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宅基地是小尺度生态系统
1
作者 王丽军 《辽宁自然资源》 2024年第1期57-58,共2页
农村空心化问题造成海量优质存量宅基地被闲置,传统处理路径侧重将宅基地作为存量建设用地流转或拆除复垦为耕地,无论哪一种都十分敏感。生态文明建设为我们打开新的视角,宅基地是小尺度生态系统,不仅是自然意义的生态系统,也是政治和... 农村空心化问题造成海量优质存量宅基地被闲置,传统处理路径侧重将宅基地作为存量建设用地流转或拆除复垦为耕地,无论哪一种都十分敏感。生态文明建设为我们打开新的视角,宅基地是小尺度生态系统,不仅是自然意义的生态系统,也是政治和经济的生态系统。探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修复宅基地小尺度生态系统,实现人-地-环境耦合系统再平衡,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有助于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 尺度生态系统 人一地一环境耦合系统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我国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管理中的几个重要生态学命题 被引量:53
2
作者 于贵瑞 谢高地 +1 位作者 于振良 王秋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7期885-891,共7页
生态系统管理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技术、相关政策和管理策略的综合性应用生态学 .当前 ,综合研究全球或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及其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不仅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生态系统管理学的重要发... 生态系统管理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技术、相关政策和管理策略的综合性应用生态学 .当前 ,综合研究全球或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及其相关的重大科学问题不仅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生态系统管理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和科学任务 .为此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可持续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价与生态学机制 ,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系统健康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管理的基础生态学过程 ,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系统网络研究、监测和成果集成 ,区域尺度生态系统管理的综合性专题研究等一系列重要生态学命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管理 生态学命题 区域尺度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与空间变异的过程模型及模拟系统 被引量:18
3
作者 于贵瑞 张黎 +1 位作者 何洪林 杨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53-2665,共13页
当代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更加关注区域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状态变化的监测、评估、预测、预警及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在深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要素、过程、功能、格局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基础上,发展生态系统定量化描述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集... 当代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更加关注区域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状态变化的监测、评估、预测、预警及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在深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要素、过程、功能、格局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基础上,发展生态系统定量化描述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集成构建大陆尺度的"多过程耦合-多技术集成-多目标应用"的陆地生态系统数值模拟器已成为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科学研究的重要科技任务。本研究围绕宏观生态系统模拟分析方法问题,在回顾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开发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和空间变异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模拟系统的理念,以及模拟系统的功能定位、结构设计等基本问题,为构造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数值模拟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生态系统科学 生态系统科学 尺度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模型 陆地生态系统数值模拟器
原文传递
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技术体系之探讨 被引量:13
4
作者 于贵瑞 陈智 +1 位作者 杨萌 王秋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7-391,共15页
大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科学前沿领域,并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实践中快速发展。本文在系统论... 大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科学前沿领域,并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实践中快速发展。本文在系统论述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科技使命基础上,重点梳理和探讨了区域及大陆尺度的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理论基础和方法学问题,进而基于宏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新提出了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科学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体系的逻辑框架。本文重点探讨了:1)基于生态系统的系统学特性,发展多维视角的"生态系统科学概念网络体系";2)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涌现性理论,发展"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分析理论体系";3)基于生态系统属性及状态概念,发展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服务级联关系的"整合研究方法学理论体系"的学科内涵及应用问题,进而论述了发展区域及大陆尺度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提出构建新一代大陆尺度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实验网络,完善"联网观测-联网实验-数值模拟-知识融合"四位一体的科学研究技术体系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 宏观生态系统科学 基础理论 科学概念 方法体系
原文传递
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立体化协同联网观测 被引量:14
5
作者 于贵瑞 张雷明 +1 位作者 张扬建 杨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03-1918,共16页
