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好生活的要义:人的生态生活方式及其转型 被引量:1
1
作者 方芳 王成华 《桂海论丛》 2019年第6期92-97,共6页
实现人的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事关全体国民的福祉,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要义。为此,在顶层设计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突破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仅仅追求资本增值的工业文明的藩篱,贯彻新发展理念,不... 实现人的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事关全体国民的福祉,是人民美好生活的要义。为此,在顶层设计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突破建立在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仅仅追求资本增值的工业文明的藩篱,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新时代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等在内的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形态的持续健康发展,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社会主体层面,要自觉转变观念,积极践行绿色生态生活方式,实现由"经济人""消费人"向"生态人""自然人"的转型,把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存共荣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美好生活 生态生活方式 社会主义新型文明形态
下载PDF
从《愤怒的葡萄》管窥斯氏生态生活方式
2
作者 张雅卿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125-126,共2页
《愤怒的葡萄》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改变美国的二十部书之一,该书寄寓着作者约翰·斯坦贝克对世界和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领悟。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揭示了斯坦贝克倡导的生态... 《愤怒的葡萄》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改变美国的二十部书之一,该书寄寓着作者约翰·斯坦贝克对世界和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领悟。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揭示了斯坦贝克倡导的生态生活方式,即人们应当少一些物质欲望,多一些对精神财富的追求,不仅要谋求人与自然的自然生态和谐,而且要努力争取和维护人类精神生态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贝克 《愤怒的葡萄》 精神生态 生态生活方式
下载PDF
论现代生活方式向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
3
作者 马玉枝 《青年与社会(中)》 2014年第12期282-282,共1页
人类为了挽救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渐转变生活方式,生态生活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和普及。文章主要从异化消费向科学消费的转型,远离自然向亲近自然的转型,精神迷茫向精神闲适的转型三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 现代生活方式 生态生活方式 转型
下载PDF
我国居民生态生活方式研究
4
作者 李劲潮 《新课程》 2019年第6期284-284,共1页
为了挽救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现代居民逐步转变以往粗放型的生活方式,逐步向生态生活方式迈进。生态生活方式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对人们来说都非常重要。系统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态生活的方式,旨在为我国居民的生态生活提供... 为了挽救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现代居民逐步转变以往粗放型的生活方式,逐步向生态生活方式迈进。生态生活方式大致包括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对人们来说都非常重要。系统阐述了现阶段我国居民生态生活的方式,旨在为我国居民的生态生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生活方式 生态生活方式 转型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建设 被引量:3
5
作者 覃元理 阎建明 荀启明 《前沿》 2013年第3期173-175,共3页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时代迫切需要人们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即由非生态的生活方式向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包括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的消费方式、全面的生活追求和合理的闲暇安排等基本内容。...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时代迫切需要人们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即由非生态的生活方式向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包括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的消费方式、全面的生活追求和合理的闲暇安排等基本内容。建设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新时期推进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建设,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大学生 生态生活方式 建设
原文传递
建设生态生活方式是一种大政治——兼谈佛教生活方式的启迪
6
作者 陈红兵 《绿叶》 2008年第12期63-68,共6页
如何生活,正在被提升到"生活政治"的高度。生态生活方式建设要求确立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的生活价值取向。佛教对精神超越的追求,节俭惜福、慈悲利生的生活观念,戒杀护生、素食等生活实践,对于... 如何生活,正在被提升到"生活政治"的高度。生态生活方式建设要求确立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的生活价值取向。佛教对精神超越的追求,节俭惜福、慈悲利生的生活观念,戒杀护生、素食等生活实践,对于人们形成良性的生活价值取向、生活观念和生活实践具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生活方式 价值取向 生态环保 生产力 王雅林 生产方式 全球暖化 消费异化
原文传递
试论生态型生活方式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3
7
作者 李红梅 尹红泽 《宿州师专学报》 2003年第2期65-66,68,共3页
改变工业社会生活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能否发展,就在于能否尽快地使自己的生活方式朝 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这要求我们在观念上要唤醒人们认同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形成一套符合可持续 发展的行为规范以加... 改变工业社会生活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能否发展,就在于能否尽快地使自己的生活方式朝 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这要求我们在观念上要唤醒人们认同和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形成一套符合可持续 发展的行为规范以加强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引导人们确立生态型的生活方式,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方式 生态生活方式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深生态理论生活方式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关系探析——以北京大石河河道景观设计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杨艳 《住宅产业》 2019年第4期18-21,共4页
城市发展正改变人和环境互动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由此改变着景观设计的形态和发展。本文以大石河河道景观设计为例,以深生态理论的整体观为指引,通过改造河道、恢复河岸植物生态群落等方式重塑了大石河河道生态系统,实现了... 城市发展正改变人和环境互动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由此改变着景观设计的形态和发展。本文以大石河河道景观设计为例,以深生态理论的整体观为指引,通过改造河道、恢复河岸植物生态群落等方式重塑了大石河河道生态系统,实现了景观设计与生态保护的共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生活方式 河道景观设计
下载PDF
论生态价值观在生活方式生态化转向中的意义
9
作者 郑蓓 《青年与社会(下)》 2013年第8期287-288,共2页
生活方式实现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也是生态化生活方式的价值诉求。生态价值观着眼于生态共同体的利益与要求,也约束着生态系统运行中各个成员的行为活动。在生活方式实现生态化转向的过程中... 生活方式实现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也是生态化生活方式的价值诉求。生态价值观着眼于生态共同体的利益与要求,也约束着生态系统运行中各个成员的行为活动。在生活方式实现生态化转向的过程中,生态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普遍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价值观 生活方式生态 意义
下载PDF
从“生态人”假设到人的“生态化”生活方式
10
