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大菜-春超甜玉米-夏豆角-杂交晚稻生态轮作栽培技术
1
作者 张盛开 李伟勇 赖伟城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3期141-141,143,共2页
介绍了广东省五华县充分利用当地土地、气候、劳力资源,采取冬大菜—春超甜玉米—夏豆角—杂交晚稻一年四熟的栽培模式,包括季节安排、品种选择、播种育苗、整地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促进该模式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冬大菜 超甜玉米 豆角 杂交晚稻 生态轮作 栽培技术
下载PDF
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土壤湿度对N_2O产生与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30
2
作者 郑循华 王明星 +6 位作者 王跃思 沈壬兴 龚宴邦 骆冬梅 张文 金继生 李老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73-279,共7页
通过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的N2O排放及土壤湿度进行系统观测和开展一系列模拟实验,研究了降雨和土壤湿度对N2O排放和产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麦田N2O排放与降雨量呈明显正相关,但水稻田和冬季麦田的N2... 通过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的N2O排放及土壤湿度进行系统观测和开展一系列模拟实验,研究了降雨和土壤湿度对N2O排放和产生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麦田N2O排放与降雨量呈明显正相关,但水稻田和冬季麦田的N2O排放不受降雨影响.稻麦轮作周期内的N2O排放较强烈地受土壤湿度制约,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97~100%或84~86%WFPS(土壤体积含水量与总孔隙度的百分比)时,N2O排放最强,低于此湿度范围时,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湿度呈正相关,反之,则呈负相关.田间N2O排放随土壤湿度的变化形式与模拟条件下培养土壤样品的N2O产生率变化非常相似,但前者的最佳湿度范围比后者窄,而且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生态 作物生态 土壤湿度 一氧化二氮
下载PDF
太行山前平原夏玉米-冬小麦轮作生态系统碳截存及其气体调节价值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玉英 胡春胜 +3 位作者 程一松 张玉铭 明华 杨培培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508-1515,共8页
应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4个施氮肥水平N0(0kgN·hm-2),N200(200kgN·hm-2),N400(400kgN·hm-2),N600(600kgN·hm-2)的夏玉米-冬小麦季CH4、N2O排放进行了研究,同时估算了其年季净固碳量及其O2气体调节价值,计算了年... 应用静态明箱-气相色谱法对4个施氮肥水平N0(0kgN·hm-2),N200(200kgN·hm-2),N400(400kgN·hm-2),N600(600kgN·hm-2)的夏玉米-冬小麦季CH4、N2O排放进行了研究,同时估算了其年季净固碳量及其O2气体调节价值,计算了年综合气体调节价值。结果表明,夏玉米-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为CH4吸收汇和N2O排放源,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其对CH4吸收能力减弱,其N2O排放量增加。夏玉米季N400和N600的CH4平均排放速率显著高于N0和N200(P<0.05);冬小麦季N0处理CH4平均排放速率显著低于N600处理(P<0.05),冬小麦季N600的N2O平均排放速率显著高于N0处理(P<0.05)。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N0、N200、N400和N600处理CH4排放总量分别为-2.55、-1.99、-0.94和-0.47kg·hm-2·a-1;其N2O排放总量分别为1.05、1.45、1.67和2.22kg·hm-·2a-1。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夏玉米季和冬小麦季转化为NPP的碳量和净固碳量均增加;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N0、N200,N400和N600处理年季净固碳量分别为6224.29,13885.05,14554.35和14521.10kg·hm-2·a-1;其中N200,N400和N600分别比N0处理增加了123.08%、133.83%和133.30%。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N0,N200,N400和N600处理综合气体调节价值分别为10560.19、23602.64、24727.78和24634.24yuan·hm-2·a-1;N200、N400和N600分别比N0处理增加了123.51%、134.16%和133.27%,以N400处理年固碳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前平原 夏玉米-冬小麦轮作生态系统 碳截存 气体调节价值
下载PDF
环境增温对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丁乐乐 程浩 +1 位作者 刘增富 任文伟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9-56,共8页