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正在快速地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状态,呈现出了众多级联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状态变化和时空演变驱动因素以及相应的资源环境效应是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观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状态变化,... 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正在快速地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状态,呈现出了众多级联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状态变化和时空演变驱动因素以及相应的资源环境效应是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观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发现和理解生态系统响应机制,认知和描述生态系统演变规律,预测和预警生态系统演变趋势,都依赖于大陆及全球尺度的分布式协同观测研究网络。本研究以服务大陆尺度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支撑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为目标,围绕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及资源环境效应科学问题,综合分析了现有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现状,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及其网络的发展方向,进而提出了发展"多要素-多界面-多介质-多过程-多尺度-多方法"的联网协同观测体系,构建"高新技术集成化-区域分布网络化-网络管理智能化-观测实验长期化-模型模拟多功能化-数据集成和资源共享远程化"的新一代大陆尺度生态系统观测实验研究网络的设想,并进一步阐述了该研究网络的功能定位、设计理念、设计方案、建设目标和技术体系,以期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尺度陆地生态系统 宏观生态系统科学 生态系统状态变化 资源环境效应 立体协同观测体系 生态系统观测实验研究网络
原文传递
西南湿润区微灌猕猴桃果园不同尺度光利用效率与驱动因子
6
作者 杨斌环 崔宁博 +3 位作者 何清燕 姜守政 郑顺生 黄耀威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36-944,共9页
为揭示中国西南湿润区猕猴桃果园不同尺度光利用效率(LUE)的变化规律,探明生理、环境和植被因子对猕猴桃果园不同尺度LUE的影响机理,以四川省蒲江县猕猴桃果园为研究对象,于2018—2020年采用涡度相关系统(EC)开展了连续3 a的水热碳通量... 为揭示中国西南湿润区猕猴桃果园不同尺度光利用效率(LUE)的变化规律,探明生理、环境和植被因子对猕猴桃果园不同尺度LUE的影响机理,以四川省蒲江县猕猴桃果园为研究对象,于2018—2020年采用涡度相关系统(EC)开展了连续3 a的水热碳通量综合观测,研究了猕猴桃叶片尺度瞬时光利用效率(LUE_(i))、冠层尺度光利用效率(cLUE)和生态系统尺度光利用效率(eLUE)的变化规律,并采用通径分析方法量化了生理因子[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气象因子[总辐射(R_(g))、光合有效辐射(PAR)、空气温度(T_(a))、H_(2)O浓度(C_(H_(2)O))、CO_(2)浓度(C_(CO_(2)))、2 m处风速(U_(2))、水汽压差(VPD)]、土壤水分因子(土壤体积含水率(SWC)和植被因子[叶面积指数(LAI)]对猕猴桃果园不同尺度LUE的总影响.结果表明:猕猴桃LUE_(i)随PAR增大而降低,变化范围为0.006~0.026μmol/μmol;猕猴桃cLUE和eLUE月平均日内变化均呈先减后增的“U”形,月累积cLUE与eLUE变化幅度分别为0.77~2.67和0.58~1.63 g/MJ,两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未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叶片尺度LUE_(i)主要受气象因子(PAR)和生理因子(P_(n))影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AR和P_(n)对LUE_(i)分别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量化值为-0.99)和间接影响(量化值为-0.81);冠层尺度cLUE和生态系统尺度eLUE均受气象因子(R_(g),T_(a)和VPD)以及植被因子(LAI)影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R_(g)和VPD主要通过影响光吸收过程以影响eLUE和cLUE,而T_(a)和LAI则通过碳同化过程以影响eLUE和c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光利用效率 叶片尺度 冠层尺度 生态系统尺度
下载PDF
宏观生态系统科学整合研究的多学科知识融合及其技术途径 被引量:3
7
作者 于贵瑞 任小丽 +1 位作者 杨萌 陈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031-3044,共14页
综合认识大尺度的宏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空间变异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机理和模式机制,实现对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对人类福祉影响的定量模拟、科学评估和预测预警,服务生态系统的利用保护及调控管理,是当代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正... 综合认识大尺度的宏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空间变异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机理和模式机制,实现对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对人类福祉影响的定量模拟、科学评估和预测预警,服务生态系统的利用保护及调控管理,是当代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正在孕育并形成大尺度的宏观生态系统科学整合生态学(IEMES)研究新领域。本研究通过对宏观生态系统科学整合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多学科知识融合途径及其关键技术问题的系统分析,形成以下几个基本认识:1)宏观生态系统科学整合生态学研究是以区域、大陆和全球尺度的宏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学科知识融合方法和技术,致力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2)宏观生态系统科学整合生态学研究的基本科技任务是:理解宏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基本属性,监测生态系统状态变化,解释生态系统时空演变规律,认知生态系统运维过程机理,定量评估生态系统功能状态及服务能力,预测生态系统动态演变及地理格局,预警生态系统变化及生态环境灾害。3)宏观生态系统科学整合生态学研究需要重新构造"多源数据分析-多模型模拟-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发展"多尺度观测、多方法印证、多过程融合、跨尺度模拟"的多学科知识融合关键技术。4)大陆尺度的地基-空基-天基多时空尺度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网络是承载多学科知识深度融合研究的基础科技设施,需要围绕区域、大陆和全球尺度的宏观生态系统科学问题,发展多要素-多过程-多界面-多介质-多尺度-多方法的多学科维度生态学知识融合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生态系统科学 整合生态 多学科知识融合 尺度协同观测 多源数据分析 数据-模型融合 尺度生态系统模拟
原文传递
大尺度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技术途径和战略布局 被引量:20
8
作者 于贵瑞 杨萌 +1 位作者 陈智 张雷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41-1153,共13页