作者 袁云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3期45-48,共4页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人"的假设模型成了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但是,马克思理论探索的出发点是处于具体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和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而不是提出某种人性假设,或者设计某种自然状态。因此,...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人"的假设模型成了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但是,马克思理论探索的出发点是处于具体历史境遇中的"现实的个人"和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而不是提出某种人性假设,或者设计某种自然状态。因此,对于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据马克思理论探索的前提和方法论,我们的任务不是提出"生态人"的假设模型,而是提出人的"生态化"生活方式,阐明形成"生态化"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文化观念支撑和社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人” “现实的个人” 自然观 生态化”的生活方式 唯物史观
下载PDF
例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评特级教师华应龙《变化的量》一课的教学
11
作者 刘霞 《江苏教育》 2023年第40期78-79,82,共3页
在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生态文明教育。2021年... 在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生态文明教育。2021年,生态环境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特别强调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践行生态行为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生态文明教育 《变化的量》 生态关联性思维 生态道德 生态生活方式
下载PDF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消费模式构建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大林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5期30-32,共3页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模式存在诸多非健康、非可持续的特点,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建立生态消费模式非常必要。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必须以生态消费习惯、生态生活方式和生态消费文化为基础,同时,还须由政府制定相关的税收、财政及...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模式存在诸多非健康、非可持续的特点,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建立生态消费模式非常必要。生态消费模式的构建必须以生态消费习惯、生态生活方式和生态消费文化为基础,同时,还须由政府制定相关的税收、财政及教育政策来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消费 生态生活方式 生态消费文化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景观生态设计探索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中华 《现代园艺》 2014年第22期122-123,共2页
生态设计的本质意义和最终目标是,人们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文分析了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设计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生活方式的生态设计,并以建筑和环境设计为例对其... 生态设计的本质意义和最终目标是,人们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文分析了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设计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生活方式的生态设计,并以建筑和环境设计为例对其内涵、特征以及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设计 生态技术 生态生活方式
下载PDF
浅谈基于生活方式的生态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宗平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09年第5X期15-17,共3页
生态设计的本质意义和最终目标是,人们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文分析了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设计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生活方式的生态设计,并以建筑和环境设计为例对其... 生态设计的本质意义和最终目标是,人们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养成节约、环保的生活习惯,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文分析了以技术为核心的生态设计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生活方式的生态设计,并以建筑和环境设计为例对其内涵、特征以及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设计 生态技术 生态生活方式
原文传递
The current status, threats and protection way of Sanjiang Plain wetland, 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2
15
作者 ZHOUZhi-qiang LIUTo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48-152,共5页
The Sanjiang Plain is a vast area of alluvial floodplains and low hills in northeast Heilongjiang Province. It is the largest tract of wetlands in China and East Asia outside of Siberia. 28 wetland nature reserves exi... The Sanjiang Plain is a vast area of alluvial floodplains and low hills in northeast Heilongjiang Province. It is the largest tract of wetlands in China and East Asia outside of Siberia. 28 wetland nature reserves exist on the Sanjiang Plain, and three of them have been listed as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to water bird conservation by the Ramsar Convention Bureau. The wetlands of Sanjiang Plain are noteworthy for its rich biodiversity, but they continue to decline in area and deteriorate in quality currently. The main threats or constrains, immediate cause, root cause and required response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four aspects opinion such as improvement of watershed management, enhancement of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habitats and biodiversity, alternative livelihoods of rural residents living in and near natural wetland reserve, and reinforcement of capacity building of natural reserves are brought forward a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the Sanjiang Plain wetland pro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jiang plain wetland protection wetland nature reserves threat factors DETERIORATION northeast China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转向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壮 窦慧慧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0年第1期112-116,共5页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途径和方式。进入新时代,推动我国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化方向转变,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途径和方式。进入新时代,推动我国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化方向转变,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就生态文明建设如何融入生产生活全过程,对其战略背景、重大意义、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是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向的根本动力,绿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是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向的重要抓手。因此,要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转型,让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向成为当今时代的一种新时尚,必须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才能共同托起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方式生态 生活方式生态 绿色化转向
原文传递