为了揭示气候变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机制,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6月间,依托上海市青浦区农田水利技术推广站实验基地开展了野外红外增温试验,以期预测未来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作物产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土... 为了揭示气候变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反馈机制,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6月间,依托上海市青浦区农田水利技术推广站实验基地开展了野外红外增温试验,以期预测未来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作物产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温度升高一定值且保持现有农业管理方式不变的情景下,第1年度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分别下降3.47%、5.84%,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则分别上升6.55%、5.19%;第2年度,水稻生物量下降19.53%,根系生物量增加8.69%,产量下降22.57%,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分别上升6.27%和5.00%;第3年度冬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及产量分别上升6.24%、43.73%、5.17%。另外,在增温条件下,水稻主要性状指标变化不显著,但冬小麦性状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增温实验 稻麦轮作生态系统 产量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下载PDF
与芍药轮作对‘柘参4号’太子参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5
作者 陈炬烽 林燕华 +4 位作者 郑生文 贺肇东 李斌 蒋畅 施宽伟 《东南园艺》 2023年第4期271-275,共5页
【目的】探讨分析与芍药轮作对‘柘参4号’太子参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芍药-太子参”轮作的生态种植方式,测定柘参4号太子参的生长状态、商品性状与品质,并与普通连作的太子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芍药-太子参”轮... 【目的】探讨分析与芍药轮作对‘柘参4号’太子参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芍药-太子参”轮作的生态种植方式,测定柘参4号太子参的生长状态、商品性状与品质,并与普通连作的太子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芍药-太子参”轮作方式比普通连作方式的发病率降低了23.07%;太子参块根的平均长度、直径分别提高5.49%、20.4%;每667m^(2)产量提高了26.48%,且对太子参块根的浸出物、多糖和皂苷含量无显著影响。【结论】采用“芍药-太子参”轮作方式能显著减低太子参的发病率,提高太子参的品质及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子参 生态轮作 芍药
下载PDF
水稻生长季CO_(2)通量的时间动态和影响因子研究
6
作者 张丽君 胡凝 +4 位作者 刘珊珊 徐敏 王伟 邰久 葛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6,共10页
为了明确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水稻生长季CO_(2)通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量化环境因子对农田CO_(2)通量变化的贡献度,拆分环境因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该研究利用涡度相关观测系统进行了2年CO_(2)通量的连续观测,分析了辐... 为了明确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生态系统中水稻生长季CO_(2)通量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量化环境因子对农田CO_(2)通量变化的贡献度,拆分环境因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该研究利用涡度相关观测系统进行了2年CO_(2)通量的连续观测,分析了辐射类、温度类、水汽类和风速对CO_(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麦轮作生态系统在水稻生长季是一个二氧化碳汇,2020、2021年水稻生长季的总固碳量分别为396.3、491.9 g/m^(2)(以C计);CO_(2)通量也有明显的日变化,呈现出“U形”和“V型”的单峰曲线,吸收峰值出现在第200~250天。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影响CO_(2)通量的主控因子始终是光合有效辐射;但随时间尺度的增加,各个因子贡献度的差异逐渐减小。饱和水汽压差也是影响CO_(2)通量的重要因子,它与光合有效辐射的交互作用会抑制彼此对CO_(2)通量的直接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生态系统 CO_(2)通量 贡献度 交互作用 涡度相关
下载PDF
淮河流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通量源区分布特征
7
作者 张凯迪 姚筠 +3 位作者 凌新锋 燕少威 张方敏 卢燕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13-3120,共8页
