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苏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梁坤宇 金晓斌 +5 位作者 张晓琳 宋家鹏 李权荃 应苏辰 祁曌 周寅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80-3896,共17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作用流动机制融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方法,以苏...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作用流动机制融入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提升人类生态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逻辑方法,以苏南地区为研究区构建了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社会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耦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应以维系区域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人类生态福祉为构建目标。其中,生态安全以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风险为核心关注对象,人类生态福祉的实现依赖于人类主动获取与生态系统服务流;(2)苏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间存在错配格局,在此基础上分别识别生态源地与需求源地4247.46km^(2)、1882.16km^(2),生态廊道与供需廊道1614.02km、1915.82km,生态夹点29处、生态障碍点23处、生态供需节点20处;(3)形成“三区四带两组团”的社会-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布局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保护修复策略,推动经济-生态空间协同发展。研究可为丰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理论和方法、推动国土空间优化与管控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人类生态福祉 生态网络 苏南地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柯钦华 周俏薇 +1 位作者 庄宝怡 孙传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5-1779,共15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维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生态安全健康发展的保障和关键。现有相关研究在生态源地的识别过程中缺乏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维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生态安全健康发展的保障和关键。现有相关研究在生态源地的识别过程中缺乏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人类活动效应的考量。因此,如何顾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和人类活动识别生态源地,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识别初始生态源地,并根据生态系统服务随土地开发程度的梯度效应进一步确定最终生态源地,而后结合生态廊道、生态战略点的识别,最终确定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匹配程度较弱,表现为四周高供给-低需求,中部高需求-低供给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供给具有随土地开发程度增加而呈显著下降的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突变点(阈值)。即在土地开发程度超过28.27%时的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供给迅速下降;(3)研究区共有100块生态源地,总面积为7344.24km^(2),整体呈“东西部多-中部空”的外围环绕式分布结构;(4)研究区共有175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1568.48km,廊道整体呈环状分布特征;(5)研究区存在40处生态夹点和19处障碍点,这些点的分布主要受廊道的长度以及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的影响。上述关键生态要素共同构成了环绕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形生态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供需比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供需视角下长海县海岛生态系统游憩文化服务研究
3
作者 王辉 赵娜 《旅游论坛》 2023年第3期58-68,共11页
随着海岛人类福祉范围的扩大,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日益突出。文章以长海县为例,分析了海岛生态系统游憩文化服务供给、需求及服务流特征,揭示流动路径影响因素及机制。结果表明:海岛供给能力整体偏低,格仙岛和獐子岛供给能力分别为最... 随着海岛人类福祉范围的扩大,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功能日益突出。文章以长海县为例,分析了海岛生态系统游憩文化服务供给、需求及服务流特征,揭示流动路径影响因素及机制。结果表明:海岛供给能力整体偏低,格仙岛和獐子岛供给能力分别为最高和最低;黑龙江等区域属于潜在高需求区,海南等区域属于潜在低需求区,其他区域为中等潜在需求区;大连等区域服务流等级为高级,浙江等区域服务流等级为低级,其他区域服务流等级为中级;海岛环境、游客需求、供需互补政策是服务流的共同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推动海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 游憩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系统服务 长海县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周汝波 林媚珍 吴卓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7-428,共12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是实行差异化保护修复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促进区域协同治理的重要前提。但在当前的分区方法中,较少考虑人类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导致分区无法较好地解决人地关系矛盾。因此,...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是实行差异化保护修复策略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促进区域协同治理的重要前提。但在当前的分区方法中,较少考虑人类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导致分区无法较好地解决人地关系矛盾。因此,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科学划定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并为每个分区提出差异化的保护修复策略。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低供给高需求区逐步向外呈半环状过渡到高供给低需求区的趋势,并且空间错位明显,低供给高需求、高供给低需求区域占总面积的85%,高供给高需求、低供给低需求区域占总面积的15%。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情况,将粤港澳大湾区划分为4个分区,并针对各分区提出差异化保护修复策略。