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圈系统的核心组分,是人类生活、生产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然而,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在不断地扩大对资源的利用规模和强度,也导致了严重威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 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物圈系统的核心组分,是人类生活、生产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然而,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在不断地扩大对资源的利用规模和强度,也导致了严重威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社会公众期望生态学研究能够为区域、大陆及全球尺度的生态系统的利用和保护、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及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本研究以服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宏观生态系统科学发展为目标,回顾了中国的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及经验;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大尺度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科技需求与时代特征,提出了利用基于自然的宏生态系统途径的新思路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安全格局构建的设想。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中国的大尺度区域安全格局构建及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思路、战略布局、技术途径与科技支撑体系,为中国安全、健康和美丽的国土空间利用及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环境治理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文明 整合生态 尺度宏观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Response of Ecosystem Respiration to Experimental Warming and Clipping at Daily Time Scale in an Alpine Meadow of Tibet 被引量:12
9
作者 FU Gang SHEN Zhen-xi +4 位作者 ZHANG Xian-zhou YU Cheng-qun ZHOU Yu-ting LI Yun-long YANG Peng-w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3期455-463,共9页
The alpine meadow, as one of the typical vegetation typ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is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o climate warming. However, how climate warming affects the carbon cycling of the ... The alpine meadow, as one of the typical vegetation type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is one of the most sensitive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o climate warming. However, how climate warming affects the carbon cycling of the alpine meadow on the Tibetan Plateau is not very dear. A field experiment under controlled experimental warming and clipping conditions was conducted in an alpine meadow o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since July 2008. Open top chambers (0TCs) were used to simulate climate warming.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sponses of ecosystem respiration (Reco) and its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to experimental warming and clipping at daily time scale. Therefore, we measured Reco once or twice a month from July to September in 2010, from June to September in 2011 and from August to September in 2012. Air temperature dominated daily variation of Reco whether or not experimental warming and clipping were present. Air temperature was exponentially correlated with Reco and it could significantly explain 58-96% variation of Redo at daily time scale. Experimental warming and clipping decreased daily mean Reco by 5.8-37.7% and -11.9-23.0%, respectively, although not all these changes were significant. Experimental warming tended to decrease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Reco, whereas clipping tended to increase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Reco at daily time scal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co wasmainly controlled by air temperature and may acclimate to climate warming due to its lower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under experimental warming at daily time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LIMATION Air temperature Open topchamber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Respirationquotient Q10)
下载PDF
Ex situ echo sounder target strengths of ice krill Euphausia crystallorophias 被引量:1
10
作者 Hyoung Sul LA Hyungbeen LEE +2 位作者 Donhyug KANG SangHoon LEE Hyoung Chul SHIN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802-808,共7页
Ice krill is the keystone species in the neritic ecosystem in the Southern Ocean, where it replaces the more oceanic Antarctic krill.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variation of target strength (TS in dB re l m^2... Ice krill is the keystone species in the neritic ecosystem in the Southern Ocean, where it replaces the more oceanic Antarctic krill.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variation of target strength (TS in dB re l m^2) with the different body size to accurately estimate ice krill stocks. However, there is comparatively little knowledge of the acoustic backscatter of ice krill. The TS of individual, formalin-preserved, tethered ice krill was measured in a freshwater test tank at 38, 120, and 200 kHz with a calibrated split-beam echo sounder system. Mean TS was obtained from 21 individual ice krill with a broad range of body lengths (L: 13-36 iron). The length (L, mm) to wet weight (W; mg) relationship for ice krill was 11/=0.001 21g^103~L35s (R2=0.96). The mean TS-to-length relationship were