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环境空间分级管控策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吴冰 吴远翔 +2 位作者 王瀚宇 柳清 马放 《环境保护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生态环境空间分级管控是为了确保各级尺度下的生态环境空间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所采取的管理控制手段与途径,同时给城市生态环境空间的管控提供依据,在不同尺度下,生态环境空间需按照不同精细度的管控方法和不同的土地空间单位进行分... 生态环境空间分级管控是为了确保各级尺度下的生态环境空间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所采取的管理控制手段与途径,同时给城市生态环境空间的管控提供依据,在不同尺度下,生态环境空间需按照不同精细度的管控方法和不同的土地空间单位进行分级,生态环境空间分级管控主要包括:省域尺度生态环境空间的管控、市域尺度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和在主城区尺度下生态环境空间管控。通过3种尺度不同管控方法和策略的有效衔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保证了生态规划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使生态系统服务真正发挥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空间 分级管控 科学管理措施 生态效益
下载PDF
生态环境空间数据的多尺度集成方法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崇成 李军 +1 位作者 冯冬鹭 陈志浩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38,共5页
空间数据集成是解决异构网络环境信息系统间空间数据交换、传输和共享、数据互操作的有效方法。笔者在分析生态环境数据特征和生成机理以及集成原理基础上 ,提出了生态环境空间数据的空间多尺度集成方法 ,并构建了基于面向应用目标的生... 空间数据集成是解决异构网络环境信息系统间空间数据交换、传输和共享、数据互操作的有效方法。笔者在分析生态环境数据特征和生成机理以及集成原理基础上 ,提出了生态环境空间数据的空间多尺度集成方法 ,并构建了基于面向应用目标的生态环境空间数据集成系统框架和运行过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空间数据 多尺度特征 集成方法
下载PDF
基于环境功能区划的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信息平台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恒 王维克 +2 位作者 钱春明 朱穎 朱增福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8年第1期70-72,共3页
从生态环保的角度对国土空间实行分区差别化管理,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从源头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浙江省县市为例,研发基于环境功能区划的生态空间管控信息平台,推进环境功能区划的落地实施,为区域生态环... 从生态环保的角度对国土空间实行分区差别化管理,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从源头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浙江省县市为例,研发基于环境功能区划的生态空间管控信息平台,推进环境功能区划的落地实施,为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分区差别化管理提供基础平台和决策支持,提升生态环境空间管制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功能区划 生态环境空间 信息平台 建设
下载PDF
基于GIS的浙江省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实验室建设初探
4
作者 马恒 王仪春 武璐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年第6期171-172,共2页
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浙江省在空间管制工作中存在综合数据库缺失、分析评价体系和方法的不完善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实验室,为浙江省环境空间管制及相关政策制度的研究和决策提... 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浙江省在空间管制工作中存在综合数据库缺失、分析评价体系和方法的不完善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实验室,为浙江省环境空间管制及相关政策制度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信息基础、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本文就基于GIS的浙江省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实验室构建、生态环境空间管制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实验室运行等方面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浙江省 生态环境空间管制 实验室
下载PDF
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研究:以杞麓湖流域为例 被引量:9
5
作者 管堂珍 张星梓 +3 位作者 王万宾 刘岳雄 戴谨微 刘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0-229,共10页
文章以杞麓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在环境功能分区基础上,以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对流域实施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提出了强化底线管控、实施流域生态环境准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调控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等4方面的空间管控对策,以期为... 文章以杞麓湖流域为研究区域,在环境功能分区基础上,以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对流域实施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提出了强化底线管控、实施流域生态环境准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优化调控经济社会发展规模等4方面的空间管控对策,以期为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划分了自然生态保留区、生态功能保育区、农业安全保障区、聚居发展维护区等4类环境功能一级区,4类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18.62%、32.73%、37.40%、11.25%。(2)结合流域"一湖、一环、两屏、五廊、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划定64.82 km^2的生态保护红线,并明确到2030年,流域生态空间面积增加至187.85 km^2。(3)定量流域化肥施用量与蔬菜播种面积规模,2020年,3类水环境重点管控区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38422.81 t,蔬菜种植面积不得超过10021.12 hm^2,并均保持逐年降低趋势。(4)流域农业空间应逐年减少,2030年较2020年减少11.14 km^2,城镇空间也应呈轻微减少趋势。(5)为保证流域可持续发展,2030年流域总人口、GDP需分别控制在29.95万人、252.00亿元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空间管控 生态环境准入 国土空间优化 杞麓湖流域
下载PDF
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中自动研判算法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敏 曹卓洋 《科技与创新》 2023年第21期158-161,共4页
建设项目空间准入判断是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的一项基础任务,目的是根据项目特征和建设地址所属空间管控单元判断是否许可或暂缓建设。利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结果作为自然样本进行决策树监督分类可以实现辅助判断,但自然样本有特征分离度不... 建设项目空间准入判断是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的一项基础任务,目的是根据项目特征和建设地址所属空间管控单元判断是否许可或暂缓建设。利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结果作为自然样本进行决策树监督分类可以实现辅助判断,但自然样本有特征分离度不够、空间覆盖不全等问题,在面对公众咨询等随机查询场景时会导致算法失效。提出动态优化样本集方法,根据空间管控单元和管控要求编制核样本进入训练集,通过SMOTE(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算法对不平衡数据集进行预处理,运用随机森林集成算法提高分类泛化能力和运行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采样优化后的随机森林算法有较高的判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空间管控 分类算法 决策树 随机森林
下载PDF
迁西县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福宏 《科学技术创新》 2020年第7期120-121,共2页