总体上,生态重点保育区(61%)以自然保育为主,注重维护区域生态完整性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综合提升区(13%)以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主,重点加强城郊生态缓冲带的建设与修复;生态重点修复区(24%)以辅助修复、生态重塑为主,提升区内生态韧性;生态预防治理区(2%)以自然保育为主,维护好当前的生态状况及生态供给能力,防止生态环境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粤港澳大湾区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对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凌云 杨宜男 +5 位作者 许迦龙 王立 王子豪 孙艺妍 姚晨心 王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5289-5304,共16页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为了使京津冀地区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需要正确理解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为了使京津冀地区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需要正确理解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基于Pearson相关性、随机森林、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京津冀地区不同城市化强度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匹配关系以及对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影响特征。研究发现:2000—2020年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综合水平涨幅达到148.15%;碳储存和生境质量服务赤字区域扩增明显,食物生产与PM2.5去除服务盈余区域有所增加,但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错配性较强;城市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既有城市化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对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敏感性较强,城市化扩张区域和农村区域对空间城市化敏感性较强,空间城市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主要因素;不同城市化水平区域内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的错配特征具有显著差异。因此,本文探究了不同城市化强度区域内城市化指标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影响的差异性,为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城市化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响应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农牧交错带流域生态修复分区——以桑干河上游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高嫄 原野 赵艺芳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4-1222,共9页
基于农牧交错带流域生态本底和社会经济特征开展生态修复分区研究,有助于维护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桑干河上游为例,选取土地利用、气象观测、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基于InVES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 基于农牧交错带流域生态本底和社会经济特征开展生态修复分区研究,有助于维护农牧交错带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桑干河上游为例,选取土地利用、气象观测、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基于InVES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模块探讨2020年桑干河上游碳固持、食物供给、产水和土壤保持这4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布格局,并通过象限匹配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生态修复分区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桑干河上游4项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空间分布与流域地形地貌基本保持一致,形成一个环绕桑干河主干道的半闭环式的高值带,需求的高值区则与人口密集区基本吻合。桑干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类型以高供给-高需求和高供给-低需求的匹配类型为主,供需耦合协调度平均值为0.23,处于轻度失调状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错配现状突出。根据桑干河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和耦合协调关系及社会经济特征,将桑干河上游划分为5个生态修复区,即神头泉域生态修复区、北部古长城沿线生态屏障带、大同盆地防风固沙区、内长城沿线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桑干河水生态修复与生态多样性保护带,并通过搭配组合“辅助再生、自然恢复、生态重建、保护保育”等生态修复措施,提升各分区以固碳保持、耕地保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供需匹配 耦合协调度 生态修复分区 桑干河上游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中国野生亚洲象时空迁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牙茜葭 任惠泽 +1 位作者 董孝斌 周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26-1436,共11页
2021年4月,我国15头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从西双版纳一路北迁至昆明市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分析我国野生亚洲象分布区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如何影响野生亚洲象分布,对保护亚洲象与提高当地人类福祉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1年4月,我国15头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从西双版纳一路北迁至昆明市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分析我国野生亚洲象分布区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如何影响野生亚洲象分布,对保护亚洲象与提高当地人类福祉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模型计算中国野生亚洲象分布区1990、2005、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价值与需求指数,通过空间标准化匹配出四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模式,探究我国野生亚洲象偏好分布的供需模式。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和耕地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1990—2015年,林地、草地和耕地的面积变化率分别为1.09%、-4.82%、-4.86%。1990、2005、2015年生态系统供给总价值分别为6108.55亿元、7434.41亿元、13973.37亿元;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整体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在研究的25年内,亚洲象分布于高供给-高需求与高供给-低需求区域,且有向高供给-高需求区域迁徙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亚洲象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模型的昆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志英 杨丽 +1 位作者 朱晓珊 王俊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8,共10页
