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建设实践及其优化对策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开强 李梦柯 +2 位作者 李东 王铭子 毕建新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25-131,共7页
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模式在系统性构建方面仍然存在部分薄弱环节,对各类科技计划产生的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工作造成阻碍,且目前学界对科学数据共享生态系统的研究尚较为匮乏。因此,从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分析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的具... 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模式在系统性构建方面仍然存在部分薄弱环节,对各类科技计划产生的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工作造成阻碍,且目前学界对科学数据共享生态系统的研究尚较为匮乏。因此,从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分析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的具体内涵,根据相关机构、相关人员、政策法规、数据对象和基础设施等系统要素构成,分析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特征,发现其呈现全要素整体性、全流程协同性、全时空开放性和全制度调控性的特征;并通过梳理发达国家有关研究资助机构对科学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的主要政策和经验做法,分析指出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仍未全面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数据汇交工作,各有关机构尚未制定符合自身要求和特点的、专门的科学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办法,也尚未全面建立数据管理计划提交制度,此外还存在未全面开展科学数据的可信认证工作等问题。基于研究发现,提出优化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对策,包括强化全面开展科学数据汇交、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前端控制以及构建自主可控的科学数据可信认证标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数据 数据开放共享 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 科技计划 数据管理
下载PDF
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技术体系之探讨 被引量:14
2
作者 于贵瑞 陈智 +1 位作者 杨萌 王秋凤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7-391,共15页
大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科学前沿领域,并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实践中快速发展。本文在系统论... 大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及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技需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科学前沿领域,并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实践中快速发展。本文在系统论述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科技使命基础上,重点梳理和探讨了区域及大陆尺度的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理论基础和方法学问题,进而基于宏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新提出了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科学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体系的逻辑框架。本文重点探讨了:1)基于生态系统的系统学特性,发展多维视角的"生态系统科学概念网络体系";2)基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涌现性理论,发展"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分析理论体系";3)基于生态系统属性及状态概念,发展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服务级联关系的"整合研究方法学理论体系"的学科内涵及应用问题,进而论述了发展区域及大陆尺度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提出构建新一代大陆尺度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实验网络,完善"联网观测-联网实验-数值模拟-知识融合"四位一体的科学研究技术体系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 宏观生态系统科学 基础理论 科学概念 方法体系
原文传递
试论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多学科维度基本问题及其方法体系 被引量:6
3
作者 于贵瑞 陈智 +1 位作者 张维康 杨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31-1544,共14页
人类社会对解决区域及全球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迫切需求,快速地推进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了宏观生态系统科学(MES)的兴起及科学理论创新,以及大陆和全球尺度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发展。本研究以服务大陆及全球... 人类社会对解决区域及全球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迫切需求,快速地推进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了宏观生态系统科学(MES)的兴起及科学理论创新,以及大陆和全球尺度的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发展。本研究以服务大陆及全球尺度的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的多学科知识体系及方法论体系的融合发展为应用目标,系统论述了大陆尺度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多学科维度基本问题、逻辑关系及前沿性领域,讨论了构建大陆及全球尺度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方法学体系的理念和内容,并提出了开展大陆尺度的联网观测-联网实验-数值模拟-知识融合技术系统的设想,期望为中国及全球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研究网络的理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生态系统科学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方法体系 多学科维度
原文传递
宏观生态系统科学整合研究的多学科知识融合及其技术途径 被引量:3
4
作者 于贵瑞 任小丽 +1 位作者 杨萌 陈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031-3044,共14页
综合认识大尺度的宏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空间变异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机理和模式机制,实现对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对人类福祉影响的定量模拟、科学评估和预测预警,服务生态系统的利用保护及调控管理,是当代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正... 综合认识大尺度的宏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空间变异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机理和模式机制,实现对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对人类福祉影响的定量模拟、科学评估和预测预警,服务生态系统的利用保护及调控管理,是当代宏观生态系统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正在孕育并形成大尺度的宏观生态系统科学整合生态学(IEMES)研究新领域。本研究通过对宏观生态系统科学整合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多学科知识融合途径及其关键技术问题的系统分析,形成以下几个基本认识:1)宏观生态系统科学整合生态学研究是以区域、大陆和全球尺度的宏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学科知识融合方法和技术,致力于解决人类社会发展的食物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2)宏观生态系统科学整合生态学研究的基本科技任务是:理解宏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基本属性,监测生态系统状态变化,解释生态系统时空演变规律,认知生态系统运维过程机理,定量评估生态系统功能状态及服务能力,预测生态系统动态演变及地理格局,预警生态系统变化及生态环境灾害。3)宏观生态系统科学整合生态学研究需要重新构造"多源数据分析-多模型模拟-多学科知识融合"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发展"多尺度观测、多方法印证、多过程融合、跨尺度模拟"的多学科知识融合关键技术。4)大陆尺度的地基-空基-天基多时空尺度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网络是承载多学科知识深度融合研究的基础科技设施,需要围绕区域、大陆和全球尺度的宏观生态系统科学问题,发展多要素-多过程-多界面-多介质-多尺度-多方法的多学科维度生态学知识融合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生态系统科学 整合生态 多学科知识融合 多尺度协同观测 多源数据分析 数据-模型融合 跨尺度生态系统模拟
