96%和25.13%,黄瓜分别提高了24.47%和5.32%;技术模式下番茄根腐病发病率为1.11%,防效达80.70%,黄瓜根结线虫病情指数为5.20,防效达88.00%;技术模式下番茄平均亩产提高了28.49%,黄瓜平均亩产提高了58.37%。技术模式下番茄利润比农户模式下增加140.38%,黄瓜利润增加100.29%。技术模式下番茄减施化学农药6次,减施化学肥料6次,而黄瓜减施化学农药17次,减施化学肥料16次。综上所述,该研究集成的生态治理技术对设施番茄和黄瓜的生长发育、品质及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土传病害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可实现设施蔬菜节本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传病害 生态治理 技术集成 经济效益 设施蔬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