为了解昆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通过利用InVEST模型、ArcGIS、SPSS等分析工具对高原湖泊坝区城昆明市2010、2015、2020年间产水量、固碳释氧、土壤保持3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除土壤保持服务供给呈上升趋势外,产... 为了解昆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关系,通过利用InVEST模型、ArcGIS、SPSS等分析工具对高原湖泊坝区城昆明市2010、2015、2020年间产水量、固碳释氧、土壤保持3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除土壤保持服务供给呈上升趋势外,产水服务和碳固持服务均呈下降趋势。从空间上来看,城市建成区、耕地区产水量较高,河流流域和湖泊地区以及林草区产水量较低;固碳服务呈“四周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土壤保持服务呈“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特征。(2)除土壤保持服务供需比呈下降趋势外,昆明市产水服务和碳固持服务供需比均呈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产水服务和碳固持服务在昆明市城镇化发展较快人口聚集地区供不应求,其腹地植被覆盖率较高地区供过于求;北部高山河谷地区一直处于土壤保持供需比高值区。(3)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均以低-低空间匹配区为主,表明区域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严重制约着生态系统的供给,而人口分布也较为稀疏,城镇化发展进程缓慢,对生态需求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时空变化 空间匹配 InVEST模型 昆明市
下载PDF
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2
9
作者 高明惠 李成 赵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15-324,共10页
[目的]探析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格局变化特征及其综合影响因素,为区域内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05—2020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探究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及供需匹配比及其时空... [目的]探析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格局变化特征及其综合影响因素,为区域内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05—2020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探究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需求及供需匹配比及其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方面探究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关键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利用地理回归模型(GWR)揭示影响因子对供需作用关系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分布整体呈现江苏中部地区高,南北低的特征,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高—高集聚区在空间上分布于苏中地区,且随着时间数量呈减少趋势;低—低集聚区分布于苏南发达县/区,且数量呈增加趋势;基于GWR分析表明,人口密度、人类影响指数、城镇化率和经济密度四项影响因素对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均有显著的负向抑制作用,年均气温呈现两极化趋势,且均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结论]江苏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在空间上差异显著,研究期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压力逐渐增大,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核心影响因素为人口密度、人类影响指数、城镇化率和经济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 江苏省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生态恢复力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以京津冀为例
10
作者 孟凡迪 周智 +3 位作者 张贵军 焦翠丽 阚瑶川 赵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96-1510,共15页
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特征与生态恢复力属性的耦合关系,科学划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对生态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京津冀区县为研究单元,基于多源数据,运用食物产量模型、In-VEST模型、CSLE模型等方法测算... 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特征与生态恢复力属性的耦合关系,科学划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对生态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京津冀区县为研究单元,基于多源数据,运用食物产量模型、In-VEST模型、CSLE模型等方法测算食物供给、产水、碳固持、土壤保持、休闲游憩等5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量,构建生态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县(区)生态恢复力;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生态恢复力”划定生态修复分区,并根据分区内部自然和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特征提出相应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承德市北部、秦皇岛市和唐山市区县,中部县(区)有零星分布;需求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发展较好的京津冀中部及东南部城市,而北部山区及高原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较低;研究区供需关系表现为空间负相关。2)各区县生态恢复力区域性差异明显,高值区主要聚集在京津冀的东北部。3)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供需无高度盈余区域,赤字区域占总面积的42.26%,主要原因为城市与工业的发展导致系统功能衰退,生态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满足。4)结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特征和生态恢复力空间分布格局,将研究区划分为高供给-高需求-高恢复力区(13.68%)、低供给-高需求-低恢复力区(0.51%)、低供给-高需求-高恢复力区(10.54%)、低供给-低需求-低恢复力区(12.07%)、低供给-低需求-高恢复力区(20.22%)、高供给-低需求-高恢复力区(42.98%)6类,同时针对不同分区提出差异化的生态修复策略,为生态修复工程的系统布局提供指引,为国土空间综合整理方案的科学编制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恢复力 生态修复分区 京津冀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贵州省生态安全网络构建与优化
11