原文传递
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 引领现代农业技术 服务区域农业发展——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30年区域示范实践 被引量:6
5
作者 胡春胜 曾江海 王绍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20-1024,共5页
本文回顾总结了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简称栾城试验站)30年来在河北省栾城县及太行山前平原开展的示范实践与成果。1978年栾城县批准为3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基地县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栾城试验站率先开始设施农业... 本文回顾总结了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简称栾城试验站)30年来在河北省栾城县及太行山前平原开展的示范实践与成果。1978年栾城县批准为3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试验基地县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栾城试验站率先开始设施农业、农村新能源、秸秆机械化覆盖、小麦模式化栽培等新技术研发与示范,80年代中期开始了农牧果结合的城郊型农业模式和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集成示范,90年代初率先开展了以节水技术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示范,21世纪初开始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都市农业模式示范实践。30年来栾城试验站以服务农业、服务地方为宗旨,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道路与关键支撑技术,拉开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引领了我国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研发与区域示范,探索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为区域农业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 农业示范 农业现代化 技术创新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科学中的生态采伐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郑景明 汪峰 罗东明 《辽宁林业科技》 2002年第3期28-31,共4页
在总结大量国外文献基础上 ,对森林经营的理论基础———森林生态系统发育模式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新技术体系———以结构为核心的森林生态采伐技术做了详细的论述 ,文章提出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科学的学习和借鉴 。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科学 生态采伐技术 研究进展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农田节水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 被引量:14
7
作者 张喜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87-996,共10页
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以下简称栾城试验站)建站初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农田节水方面开展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作物优化灌溉制度为研究重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20世纪90年代围绕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传输和界... 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以下简称栾城试验站)建站初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农田节水方面开展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作物优化灌溉制度为研究重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20世纪90年代围绕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水分传输和界面调控开展了系统研究,为农田节水措施的形成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途径;近10年来进一步深化了农田节水生理生态研究,并根据多年研究积累,形成了综合节水技术模式,进行推广应用。未来栾城试验站农田节水工作将更加突出多学科渗透交叉,以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加强基础研究和节水技术的示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 农田节水发展 灌溉制度 界面调控 综合节水技术
下载PDF
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动态变化与空间变异的过程模型及模拟系统 被引量:18
8
作者 于贵瑞 张黎 +1 位作者 何洪林 杨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53-2665,共13页
当代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更加关注区域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状态变化的监测、评估、预测、预警及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在深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要素、过程、功能、格局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基础上,发展生态系统定量化描述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集... 当代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更加关注区域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状态变化的监测、评估、预测、预警及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在深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要素、过程、功能、格局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基础上,发展生态系统定量化描述方法和数值模拟技术,集成构建大陆尺度的"多过程耦合-多技术集成-多目标应用"的陆地生态系统数值模拟器已成为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及其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科学研究的重要科技任务。本研究围绕宏观生态系统模拟分析方法问题,在回顾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开发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和空间变异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模拟系统的理念,以及模拟系统的功能定位、结构设计等基本问题,为构造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数值模拟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观生态系统科学 生态系统科学 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模型 陆地生态系统数值模拟器
原文传递
基于区块链的开放科学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许扬 刘雪梅 《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20年第1期2-8,共7页
目的 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科研生态提供全面的背景知识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主流数据库和网络资源,对区块链与开放科学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 对传统科学体系的痛点以及开放科学运动的危机进行分析,显示了建立开放科学生态系统... 目的 为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科研生态提供全面的背景知识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主流数据库和网络资源,对区块链与开放科学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 对传统科学体系的痛点以及开放科学运动的危机进行分析,显示了建立开放科学生态系统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介绍区块链的概念和特点,展示区块链在构建开放科学生态系统的应用可行性和优势;对区块链初步应用于开放科学生态系统的实践现状进行总结.结论 区块链技术允许构建开放、可靠、分散和协作环境的基础架构,对科研的全流程进行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生态系统 开放科学 区块链 学术交流