通量足迹模型通常用于解释通量观测数据的来源问题,以估算通量源区的位置和大小及不同的通量源区的相对贡献度。本文基于涡度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上的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并利用Kljun足迹模型对安徽省寿县稻麦轮作农田生... 通量足迹模型通常用于解释通量观测数据的来源问题,以估算通量源区的位置和大小及不同的通量源区的相对贡献度。本文基于涡度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上的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并利用Kljun足迹模型对安徽省寿县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2020年11月1日—2021年10月30日的观测数据进行通量源区分析,探讨了不同大气条件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通量源区情况。结果表明:CO_(2)通量具有明显的时间分异特征,年变化呈现“W”型双吸收峰特征,全年CO_(2)通量均值为-0.81μmol·m^(-2)·s^(-1);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阶段的CO_(2)通量日均值(-3.7μmol·m^(-2)·s^(-1))最小,碳吸收能力最强,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CO_(2)通量日均值(1.03μmol·m^(-2)·s^(-1))最大,表现为碳排放;研究区主风向为西南风,其次为东南风,因此通量源区长度最大值也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南方向;通量贡献率为80%时,全年通量源区长度最大值为158.17 m;大气稳定状态下的通量源区范围均大于大气不稳定状态,且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通量源区显著不同,冬小麦营养生长阶段的通量源区范围最大,冬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阶段的源区范围最小。本文对寿县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通量源区的准确模拟,对于未来从单一站点的通量到区域尺度的上升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掌握通量源区模型在淮河流域农田下垫面的运行情况,对提高该区温室气体预算的准确性也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 涡度协方差 Kljun模型 通量源区
原文传递
基于能值方法的成都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高雪松 邓良基 张世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9-736,共8页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与理论,以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定位试验与随机抽样调查,对农田生态系统常规施肥生产模式(CF)、秸秆直接还田生产模式(CFS)和食用菌菌废料还田生产模...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与理论,以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定位试验与随机抽样调查,对农田生态系统常规施肥生产模式(CF)、秸秆直接还田生产模式(CFS)和食用菌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按物质投入量不同分为FR1、FR2和FR3)的能值投入产出进行比较。研究表明:CF和CFS模式不可更新能值投入比例较大,主要依附工业辅助能的投入;不同模式系统的总能值产出量依次为CF>FR2>CFS>FR1>FR3,与CF和CFS模式相比,FR1、FR2、FR3模式的产投比相对较大,FR2模式最大,其产投比为2.35。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能值占系统总能值比例较高,系统净能值产出率高,环境负载率较低,环境压力小,可持续发展性能较强,FR2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是最适合成都平原的秸秆循环利用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 食用菌废料还田 能值分析 成都平原
下载PDF
稻田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后季麦田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邹建文 黄耀 +2 位作者 宗良纲 郑循华 王跃思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64-1268,共5页
以稻麦轮作系统为对象,研究水稻生长季基肥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后季麦田N2O排放及年轮作系统CH4和N2O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化肥(化肥处理)相比,施用菜饼加化肥(菜饼处理)对后季麦田N2O排放量无影响;施用小麦秸秆加化肥(小... 以稻麦轮作系统为对象,研究水稻生长季基肥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后季麦田N2O排放及年轮作系统CH4和N2O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化肥(化肥处理)相比,施用菜饼加化肥(菜饼处理)对后季麦田N2O排放量无影响;施用小麦秸秆加化肥(小麦秸秆处理)导致后季麦田的N2O排放量减少15%;施用牛厩肥加化肥(牛厩肥处理)和猪厩肥加化肥(猪厩肥处理)分别增加29%和16%.就稻麦年轮作生长季总体而言,菜饼、牛厩肥和猪厩肥处理稻麦生长季N2O排放总量较化肥处理分别增加6%、17%和7%,然而,小麦秸秆处理N2O排放总量减少16%.20a或500a时间尺度上各处理稻田CH4排放和该轮作周期水稻和小麦生长季N2O排放的总GWP值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菜饼处理>小麦秸秆处理>牛厩肥处理>猪厩肥处理>化肥处理或菜饼处理>牛厩肥处理>猪厩肥处理>小麦秸秆处理>化肥处理.单位产量的GWP以作物残体处理最高,农家肥其次,化肥处理最低.因此,稻田基施不同种类有机物料都相应地增加稻麦轮作系统CH4和N2O排放的综合温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生态系统 有机肥 全球增温潜势 CH4 N2O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