作者 曾兴兰 陈田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3-507,共15页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本底条件脆弱、生态问题频发,严重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网络对保障生态环境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当前针对喀斯特生态安全网络构建的研究多强调生态系统服务的最大输出,忽视... 贵州喀斯特地区生态本底条件脆弱、生态问题频发,严重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构建合理的生态安全网络对保障生态环境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当前针对喀斯特生态安全网络构建的研究多强调生态系统服务的最大输出,忽视了社会-生态系统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导致构建的生态安全网络总体效果欠佳。基于此,本文以贵州省为例,依据生态系统服务总供给、供需关系界定生态斑块,并结合景观连通性以及重要生态斑块的数量和面积识别生态源地,筛选合适指标构建生态阻力面,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生成生态廊道,并选出重要的生态节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结果显示:(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景观连通性,共识别出研究区23个生态源地,面积为3.42×10^(4) km^(2),以林草地和耕地的景观类型为主,其中大型生境斑块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和北部。(2)构建了31条一级生态廊道和34条二级生态廊道,廊道总长度为8.75×10^(4) km;识别出生态节点共78个,沿廊道分布于各区县。(3)为加强盲区生态建设,在西部新增五处生态源地辐射区,生态源地辐射区面积为9.37×10^(4) km^(2)。同时,根据本文研究及区域相关规划,提出了“一带两轴三区多中点”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策略。本研究可为贵州省生态保护及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景观连通性 生态安全网络 优化 贵州省
下载PDF
合肥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时空变化及其权衡与协同关系
12
作者 秦丽 程先富 方浩玲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6期538-549,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维持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应用InVEST、CASA模型及相关物理公式评估合肥市食物供应、碳固持、土壤保持、产水量和游憩服务等五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状况,基于相关性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维持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应用InVEST、CASA模型及相关物理公式评估合肥市食物供应、碳固持、土壤保持、产水量和游憩服务等五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状况,基于相关性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间权衡与协同关系的时空演化,并利用自组织映射网络识别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合肥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在空间上呈“四周高,中心低”的分布特征,与需求量相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总体以盈余为主,赤字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部且范围逐步向外扩张。(2)时间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间以协同关系为主。碳固持和产水服务相关系数由0.91下降至0.57,但其协同效应最高,仅食物供应和土壤保持服务为权衡关系。(3)空间上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间协同关系占比大于权衡。食物供应和碳固持服务、食物供应和土壤保持服务、碳固持和产水服务、土壤保持和游憩服务权衡比重呈上升趋势,其余呈下降趋势。(4)五种生态供需簇中,城乡过渡簇和农业生产簇变化较大,分别占总变化量的51.45%和31.81%,生态赤字簇以单向转入为主,生态盈余簇以单向转出为主,生态涵养簇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时空变化 权衡协同 合肥市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正忠 徐昔保 +1 位作者 李景宜 梁彩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27-838,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流是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有效方式,在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从自然生态系统流向人类社会的动态过程中具有明晰服务质量、方向和分布特征的重要作用。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内涵、理论框架、模型和应用视角出发,利用CiteSp... 生态系统服务流是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有效方式,在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从自然生态系统流向人类社会的动态过程中具有明晰服务质量、方向和分布特征的重要作用。从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内涵、理论框架、模型和应用视角出发,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筛选的183篇SCI论文和33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总结相关模型与方法的适用性及案例应用,探讨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未来研究重点。目前,在服务流概念探讨、模型方法应用、服务流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估、生态补偿修复和安全格局优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通用框架探索、评估模型与指标体系选择、多尺度研究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未来需加强生态系统服务流在生态保护实践与政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立足通用研究框架构建、模型开发与关键参数率定、重点区域和多时空尺度研究以及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生态补偿与生态修复等方面,为区域生态保护与管控政策制定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CITESPACE
下载PDF
2005-2015年小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变化及对石漠化的响应 被引量:8
14