原文传递
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立体化协同联网观测 被引量:14
10
作者 于贵瑞 张雷明 +1 位作者 张扬建 杨萌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03-1918,共16页
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正在快速地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状态,呈现出了众多级联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状态变化和时空演变驱动因素以及相应的资源环境效应是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观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状态变化,... 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驱动正在快速地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状态,呈现出了众多级联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系统的状态变化和时空演变驱动因素以及相应的资源环境效应是大尺度陆地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观测和评估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发现和理解生态系统响应机制,认知和描述生态系统演变规律,预测和预警生态系统演变趋势,都依赖于大陆及全球尺度的分布式协同观测研究网络。本研究以服务大陆尺度生态系统科学研究、支撑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为目标,围绕生态系统状态变化及资源环境效应科学问题,综合分析了现有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现状,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及其网络的发展方向,进而提出了发展"多要素-多界面-多介质-多过程-多尺度-多方法"的联网协同观测体系,构建"高新技术集成化-区域分布网络化-网络管理智能化-观测实验长期化-模型模拟多功能化-数据集成和资源共享远程化"的新一代大陆尺度生态系统观测实验研究网络的设想,并进一步阐述了该研究网络的功能定位、设计理念、设计方案、建设目标和技术体系,以期为我国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尺度陆地生态系统 宏观生态系统科学 生态系统状态变化 资源环境效应 立体协同观测体系 生态系统观测实验研究网络
原文传递
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评述 被引量:11
11
作者 孙鸿烈 陈宜瑜 +1 位作者 于贵瑞 于秀波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865-873,共9页
以"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的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于2014年4月25日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为主题,邀请秦大河、姚檀栋、... 以"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的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于2014年4月25日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为主题,邀请秦大河、姚檀栋、傅伯杰、崔鹏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马克平、于贵瑞、张佳宝、秦伯强4位知名专家作了主题报告。8位报告人分别介绍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未来地球(Future Earth)、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国际长期生态监测研究网络(ILTER)、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通量观测研究计划(FluxNet)等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进展和趋势,并就山洪泥石流风险分析与管理、碳通量空间格局及生物地理生态学机制、农田地力提升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研究进展作了系统阐释。基于8位报告人的演讲,本文评述了8个报告的主要内容和亮点工作,分析了国际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启示,讨论了中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方向和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大讲堂 国际重大研究计划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未来地球 “第三极环境”计划 国际长期生态监测研究网络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 生物多样性计划 通量观测研究计划 生态系统服务 山洪泥石流 碳通量 农田地力 湖泊富营养化
原文传递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第19卷总目次(2011年) 被引量:1
12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I0001-I0013,共13页
关键词 玉铭 冬小麦 冬麦 产量 春胜 JUN 太行山前平原 陈素英 林文雄 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 SOIL 张正斌 水分利用 杨德刚 中国生态农业 学报 连续出版物 目次
下载PDF
生态学的科学概念及其演变与当代生态学学科体系之商榷 被引量:28
13
作者 于贵瑞 王秋凤 +1 位作者 杨萌 陈智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5,共15页
生态学既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可直接服务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及生物产业管理等应用领域。生态系统概念将经典生态学或者基础生态学研究扩展到了生... 生态学既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可直接服务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利用及生物产业管理等应用领域。生态系统概念将经典生态学或者基础生态学研究扩展到了生态系统生态学或者生态系统科学的新阶段,奠定了大尺度及全球生态环境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促进了生物学、地理学及环境科学研究的大融合,推动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和社会经济学的学科交叉。在这一大融合的历史过程中,生态学在不断地汲取不同学科营养的同时,提出了许多科学概念或理论学说,并在相关科学研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形成了以认知生态系统与资源环境及人类社会的互馈关系为核心的当代生态学及生态系统科学体系。本文从生态学思想起源与发展、生态学概念的科学内涵及其扩展等方面综合讨论了当代生态学的科学概念、基础理论及其学科体系,并尝试性地对当代生态学的科学内涵、学科范畴、学科体系进行梳理、考察和分析,提出了基础生态学及应用生态学研究的分支学科体系分类方案,期望与学界共同商榷,为完善和重构当代生态学学科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生态系统生态 生态系统科学 学科体系
原文传递
以栾城试验站为研究基地的科研论文发表情况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荣娥 冯学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25-1031,共7页
运用CNKI和ISI Web of Knowledge两大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工具,统计了1981年到2010年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开展科学研究的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结果表明:所检索到的过去30年发表的论文为1 151篇,其中中文论文920篇、英... 运用CNKI和ISI Web of Knowledge两大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工具,统计了1981年到2010年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开展科学研究的科技论文发表情况。结果表明:所检索到的过去30年发表的论文为1 151篇,其中中文论文920篇、英文论文231。1981-2010年,年度发表论文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2001年以前发表的科技论文主要以中文论文为主,2001年以后英文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速度为22.4%;中文论文2005年达到高峰后逐年减少。论文作者单位主要集中在河北、北京、山东等地,与国外合作单位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论文的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的为: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玉米、产量、土壤水分等。开展研究所得到的资助项目主要以国家科研计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科研计划项目为主,其次为地方科研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相对较少。论文发表的期刊来源主要为:《中国生态农业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华北农学报》、《Hydrological Processes》、《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Plant,Soil and Environment》、《Irrigation Science》。发表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为5.6次,引用次数超过100次的论文为6篇,引用次数超过50次的论文为34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 发表论文 文献计量分析 CNKI ISI Web of Knowledge
