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滆湖殷村港口生态缓冲区建设路径研究
1
作者 管桂玲 蒋超 +4 位作者 杨海涛 屠飞翔 霍璐 张婕 黄龙燕 《江苏水利》 2024年第11期21-25,共5页
以滆湖殷村港口生态缓冲区为例,开展以“生态涵养与保护”功能为主,兼顾“区域特色”的生态缓冲区建设路径研究。文章通过现状基底、水文、水质、生物等分析,结合问题明确了建设定位、目标、原则与措施,并提出基地修复、植物恢复、维护... 以滆湖殷村港口生态缓冲区为例,开展以“生态涵养与保护”功能为主,兼顾“区域特色”的生态缓冲区建设路径研究。文章通过现状基底、水文、水质、生物等分析,结合问题明确了建设定位、目标、原则与措施,并提出基地修复、植物恢复、维护监管3项关键技术方案,以期为同类缓冲区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修复 植物恢复 关键技术 生态缓冲区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群城间生态缓冲区的空间分布与林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毓琦 吴衍霖 +1 位作者 章驰 赵庆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1期48-54,共7页
研究从珠三角城市群城间尺度出发,识别并筛选出城间生态缓冲区共54个,分析其空间分布及林分结构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内城间生态缓冲区数量较多,面积多在200~1000 hm^(2),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莞—深圳—惠州以及中... 研究从珠三角城市群城间尺度出发,识别并筛选出城间生态缓冲区共54个,分析其空间分布及林分结构特征等指标。结果表明:(1)珠三角城市群内城间生态缓冲区数量较多,面积多在200~1000 hm^(2),但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莞—深圳—惠州以及中山—珠海—江门的城间交界处;(2)城间生态缓冲区的整体斑块形状不规则,且破碎化程度较高;(3)城间生态缓冲区的林分结构不够合理。纯林占比较高,树种组成单一;人工林占比偏高,达80.6%,但林分生产力低下,且单位面积蓄积量明显低于全国人工林水平;年龄结构不合理,同龄林和中幼龄林比重较大;生态公益林占比偏低,为50.79%,森林质量整体偏低。因此,未来珠三角城市群城间生态缓冲区的建设应注重空间分布的均衡性,斑块形状的规则性与连续性,以及林分结构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城市群 城间生态缓冲区 空间分布 形状指数 林分特征
下载PDF
基于“淀村共生”的环村生态缓冲区治理优化研究--以白洋淀自然保护区为例
3
作者 刘来玉 吴承照 刘晓 《小城镇建设》 2023年第5期103-111,共9页
文章聚焦当前自然保护地与属地乡村“共生治理”的关键问题,基于对缓冲区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思辨和演绎,提出了环村生态缓冲区的空间概念。通过对“干扰—保护”的断裂点分析识别出环村生态缓冲区的空间范围,依托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保护... 文章聚焦当前自然保护地与属地乡村“共生治理”的关键问题,基于对缓冲区经典理论与方法的思辨和演绎,提出了环村生态缓冲区的空间概念。通过对“干扰—保护”的断裂点分析识别出环村生态缓冲区的空间范围,依托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保护需求特征构建“双维度、六要素”的分析评价模型,借助聚类分析法实现对缓冲区的特征分类,最终形成了环村生态缓冲治理优化的研究框架,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地与乡村社区的“共生治理”提供一定的补充思考和方法探索。进一步以白洋淀自然保护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鸟类栖息地保护和芦苇生长衰退是白洋淀“共生治理”的关键要素,研究显示白洋淀淀村“共生治理”的基本单元多涉及若干乡村聚落的连片村域空间。最后提出“淀村共生”的分类引导策略和管控治理措施,为白洋淀自然保护区的治理及生态整治提供了优化方向和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区理论 环村生态缓冲区 评价模型 淀村共生 白洋淀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珠三角城间生态缓冲区生态服务功能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夏丹丹 章驰 +1 位作者 李毓琦 赵庆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5期88-94,共7页
城间生态缓冲区具有净化污染、降低生态危害的作用,是森林城市群的特色指标之一。以珠三角森林城市群为例,选定典型城间生态缓冲区为试验区域,基于实地调查和林分清查,分析城间生态缓冲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 城间生态缓冲区具有净化污染、降低生态危害的作用,是森林城市群的特色指标之一。以珠三角森林城市群为例,选定典型城间生态缓冲区为试验区域,基于实地调查和林分清查,分析城间生态缓冲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珠三角城间生态缓冲区具有降低温度、消减颗粒物(PM_(2.5)、PM_(10))、丰富负氧离子等生态服务功能。2)城间生态缓冲区降温效应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存在显著(P<0.05)正相关;PM_(2.5)和PM_(10)消减效应与LAI呈不显著(P>0.05)正相关;丰富负氧离子能力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极显著(P<0.01)正相关,与郁闭度显著(P<0.05)正相关。综上可知,城间生态缓冲区所具备的生态服务功能与平均胸径、平均树高指标密切相关,因此,城间生态缓冲区建设宜种植树体高大、树冠茂盛的林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城市群 城间生态缓冲区 生态服务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数据的苏州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植被生长状况遥感监测评估 被引量:1
5
作者 单阳 钱晓瑾 +8 位作者 姜晟 王甜甜 张悦 余悠然 纪轩禹 郭金金 魏玉强 王茹 李旭文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4年第1期24-30,共7页
