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
作者 张翔 祖浩然 +2 位作者 何含杰 梁小翠 闫文德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第9期120-123,共4页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组织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活动的创新教学方法,逐渐在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与推广。结合“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过程的若干问题,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生态监测与评价项目...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组织学生参与真实项目活动的创新教学方法,逐渐在课程教学中得到应用与推广。结合“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过程的若干问题,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中,能够让学生亲身参与生态监测与评价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生态监测与评价 课程教学改革 学生自主探究 课程建设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改革举措
2
作者 叶宏萌 罗斌 +3 位作者 胡家朋 袁祯燕 郑茂钟 纪占华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7-90,共4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文中围绕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混合式教学的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关键难点和主要举措进行介绍,指出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课程思政的科学考核评价是思政教学关键的难点所在。结合线上...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文中围绕生态文明思想融入混合式教学的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关键难点和主要举措进行介绍,指出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课程思政的科学考核评价是思政教学关键的难点所在。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从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生态文明思政案例挖掘、“环球眼”兴趣团队建设、课程思政考核体制优化、教学反思和教师队伍强化等方面提出主要的改革举措,以期实现新工科背景下多渠道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培养具备美丽中国建设素质和能力的一代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监测与评价 线上线下 生态文明思想 课程思政 改革举措
下载PDF
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望军 贺访文 +1 位作者 冯图 何斌 《高教学刊》 2023年第17期139-142,共4页
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是当前高等院校环境生态工程、林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开设的热门课程,针对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将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是当前高等院校环境生态工程、林学、生态学等相关专业开设的热门课程,针对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将有利于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基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开设的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探索等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以期为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态工程 生态监测与评价 课程思政 生态文明 课程改革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
作者 陈志飞 张健 《科教导刊》 2023年第27期117-120,共4页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背景对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教学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政元素没能较好地融合到教材内容、课程顶层设计方案和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教学中,导致该课程...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背景对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教学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政元素没能较好地融合到教材内容、课程顶层设计方案和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教学中,导致该课程不能完全发掘专业知识背后的客观规律及方法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从课程思政、教材内容以及课程实践教学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并重点分析生态文明理念在各改革措施中的核心指导作用,以期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建立科学的生态监测思维,认识到“生态监测与评价”工作的重要性与严谨性,提升生态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监测与评价 思政融合
下载PDF
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
5
作者 李望军 贺访文 +1 位作者 冯图 何斌 《高教学刊》 2023年第15期181-184,共4页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环节,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通过凝练和梳理适用于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探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思路方法,以期为生...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环节,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通过凝练和梳理适用于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探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思路方法,以期为生态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监测与评价 课程教学 思政元素 生态文明 融入方法
下载PDF
“生态监测与评价”的教学改革尝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志录 刘中华 陈明辉 《科教导刊》 2015年第9X期83-85,共3页
"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在生态环境类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组紧密结合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形势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出以培育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案,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胆地尝试。... "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在生态环境类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组紧密结合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形势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出以培育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案,并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胆地尝试。本文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主线,介绍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体系和质量监控措施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新措及取得的成绩;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变革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培养应用型人才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等论点,为课程教学交流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监测与评价 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创新 被引量:1
7
作者 叶宏萌 胡家朋 +4 位作者 李灵 杨自涛 华伟平 罗斌 袁旭音 《武夷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92-95,共4页
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是生态环境类的核心专业课程,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文中通过剖析该门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存在有教材建设、教学理念和课程客观量化考核等问题,提出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堂课程,并强化顶层设计和师生共建的... 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是生态环境类的核心专业课程,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文中通过剖析该门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存在有教材建设、教学理念和课程客观量化考核等问题,提出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堂课程,并强化顶层设计和师生共建的思政教学总体改革思路与创新方案,为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提供重要参考,以期实现相关课程教育的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监测与评价 生态文明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下载PDF
生态监测与评价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8
作者 黄国佳 杨丹 刘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 2022年第8期263-266,共4页
“生态监测与评价”是环境生态专业的主修专业课程。本文以专业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结合授课学生调查,深入剖析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安排,以及在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学习和总结该门课程以往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探索符合专... “生态监测与评价”是环境生态专业的主修专业课程。本文以专业发展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结合授课学生调查,深入剖析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安排,以及在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学习和总结该门课程以往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探索符合专业建设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以期为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监测与评价 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
下载PDF
基于GIS与RS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探讨——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韦晶 王萍 +1 位作者 郭亚敏 许娅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3年第10期1020-1024,1093,F0004,共7页
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国家战略建设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其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基于GIS、RS技术,综合分析生物、植被、土壤等因素,利用AHP... 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国家战略建设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其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基于GIS、RS技术,综合分析生物、植被、土壤等因素,利用AHP构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通过ArcGIS平台构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模型;提取各评价指标,计算研究区EQI值,获得其生态环境质量及空间分布规律,为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提供技术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GIS与RS AHP
下载PDF
北京市水生态监测评价方法构建及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峰 黄振芳 +1 位作者 杨忠山 陶亮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2-87,共6页
根据北京市多年水生态监测的经验,确立了典型地表水体水生态监测的水文地貌、理化指标和生物要素。其中,生物要素评价因子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并依据2014年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将水生态状态等级分为5级。评价结... 根据北京市多年水生态监测的经验,确立了典型地表水体水生态监测的水文地貌、理化指标和生物要素。其中,生物要素评价因子主要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并依据2014年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将水生态状态等级分为5级。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典型地表水体水生态状态综合评价结果中处于"中等"级别的监测断面数量为7个,占监测总数的41.2%,生物要素对最终评价结果影响略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监测与评价 北京河湖 理化指标 生物要素 水文地貌
下载PDF
RS与GIS在西藏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与思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德吉央宗 《西藏科技》 2016年第7期28-31,共4页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的保护基于对生态环境全面、准确的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现状与动态、空间格局变化的监测以及大量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利...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生态环境的保护基于对生态环境全面、准确的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现状与动态、空间格局变化的监测以及大量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是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利用RS与GIS技术能有效地解译、分析和管理生态环境信息,是当今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重要手段。西藏地处高寒区,生态环境脆弱、气候恶劣;近半世纪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许多新的问题,亟需加强RS与GIS技术在西藏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文章以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为例,通过介绍RS、GIS技术集成以及在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中的应用,并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使RS与GIS技术在西藏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中发挥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下载PDF
民族院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胜花 曹艳敏 陈英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39期267-268,共2页
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对该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并初步提出了一些该实验改革的方案和措施。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提升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知识链,促进实践性和综合... 本文主要分析了《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对该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并初步提出了一些该实验改革的方案和措施。通过实验教学改革,提升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知识链,促进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融合,同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对这一工作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设计性 改革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下载PDF
大数据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运用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壮彬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年第9期52-53,共2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绿色生态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阶段,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此,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大数据的概念以及生态环境大数据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绿色生态理念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现阶段,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此,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大数据的概念以及生态环境大数据的特点,随后讲解了大数据在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并着重分析了大数据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破局之法,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运用分析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矿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 被引量:4
14
作者 魏长婧 《北京测绘》 2022年第10期1285-1292,共8页
遥感技术的兴起为矿业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支持,为了明确遥感技术在矿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总结国内外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在矿业领域的探索情况,并对其发展态势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研究表明,目前遥感技... 遥感技术的兴起为矿业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支持,为了明确遥感技术在矿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总结国内外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在矿业领域的探索情况,并对其发展态势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研究表明,目前遥感技术在矿业领域的主要应用包括找矿预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矿区三维可视化等方面,将来会向定量、自动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矿业 找矿预测 矿物识别 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 三维可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