针对迁西县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制度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困难进行研究,着重从自然生态功能区分类、水和大气环境质量分区管理制度等主要问题结合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及“三线一单”制度研究提出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生态空间保护管理分工、... 针对迁西县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制度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困难进行研究,着重从自然生态功能区分类、水和大气环境质量分区管理制度等主要问题结合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及“三线一单”制度研究提出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生态空间保护管理分工、搭建科技支撑的动态监测平台、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和建立合理绩效及反馈体系等5个方面的生态空间管控措施作为研究重点,为今后迁西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布局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空间管控 生态功能 环境 大气环境
下载PDF
GIS在城市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中的实践与探索 被引量:1
8
作者 姚利鹏 秦海旭 +2 位作者 杨琳 俞欣 刘春蕾 《能源与环境》 2021年第5期23-25,共3页
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了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的要求。该文在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内容和GIS技术支撑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市实际工作,剖析了GIS在南京市生态红线划定与“多规合一”、水环境空间管理、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可视化等... 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了建立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的要求。该文在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内容和GIS技术支撑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市实际工作,剖析了GIS在南京市生态红线划定与“多规合一”、水环境空间管理、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可视化等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以期为城市尺度上生态环境空间管控技术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空间管控 GIS 南京 实践
下载PDF
基于格网的太湖生态环境质量空间评价 被引量:6
9
作者 刘云霞 陈爽 +1 位作者 彭立华 范成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4-498,共5页
将GIS格网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于太湖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实现了全湖范围内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揭示太湖生态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将太湖分为800个格网单元,在2002-2003年实测样点的水体、底泥、水生生物特征数据基础上,通过空间插值... 将GIS格网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于太湖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实现了全湖范围内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揭示太湖生态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将太湖分为800个格网单元,在2002-2003年实测样点的水体、底泥、水生生物特征数据基础上,通过空间插值获得全部单元模拟值,然后进行格网叠加计算,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单元综合评价值,将太湖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5个等级区,生成太湖生态环境空间综合评价图。结果显示,评价结果与太湖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太湖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中等以下地区占全部湖区的一半以上,整体状况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格网 生态环境质量空间评价 GIS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长三角中心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翔宇 张延飞 +1 位作者 丁木华 颜七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0-36,共7页
以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实例,构建3个层次、20个指标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运用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的综合指数法来测度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来分析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动态势和空间分... 以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实例,构建3个层次、20个指标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运用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的综合指数法来测度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来分析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动态势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①多阶段以来,生态环境质量准则层权重表现为“三升一降”的趋势,且权重差距逐渐减小,体现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态势。②“十三五”以来,从市域上看,宣城市、台州市、南通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芜湖市、马鞍山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差;从省市域上看,上海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安徽省的生态环境质量较差。③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为显著的高-高或低-低集聚,研究期间Moran’s I呈现下降的趋势,显示出应加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的协调性。针对分析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研究成果可为长三角中心区域的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进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空间格局 组合赋权法 综合指数法 区域差异 空间自相关 长三角中心区
下载PDF
试论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如何参与国土空间规划 被引量:16
11
作者 耿海清 陈雷 《环境保护》 CSSCI 2019年第19期12-15,共4页
原环境保护部从2015年起通过试点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以及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简称"三线一单")的技术体系,2018年将其更名为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以期作为环境空间管制的... 原环境保护部从2015年起通过试点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以及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简称"三线一单")的技术体系,2018年将其更名为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以期作为环境空间管制的重要抓手。其间,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要求不断明晰,技术方法不断完善,目前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由于这两项工作分别由生态环境部和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导致二者在层级体系、数据基础、空间划分、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鉴于国土空间规划已被定性为基础性、战略性、约束性和统领性规划,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的功能定位和工作内容亟须做出调整。具体而言,可定位为专门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环境评价,同时突出环境质量底线约束和生态环境治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三线一单” 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 战略环评
下载PDF
穆卡特:空间生态环境的人道主义者理性与真实的桂冠诗人
12
作者 黄志经 廖守止 《设计》 2004年第1期55-62,共8页
空间概念上,穆卡特的实质是继承了现代建筑运动的思想与理想主义色彩,充分关照“人文”及“环境”的设计信念,具体实践了对普罗及环境的人道关怀;较之于现代建筑的先贤们,穆卡特更多了一份对环境谦卑的进步理性,谨此推崇致敬!