下载PDF
Gene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s) from coralloid root cDNA library of Cycas debaoensis 被引量:1
15
作者 Yunhua Wang Nan Li +1 位作者 Ting Chen Yiqing Gong 《Plant Diversit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245-252,共8页
A normalized full-length cDNA library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coralloid roots of Cycas debaoensis by the DSN (duplex-specific nuclease) normaliza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SMART (Switching Mechanism At 5' end ... A normalized full-length cDNA library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coralloid roots of Cycas debaoensis by the DSN (duplex-specific nuclease) normalization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SMART (Switching Mechanism At 5' end of the RNA Transcript) technique. The titer of the original cDNA library was about 1.5 × 10^6 cfu·mL^-1 and the average insertion size was about 1 kb with a high recombination rate (97%). The 5011 high-quality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were obtained from 5393 randomly picked cDNA clones. Clustering and assembly of ESTs resulted in 2984 unique sequences, consisting of 618 contigs and 2366 singlets. EST sequence annotation revealed that 2333 and 1901 unigenes were functionally anno- tated in the NCBI non-redundant database and Swiss-Prot protein database, respectively. Functional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1495 (50.1%) unigenes were associated with 4082 Gene Ontology (GO) terms. A total of 847 unigenes were grouped into 22 Cluster of Orthologous Groups (COG) functional categories. Based on the EST dataset, 22 ESTs that encoded putative receptor-like protein kinase (RLK) genes were screened. Furthermore, a total of 94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s) were discovered, of which 20 loci were successfully amplified in C debaoensis.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EST analysis for the coralloid roots of C debaoensis and provides a valuable genomic resource for novel gene discovery, gene expression and comparative genomics,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studies as well as applications in C debaoensis and related cycad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cas debaoensis Coralloid root cDNA library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Symbiosis and defense SSRS
下载PDF
Impacts of Drought and Human Activity on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Region,China 被引量:6
16
作者 WANG Hao LIU Guohua +3 位作者 LI Zongshan YE Xin FU Bojie LV Yih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470-481,共12页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opted six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s to improve its natural environments. Although these programs have proven successful in improving local environments, some studies have questioned thei...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opted six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s to improve its natural environments. Although these programs have proven successful in improving local environments, some studies have questioned their performance when regions suffer from drought. Whether we should consider the effects of drought on vegetation change in assessments of the benefi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s is unclear. Therefore, taking the Grain for Green Program(GGP) region as a study area, we estimated vegetation growth in the region from 2000–2010 to clarify the trends in vegetation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Results showed that: 1) vegetation growth increased in the GGP region during 2000–2010, with 59.4% of the area showing an increase i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This confirmed the benefits of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 2) Drought can affect the vegetation change trend, but human activity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altering vegetation growth, and the slight downward trend in the NDVI wa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severity of the drought. Positive human activity led to increased NDVI in 89.13% of areas. Of these, 22.52% suffered drought, but positive human activity offset the damage in part. 3)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uggest that appropriate human activity can maximize the benefi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grams and minimize the effects of extreme weather. We therefore recommend incorporating eco-risk assessment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mechanisms in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climate fluctuation human activity China
下载PDF
A 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for studying the resilience of irrigation systems
17