利用2021—2022年Sentinel-2卫星搭载的多光谱成像仪(MSI)遥感数据,通过SNAP遥感软件提供的植被生物物理参数处理模块(Biophysical Processor),反演了苏州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的5种植被生物物理参数,包括植被吸收光合有效辐射比例(FAP... 利用2021—2022年Sentinel-2卫星搭载的多光谱成像仪(MSI)遥感数据,通过SNAP遥感软件提供的植被生物物理参数处理模块(Biophysical Processor),反演了苏州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的5种植被生物物理参数,包括植被吸收光合有效辐射比例(FAPAR)、植被覆盖度(FVC)、叶面积指数(LAI)、冠层叶绿素含量(CCC)和冠层含水量(CWC),开展植被生态环境监测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该生态安全缓冲区2021年建成并投入运行后,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有所增加,区域植被冠层结构有所改善,植被生物物理参数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发挥了生态涵养成效。该研究方法能在大尺度上快捷、高效地反演植被生物物理参数,可为通过植被遥感动态监测评估生态安全缓冲区的生态功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缓冲区 Sentinel-2 植被生物物理量 遥感反演 苏州消夏湾
下载PDF
生态净化型生态安全缓冲区在宿迁污水处理厂尾水净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邵丹 《化工设计通讯》 CAS 2023年第2期180-182,共3页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很多城市既面临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又面临污水处理厂尾水无处可排的窘境。以宿迁泗洪城北污水处理厂生态安全缓冲区为例,阐释生态安全缓冲区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很多城市既面临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困境,又面临污水处理厂尾水无处可排的窘境。以宿迁泗洪城北污水处理厂生态安全缓冲区为例,阐释生态安全缓冲区既能净化水质,又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缓冲区 污水处理厂 水质净化
下载PDF
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工程设计——以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梁家成 蔡志军 +1 位作者 莫建刚 曹盘红 《农业与技术》 2023年第6期54-58,共5页
项目通过整合湿地、农田、林地、水网等自然要素,因地制宜在农村生产生活区与河湖生态区之间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有效拦截并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削减排入太湖的氮磷负荷,增强生态系统自净能力,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 项目通过整合湿地、农田、林地、水网等自然要素,因地制宜在农村生产生活区与河湖生态区之间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有效拦截并治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削减排入太湖的氮磷负荷,增强生态系统自净能力,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为保护太湖水生态构建安全屏障。该项目采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维,以控源加生态净化为重点和核心,实现多功能利用。2021年4月,该项目被全国水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列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涵养区 生态安全缓冲区 湿地
下载PDF
苏州环太湖地区生态网络构建与空间冲突识别 被引量:23
8
作者 陈德超 施祝凯 +1 位作者 王祖静 余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78-787,共10页
快速城市化导致的生境破碎化问题日益严重,构建生态网络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环太湖地区为例,基于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生成生态源地... 快速城市化导致的生境破碎化问题日益严重,构建生态网络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苏州环太湖地区为例,基于2017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生成生态源地、潜在生态廊道、缓冲区,将该生态网络与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叠加,研判用地冲突情况。结果表明,苏州环太湖生态网络面积为100965.79 hm^2,其中生态源地占35.72%,生态廊道占5.82%,生态缓冲区占58.46%;16块生态源地均为大型林地、水域或湿地,总体呈现“西山东水”的格局,源地间连通性差,东南部破碎化明显;潜在生态廊道有105条,其中极重要廊道12条,东南部廊道密度高于西北部,西北部廊道宽度大于东南部;东部生态缓冲区普遍大于西部;城镇空间与生态网络的冲突呈现从主建成区向外围逐步减弱的特点,古城与生态廊道的冲突更为激烈,建成区边缘对缓冲区侵占更多,故古城应结合城市更新,修复骨干水系和绿化,疏通重要生态廊道,协同治理城南街道等,打通城区东西极重要廊道的最后1 km,复壮“四角山水”的西南绿楔。该研究可为环太湖生态安全和空间规划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缓冲区 空间管制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下载PDF
基于GIS的揭阳市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被引量:6
9
作者 后雪峰 屈清 江英志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92,共10页