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钦援 《兰州商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60-62,共3页
21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希望的一个世纪。在这世纪之交,如何把握机会,走出一条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路子,将是我国社会主义目标是否能够真正实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以一个相当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21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希望的一个世纪。在这世纪之交,如何把握机会,走出一条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路子,将是我国社会主义目标是否能够真正实现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以一个相当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作为保证,这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社会生活方式 社会进步 社会形态 人类文明 生态生活方式 精神生活 生活活动 物质生活 人类社会
下载PDF
Resource Flows of Villages with Contrasting Lifestyles in Nanda Devi Biosphere Reserve, Central Himalaya, India
18
作者 K. S. Rao S. Nautiyal +1 位作者 R. K. Maikhuri K. G. Saxen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5年第4期271-293,共23页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analyses of village ecosystem are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planning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This paper deals with economic and energy input-output analyse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Resource use efficiency analyses of village ecosystem are necessary for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planning of resource utilization. This paper deals with economic and energy input-output analyse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village ecosystem in representative buffer zone villages, which are practicing transhumance and settled way of lifestyles in Nanda Devi Biosphere Reserve (NDBR) of Garhwal Himalaya. While the villages practicing transhumance used various natural resources spatially segregated,the villages practicing settled way of lifestyle have to manage resources from a limited spatial area through rotation and varied extraction intensities. Forests subsidized the production activity in both type of villages and the per capita resource extractions were found to be greater in tran^humance village than settled village. Though crops provided maximum energy, in terms of economic criteria, animal husbandry played important role in both settled and transhumance villages. As villages representing both the situations showed different ways of adjustments to the conservation oriented land use changes, management authority needs to address the eco-development plans fulfilling the aspirations of all people traditionally using the resources of the Reserve to reduce the conflicts and encourag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MALAYA resource flow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protected area network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ANSHUMANCE village ecosystem
下载PDF
Beyond Green Capitalism: Social-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Perspectives of a Global Green-Left 被引量:4
19
作者 Ulrich Brand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6年第1期91-105,共15页
Given certain reactions to the ecological crisis as part of the multiple crisis of capitalism (like the so-called energy transition in Germany), a new mode of development might emerge which can be called green capit... Given certain reactions to the ecological crisis as part of the multiple crisis of capitalism (like the so-called energy transition in Germany), a new mode of development might emerge which can be called green capitalism. This would shift the terrain of social critique and emancipatory social struggles.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bate on "social-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which emerged as a radical part of a more comprehensive debate on "great" or "societal transformation" and high- lights its core issues: the issue of a necessary attractiv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for all, the role of pioneers of change and changing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 the acknowledgment of shifting social practices, the requirement for alternative imaginaries or "stories" of a good life as part of a contested process which is called "futuring." As an example for alternative imaginaries, the current debate on "degrowth" is outlined and evaluated. 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focuses more concretely on issues around the formation and existence of a global green-left. After mentioning a crucial problem for any global alternative--i.e., the structural feature of economic and geopolitical competition which historically divided the global Left and pulled it into compromises at national or regional scales--four requirements or characteristics of a global green-left are highlighted: to weaken and change capitalistically driven competi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to push a social-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in democratic ways and not at the back ofordinary people (like conservative and liberal proposals for transformation tend to do), to link more systematically green issues with labor issues and, finally, to transform the overall dispositive of political action from a "distributive" to a "transformative Left." One dimension of such an enhancement, it is concluded, is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nomy" itself by acknowledging the demands and achievements of a "care revolution" which will be crucial for an alternative mode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 capitalism . Social-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Global Left - Futuring · Degrowth · Marxis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