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路交通网络对生态空间质量影响效应研究——以长沙市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琪 朱佩娟 +1 位作者 文宁 张伟娜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7-97,共11页
从规模、结构和功能三维层面定量研究道路交通网络演变对生态空间质量的影响,可更全面、更精细地研究生态空间规模、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累积效应。文章以中部地区典型城市长沙市为例,开展不同道路交通网络密度和等级下生态空... 从规模、结构和功能三维层面定量研究道路交通网络演变对生态空间质量的影响,可更全面、更精细地研究生态空间规模、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累积效应。文章以中部地区典型城市长沙市为例,开展不同道路交通网络密度和等级下生态空间质量的演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在规模影响方面,道路交通网络及周边建设活动通过直接占用生态用地造成生态空间规模降低。路网密度越高,侵占程度越大;道路等级越低,对生态空间的作用程度越直接。(2)在结构影响方面,道路交通网络通过带动建设用地的扩张造成生态空间破碎化,使其由“大团块”向“小斑块”转变。(3)在功能影响方面,道路交通网络通过降低高生态功能土地规模,造成区域整体生态质量下降。(4)道路交通网络通过不断改变土地利用格局影响生态空间的规模,在累积效应作用下进而对生态空间结构与功能产生影响,导致整体生态空间质量降低。(5)道路交通网络扩展在保证联通地区的基础上,应尽量避让生态空间,优先保护大面积完整生态空间,不可避让时则侵占低功能生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网络 生态空间质量 影响效应 长沙
下载PDF
基于地理国情数据的常州市生态空间质量指数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成 殷美元 秦慧杰 《现代测绘》 2020年第1期21-26,共6页
选取江苏南部常州市为研究区,利用2016-2018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根据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常州市域及按主体功能区分组的镇(街道、开发区)为研究单元,分析常州市地表覆盖三类空间面积组成与变化,构建生态状况、生态压力等指标,... 选取江苏南部常州市为研究区,利用2016-2018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根据市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常州市域及按主体功能区分组的镇(街道、开发区)为研究单元,分析常州市地表覆盖三类空间面积组成与变化,构建生态状况、生态压力等指标,综合各指标建立生态空间质量指数,进行精细化的生态空间质量评价,并针对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常州市农业空间在三类空间中占比最高,生态空间其次,建设空间最低;优化提升区域、适度发展区域、重点拓展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生态空间质量指数依次升高,与主体功能区定位较为一致,但内部结构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各区应对照各自功能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实施重点保护,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国情监测 三类空间 生态空间质量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交通网络对生态空间质量影响机制研究——以常德市为例
3
作者 王琪 邢旭东 《地理科学研究》 2022年第6期519-531,共13页
本文以常德市为研究区域,以区域路网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Fragstats等软件,分析了常德市2010~2020年交通网络对于生态空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 交通网络通过带动建设用地的扩张从而占用生态空间,高等级道路对... 本文以常德市为研究区域,以区域路网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Fragstats等软件,分析了常德市2010~2020年交通网络对于生态空间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 交通网络通过带动建设用地的扩张从而占用生态空间,高等级道路对经济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强,推动了周边地区土地利用向建设用地的转变,进而占用生态空间;低等级道路因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与建设活动,相较于高等级道路会更为直接地影响周边土地利用,对建设用地的推进作用也较为明显;2) 区域路网对整体生态景观具有割裂作用,使得生态斑块分裂为数量众多的小斑块,降低景观连通性、降低生态空间整体功能;道路影响域范围内生态景观同样趋于零散和破碎,并且随着道路等级的下降,周边土地利用更为直接地受到经济和建设活动的影响,对生态用地产生的冲击逐步增大,破坏原有生态景观的完整性,造成斑块复杂与不规则;3) 高速公路影响域内遥感生态指数最高,国道、省道和县道次之,县级以下道路周边的生态功能为所有道路中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网络 生态空间质量 影响机制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区划及管控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骆佳玲 赵伟 +1 位作者 李燕辉 张正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27-335,共9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等理论,从政策目标、公众需求等方面综合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变异系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复合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等理论,从政策目标、公众需求等方面综合选取评价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法、判断矩阵法开展生态空间区划并提出相应管控机制。结果表明:(1)10年间ESQ表现出稳中向好趋势,空间上呈中部低,四周高的“盆地型”分布格局,质量等级变化呈“中部向好、四周持稳”特点,以不变和变好为主;(2)ESQ处于弱变异和中等变异之间,且弱变异面积占比大,ESQ整体较稳定;(3)综合质量变化特征和稳定性分析,将生态空间划分为重点保护区、潜在修复区、重点修复区和生态保育区,对重点保护区重点实施原生态保护,开展封禁自然保育;重点修复区主要为人工生态系统,重点实施人工修复,开展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潜在修复区应以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努力提升整体生态状态;生态保育区是研究区生态空间的主要类型,应实施生态保育,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可合理进行生产开发建设,该区域可为研究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并作为发展预留空间。对生态空间分区管控研究可方便决策者对生态保护修复空间进行识别和管理,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方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质量评价 变异系数 判断矩阵 生态空间区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下载PDF
基于格网的太湖生态环境质量空间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刘云霞 陈爽 +1 位作者 彭立华 范成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4-498,共5页
将GIS格网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于太湖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实现了全湖范围内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揭示太湖生态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将太湖分为800个格网单元,在2002-2003年实测样点的水体、底泥、水生生物特征数据基础上,通过空间插值... 将GIS格网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于太湖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实现了全湖范围内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揭示太湖生态环境状况的空间分布规律。首先将太湖分为800个格网单元,在2002-2003年实测样点的水体、底泥、水生生物特征数据基础上,通过空间插值获得全部单元模拟值,然后进行格网叠加计算,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各单元综合评价值,将太湖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5个等级区,生成太湖生态环境空间综合评价图。结果显示,评价结果与太湖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太湖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中等以下地区占全部湖区的一半以上,整体状况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格网 生态环境质量空间评价 GIS 层次分析法
下载PDF
融合空间统计特征的长三角生态空间供需平衡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艺华 陈振杰 +1 位作者 李飞雪 黄秋昊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19,共7页
选择长三角为研究区,构建生态空间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可达性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通过人口、GDP、土地开发强度反映生态需求程度,分析生态空间质量的空间分布和生态空间满足人类需求程度的空间分异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通过融合可达... 选择长三角为研究区,构建生态空间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可达性分析、统计分析方法,通过人口、GDP、土地开发强度反映生态需求程度,分析生态空间质量的空间分布和生态空间满足人类需求程度的空间分异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通过融合可达性分析、统计分析方法建立的生态空间供需平衡指数,能很好地识别生态空间供需“短板”。(2)长三角生态空间质量从北向南逐渐升高,1995—2015年生态空间质量较差的区域从各大城市中心部分扩大到城市周边地区。(3)长三角生态空间供需平衡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供给不足的区域主要是在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城市,供大于需的区域主要是在生态高质量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质量 生态需求 供需平衡 可达性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