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持续性设计之路——生态的有目的的设计哲学 被引量:4
1
作者 Nathan Stegall 王洪伟 林波 《文化艺术研究》 2013年第1期161-164,共4页
目前"为环境而设计"的观点不能充分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因为它仅仅强调了一个产品的物理属性即材料结构、能源消耗、生产、运输和废弃等方面,而人们采取的生活方式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说服人们采取可持续性的行为才能真... 目前"为环境而设计"的观点不能充分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危机,因为它仅仅强调了一个产品的物理属性即材料结构、能源消耗、生产、运输和废弃等方面,而人们采取的生活方式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说服人们采取可持续性的行为才能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设计师在建设一个可持续性的社会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创造"可持续性的产品",还应开发鼓励广泛的可持续性行为的产品、程序和服务。因此,需要形成能指导设计决定的统一的生态的有目的的设计的哲学观,这个哲学观可以分为四个互相联系的部分:精神、目的、资源、形式和功能。本文将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的设计 有目的的设计 精神 目的 资源 形式和功能
下载PDF
城市防洪河道生态护岸形式的设计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陈贞鹏 《珠江水运》 2018年第2期52-53,共2页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防洪河道生态护岸工程的建设对恢复和改善河岸的自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相关的设计工作时,应当因地制宜,充分遵循生态安全的原则,满足生态环境平衡的设计需求。本文就城市的防洪河道生态护岸形式的设计进行相关...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防洪河道生态护岸工程的建设对恢复和改善河岸的自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开展相关的设计工作时,应当因地制宜,充分遵循生态安全的原则,满足生态环境平衡的设计需求。本文就城市的防洪河道生态护岸形式的设计进行相关的研讨与分析,期望能为更好地发挥生态护岸的价值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借鉴,使城市的防洪河道生态护岸景观更为和谐、自然,使之能真正与环境融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的规划 防洪河道生态护岸的设计 相关设计分析
下载PDF
寄生设计——来自生物关系模式的设计启示 被引量:3
3
作者 訾鹏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3-195,共3页
通过对生物间寄生关系的思索,提出了寄生设计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方法论。明确了"专性寄生设计"与"兼性寄生设计";"固主寄生设计"和"多主寄生设计"等设计分类,总结了寄生设计... 通过对生物间寄生关系的思索,提出了寄生设计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方法论。明确了"专性寄生设计"与"兼性寄生设计";"固主寄生设计"和"多主寄生设计"等设计分类,总结了寄生设计模式的设计方法包括物质共用法、功能借用法、能量汲取法、信息共享法和寄生替代法。同时阐明了寄生设计可以满足低碳设计要求,减少材料的使用,提高能量效能,扩展原有事物的功能,提高信息效率,扩展和节省可用空间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訾鹏.寄生设计——来自生物关系模式的设计启示[J].生态经济 2010(8):193~195.
下载PDF
弹性景观——未来风景园林实践的走向 被引量:61
4
作者 尼尔.G.科克伍德 刘晓明 何璐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14,共5页
弹性的定义是"生态系统忍受扰乱而不至于崩溃的能力"。弹性是人类和生态系统被赋予的、自我恢复和适应未来的能力,也许也是人类被赋予的预测和规划未来的能力。本文的目的在于预测风景园林、城市化进程和未来城市及社区的和... 弹性的定义是"生态系统忍受扰乱而不至于崩溃的能力"。弹性是人类和生态系统被赋予的、自我恢复和适应未来的能力,也许也是人类被赋予的预测和规划未来的能力。本文的目的在于预测风景园林、城市化进程和未来城市及社区的和谐、人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形式,将讨论以下问题:什么是当前与"弹性景观"相关的风景园林实践的主要思想?它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它是如何组成的?在此过程中,遗产、价值、平衡和适应力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本文有3个主题来处理或面对与探讨"弹性景观"的思想,即把综合研究城市化的现代条件作为生态城市主义的新兴途径,后工业时代景观对全球环境的作用,以及主要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景观设计和基础设施问题。本文及涉及上述3个议题的案例,进一步阐述和探讨了大都市中心及其"弹性景观"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并达到社会的公正性,这里对生态的理解超越了自然环境范畴,还包括了社会、政治和文化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弹性土地 景观生态 景观设计 可持续性 土地复垦 生态系统的设计和修复
下载PDF
PBL教学策略在“生态微缩景观的设计与制作”中的应用
5
作者 赵红波 周秀杰 《中学生物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5-27,共3页
以"生态微缩景观的设计与制作"为例,运用PBL教学策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以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以单元整体为教学框架,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野外采集实验材料、针对典例分析生态微缩景观的制作条件、制作微缩景观并... 以"生态微缩景观的设计与制作"为例,运用PBL教学策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以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以单元整体为教学框架,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野外采集实验材料、针对典例分析生态微缩景观的制作条件、制作微缩景观并进行展示交流评价,以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及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 核心素养 生态微缩景观的设计与制作
下载PDF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RURAL CHINA:THEORY AND APPLICATION
6
作者 XIAO Du-ning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P.R.China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5,P.R.China )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1年第2期104-114,共11页
In landscape with overpopulation, intensive management for economic production, and where even small natural-vegetation patches are scarc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generally must be developed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In landscape with overpopulation, intensive management for economic production, and where even small natural-vegetation patches are scarce,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generally must be developed in the cour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us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has evolved in China. This approach adds spatial elements and alters landscape pattern to strengthen inter-ecosystem linkages, improve functioning of damaged ecosystems, and increase produ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whole landscape. Five examples of managed landscapes in China are presented: dike-pond systems in a river delta; multi-pond system in a rice paddy landscape; field-grass-wood grid system on unstable sand dunes; shelterbelt network in a crop field area; and field-grass-wood mosaic system on highly erodible hilly farmland. These indicate that ecological conditions can be improved along with increased economic production. Altering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flows by introducing small landscape elements in distinct spatial patterns is considered a key to the results. This reshaping of the land has focused on changing patch size, regularity of arrangement, bi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corridors, and networks, the matrix and grain size. It suggests that such changes can increase negative feedbacks and increase stability. Finally,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are pinpointed for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cape planning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rural Chi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