作者 Newton Paulo Bueno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0年第6期14-26,37,共14页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outcomes from the recent collaboration between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tists is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 which imported from engineering to ecology. The problem with that concept is that ...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outcomes from the recent collaboration between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tists is the concept of resilience, which imported from engineering to ecology. The problem with that concept is that it is hard if not impossible to get simple measures for resilience as far as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re complex ones. Using a system dynamics model, the author shows that, for assessing resilience of systems like irrigation systems, it probably helps to see the process of resilience loss as a systemic one, in which dynamics is given by positive self-reinforcing loops, like the one we have labeled in this paper--the death spiral. The author also presents a list of symptoms of collapse in irrigation systems, in order to assess the resilience of those systems, and suggest some future avenues of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stem dynamics irrigation systems RESILIENCE institutions human-ecological footprint
下载PDF
The Global Science of Integrated Water Governance 被引量:1
18
作者 HebinL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 2012年第10期1167-1174,共8页
Abstract: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benefits of establishing a broader discipline of water science, based on the organizing mechanism of PES-W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on the watershed scale). PES-W is deriv... Abstract: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benefits of establishing a broader discipline of water science, based on the organizing mechanism of PES-W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on the watershed scale). PES-W is derived from an extension of governance analyses of 163 watershed-based PES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rograms, and from the integrative decision mechanism of IPES (integrated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to generalize the PES approach. PES-W reflects three interrelated perspectives fundamental to the global science of integrated water governance: (1)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 to integrate human incentives for integrated water resources governance; (2) the sociological and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o form partnerships for meta-monitoring and recta-funding for integrated watershed governance; and (3) the scientific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to develop organizing botmdaries based on technology, lifestyle, entrepreneurship and organizing infrastructure for integrated aquatic ecosystem governance.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unities for establishing an advanced, academic, and practical multidisciplinary field of the global science of integrated water governance as a critical condi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human socie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uatic ecosystem management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water governance water science.
下载PDF
Experience of Complex Application of BW Convention (2004) by the Example of the Port Novorossiysk
19
作者 Vladimir Erygin Sergey Berdnikov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 2012年第11期1245-1253,共9页
The pioneer technical policy carried out by Federal State Institution "Novorossiysk Maritime Port Administration" in mutual cooperation with the Southern Scientific Centre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on control a... The pioneer technical policy carried out by Federal State Institution "Novorossiysk Maritime Port Administration" in mutual cooperation with the Southern Scientific Centre of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ballast waters and ecosystem monitoring of marine environment in areas of ballast water discharge provides the task of complex approach for minimization of risk of introduction of biologically negative invaders by marine transport and pre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of the Black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 ballast water monitoring biological invasions.
下载PDF
Reaping the Benefits
20
作者 Peter Gruss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年第2期8-8,共1页
Today mankind is in a transition period to a new knowledge age. Both China and Germany entered the knowledge society at different times and under quit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At the start of the 21 st century, howev... Today mankind is in a transition period to a new knowledge age. Both China and Germany entered the knowledge society at different times and under quit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At the start of the 21 st century, however, both countries are faced with similar challenges and 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科研合作 科学生态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