作者 章维鑫 吴秀芹 +1 位作者 于洋 曹建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9-150,共12页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及其生态修复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地表植被覆盖等下垫面条件,进而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为了探究石漠化治理工程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情况,采用InVEST、CASA模型等多种模型和方法,研究了小江流域2005—2015年...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及其生态修复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地表植被覆盖等下垫面条件,进而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为了探究石漠化治理工程以来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情况,采用InVEST、CASA模型等多种模型和方法,研究了小江流域2005—2015年水服务、粮食服务和固碳服务的供需时空变化及对石漠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3种服务的供给水平整体都呈现递增趋势,增幅分别为14.34%,44.00%,40.11%,而需求方面,水服务和固碳服务呈现增加趋势,增幅为3.26%和61.54%,粮食服务呈现减小趋势,减幅为6.98%。(2)水服务和粮食服务的供需比均呈现增加趋势,且供给大于需求,而固碳服务的供需比呈现减小趋势,2015年供给小于需求。(3)石漠化面积越大的区域,粮食服务越低,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重,水服务和固碳服务都呈现递减趋势,而随着石漠化面积减小,水服务和固碳服务变化不明显,粮食服务呈现一定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变化的面积越大,趋势越明显。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状况及对石漠化的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石漠化治理对人类福祉的影响,能够为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管理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生态系统服务需求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 石漠化 小江流域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与耦合协调的生态管理分区——以大连市为例 被引量:24
15
作者 韩增林 刘澄浩 +2 位作者 闫晓露 李欣媛 王学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064-9075,共12页
生态管理分区是建设用地扩张指引和生态空间管控的重要依据,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北方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大连市为例,选取食物供给、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土壤保持、生境维持和美学景观6项指标,综合运... 生态管理分区是建设用地扩张指引和生态空间管控的重要依据,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北方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大连市为例,选取食物供给、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土壤保持、生境维持和美学景观6项指标,综合运用模型法及生态经济学方法量化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并结合土地利用、人口和经济现状定量评估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利用象限匹配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千米网格尺度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关系和协调关系及其区域差异,进而通过空间叠置分析划分生态管理分区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旨在为区域内生态修复以及差异化建设提供科学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大连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总体呈现北部林地和东西部沿海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高、需求低,中南内陆城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低、需求高的空间格局;(2)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不匹配和失调特征明显,匹配类型以高供给-低需求和低供给-高需求为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平均值为0.38,表现为轻度失调;(3)综合分析将大连分为4个生态管理区,其中,生态涵养区为高供低需-供需失调区,要以保护为主培育为辅,重点保护;生态农业区为高需-供需平衡区,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主,提高其投入产出效率;生态改良为低供高需-供需失调区,以生态建设和整治为主,综合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水平;生态一般保护区为高供-供需失调区,以综合保护为主,提高生态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管理分区 耦合协调 网格尺度 空间异质性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23
16
作者 吴平 林浩曦 田璐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11,共7页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沿用"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式,选取粮食供给、产水量、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和生境维持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标,以及人口密度、地均GDP和土地利用...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沿用"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模式,选取粮食供给、产水量、土壤保持、固碳释氧和生境维持5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标,以及人口密度、地均GDP和土地利用程度3项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指标,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2方面识别重要生态源地,利用夜间灯光强度进行基本阻力面修正,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生态廊道提取,构建出雄安新区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新区生态源地总面积约484.33 km2,占新区土地总面积的31.3%,主要分布于新区西北部旱地和东南部水域;新区生态阻力系数空间分布较为破碎,大部分区域阻力值较低,间或分布高阻力值;新区生态廊道总长度185.86 km,呈"Y"字型沿建设用地和水系分布,所处地类主要为旱地。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可为新区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雄安新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的福州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分区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倩 吴雅华 +3 位作者 李佳芯 刘燕 刘兴诏 黄柳菁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38-247,共10页