TS38kHz=-177.4+57log10(L), (R^2=0.86); TS120kHz= -129.9+31.561ogf0(L), (R2=0.87); and TS200kHz=-117.6+24.661ogre(L), (R2=0.84). Empirical estimat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S and body length of ice krill were established at 38, 120, and 200 kHz and compared with predictions obtained from both th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of Greene et al. (1991) and the Stochastic Distorted Wave Born Approximation (SDWBA) model. This result might be applied to improve acoustic detection and density estimation of ice krill in the Southern Ocean. Further comparative studies are needed with in situ target strength including various body lengths of ice kri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e krill Euphausia crystallorophias ex situ target strength split-beam echo sounder
下载PDF
基于MuSIASEM理论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耿涌 刘晓青 +1 位作者 张攀 刘晔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615-2620,共6页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代谢多尺度综合评估(MuSIASEM)理论,对2000—2007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类活动时间、体外能投入量和增加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7年,大连开发区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业逐渐萎缩;第二产业仍为区域支柱产...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代谢多尺度综合评估(MuSIASEM)理论,对2000—2007年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类活动时间、体外能投入量和增加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2007年,大连开发区居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农业逐渐萎缩;第二产业仍为区域支柱产业,能耗较大;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于第二产业;区域整体和各个产业的体外能代谢率明显提高,能源密度不断下降;人类活动时间与体外能投入量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经济增加值稳步增长,区域整体发展呈可持续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开发区 社会生态系统代谢多尺度综合评估 评价体系
原文传递
Nitrogen addition affects plant biomass allocation but not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organs across the globe 被引量:8
12
作者 Kai Yue Dario A.Fomara +7 位作者 Wang Li Xiangyin Ni Yan Peng Shu Liao Siyi Tan Dingyi Wang Fuzhong Wu Yusheng Yang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1年第3期361-371,共11页
Aims Biomass allocation to different organs is a fundamental plant ecophysiological process to better respond to changing environments;yet,it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how patterns of biomass allocation respond to nit... Aims Biomass allocation to different organs is a fundamental plant ecophysiological process to better respond to changing environments;yet,it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how patterns of biomass allocation respond to nitrogen(N)additions across terrestrial ecosystems worldwide.Methods We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using 5474 pairwise observations from 333 articles to assess how N addition affected plant biomass and biomass allocation among different organs.We also tested the'ratio-based optimal partitioning'vs.the'isometric allocation,hypotheses to explain potential N addition effects on biomass allocation.Important Findings We found that(i)N addi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ole plant biomass and the biomass of different organs,but decreased rootrshoot ratio(RS)and root mass fraction(RMF)while no effects of N addition on leaf mass fraction and stem mass fraction at the global scale;(ii)the effects of N addition on ratio-based biomass allocation were mediated by individual or interactive effects of moderator variables such as experimental conditions,plant functional types,latitudes and rates of N addition and(iii)N addition did not affect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organs,suggesting that decreases in RS and RMF may result from isometric allocation patterns following increases in whole plant biomass.Despite alteration of ratio-based biomass allocation between root and shoot by N addition,the unaffected allometric scaling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organs(including root vs.shoot)suggest that plant biomass allocation patterns are more appropriately explained by the isometric allocation hypothesis rather than the optimal partitioning hypothesis.Our findings contribute to better understand N-induced effects on allometric relationships of terrestrial plants,and suggest that these ecophysiological response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models that aim to predict how terrestrial ecosystems may respond to enhanced N deposition under future global change scenari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analysis ALLOMETRY biomass fraction ECOSYSTEM plant functional type glob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