关键词 穆卡特 空间生态环境 人道主义 建筑设计 设计风格
下载PDF
丹东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卓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6期45-50,共6页
基于丹东市200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选用斑块数、斑块分离度以及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景观破碎化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数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林... 基于丹东市200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选用斑块数、斑块分离度以及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景观破碎化指数等景观特征指数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林地景观是丹东市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基质景观,其面积比例为65.08%,斑块个数比例为32.9%,平均斑块面积高达4.56 km2/个,斑块分离度仅为0.30;其次,旱地景观的面积比例也较大,为22.34%,水田的面积比例较小,为4.75%;草地、滩涂、城乡用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积比例均不足3%.(2)大部分林地景观分布于丹东市中部以及北部,水田、城乡用地及其他用地等均相对集中地分布在丹东市的东南沿海地区.(3)丹东市的生态环境指数为0.65,表明其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空间格局 景观特征指数 生态环境效应 丹东市
下载PDF
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
14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01年第2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环境管理 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空间数据 洪水泛滥 矿区土地复垦 土地利用 环图 中科院 河川 河流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以本溪市闲置教育用地改造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霍威妮 《美与时代(城市)》 2017年第10期40-42,共3页
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后期的首要任务,研究城市更新对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和城市品质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文章在研究国内外城市更新的特点和发展思路后,以本溪市9块零散小规模地块为例,提出城市更新应完善城市公共空间与生态环境... 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中后期的首要任务,研究城市更新对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和城市品质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文章在研究国内外城市更新的特点和发展思路后,以本溪市9块零散小规模地块为例,提出城市更新应完善城市公共空间与生态环境、公共设施与城市功能的思路,结合本溪市具体地块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公共空间生态环境 公共设施与城市功能
下载PDF
SPATIAL GRADIENT ANALYSIS OF URBAN GREEN SPACES COMBINED WITH LANDSCAPE METRICS IN JINAN CITY OF CHINA 被引量:6
16
作者 KONG Fan-hua Nobukazu NAKAGOSHI +1 位作者 YIN Hai-wei Akira KIKUCH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5年第3期254-261,共8页
Urban green spaces have been arisen growing concern responded to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of urban sprawl. A wide range of planning and policies has been and/or will be designed to protect urban green spaces... Urban green spaces have been arisen growing concern responded to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of urban sprawl. A wide range of planning and policies has been and/or will be designed to protect urban green spaces and optimize their spatial pattern. A better design or planning of urban green space can make a major contribution to quality of environment and urban life, and furthermore can decide whether we can hav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urban area.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atus quo of urban green spaces can help planners design more effectively. However, how to quantify and capture such information will be the essential question we face. In this paper, to quantify the urban green space, a new method comprising gradient analysis, landscape metrics and GIS was developed through a case of Jinan Cit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1) the gradient analysis is a valid and reliable instrument to quantify the urban green space spatial pattern precisely; 2) using moving window, explicit landscape metrics were spatially realized. Compared with quantifying metrics in the entire landscape, it would be better to link pattern with process and establish an important basis for analyzing the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functions of green sp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green space spatial pattern gradient analysis landscape metrics GIS Jinan City
下载PDF
Landscape Changes from 1974 to 1995 i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Basin, China 被引量:16
17
作者 HE Xing-Yuan ZHAO Yong-Hua +2 位作者 HU Yuan-Man CHANG Yu ZHOU Qi-X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98-405,共8页
Landscape changes were traced over the 20 years from 1974 to 1995 i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basi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est regions in China,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 interpretation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Landscape changes were traced over the 20 years from 1974 to 1995 i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basi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orest regions in China, based on satellite image interpretation to provide basic data for local decision-making as well as sustainable landscape use and management. Results revealed that landscape from 1974 to 1995 changed at the regional scale as the area of forestland decreased, while cropland, shrubland, economic forest, grassland, and built-up land increased. Landscape changes mainly occurred in forestland, shrubland, grassland, economic forest, and built-up land. Moreover, the changes among forestland, shrubland, and grassland were the largest, influencing the who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s in the basi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between 1974 and 1995 in the study area indicated that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and fragmentation increased, whereas landscape connectivity decreased. There were multiple reasons for landscape changes.