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在镇街尺度上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调、匹配和聚集空间关系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分区方案和管理策略,以期为福州市城市规划工作开展提供针对性指导。研究表明:1)福州市主城区各镇街绿地生态... 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在镇街尺度上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调、匹配和聚集空间关系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分区方案和管理策略,以期为福州市城市规划工作开展提供针对性指导。研究表明:1)福州市主城区各镇街绿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差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现出由边界向城中心递减的趋势,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势。2)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未有镇街落于好本底-高需求型,60.78%镇街落于差本底-高需求型,15.69%镇街落于差本底-低需求型,23.53%镇街落于好本底-低需求型。3)各镇街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自相关关系呈负相关且以低-高或高-低聚集为主,其供需协调度平均值为0.27(基本平衡)。4)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划分为城市生态斑块修复型、绿地生态节点重构型和生态源地网络连通型3大类型6个分区。总体上提出保护现有生态资源、加强城市绿地基础设施建设、重构节点生态空间、发展生态经济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绿地生态网络 分区管控 INVEST模型 福州市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下差异化推进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梦洋 王宝良 +1 位作者 管梦鸾 张强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21年第5期61-68,共8页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独特的地域单元,高原内部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明显。确立合理的评价单元以开展生态文明差异化研究,是新时期科学开展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将青藏高原视为整体,基于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独特的地域单元,高原内部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明显。确立合理的评价单元以开展生态文明差异化研究,是新时期科学开展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将青藏高原视为整体,基于其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从自然—人类—社会交叉视角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等多角度进行探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分类评价框架,通过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框架内的指标进行分析,旨在实现青藏高原差异性评估,体现区域分异特征,期望构建要素覆盖全面的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分类评价标准,为差异化开展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差异性 生态文明高地
下载PDF
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传昌 胡嫚莉 雍新琴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2022年第4期19-28,共10页
【目的】明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和匹配关系,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方法】以江苏省徐州市为研究区域,采用InVEST模型、RUSLE模型、当量因子法等分析其2019年的食物... 【目的】明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格局和匹配关系,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方法】以江苏省徐州市为研究区域,采用InVEST模型、RUSLE模型、当量因子法等分析其2019年的食物供给、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和文化娱乐五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格局及匹配程度。【结果】食物供给、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空气净化和文化娱乐服务供给量分别为5.47×10^(6) t、1.11×10^(8) t、4.77×10^(6) t、4.21×10^(4)万元和1.21×10^(5)万元,需求量分别为2.93×10^(6) t、1.53×10^(7) t、5.51×10^(6) t、1.91×10^(4)万元和1.21×10^(5)万元;食物供给、气候调节、水土保持和空气净化服务主导空间匹配类型为高-高型,文化娱乐服务主导空间匹配类型为低-低型。【结论】徐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在数量和空间上分异较大,水土保持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难以满足区域所需;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情况存在明显空间差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均存在空间集聚性,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供需匹配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20
作者 王嘉丽 周伟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213-4222,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流是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类需求耦合的重要桥梁,是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热点与前沿。科学理解生态系统服务从产生、传递到使用的全过程,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况,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提高人... 生态系统服务流是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人类需求耦合的重要桥梁,是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热点与前沿。科学理解生态系统服务从产生、传递到使用的全过程,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状况,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提高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流的概念内涵,归纳总结了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定量研究方法,并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在理论探索与应用案例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当前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从供给区传递至需求区的空间转移规律尚不明晰、定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流的方法不成熟、面向应用的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研究较为缺乏,以及人与自然耦合系统中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框架有待进一步完善。未来的研究需要重点关注复杂系统中生态系统服务流跨尺度、跨区域的传递过程,加强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流动过程与传递路径的定量分析与模拟,重视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应用性研究,尤其是在生态恢复、生态补偿、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并完善人与自然耦合系统中生态系统服务流的研究框架,以期促进生态系统服务流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人类福祉 生态系统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