为了缓解潮汕地区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源地减少、生态廊道阻断及生态景观碎片化等生态问题,以揭阳市为研究区,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选用指标评价方法识别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缓冲区和生态廊道,进而构建城市生态安全... 为了缓解潮汕地区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源地减少、生态廊道阻断及生态景观碎片化等生态问题,以揭阳市为研究区,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选用指标评价方法识别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缓冲区和生态廊道,进而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廊道和缓冲区的识别是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核心,从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土壤状态3个方面对生态用地进行有效提取,识别生态源地面积为1682.26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2.11%,生态源地呈C字型且分布范围与生态功能区空间分布基本吻合;(2)识别低累积阻力生态缓冲区面积为2751.02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52.51%.识别生态廊道21条,总长度为845.23 km;(3)“绿色屏障—生态廊道—农田绿网”的生态保护框架有利于加强生态源地、生态缓冲区、生态廊道与建成区间的发展与连通,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识别 生态缓冲区 生态廊道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揭阳市
下载PDF
“多规融合”角度下的水生态空间重塑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滢 《水利水电快报》 2022年第1期65-70,共6页
水生态空间既是城镇的生态屏障,也有助于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以元谋县龙川江滨江绿廊规划为例,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的背景下,提出“水生态缓冲区”的概念,通过确权划界、统筹规划、多元融合等工作路径,站在多规融合... 水生态空间既是城镇的生态屏障,也有助于推动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以元谋县龙川江滨江绿廊规划为例,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的背景下,提出“水生态缓冲区”的概念,通过确权划界、统筹规划、多元融合等工作路径,站在多规融合的视角,将水生态涵养、水环境保护的需要与城市娱乐休闲功能的需求相结合,注入地方历史文化元素,实现居民亲水自由,既满足龙川江行洪安全通畅,又能促进元谋县土地开发建设的目标,在生态与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生态缓冲区 城乡规划 干热河谷 金沙江
下载PDF
新时代下黑臭水体治理中生态修复技术成效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红 郭跃洲 于德淼 《建设科技》 2021年第10期66-71,共6页
在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水环境治理的新时代下,黑臭水体治理中生态修复仍然存在着河道护坡硬化现象以及对生态修复技术认识不足等问题。本文从护岸、缓冲区和河道本身三方面归纳总结了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护岸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植被护坡、... 在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和水环境治理的新时代下,黑臭水体治理中生态修复仍然存在着河道护坡硬化现象以及对生态修复技术认识不足等问题。本文从护岸、缓冲区和河道本身三方面归纳总结了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护岸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植被护坡、人工材料复合植被护坡、多孔材料护坡、生态石笼护坡等;缓冲区生态修复技术有人工湿地和生态塘-人工湿地技术;河道本身生态修复技术概括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对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分类阐述,以期为今后的河道生态修复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生态修复 护岸生态修复 缓冲区生态修复 生物-生态修复
下载PDF
太湖流域多期建设污水厂准Ⅳ类提标扩容工程设计
12
作者 薛峰 张万里 +1 位作者 景帅 任争鸣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64-71,共8页
太湖流域某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10×10^(4) m^(3)/d,分为四期建设,主体采用CAST及AAO工艺。提标扩容工程以现状四期工程构筑物提标潜力分析为基础、以混合出水达标排放为目标,从利旧运行状态好的处理设施、优化二期三期生化单... 太湖流域某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10×10^(4) m^(3)/d,分为四期建设,主体采用CAST及AAO工艺。提标扩容工程以现状四期工程构筑物提标潜力分析为基础、以混合出水达标排放为目标,从利旧运行状态好的处理设施、优化二期三期生化单元、改造部分闲置构筑物、拆除一期利浦罐腾挪空间、新建深度处理设施、调配衔接各期工程等各维度展开提标扩容设计。预处理采用“粗格栅及提升泵房/细格栅、精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初沉池”工艺,二级处理工艺采用“改良型Bardenpho生化沉淀池(新一期)、改良AAO及二沉池(二期及四期)、AAO工艺及二沉池(三期)”,深度处理采用“反硝化滤池/高速气浮池/臭氧接触池(新一期及二期)、反硝化滤池/接触消毒池(三期及四期)”工艺,出水混合后部分进入生态缓冲区对尾水进一步处理后再外排进河道。项目完成后规模达12×10^(4 )m^(3)/d,运行状态良好,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提标扩容 改良型Bardenpho 高速气浮池 生态缓冲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