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study driving forces of landscape changes. The PCA results showed that economic and population factors were the principal driving forces of landscape changes from 1974 to 1995 in the upper Minjiang River basin, and that PCA was a suitable method for investigating driving forces of landscape cha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iving forces landscape change satellite image quantific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下载PD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n Tourism Eco-environment of Gansu Province Based on Spatial Data 被引量:1
18
作者 Wang Lili Dong Suocheng +2 位作者 Li Yu Wang Peixian Qi Xiaomi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年第2期32-36,共5页
The article studies tourism eco-environment of 14 cities of Gangsu Province, China, based on GIS with many kinds of multi-subject spatial database, such as remote sensing data, observation data and literature data. Th... The article studies tourism eco-environment of 14 cities of Gangsu Province, China, based on GIS with many kinds of multi-subject spatial database, such as remote sensing data, observation data and literature data. 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First, spatial features of 14 cities' tourism eco-environment are displayed with five levels of vulnerability respectively. The vulnerability in Gansu becomes worse from Gannan City, located in southern Gansu to Hexi Corridor which lies in northwestern Gansu. Second, the areas of above the middle vulnerability level make up 75% of the total areas of Gansu Province. Third, more than 70% of high-level human and natural tourism resources are in the areas with high vulnerability eco-environment. Fourth, it is crucial to develop comprehensive tourism industr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ourism industry and eco-environment in Gan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urism eco-environment ASSESSMENT GIS
下载PDF
“三线一单”的制度定位、功能及如何建立长效机制 被引量:22
19
作者 王亚男 王占朝 《环境保护》 CSSCI 2019年第19期24-27,共4页
生态环境部在长江经济带和青海省12省(市)试点开展了"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工作,本文从技术过程和成果表达两方面,提出"三线一单"是一项新的环境准入制度的定位... 生态环境部在长江经济带和青海省12省(市)试点开展了"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工作,本文从技术过程和成果表达两方面,提出"三线一单"是一项新的环境准入制度的定位,根据试点经验提出了"三线一单"在发挥系统性环境管理准入预防作用、提升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审批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为做好高水平保护提供技术支撑等方面的制度功能,总结了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果并提出建立"三线一单"长效机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一单” 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环境管控体系 定位 作用
下载PDF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of Land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 Case Study of Zigui County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of China 被引量:25
20
作者 ZHOUYONG WANGSHANQIN +1 位作者 DONGYUANHUA YANGLINZHA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73-381,共9页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of a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built upon ARC/INFO and ArcView are presented. The proposed system not only maintains all the advantages of the more conventional implementations but also enhan...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s of a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built upon ARC/INFO and ArcView are presented. The proposed system not only maintains all the advantages of the more conventional implementations but also enhances them in the following ways: 1) the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s (API) are used to transmit data and messages amo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ystem; 2) the integrated system can support studies on land evaluations and ecological analyses by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attribute and spatial data and 3) correspondingly, spatial records and attributive records are linked by the same identifiers (ID). A case study application in Zigui County of the Three Gorges Area in China demonstrates that the system could employ land-use maps and land property data to predicate and analyze the land utilization changes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alysis can be carried out with the data of land, economics and terrain map used, showing that the system can be widely applied, especially to survey land and environment resources in the countrysid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tribute databa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nd resources spatial databas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